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 关于陈逸飞的介绍
关于陈逸飞的介绍
关于陈逸飞的介绍 陈逸飞 (1946.4.14-2005.4.10)生于宁波。著名油画家,文化实业家,导演。1965 年毕业 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进入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曾任油画组负 责人。1980 年旅美后,专注于中国题材油画的研究与创作。陈逸飞以“大美术”的理念,在 电影、服饰、环境设计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创造性成就,成为文化名流。是闻名海内外的华 人艺术家。 60—70 年代创作了《黄河颂》 、 《占领总统府》 、 《踱步》和《周庄》等知名的优秀油画作品。 “我画画、拍电影、设计服装,如今还办起了媒体,有人问究竟该如何称呼我,我说叫视觉 艺术家吧。 ” ——陈逸飞在出席新闻发布会时,如此进行自我界定 陈逸飞把他所涉猎的各领域统称为“视觉产业” : “我对生活中所有美的东西都非常关注,我 是在用我卖画的钱来经营自己的视觉产业, 同时涉足这些产业又会让我的画风得到突破。 ” 陈 逸飞不赞同画家就该一辈子埋头作画,时代变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走出沙龙、象牙塔。 2005 年 4 月 10 日早上 8 点 44 分,著名导演、画家陈逸飞因胃出血在上海华山医院去世。
1 个人经历编辑 1980 年陈逸飞怀揣 38 美元赴美国留 学。 1984 年获艺术硕士学位。 后在纽约从事油画创作并 在华盛顿、纽约、东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多次参加香港和国内的油画精品拍卖会,其 中作品《山地风》创华人油画作品最高拍卖价。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 和国内外收藏家广泛收藏。水乡风景、音乐人物、古典仕女,还有西藏,都是他画笔下的主 要题材。早在 1985 年,美国《纽约时报》就称陈逸飞的“画风融合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叫人想起欧洲大师的名作。 ”1983 年,哈默画廊的主人哈默博士在向世人推介陈逸飞时,撰 文指出: “他的画是接近诗的,因为他只是在指示而非肯定。 ”1984 年,美国《艺术新闻》杂 志将陈逸飞定名为“一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气息,弥漫其中的沉静与 静寂氛围尤其动人。 ” 1985 年,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博士访华时,曾将陈逸飞的作品《家乡的 回忆-双桥》作为礼物送给dp。 早年经历 周庄情结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的名气,如今已在海内外游客中耳熟能详,周庄得 以被发现,陈逸飞和杨 明义功不可没。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杨明义,一直在山水画的领域里执着地追求,写生的足迹踏遍苏州市郊 的每一个角落。
偶然一次,在别人桌子的玻璃垫板下,他发现了一张陈旧泛黄的老照片,上 面的水乡风景却令他不由地怦然心动。于是,他拿着这张老照片四处打听,却无一人知晓是 何地方。杨明义仍不死心,照片中的水乡越来越强烈地激发着他的创作欲望,终于,有一位 不知名的农民随口说了一句: “那是周庄呀! ” 杨明义立即询问了去周庄的线路,摆渡来到了离苏州四十公里的周庄。那时的周庄,还是个 非常朴素落后的水乡小镇,杂货店、大饼油条店,还有满街巷一字排开的木质马桶,淳朴憨 实的乡村民风、完美保存的水乡格局令杨明义惬意非凡,思路泉涌,相机在他的手中不停地 闪亮..... 而那时的陈逸飞,作为中国第一批去美国的自费留学生,已然在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美术硕士 学位,业余时间靠给别人修画卖画维持生计。陈逸飞主攻油画,以画人物肖像见长,但在美 国市场销路并不理想, 杨明 义把在周庄拍的照片寄给远在美国的陈逸飞, 建议他以照片上的 水乡为素材创作油画。于是,黑白色的周庄在陈逸飞的笔下幻变成色彩斑斓的梦里水乡,周 庄不仅让他的第一次画展取得了成功,更令他对从未谋面的周庄产生了一种扑朔迷离的亲切感。八十年代初,杨明义携刚回国的陈逸飞踏上了发现周庄的神奇之旅。

