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诗词大全 md诗词《广昌路上》的历史背景
md诗词《广昌路上》的历史背景
md诗词鉴赏——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1930.02)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题解】
一九三零年二月七日,红军和地方党委召开连席会议(二七会议),决定争取革命首先在江西省胜利,夺取全省政权。
军事上是首先攻打吉安,占领后即宣布成立省苏维埃政府。
当时红军还未攻占过这么大的县市。
二月中,md率军从广昌向吉安进发。
由于蒋介石命令军队向吉安靠拢,红军在中途退回赣南。
【赏析】
这首词基本上是写实,是一首典型的军旅进行曲,是一幅威武雄壮的雪山行军图。
在大雪纷飞、漫天洁白的大环境下,md率领十万工农大军,高举红旗,渡过重重难关,向着赣江畔的吉安急速进军。
md作词,一般先将美丽的大自然描绘在面前,然后再将重大的历史事件放在这个壮美的环境之中,从而营造出极为和谐的诗歌意象和典型的文学形象。
此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上阕描写行军的场面。
起句“漫天皆白”全景展现了恶劣的行军气候。
“漫”、“皆”二字,充分写出了降雪之大。
“雪里行军情更迫”用自然困难与心情的对比,拉大反差,突出了“情更迫”,写出了行军人内心的焦急,使人感到了行军步伐的不断加快,表现出行军队伍对困难的藐视。
同时,它也给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那么急迫?接下来可以看到,在大雪之外还有困难。
“高山”、“风”、“大关”都挡在面前。
然而“红旗”意象的出现,展现了红军队伍翻山越岭的动人画面,表现出红军战士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下阕回答行军的任务。
作者先自问自答,故意不说透。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
”站在雩山向吉安望去,只能看到赣江那边风雪迷漫,可见雪还在下,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写得既真实又形象。
“命令昨颁”露出底牌,令人眼前一亮:“十万工农下吉安”。
原来是十万之众的各路大军要一起会攻吉安。

这时,作者不仅回答了行军的目标任务,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为是十万人争相进军,所以要想不落人后就要快走快走再快走。
这里一个“下”字,加强了工农武装力量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念。
纵观全词,意境壮阔,感情豪放。
特别是“行”、“过”、“下”三个动词的运用,串起了整个事件的开始、经过、结尾,使动词的独立性与连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