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历史故事 历史也能这般幽默
历史也能这般幽默
哪个明朝皇帝没有葬入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座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明朝自开国以来,从明太祖朱元璋传到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共传了16位皇帝。其中除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还有那个在靖难役中不知所踪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外,其余14位皇帝中的13位,就连亡国之君吊死煤山的明思宗朱由检,都葬在了北京的明十三陵: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唯独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钰,却没被葬入十三陵。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宣宗(宣德帝)次子,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帝)之弟。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朱祁钰被拥立为帝,年号景泰,并遥尊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代宗朱祁钰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刺对北京的进攻,并成功地迫使瓦剌放回了英宗。
英宗被放回后,自然不甘心当大权旁落的太上皇。代宗为怕英宗复辟,故将其软禁,由此兄弟俩结下了很深的仇怨。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病危,在英宗朱祁镇心腹党羽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的策划下,发动夺门之变,迎英宗朱祁镇复位,改元天顺,废景泰帝,杀了景泰年间的朝廷栋梁兵部尚书于谦,重用了一批忠于朱祁镇的旧臣。
代宗病重期间,英宗不准太医帮他看病,令其病情日益严重,最后驾崩。至于他的死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因重病而死,有的说是英宗命太监用白绫将其勒死。总之众说纷纭。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其陵墓被称为景泰陵。
英宗死后,其子朱见深即位即明宪宗,朱见深念代宗迎还英宗有功,恢复景泰年号,并将北京西山的景泰陵以皇帝之礼重新布置。但代宗还是没能进明十三陵,成为了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唯一没能葬入明十三陵的大明皇帝了。 (《历史也能这般幽默》,作者:刘继兴孙玉良)来源农村大众)
古代如此幽默的对联,你能保证不笑
被人误解的时候能微微一笑,素养;受委屈的时候能坦然一笑,大度;吃亏的时候能开心一笑,豁达;无奈的时候能达观一笑,境界;危难的时候能泰然一笑,大气;被轻蔑的时候能平静一笑,自信;失恋的时候能轻轻一笑,洒脱。今天的你,笑了吗?
幽默对联欣赏:
从前,有一个大户人家,家中有一双儿女,女子妙龄十八,亭亭玉立,才华出众。其弟在私塾上课,先生留有一句上联叫其出对:
上联:有客登堂,惊醒万里春梦;
其弟苦思不得下联,乃叫姐姐出对,姐姐出对为:
下联:无人共枕,枉费一番痴心。
私塾先生一看便知是其姐做的对,看其联意,觉得这小姐对其好像有点意思啊,于是继续出对,让其弟带回,此般上联为:
上联,六尺彩绫,三尺系腰,三尺坠;
弟弟肯定是对不出来的,只好又叫姐姐代对,其姐姐正是思春年纪,没有想如此之多,只是把闺情抒发而已,对了下联:
下联,一床锦被,半床遮体,半床闲。
看到这里,不但是先生心里痒痒了,这么撩人的下联,果然有点意思啊。先生果然以为小姐那是一片痴心,于是出了一句一语双关的上联,又叫其弟弟带回去。
上联:风紧林密,问樵夫何处下手;
其弟弟果然是智慧未开,先生如此撩其姐,马上得改口叫姐夫了,还不知其中利害,居然又叫其姐姐代对,其姐一看上联,就明白了,怕是先生误会了,于是就摆明了态度。
下联:山高水深,劝渔夫及早回头。
好了,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的一语双关的对联也出来了,上联表面问樵夫如何下手,实则是问小姐你们这登门提亲有什么规矩,下联表面说,风浪大,渔夫别出海了,实则是说,你配不上本小姐,你还是趁早回头吧。
先生看了下联,也懂其中意思,于是出了个上联表示自嘲:
上联, 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
弟弟当然还是不行,其姐姐代对,小姐为了表示没有那点意思,就对下联为:
下联, 藕虽有孔,心中不染垢尘。
这上下联就是非常精妙的一语双关联,解析就不多说了,大家都能懂。
先生一看这联,十分工整,可想这小姐才华之高,心中的爱慕之心又是重燃,想着豁出去了,非要追到手不可。于是又出了一个上联:
上联, 桃李杏梅,这些花哪时开放?