第一次走进周庄, 陈逸飞便一头迷醉在这片给他带来幸运的水乡美景里其乐陶陶。当时的周庄,惟一有点现代 气息的建筑便是那幢水泥材质的邮电局,陈逸飞与杨明义便爬上邮电局平坦的屋顶,如饥似 渴地收录着画家眼里每一寸感动的画面,尤其是一圆一方的双桥,陈逸飞更是情有独钟。就 这样,掩映在深闺里的周庄,被两位执着追求的艺术家发现,从而得到合理的保护、开发和 宣传,由此演绎成为如今中国的第一水乡,追求完美的陈逸飞虽然故去,他却永远活在故乡 的回忆里,活在他钟情的水乡世界中。 1946 年 生于宁波,浙江镇海人。 1965 年 毕业于原上海美专(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同年进本院从事油画创作。 1980 年 陈逸飞赴美国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美术硕士学位陈逸飞简介, 并在短时间里获得 在新英格兰现代艺术中心、 史密斯艺术博物馆和布鲁克林博物馆的展出机会。 1983 年 10 月,他在纽约哈默画廊举办个人画展首展,以后在该画廊共举办了六次个人画展。 1985 年 在华盛顿的科克伦艺术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油画《桥》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 《双桥》由美 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华时作为礼品送给中国领导人dp同志。 1989 年 在日本西武举行个人展。
1991 年 根据白居易名作《琵琶行》创作的油画《浔阳遗韵》在香港佳士德拍卖会上以 137 万港元成 交,创当时中国当代油画家油画作品的拍卖最高价。 1992 年 他回到上海除继续从事油画艺术创作外创立了 Layefe 服装品牌及其他从事视觉艺术的公司。 同年作为仅有的两位嘉宾之一,参加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并举行个人回顾展。 1993 年 陈逸飞涉足影坛,完成了自传性质的艺术影片《海上旧梦―陈逸飞个人随想录》 。 1995 年 完成了反映三十年代上海的故事片 《人约黄昏》 , 入选法国戛纳电影节, 参加影展, 深受瞩目。 1996-97 年 “陈逸飞回顾展”分别在上海博物馆和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同年,在英国伦敦玛勃洛画廊 举办个人画展,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1998 年 在法国举办个人画展。 1999 年 完成电影艺术片《逃往上海》和电视纪实片《上海方舟》 。12 月玛勃洛 MARLBOROUGH 画廊将 为他在纽约举办“跨世纪”个人画展。 2000 年 3 月 20 日,陈逸飞的雕塑作品《东方少女》参加了由法国文化部在巴黎的皇家花园举办的现 代雕塑回顾展。 2002 年 开始筹备个人第二部电影《理发师》 ,次年发生了“ 《理发师》停拍事件” 。
2005 年 4 月 10 日早上 8 点 44 分,著名导演、画家陈逸飞因胃出血在上海华山医院去世。[1]在过去 的一些年里,他在佳士得 CHRISTIE、苏士比 SOTHEBY 以及纽约、香港等地拍卖活动中屡创佳 绩,至今保持着中国当代画家拍卖的最高纪录。陈逸飞已与当今世界最具权威的玛勃洛 MARLBOROUGH 画廊艺术公司签约陈逸飞简介,成为该公司历史上第一位与之签约的亚洲画家。 他以售画所得,多次捐资“希望工程” ,又出资建立“孟光艺术教育基金会” 。逸飞集团已经 发展成为一个集服装、广告、杂志、模特、环境艺术等多功能的视觉产业集团公司。 2 个人成就编辑 绘画 作品介绍 陈逸飞的成名作《占领总统府(1976) 》追求火辣辣的原生形态的真实感,把优秀习作方能达 到的写实程度第一次搬上了大型历史画,整幅画将视点集中在那名胸挂冲锋枪的升旗战士和 那面冉冉上升迎风飘扬的红旗上。飘荡在半空的红旗使画面充满动感,预示着一个伟大新时 代即将来临。这幅画气势磅礴,结构紧凑,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幅作品可说是新中国 油画中难得一见的大气之作。 《黄河颂》 (1972) ,画面上是一位持枪挺立的威武雄壮的战士,配以苍莽的河山和低飞的群雁作背景, 完满地构成了一个诗意葱茏的壮阔的艺术境界。
《踱步》 1979 年陈逸飞创作了油画《踱步》 ( 现纽约私人收藏) ,主题是反思中国近代史、表现民主 和人文思想。画家自己面对画面,仿佛一卷卷胶片组成的真实形象在他身外延伸、呈示。美 国《艺术新闻》杂志评价其作品“焦黑尖锐,写实而意境深远,有气势而专业” 。这展露了陈 逸飞被西方接纳的一线曙光。这幅油画是陈逸飞步入国际画坛的起点,也预示着陈逸飞画风 的深刻转变和思想心态的深刻转折。 1985 年,他的油画《桥》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 1985 年, 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问中国时, 将陈逸飞的油画 《家乡的回忆——双桥》 作为礼物赠予中国领导人dp, 使他真正暴得大名。 《独坐》 此作品完成于 1999 年, 已成为欧洲重要私人藏家购自纽约马勃洛画廊的精品。 虽以写实为本 体,但陈逸飞在创作 上追求突破,不断挑战自己超出惟妙惟肖的写实框架;画家于 1993 年 开始拍摄电影,在此作中,他融入了电影的特写镜头与变形的视角,描绘独坐的年轻女子与 其所处的环境, 试图透过戏剧性的铺排与张力, 诠释主角人物深不可测的心境与生命的寂寥, 此超越了写实的根基,予人更大的心灵触动,作品出版注录完整,为本次拍卖增添荣光。
