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學習和教育應該採取「大禹治水」的方式,「疏」而不「堵」!

火烧 2022-07-26 08:14:55 1042
學習和教育應該採取「大禹治水」的方式,「疏」而不「堵」!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們很多人耳熟能詳,不過很少有人意識到我們教育中和學習中的很多問題都可以採取類似大禹治水的方式來解決。我們可以從他人的經歷
學習和教育應該採取「大禹治水」的方式,「疏」而不「堵」!

學習和教育應該採取「大禹治水」的方式,「疏」而不「堵」!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們很多人耳熟能詳,不過很少有人意識到我們教育中和學習中的很多問題都可以採取類似大禹治水的方式來解決。
我們可以從他人的經歷、故事中吸取智慧,用以幫助自己成長。
鯀治水採取「堵」的方式,最終失敗;禹是鯀的兒子,他沒有採取鯀治水的方式,而是因水之性,就地之勢,疏而不堵,最終治水成功。
md曾經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提出「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而開創了我們中國革命的新天地。
為何要「先調查」呢?為何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呢?
原因就在於對象也是客觀存在物,它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這是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
所以我們如果想要做好事情,處理好問題,就需要做到「實事求是」,避免一切從自身經驗或認識出發,這樣才能做到主觀與客觀想吻合,從而促進目標的達成。
我們來看看大禹治水是如何進行的吧。
大禹治水整體上是採取疏而不堵的策略,但是為何要採取「疏」而不是其他方式呢?具體又該如何「疏」呢?
這些不是憑空能想像出來的,所以為了真正解決水患,大禹和鯀相比,採取了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大禹接受治水任務時沒有受其父鯀被處罰的影響,結婚僅四天就告別妻子開始治水的征程。這表明大禹是個心胸開闊、行事果斷之人,不拖泥帶水。
大禹和助手的足跡遍及中原大地的各個角落,這說明大禹重視實地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這為其後治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實際調研的過程中,看到人民在洪水中掙扎、由於洪水流離失所的情景,再加上人民對大禹他們的情意,這讓大禹更加堅定了治水的信心,同時也更有決心治好水。
為了能夠疏通水道,大禹親自丈量土地山川,每發現一處需要治理的,就發動部落一起勞動、共同施工。這表明大禹處於治水第一線,沒有退居幕後。
大禹治水是把整個中原的山水當作一個整體進行的。他把中原分為九州,先治理九州的土地,使土地變得肥沃。
大禹治水有智慧,遇到不同的問題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並且總能找到省工省力的方法,比如治理黃河上游的「龍門山」就是如此。
……
我們現在可以整體梳理下,大禹治水整體的思路了。
接受任務後,先是汲取父親鯀失敗的經驗教訓,然後保持好的狀態,進行實地考察,之後為了便於治理對山川分類治理,最後是整體一盤棋,這樣治水的同時也是在讓洪水「變害為利」,讓土地更肥沃。
這就是疏而不堵的效果!
鯀採取「堵」方式治水,不但沒有治好水,還讓山川土地遭到洪水的破壞,讓人民背井離鄉,並且洪水也沒有得到利用。
而大禹採取「疏」的方式,洪水也得到利用,由破壞者變成有利者,讓環境更有利於人民的生存與發展,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存環境。
為何這裡不惜著墨介紹這些呢?
就是為了藉此來轉移到學習和教育中如何進行疏而不堵。
現今社會,在學習和教育中,最多的情況就是類似於鯀的「堵」的方式,這也是效果不佳、情況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比如學生「早戀」問題。
我們身邊不論家長還是眾多老師,不就是把「早戀」當作「洪水猛獸」了嗎?具體不就是採取「堵」的方式嗎?但是這樣真地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了嗎?
比如我們學習中遇到了問題,我們不也是採取「堵」的方式進行的嗎?
……
「堵」的方式從內在來看就是把對方當作「敵人」,要「征服」「控制」對方才能解決。這樣雙方的地位就不同了,把自己當作「主宰」,對方是應該聽從自己安排和吩咐的,並且無條件服從,否則就「堵殺」,讓其「永無出頭之日」。然而「水」之性是「就下」,因此逆其性而為之,水之勢也會「水漲船高」,一旦「決堤」,危害更大更廣。因為其勢越高,一旦就下,破壞力就越大。
這也是為何很多學生在壓抑很久後爆發讓家長和老師、同學驚奇、意外的內在原因。
意外是因為沒有按照他們的「設想」進行,在他們「意料」之外。
這本身也就證明其只關注自身,而沒有真正關注對方,不是嗎?
「疏」的方式說是「治水」不如說是對水按其性「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水自身的特點,這樣水之勢就不會越積越高,反而由於得到疏通而不斷降低,由此使得大家各安其分,不是很好嘛?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都有思想情感,也都渴望被人尊重,希望得到理解與信任。
因此在教育中面對學生,就應該採取「疏」的方式,把自己與對方放在平等的地位,先了解對方的性情和思維學習特點及其水平,然後「疏其性」以實現「共贏」。
為何呢?