小姐看了,觉得厌烦了,一直纠缠着不放,真讨厌,于是一狠心,对了一句下联:
下联,稻麦黍稷,此杂种是何先生?
这一联看得是先生一口老血喷出啊,这一语双关是非常的明显了。我说,古人也真是的,就是脸皮薄,遭到这点打击,就收手了,先生就不敢再纠缠小姐了。
你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偏偏没有,还有最精彩的一副双关对联没出来呢。
那件事过去了很久,那小姐也嫁人了,生了一对双双胞胎儿子,有一天逛街,两人偶遇,先生望着眼前人,往事一幕幕的浮现眼前,实在是气不过,想调戏一下小姐,于是对着小姐的两个儿子说道:
上联,谁是先生子?孰为后生儿?
小姐一听,这他喵的不是在调戏老娘吗?脑经一动,下联脱口而出:
下联,后生为我子,先生是我儿。
先生一听,便灰溜溜的逃跑了。
寻找关于历史的超及搞笑语言
历史笑话荟萃之三国篇 1、声音太大 诸葛亮是个精通奇门八术的人,其中有一项特长就是口技。
却说这一日诸葛亮正与刘备在帐中议事,诸葛亮突然想放屁,又怕被刘备听见,不好意思。他灵机一动,道:“主公,为了调节一下气氛,我学啄木鸟叫给你听怎么样?”刘备点点头。
诸葛亮模仿啄木鸟叫了两声,趁机把屁给放了。然后问道:“怎么样主公?我学的象不象?”刘备道:“你再学一次吧,刚才你放屁的声音太大,我没听见。”
2、鸡肋 这一日,曹*与新纳小妾在卧室一番云雨之后,小妾意犹未尽,便说道:“再来一次再来一次。”曹*也想,无奈体力不支,便答道:“鸡累鸡累。”
恰好此时杨修路过曹*卧室,以为曹*同他说话,便跑出去宣布本次军事行动代号‘鸡肋’。曹*得知后,怒不可懈,遂将杨修斩了。
3、幽会 却说一日,王允请董卓至家中喝酒。席间,王允之女貂禅负责斟酒。
董卓与貂禅二人眉来眼去,竟互生欲火。临别之时,貂禅在董卓的头上敲了三下,然后背着手走了。
当夜三更,董卓从王允家后门进入,来到貂禅房前,门自动打开,董卓进门走了一段,看到两个门。一边写着「己婚」,另一边写着「未婚」,董卓从「未婚」的门走进去。
走了不久,走廊的尽头又有两个门,上面写着「有经验」及「无经验」。董卓从「无经验」的门继续前进,走着走着,又来到走廊的尽头,那也有两道门。
上面写着「十公分以上」及「十公分以下」,董卓打开「十公分以下」的门,便走到了外面的马路上。 4、妙方 糜夫人生了阿斗后,整日被阿斗的拉屎问题搞得头大。
便去请教华佗。糜夫人问道:“华神医,我家阿斗一天要拉n次屎,除了使用尿布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华佗想了想,答道:“有!可以养几个屎壳郎。”
5、各有高招 话说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刚出来混的时候,有一次被仇家捉住,将三人扔到海中一荒岛上。岛上无可食用之物。
三日后,三人腹中空空,饥饿难忍。张飞便道:“与其饿死,不如将小**切下以果腹。”
说罢,便抽刀欲切自己的小弟弟。关羽急忙阻拦,骂道:“**!别急着切,揉揉再切,肉多!”此时,二人听到刘备在一旁哼哼唧唧的,回头一看,却见刘备正在打飞机,便问道:“大哥此时还有心情如此这般?”刘备抬头答道:“笨蛋!弄出点酱来,蘸蘸吃啊。”
6、巧克力 却说这一日,赵云与张飞同室*鸡。赵云身下女子正兴奋之时,歪头看见一旁干的正起劲的张飞和其身下的女子,不禁大哭起来。
赵云不解,问道:“哭甚?”女子答曰:“我也想要巧克力的!” 7、滑雪 话说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刚出来混的时候,有一次被仇家捉住,将三人关在一间房子里。彼时是冬天,又下着大雪。
夜晚,三人睡觉时便挤在一起互相取暖。次日,三人醒来。
睡在左边的刘备说:“我做梦,梦见我在做爱。”睡在右边的关羽说:“我也做梦,梦见我在做爱。”
睡在中间的张飞说:“我梦见我在滑雪呢!”。
幽默历史小故事
1.隋唐小故事—毛驴告假 胡趱是唐朝宫廷的杂戏演员,因皇帝赏识做了都知官。
