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论语十二章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方面的一则内容结合自身生活体
选取论语十二章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方面的一则内容结合自身生活体
选取论语十二章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方面的一则内容结合自身生活体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解释】
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分析】
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
兴趣者,爱好,好也。更高的境界,则是乐。
因何而好,为何而好,因何而乐,为何而乐,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
1【方法】
温故而知新
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默而识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3【修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试编一则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的论语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道德修养】
【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默而识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修养】
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编一则论语设计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
yhhghfgh
论语十则的学习态度 方法与修身做人
《论语十则》
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了独立思考与复习。
2、哪些语句强调了谦虚?哪些语句强调了独立思考?并分别说明理由?
答: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3、《论语十则》板书设计:
谈学习态度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
谈学习方法
4、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谈修身做人
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4、《论语十则》个别词语解释一览表:
(1)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特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相当于“先生”,在这里指“孔子”(2)曰:说道。(3)时:时间名词作状语,按时。(4)习:本文指鸟多次飞行,这里引申为诵习、复习、温习等。(5)说:通“悦”高兴。(6)朋:同在一个老师门下学习的人互成为“朋”志趣相同的人互称为“友”。(7)愠:恼恨,怨恨。(8)君子:指道德上有良好的有修养的人,是名词作谓语,翻译时前面加判断词“是”。(9)日:每天,每日。(10)省:反省。(11)三,泛指多次。(12)为:替。(13)谋:出主意,谋划。(14)忠:忠实。(15)信:真诚,诚实。(16)传:老师传授的知识。(17)温:温习、复习。(18)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知识。(19)为:动词,成为做。(20)罔:通“惘”。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21)殆:通“怠”,有害。(22)诲:教导、诱导。(23)知:知道,懂得。(24)(后一个知)聪明。(25)齐:相同。(26)行:走路。(27)必:一定。(28)择:选取。(29)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30)从:跟从,学习。(31)士:有抱负的人,有地位的人。(32)
弘毅:强毅。(33)重:重大。(34)凋:凋谢。(35)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5、第一则主要讲了学习的愉快,友谊的珍贵,个人的修养
6、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7、“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你是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学”与“习”之间的关系?
答:孔子将“学习”与“复习”即“学”与“习”两个密切结合起来,在“学(学习)”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习(复习)”中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哪种阿关系?
答: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9、从第六、七则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在生活中,作为个人,要善于学习,善于反省,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
10、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揭示了松柏怎样的品质?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答:高洁傲岸、不畏严寒。获得的启示是: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经历考验后才能体现出来。
11、请你摘录两个与“诚信”有关的古代著名的故事。
答:曾子杀彘,商鞅“立木为信”,刘邦“约法三章”。
12、为了办好这期黑板报,宣传组的同学设计刊头,撰写稿件,编辑资料,忙得“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这是很有道理的,少数同学认为复习功课是“炒现饭”没意思,是不正确的。
编一则 像论语一样的。要是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
燕山五子名具扬,孺子该当做栋梁
论语十则的学习态度、修身做人、学习方法的几句话 要原文和学习态度、修身做人、学习方法这几个 重金悬赏
[谈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谈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传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谈修身做人]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10课论语十二章的分类·,学习态度的分类,修身做人的分类,学习方法
方法:1,4,5态度:7,9修养:2,3,6,8,9,10,11,12注:第9则前面是态度,后面是修养偶们老师讲滴
论语10则分类 分三类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 咱分类啊
谈学习态度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
谈学习方法
4、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谈修身做人
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态度修养时间总结
《论语十二章》中“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要是说明学习方法问题。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则是以颜回为榜样来说明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等,则是同时说明学习态度和道德修养问题。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简要总结,也是从学习开始说起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则主要是说道德修养了。
需要说明的是,《论语十二章》甚至整部《论语》中提到的学习,主要是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学习,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
9简答题论语十二章讲述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为人处事等方面的道理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
1【方法】
温故而知新
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默而识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3【修养】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