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化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 山西晋中历史文化

火烧 2021-11-14 16:11:48 1054
山西晋中历史文化 1.晋中有哪些人文特色晋中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基本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有回、满、蒙、彝、土、俄罗斯、鄂伦春、藏、维吾尔、壮族、锡伯、哈尼、土家等26个少数民族。 晋商文化是

山西晋中历史文化  

1.晋中有哪些人文特色

晋中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基本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

有回、满、蒙、彝、土、俄罗斯、鄂伦春、藏、维吾尔、壮族、锡伯、哈尼、土家等26个少数民族。 晋商文化是以整个山西为背景,以商贸为中心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以晋商在中国市场上发迹、称雄为起点,以明、清两代,以致延续到民国时期,以商业为纽带的一系列文化现象。 从历史根由上讲,晋商最早并不产生于晋中。

它有一个从晋南向北的依次推进。到清初,晋中商帮取代了晋南、晋东南商人在晋商中的主导地位,成为晋商最杰出的代表。

晋商的商业活动创造了晋中的商业文化。从经商理念、价值取向、职业道德到经营方式、组织管理手段乃至簿记、珠算、密押等技术方法,形成一整套伦理文化和制度文化。

这是最本质涵义上的晋商文化。此外,由于晋商活动在各行各业中的主流地位,晋商的生存和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的文化现象。

从平遥古城199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一年胜过一年的国际影响;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走红,到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和话剧《立秋》的轰动;承载着晋商文化丰富内涵的“四大城”(太谷城,平遥古城、祁县历史文化名城和榆次老城)“六院”(榆次常家庄园、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太谷孔祥熙宅院)。 晋中也是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集散地:“寒食节”发源于介休,牛郎织女的传说发源于和顺,寿阳传说是寿星的故乡,左权小花戏、祁太秧歌、榆社霸王鞭等民间文化滋养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的人们。

每年农历清明节前二日古称寒食节,这是源于晋中而传遍全国的节日之一。起因是春秋时期晋国功臣介子推在绵上邑(今介休)被焚而死,晋文公深感悲痛,下令全国在这一天不准生火做饭,用干粮或冷食充饥。

秦汉以后,逐步成为地方风俗并向外扩散。唐宋时期,有许多文人学士利用寒食节来讴歌介子推“不言禄”的高风亮节。

同时,因清明节前二日正好与“一百五”(冬至后的105天)相吻合,故民间又把寒食节作为冥婚配干丧或暂厝合葬的鬼节日。唐代诗人姚合曾在《寒食》中写道:“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

直至明清时期,各地仍延续寒食节餐饮冷食的习惯,用以追念介子推。再是,这一天可以随便兴工动土,民间拆房建房或修桥铺路时,都要事先在这一天挖挖土地、铲铲墙,以示工程已经开始,待日后正式兴工时,别的神灵也不会干预。

2.山西晋中有什么历史

历史沿革 晋中市春秋属晋,战国属赵。

秦、汉以后属太原郡、太原府管辖。晋中地区建于1949年,称榆次专区,1958年改称晋中专区。

1970年改为晋中地区。1999年设立地级晋中市。

榆次专区、晋中专区、晋中地区 1949年设榆次专区,专署驻榆次县。辖榆次、平定、盂县、寿阳、祁县、太谷、介休、灵石、平遥、昔阳、和顺、左权(原辽县)、榆社等13县及阳泉工矿区。

1951年原阳泉工矿区改设阳泉市,由省直辖。原汾阳专区所属孝义、汾阳、文水、交城、清源、徐沟等6县划入榆次专区。

辖19县。 1952年将清源、徐沟2县合并设清徐县(驻清源县城)。

原兴县专区所属方山、离石、临县、中阳等4县划入榆次专区。方山县迁驻圪洞。

榆次专区辖22县。 1954年将榆次县城关区改设榆次市,由省直辖。

离石、方山2县合并,改名为离山县(驻原离石县城)。榆次专区辖21县。

1958年榆次专区改为晋中专区。原由省直辖的榆次、阳泉2市划归晋中专署领导。

撤销榆次、寿阳2县,并入榆次市;撤销清徐、交城、文水3县,将清徐县并入太原市;交城县并入太原市和汾阳县;文水县并入汾阳县。撤销平定、昔阳、盂县3县,并入阳泉市。

撤销左权县,并入和顺县。撤销祁县,并入太谷县。

撤销灵石、孝义2县,并入介休县。撤销离山、中阳2县,合并设立离石县(驻原离石县城)。

撤销榆社县,并入晋东南专区的武乡县。晋中专区辖2市、7县。

1960年恢复昔阳、盂县、寿阳、中阳、文水、交城、左权、榆社8县。晋中专区辖2市、15县。

1961年阳泉市改由省直辖。恢复平定、祁县、灵石、孝义4县。

晋中专区辖1市、19县。 1963年撤销榆次市,恢复榆次县。

晋中专区辖20县。 1970年晋中专区改称晋中地区。

阳泉市改由晋中地区领导。晋中地区驻榆次县。

辖阳泉市及榆次、寿阳、盂县、平定、昔阳、和顺、左权、榆社、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孝义、汾阳、文水、交城、中阳、离石、临县等20县。 1971年恢复榆次市,榆次县迁驻长凝。