因平日清闲无事,便天天骑上毛 驴到朋友家下棋取乐。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热情远迎,并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驴子牵 到后院,细心喂养!”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灯,主人绝不肯让他回家。
一天两天不新鲜, 数月如此,都知心头很为有这样一个难得的知心朋友而高兴。 一天,他正与主人下棋,杀得难解难分之际,突然接到皇帝传旨,要他立刻进宫应差。
胡趱不敢怠慢,急忙让主人把驴牵来。过了一会儿仍不见主人出来,胡趱急了,奔进后院, 只见驴子浑身是汗,直喘粗气,正从磨盘上卸下肩来,胡趱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胡趱又来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样,习惯地拉开嗓门喊道:“仆人们 多加草料,好好喂驴!” 胡趱冷笑一声说:“抱歉得很,今天驴子来不了啦。” 主人问:“为什么?” 都知就说:“昨天回去头旋恶心,卧在棚里起不来了,请您准它几天假,让他缓缓气吧!” 2. “如挂角”的典故,说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过瓦冈山反隋义军的首领。
李密,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
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
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
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岗军,人称魏王。李密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数说杨广的十大罪状。
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为后世留下了“罄竹难书”的成语。
3.居安思危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 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 利。
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 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 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 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温馨提示: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 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
也有人抱怨 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 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4.好学不倦 只有一个洞穴的老鼠很快被捉。
在一个漆黑的晚上,老鼠首领带领着小老鼠出外觅食,在一家人的厨房内,垃圾桶 之中有很多剩余的饭菜,对于老鼠来说,就好像人类发现了宝藏。 正当一大群老鼠在垃圾桶及附近范围大挖一顿之际,突然传来了一阵令它们肝胆俱 裂的声音,那就是一头大花猫的叫声。
它们震惊之余,更各自四处逃命,但大花猫绝不 留情,不断穷追不舍,终于有两只小老鼠走避不及,被大花猫捉到,正要向它们吞噬之 际,突然传来一连串凶恶的狗吠声,令大花猫手足无措,狼狈逃命。 大花猫走后,老鼠首领施施然从垃圾桶后面走出来说:“我早就对你们说,多学一 种语言有利无害,这次我就因而救了你们一命。”
温馨提示:“多一门技艺,多一条路。”不断学习实在是成功人士的终身承诺。