因為「東海」也是所治治水的「歸宿」,這樣治水者與水就有了共同的目標,只不過治水者在這個過程中佔據主導作用,他能直接地影響甚至決定「水」能否順利達到目標。
越是了解「水性」,越能為水創造良好的條件,水就越能順利地達到目標。
「疏」是雙方的合作,是主導者根據對方自身的特點和性質創造有利於發揮對方特點和優勢的條件,促使對方更好地按照自身特點和規律成長與發展。
「堵」是對方喪失自我迎合控制者。對方在「堵」者心中是沒有地位的,是被奴役的。
「疏」是主導者幫助對方找回自我重新擁有自我並讓其更順利成長的行為,是真正的呵護與關愛。這個過程中被疏者得到尊重,被理解,並且通過疏者加深了對自我的正確認識,對自我也有更客觀公正的評價。
學習和教育,甚至是生活和職業生涯中,我們更需要的是「疏」而不是「堵」!
孩子和學生所謂的「叛逆」其實從內在的角度看是不存在的。
叛逆只是對不了解孩子和學生者而言,如果家長和老師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的內心,也就沒有「叛逆」的存在了。
對「叛逆」的孩子或學生而言,其實他們並非是想「叛逆」,他們只是不願意「委曲求全」,只是堅守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而已。
因為「堵」是不需要了解水性的,而是讓水按照自己認為的方式「降服」,在乎的是自己的「威嚴」和對「水」的掌控力。所以孩子或學生如果處於被「堵」的狀態下,孩子自身的性情就無法順利舒展,而是被壓制。但是他們不願意屈服,因此就會做出一些讓「堵」者無法理解和認可的行為,這就是堵者心中的「叛逆」。
「疏」是建立在先了解「水性」的基礎之上的,並且還同時了解水所處的環境,然後從整體上結合環境就水之性進行「疏通」。所以「疏」是對孩子或學生的尊重、理解,是從內心真正地接受與認可他們,然後在這種心理基調上,結合環境通過自身努力為他們創造能更好發揮他們自身優勢的條件,從而讓他們「自然」成長。這不就是《老子》中所謂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嗎?
人為何會有眾多心理問題出現呢?
正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人出現「心理問題」就意味著「心堵」了,堵的時間長了、久了一旦爆發,就如同洪水決堤一樣,後果很嚴重。如果能把心裡的堵疏通了,那麼還有那麼多心理問題嗎?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在學習和教育中如果遇到很多問題又不得解,那麼就要反而思考「自己為何失人心」了!
一個人如果內心真正疏通了、暢達了,就不會故意給「疏者」添堵,因為他依靠疏者才讓自己心裡疏通,這樣內心就會很信任疏者,也因此就更能聽得進去疏者的話。因人在疏通情況下心是開著的,更容易接受他人的建議的。
堵的狀態下,人的心是關著的,對他人是有戒備的,內心是不信任他人的,這時說什麼也不會聽進去的。
如果你讓我「堵心」,那麼我也不會讓你「順心」。為了能讓你「不順心」,我也就要說一些讓你「堵心」的話,做讓你「堵心」的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你「添堵」,誰讓你給我「添堵」呢?這不就是很多學生與孩子的心聲嗎
教育就是「潤物細無聲」,就是「春風化雨」!讓我們把「堵」給堵著吧,只放「疏」出來!
同樣的道理,如果學習遇到困難,應該如何用「疏」法呢?
學習遇到困難就是「堵」了,「不疏」了,因此首要地就是找出「堵」之所在,這樣才能把具體所「堵」之物給「拆除」了,「堵」也就解決了。
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列出該問題涉及的諸多知識點,然後對知識點進行篩選,找出讓自己「堵」的沒有掌握的知識點。然後就先放下這個問題,把沒掌握的知識點先複習鞏固下。待該知識點掌握後再回到該問題,你就會發現問題已經悄然而解了。
為何很多人遇事無法冷靜,反而是急躁呢?
原因也在此!
「堵」是從個人自我的感覺和認識出發要求對象,「疏」是從對象自身的性質和特點出發要求自己在了解對方基礎上用適合對方的方式進行。所以遇事之後,「疏者」往往不會有「急躁」的情緒出現,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解對方的實際情況」上了,也就自然而然不會關注自身的感受,情緒也無從產生;而「堵者」很容易情緒化,因其注意力放在了「問題的產生」就意味著自身出了問題,所以關注的是自身的感受,因此為了掩飾這一點,就指責對方(也因此導致其無法更深入的了解問題,何談解決問題呢?)
讓我們棄「堵」就「疏」,還自己與他人一片蔚藍的天空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