此 作品在苏富比 2012 年春季拍卖会上露出,预估价 600 万至 800 万港元。 音乐题材的肖像 陈逸飞的作品蕴含了中国的美学和西方的绘画技巧;超越了地域和人文的界限,将东西方的 文化精髓融于咫尺之间。 他有一组作品是音乐题材的肖像: 《大提琴手》 (1983, 现哈默收藏) 、 《钢琴手》 (1984) 、 《中提琴手》 (1988) 、 《长笛手》 ( 1987) 。画家把自己所画的人物置于空 旷背景上的雕塑,其造型力度异常扎实、完美,技巧近乎炉火纯青。他采用美国照相写实主 义的技法描摹的现代、高贵、优雅的西方美人画面形成音乐家、乐器和乐曲之间微妙的呼应 关系。画面有旋律感,构图及人物处理有现代感,背景大胆启用黑色,给人无穷的想象。 江南水乡 陈逸飞的另一组作品是江南水乡: 《古桥》 (1983) 、 《童年嬉戏过的地方》 (1984) 、 《寂静的运 河》 (1985) .看陈逸飞的风景画,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非同寻常的宁静,它使人神往,令人陶醉, 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 在它的笼罩下, 浓郁的异国情调及东方神秘气氛油然而生。 这是主观的、 浪漫化了的江南水乡, 它是建立在西方对东方的想象、 理解和需求基础之上的, 这正是典型的“东方主义”特征。
它让西方人看到了古朴、神秘、宁静的东方世界,一个与 西方完全“不同”的却为他们所能理解所能想象所能读解的“东方” 。 中国古典诗词 90 年代初,他将西方古典写实画风推向极致,丝丝入扣地遵循着精致、细腻的完美准则,用 炉火纯青的西方技法将他的东方美人刻画得近乎“唯美” ,并带有浓厚的脂粉味,而其作品命 名也大多出自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雅意象。看《浔阳遗韵》 (1991) 、 《罂粟花》 (1991) 、 《西 厢待月》 (1994) 、 《恋歌》 (1995) 以及上海旧梦系列的《黄金岁月》 ( 1993) 、 《玉堂春暖》 (1993) 、 《春风沉醉》 ( 1993) ,画面中那倩影依依、可怜可爱的民初少妇,无一不是柔弱无 骨、顾影自怜,以一种希望被宠被看的温顺的哀怨的目光凝视着观众,画面散发出柔和的火 焰,充溢着一种温馨的把玩的情调,笼罩着一层薄薄轻纱般恰到好处的神秘感。画家笔下的 女性都带着忧郁哀怨、落寞凄美的神情。缱绻的女子多身穿清末艳丽而独特的的东方民族服 装,或吹箫或抚琴或执扇或“犹抱琵琶半遮面” ,表现出浓郁的东方韵致和情调。 西藏民俗为主题 陈逸飞去创作了一系列以西藏民俗为主题的油画,刻意凸显藏民的粗犷、原始、神秘。
用奇 异的民俗去演绎古老中国的浪漫故事以唤起西方对东方的无限想象。 看他的 《晨曦》 ( 1995) 、 《山地风》 ( 1994) 、 《藏族人家》 ( 1995) 、 《山人》 (1996) 、 《神庙》 ( 1995) 等。这些作品 虽然在风格上一反他此前作品的柔谧甜美、细腻精致,趋于粗犷豪迈、浑厚壮美; 在形式上 显示出圆满的技艺、老练的笔触、新颖的构图; 在色彩上表现出辉煌的戏剧性的对比效果。 1994 年《山地风》在北京国际艺术拍卖会上,以 286 万人民币成交。他的这组西藏风情画 大多被英国伦敦玛勃洛(M arbo rough) 美术馆收藏。他于 1996 年同国际最具权威的现代 艺术画廊玛勃洛(M arbo rough) 签约,成为该画廊首位代理的亚洲画家。陈逸飞油画作品 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上弥漫着宁静和柔美,在美国照相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东方神韵。 小结 无论是江南水乡还是古典仕女,无不体现他的一种追求: “运用西方的技巧,赋予作品中国的 精神。 ”在 1985 年后的 12 年中,陈逸飞一共售出 500 多幅画,1991 年到 1998 年,他的 33 幅画的拍卖总额为 4000 余万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 没有任何一个当代中国画家能在国际艺 术市场上与之比肩。陈逸飞往往追求一种特殊的完美设计,对一些美丽的作品非常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