5.困境即是赐予 一个障碍,就是一个新的已知条件,只要愿意,任何一个障碍,都会成为一个超越 自我的契机。 有一天,素有森林之王之称的狮子,来到了天神面前:“我很感谢你赐给我如此雄 壮威武的体格、如此强大无比的力气,让我有足够的能力统治这整座森林。”
天神听了,微笑地问:“但是这不是你今天来找我的目的吧!看起来你似乎为了某 事而困扰呢!” 狮子轻轻吼了一声,说:“天神真是了解我啊!我今天来的确是有事相求。因为尽 管我的能力再好,但是每天鸡鸣的时候,我总是会被鸡鸣声给吓醒。
神啊!祈求您,再 赐给我一个力量,让我不再被鸡鸣声给吓醒吧!” 天神笑道:“你去找大象吧,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狮子兴匆匆地跑到湖边找大象,还没见到大象,就听到大象跺脚所发出的“砰砰” 响声。
狮子加速地跑向大象,却看到大象正气呼呼地直跺脚。 狮子。
充满幽默智慧的历史小故事
没人磨墨 一个富家之子去考试,父亲事先考了他一下,成绩很好,满以为一定能录取了,不料榜 上竟没有儿子的名字。
父亲赶去找县官评理。县官调来卷查看,只见上面淡淡一层灰雾,却 看不到有什么字。
父亲一回家便责骂道:“你的考卷怎么写得叫人看也看不清?” 儿子哭道:“考场上没人替我磨墨,我只得用笔在砚上蘸着水写呀。” 老太念佛 有个老太,手里拿着数珠,一边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边大叫:“二汉、二汉, 锅上蚂蚁太多,我讨厌死了,快拿火代我把它们烧死。”
然后又念道:“阿弥陀佛,阿弥陀 佛。”接着又叫道:“二汉、二汉,你代我把锅底下的火灰扒掉些,簸箕不要用自己家里 的,因为要烧坏的,只问邻居家借簸箕得了。
切记,切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从不吃素 和尚到人家作客。
主人见他是出家人,便问道:“师父,您喝酒吗?” 和尚笑笑道:“酒倒喝一点,只是从不吃素。” 除糊涂虫 有个人向县衙告状道:“小人明天丢失锄头一把,请老爷查究。”
县官问:“你这奴才!明天丢失锄头,为啥昨天不来报案?” 在旁边的小吏听到后,不觉失笑。县官马上断案道:“偷锄头的一定是你!你到底偷去 干什么?” 小吏答道:“我要锄除那糊涂虫。”
老翁忧愁 有个老人富贵双全,子孙满堂。在过百岁生日的时候,祝寿的客人挤满了家门,老翁却 很不快乐。
大家问他:“您这么有福气,还有什么忧愁啊?” 老人答:“我什么都不愁,只是担心我过200岁生日时,来祝贺的人要增加几百几千, 教我怎么能一一记得呢?” 争讨便宜 一个人抱着儿子在门外玩,邻居开玩笑地说:“父子的骨血真是一脉相传,只要看看你 儿子就知道了,他的面孔与我的面孔真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那抱小孩的人说道:“是啊,你同这孩子原是一个女人生出来的同胞弟兄,面孔怎会不 一样呢?” 心坏透了 有两个恶棍,背上都生了毒疮,请医生治疗。
医生看完一个,又看第二个,装出惊恐的 样子说:“他的心坏些,还可医治,你的心,竟坏透、变烂了,叫我怎么医得好?” 麻雀请客 有一天,麻雀请鸟儿们吃酒。它对翠鸟说:“您穿着这样鲜艳明丽的衣服,自然请坐在 上席。”
又对老鹰说:“你虽然身子大些,却穿着身又黑又丑的衣服,只好委屈你坐在下席了。” 老鹰答道:“你这个奴才小人,怎么这等势利?!” 麻雀答道:“世上谁人不知,我麻雀本是心肠小、眼眶浅的嘛。”
畜牲欺穷 有个人问一个乞丐道:“狗儿们为啥看见你们就要咬呢?” 乞丐答道:“我如有了好的衣帽穿戴,畜牲也会敬重我的。” 皇帝衣装 一个叫化子从京城回来,向人夸耀说看见了皇帝。
别人问他:“皇帝穿啥衣服?” 答:“头戴白玉雕成的帽子,身穿黄金做成的长袍。” 问:“穿了金子袍服,怎能作揖?” 叫化子听了向他啐了一口道:“哈哈,真不懂世事!既然做了皇帝,还向哪个作揖?” 怕酒淹死 客人进店买酒喝,喝一杯便说一个“墩”字,说个没完。
旁人便问:“想是酒喝多了, 你怕泻肚,去蹲毛坑出恭吗?” 那人指着酒杯道:“不是的,我只想有个墩子,好让我爬上去,才不会被这薄水淹死。” 招牌画刀 酒店老板请人写店招牌,那人写完后,又在上面画了一把刀。
