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评价历史人物的三原则 历史人物评价的段落

火烧 2023-02-08 11:51:21 1077
历史人物评价的段落 1楼未闻有仅恃仁义而坐定天下者也。以下犯上,以臣弑君,周之取天下亦不能称其为以纯臣之节躬行仁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以此故耳;俗语云“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亦斯之谓也

历史人物评价的段落  

1楼

未闻有仅恃仁义而坐定天下者也。

以下犯上,以臣弑君,周之取天下亦不能称其为以纯臣之节躬行仁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以此故耳;俗语云“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亦斯之谓也。

刘邦取天下,亦非仅凭诈力,其先破暴秦,后灭戾项,皆属应天顺人之义举。

兵者,以仁义率民,以诈力胜敌,本不可割裂,苏氏以“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责亮,斯可见其不知兵矣。

刘虞,不听袁氏之蛊惑自立为帝,天下义之。

然不修武备,卒丧于公孙之手。

观刘虞之声名,远过于刘备,据一州之重行仁义之事尚不免如此。

刘备若无立锥之地,空怀报国之心,纵有“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于事何补?“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语出后出师表),此亦可见仁义之不足恃也。

诸葛初见刘备,即献隆中对策。

察此文,以取地务实为要,何言诸葛“独恃忠信”以胜曹操?兼当此乱世,人多以功名利禄为务,有几位堪“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誉?不先思存身立本,反奢求垂拱而“天下为之用”,不亦悖哉?!

曹操南侵,刘表殒丧,表子刘琮不战而降。

诸葛此时谏刘备攻取襄阳,奖率吏民以拒强暴,不亦宜哉?若听任曹操荡涤荆襄,蚕食天下,则刘备之属终将为曹氏之虏,岂非计之下者?且诸葛仅建言攻取襄阳,未必欲索刘琮之命,何出“孔明欲袭杀其孤”之语?

刘璋延刘备入蜀,非为公义,实逞私欲。

评价历史人物的三原则 历史人物评价的段落

故而刘备还兵相向,所负者非在天下,在于刘璋一人。

一天无二日,一土无二王,刘备之迁刘璋,实为势所迫,非独刻薄寡恩乃如是。

且行此远迁之事,但见刘氏之仁柔,不见刘氏之暴虐(若依魏家法度围而后降者不赦,恐刘璋难逃一死),而云其“失天下义士之望”,不亦谬哉?观夫诸葛卜一北出,天下震动,南安等三郡望风而降,乃至有魏明帝殁于兵事之传闻,何言孔明东向长驱,无人响应?

及曹操之亡,曹丕嗣位,丕与曹植势已成水火。

先是,曹操将亡之际,恐丕、植争权夺位骨肉相残,已杀杨修;曹丕为魏王,复诛二丁,至此曹植之羽翼已尽被翦除,兼之植等身不踞险邑、手不握重兵,其不能撼曹丕之位也明矣。

苏氏欲使其兄弟相攻于内,蜀汉取利于外,不亦难乎?后主之初,诸葛职高权重,刘禅备位而已,此或可谓有可间之势,而魏尚不能间之,何况以蜀间魏?曹丕岂项籍所可比类?苏氏意欲其自折股肱,坏己长城,未免太过一厢情愿。

苏氏知吕温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不知自身所语亦属此类,可谓长于责人而短于省己者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