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为什么说群众路线是个“法宝”
为什么说群众路线是个“法宝”
文化渊源。
群众路线的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是民本思想的一种扬弃。
它发端于商周时期,基本内涵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这一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不断衍变。
古代君王承认民是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提出了舟水关系说。
但是由于古代统治者与群众是根本对立的,其在实践中就成了根本无法实现的政治空谈。
但是gcdzg不同,它代表着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和群众是一致的。

理论基础。
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内容丰富,最根本的就是正确处理客观规律与人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论形势怎样变换,继续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的历史作用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实现”这一唯物史观。
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党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确立、丰富和发展了群众路线,为全党明确了坚持什么样的群众观、采用什么样的工作方法以及党的工作的评判标准等内容。
党的群众路线是来之不易的,这一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绝不能丢掉。
实践主体。
群众是党的事业的价值主体和实现主体。
党的重大决策需要群众的民意前提和基础,需要群众实践的检验。
人民群众曾用小米哺育了革命根据地,用小车推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用手印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群众中蕴藏的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始终是事业前进的源源不竭的资源和动力。
党本身又是从群众中脱颖而出的优秀群体,不存在脱离群众的道理。
政治优势。
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之所以由弱到强,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采取发动群众的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采取不依靠群众只依靠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国共两党不同的群众观和处理党群关系的不同方式,决定了最终胜负,共产党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民党的飞机加大炮。
蒋介石败逃台湾后,也在反省中承认,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搞好党群关系。
国际镜鉴。
1991年的苏共亡党、苏联解体事件震惊世界。
苏共亡党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最根本的一点是党风出了大问题,逐渐由联系群众到脱离群众,最后发展到背离群众,导致苏共由盛而衰的凄惨局面。
苏联解体前,苏联社会科学院做过一次问卷调查。
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能代表工人的占4%,仍能代表全体人民的仅占7%,认为代表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却占85%。
苏共不再代表人民的利益,是从不坚持群众路线、不注重党群关系开始的。
这个教训,我们必须永远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