老板惊问:“画刀是什么意思?” 回答道:“我要用这把刀来杀杀酒里的水气!” 踏扁葫芦 有家酒店立下规矩:凡来买酒吃酒的客人,只要说酒酸,就将他绑在木柱上惩罚。 一天,有个道士背了个大葫芦进店,见到绑在木柱上的人,便问是什么原故。
老板答: “他瞎说我的酒酸,所以罚他。” 道士说:“请给一杯我尝尝看。”
店主端上酒,道士只吃了一口,便慌忙跑开。 老板因他没说酒酸,非常高兴,忙招呼:“你忘记葫芦了。”
道士边逃边说:“我不要,我不要了,你留着踏扁它做醋招牌吧。” 一条横幅 徽州地方有户人家连年同别人打官司,打得又是怨恨又是厌烦。

大年夜,父子三人商议 道:“明年新年,我们都要说些吉利话,好保佑来年好运气,不惹官司。” 儿子们说:“爸爸先说个样子。”
父亲便道:“今年好。” 大儿子接道:“晦气少。”
小儿子也道:“不得打官司。” 他们把三句话11个字,请人写了一条横幅,贴在中堂上,叫家人时时朗声念诵,好讨 个吉利。
年初一清早,女婿来拜年,走到厅堂上抬头见到横幅,便朗声读道:“今年好晦气,少 不得打官司。” 父子三人急得顿脚,连声道:“倒霉、倒霉!” 骂放屁者 一群朋友坐在一起,忽然有人放屁,不知是谁,大家怀疑某人,并群起责怪他。
其实那 人并未放屁,他也不争辩,只是哈哈地笑。 众人问:“有什么可笑?” 回答道:“笑那放屁的也跟着大家骂我。”
年年“还清” 有个人向人借了6两银子,讲好一两月息为5分,一年终了利息共是3两6钱。一年已 到,借债人向债主请求找还4钱,换一张10两的借条,债主同意了。
第二年终,照10两计算,利息应是6两,那人又不能还,便请求再找回4两,换一张 20两的借条,债主又同意了。 第三年年终,照20两计息连本带利共为32两,他又不能还,便请求找还8两,再换一 张40两的借条。
债主迟疑不决,借债人发怒道:“你好没良心啊!借你的本利钱,哪一年 不算得。
求《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读后感悟
我是一个理科生,对历史并没有太多的热情。当我随意翻阅了这本书,我才醒悟历史的真谛,并且真正地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拿到这本书,封面的九个大字令人产生兴趣。“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这句话真的让人想到有关幽默诙谐之类的事。翻开后才知道,里面讲的都是历史!历史固然是死的,但作者的文笔给你活生生的感觉,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两本书怎能说完?但作者袁腾飞的文笔就是让你瞠目结舌,不仅用简练的语言述说了几乎每个历史典故,而且读着读着,自己还会不禁的笑出来。
读后才知道,大人物学了历史有大用,比如说一些领导人能够吸取历朝历代之乱兴衰的教训,治国安邦。我觉得历史这个学科应该是普及性质的教育,提高人文修养。
其实这本书的结构很简单,第一本是跟随时间的脚步前进,第二本则是介绍了历史上著名的事件。真正起点缀作用的还是每一句话,幽默而准确。两本书有三点成为吸引读者目光的依据。
意
“你看那厮长的那模样,哪有一点帝王福相啊。那脸跟个鞋拔子似的,又像瓦刀,满脸麻子……你给他画成这样,他宰了你。你美化他,把他画得跟秦始皇汉武帝似的是吧,他也宰了你。”大约没有哪本说史的书能出现这种文字,说的还是一朝开国之君,然而袁腾飞不但说,而且旁征博引,条理分明。
除了痛斥朱元璋之外,他不屑于反清复明而有理有据地赞扬了满州的诸位明君,他把懦弱无能的大宋朝总结成“最可爱的王朝”,他把勇猛闻于世的斯巴达300勇士说成“300个人打仗放在咱们周朝相当于是连长干的事儿。”种种迹象表面,普遍的历史观念在《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这本书里休想轻易扎稳马步,你总能在读这些颠覆性论断的时候发觉从前对历史的认识如此概念化,它们被袁腾飞风卷残云地描述成另外一番风景。等你醒悟过来又幡然觉着,他教会你的却并不是形式化的颠覆,而是重新审视既定事实的勇气同智慧。
情