将临县、交城、离石、汾阳、文水、孝义、中阳等7县划归吕梁地区。晋中地区辖2市、13县。

1972年阳泉市改由省直辖。晋中地区辖1市、13县。

1975年榆次县迁驻榆次市。晋中地区辖1市、13县。

汾阳专区 1949年设汾阳专区,专署驻汾阳县。辖汾阳、交城、文水、清源、晋源(驻太原市)、徐沟、孝义、中阳、石楼等9县。

1951年撤销汾阳专区,将灵石、孝义、汾阳、文水、交城、清源、徐沟等7县划归榆次专区;石楼县划归临汾专区;中阳县划归兴县专区;晋源县撤销并入太原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1979)》史为乐编) 1999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9]124号):(1)撤销晋中地区和县级榆次市,设立地级晋中市。

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榆次区。(2)晋中市设立榆次区,以原县级榆次市的行政区域为榆次区的行政区域。

区人民政府驻东顺城街。(3)晋中市辖原晋中地区的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和新设立的榆次区。

原晋中地区的介休市由山西省直辖。 位于山西省中部, 地理座标为东经111°23′— 114°28′,北纬36°39′—38°06′。

全地区辖2市9县,总面积16376平方公里。经过48年开发与建设,晋中地区经济社会实力不断增强,城区发展水平有很大提高。

现已逐步形成以纺织、煤炭、机械、化工、食品等专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晋中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季风干燥, 夏季温度 偏高,秋季天高气爽,冬季相对寒冷,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昼夜温 差大。

该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种类齐全。境内自然、人文旅游资源 素丽多姿、精巧珍奇。

传统土特名优产品驰名中外,享誉华夏。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古城就座落在该区域内。

就人文旅游资源: 祁县民俗博物馆、孔祥熙旧居、“天下第一票号”的平遥,“日升昌”票号、平遥镇国寺、榆次城隍庙、太谷白塔等精巧独特,闻名中外。自然旅游资源有介休绵山、灵石石膏山、和顺云龙山、左权 麻田风光、和顺合山奇泉、被视为“种石”的灵石等自然景观雄伟 磅礴,山光水色,鸟语花香,风光宜人。

此外如晋中剪纸、平遥 牛肉、太谷饼、太谷西爪、平遥推光漆品、洪山陶瓷、祁县玻璃器皿、榆社阿胶、“龟龄集”酒等名优特产都为晋中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光彩。

3.山西的历史文化特色

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晋语的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晋语古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字平声不送气。晋语保留诸多古汉语特征。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多种土戏——这些土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

山西是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形成了地方特色节令民俗。

扩展资料

山西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境内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占全国的70%以上。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的人文景观。

至2013年底,山西省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忻州五台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大同云冈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大同北岳恒山为中国五岳之一;悬空寺为国内仅存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寺庙;晋中平遥古城是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运城解州关帝庙是规模最大的武庙。

皇城相府、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庄园、申家大院、孟门古镇、孔祥熙故居等为山西的民居代表。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山西

4.关于晋中名胜古迹的作文400字

地处三晋腹地的平遥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我国现仅存的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在平遥召开,会议首推平遥作为申报联合国“人类遗产”项目的第一个古城,晋中之窗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查后把平遥古城正式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从此,晋中之窗座小城名声远扬,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利用行车间隙我把平遥城的历史沿革作个简要介绍。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远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有史以来,建置沿革屡经变迁。晋中之窗称为古陶,是尧帝的封地;西周时名为京陵城,京陵二字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是平遥城的前身;北魏时改名为平遥县,并把县治迁到这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曾有过它的繁华,也曾多次遭受战火的破坏。现存的城墙是明代洪武年间,即1370年修建的。明清以来经多次维修,使古城墙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5.

Jinzhong is located in central Shanxi Province, east of Taihang Mountains, West Fenhe River, adjacent to the north with the provincial capital of Taiyuan city. Jinzhong but a history is of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e temperament is very distinctive, huge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finite, ancient and modern area. Itself as one of the birthplace of civilization, the late Shang Dynasty territory is the size of the citie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egan to set up the county level administrative system, very active within the cultural edification and landscape tourism resources,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 the ancient city of Pingyao in Jinzhong Area.。

6.晋中有哪些知名人文景观

晋中的知名人文景观有: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

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2009年,平遥古城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2015年7月13日,平遥古城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

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渠家大院

渠家大院,地处晋商老街东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文化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 山西晋中历史文化

渠家大院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传统民居建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当年的主人在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人称“渠半城”。整个建筑群总面积23,628平方米,现已开发出7,500平方米,整座大院宏伟庄重,高峻威严,气象森然,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组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主次分明,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深厚艺术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

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文物先进单位,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

乔家大院陈展有5000多件珍贵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情风俗;陈列有农俗、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间工艺;还设立有乔家史料、乔家珍宝、影视专题等的陈列。

乔家大院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