面对历史,多半人选择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他们很客观,如一尊庄严钝重的石佛。偏有另一些人,不能说他不学术,也不能说他没道理,但从他们口中喷涌而出的历史事件总像沸腾的熔岩,那种莲花锦绣的情景须臾便能俘获你的心情。
其实历史书最初的面貌本就是痛快愉悦的,像《史记》,像《三国志》,总能把学术集结和情感喷薄搭配到浑然卓荦,如何两千多年后的历史书却成了这副寡淡模样?袁腾飞不信,他就是另一些人之一,他直斥寺庙里的乱收费,直斥明朝皇帝是一个赛着一个的混蛋。此君感情滚烫,一口京片子生脆而凶猛,砍瓜切菜痛下针砭,如同老北京的豆汁,初入口毁人朵颐,细回味悠长绵然。文采节律即便不能复刻司马氏,情感的风骨倒是私淑得彻底。
趣
据网友说袁腾飞真正的对手是郭德纲。
这话不准确,但也不扯淡,“七次下西洋,600万两银子花出去,郑和整个是一个散财童子”、“汉人的服装是最笨拙的,宽袍大袖,那个大袖子能钻进一个人去,穿上那个衣服一上街,勤劳的清洁工都得下岗。”从这些通篇通篇充满智慧的包袱可见,袁腾飞说史真有点儿相声样,学和唱谈不上,说和逗不含糊,让一本说历史的书变得饱满鲜艳,像含着满口的跳跳糖一样充满惊喜。有多少人愿意等地铁的时候或者蹲马桶的时候抽一本笑话书来翻几页放松心情,快乐之时如能兼顾汲取隐遁在幽默之后的信息量和知识点,更加难得。看起来他是明确想告诉我们历史是个有趣的玩意儿。
因为这三点,所以这本书就火了。其实书火不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我才明白历史是个有趣的东西。
幽默好玩的历史故事
春秋时鲁国的孔子有三千学生,而其中有名的为七十二贤。这七十二贤人中有个叫子路的,他并不是文质彬彬的弟子,原来是个桀骜不驯的莽汉子。
一天,尚不年迈的孔子带著他的学生子路出游到深山老林去避暑。春秋时夏天的天气并不比现在凉爽。孔子上了山已是汗流浃背,跟在身后的子路也敞开衣衫任腥热的山风把胸毛吹得东倒西歪。孔子在一块大石上坐下之后说口渴死了,让子路去寻些水来喝。
子路打开随身的包袱取出石臼走到一条小溪的上游,小溪喷珠吐玉,泉水清凌如碧。子路在用石臼舀水当儿,一抬头忽然看见他面前的草丛里黄灿灿的鲜花开得正盛,定睛再看时那根本不是一簇艳丽的鲜花,而是斑斓炫目的猛虎。在那白额黄斑虎吼声震山扑过来的瞬间,子路纵身跃到猛虎的身后一把揪住了老虎尾巴。子路力大过虎,就好像若干年后的武松那样赤手空拳把猛虎打死了。他揪断了死虎的尾巴揣在怀里以作凭证,准备向孔子炫耀,然后荡了荡泉水舀了满满一大臼泉水返回原地。子路递水给孔子时喜滋滋地问道:“先生,上士智能过人、武艺高强的人怎么样打死老虎?”
孔子抿了一口清凉的泉水回答:“上士打老虎先揍虎头。”
子路敛住笑容又问:“那中士呢?”
孔子喝了好几口水道:“中士打老虎,先揪虎耳朵。”
子路不高兴地接著问:“那堋,下士打虎是个什么样子呢㼿”孔子清了清嗓子:“下士打虎拽住老虎尾巴才敢动手。”
听完孔子的话,子路感到受了侮辱,扔掉老虎尾巴,怨恨地说:“先生大概明知泉水被一支猛虎守著,竟然让我去打水,是存心想害死我!”
子路在质问孔子的时候,趁孔子只顾喝水不留意的空当,就手抓起一个石盘揣在衣襟底下。那石盘边缘十分锋利,子路怀揣著石盘准备在适当时机如掷铁饼似地抛起石盘,然后石盘会在空中飞旋,划一道闪亮的弧,顷刻之间即会把文弱不堪的孔先生击个脑浆涂地。
子路预谋好这一切,站在孔子面前咄咄逼人地发问:“孔先生,你说,上士杀人是怎么个杀法?”
孔子一愣,随即镇静地回答:“上士杀人用笔尖。”他怕学生听不懂,解释道,“用笔墨写在竹简上或刻在甲骨钟鼎上,以文字昭示天下,把人置於死地。”
子路怒气未减地又问:“那么中士该如何杀人?”
孔子慢条斯理地回答:“中士杀人用舌尖。人的舌头是软的,能把方的说成圆的,圆的说成扁的,众口铄金,也会杀人不见血。”
子路居心叵测接著问:“那么下士该如何杀人?”
孔子若无其事地回答说:“下士呀,下士杀人用怀里揣著的一个石盘。”
子路一下子泄了气,他扔掉怀里的石盘,五体投地跪拜了孔子。从此对孔子心服口服,忠心耿耿。
后来,子路和孔子的其他门生,把孔子治国平天下很有历史穿透力的言论整理成《论语》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