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漳浦县有哪些历史故事 漳浦历史
漳浦历史
一、漳州至今有多少年历史
漳州具有悠久的历史。
唐武后垂拱(685-688年)以前,这个地方还没有建制。秦汉时只在闽粤通道的盘陀岭设蒲葵关;晋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绥安县;梁天监(502-519年)年间在荆城(今靖城)建兰水县;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龙江畔建置龙溪县;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并绥安,兰水入龙溪县。
唐高宗总章(668-760年)年间,闽粤一带少数民族常连结一起反抗唐王朝。至仪凤(676-679年)年间,高宗诏令玉铃卫翌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闽,并统领岭南行军奋力征战。
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继承父志,率领其众,平定了闽粤边境,在云霄县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
同时,在绥安故地设置漳浦县。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到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迁往龙溪(今漳州芗城区),改称漳州郡。
元代改称漳州路,明清两代称漳州府;民国初年并为汀漳龙道;1934年改为福建省第五行政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福建省第六行政区,又叫龙溪专区;1969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7月实行"地改市、市管县"行政体制,原来的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邮政编码: 363000,电话区号: 0596。
漳州建置后,沿革多变,管辖范围和县份不一。唐垂拱时,分出泉州所辖龙溪县一部分隶漳州,分置漳浦和怀恩两县;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废怀恩县,割龙溪县来属;宋乾德(963-968年)时,领县除龙溪、漳浦外,还有龙岩、长泰,共四县;元时增设南胜县(后改为南靖县);明成化(1465-1487年)年间,增加漳平县;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县;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龙岩分出升为直隶州,并管辖漳平、宁洋两个县,漳州府范围剩下七个县。
民国以后,从漳浦分出了云霄县,划漳浦和诏安的一部分建置东山县,复从龙溪县分出了华安县,这时管辖又增加为十个县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市;1985年7月原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原漳州市又改为芗城区。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7°-118°、北纬23.8°-25°之间,东濒台湾海峡,与厦门隔海相望,东北与泉州接壤,西北与龙岩相接,西南与广东的汕头毗邻。全市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0万,绝大多数为汉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个少数民族。
漳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祖居地,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有70万人,台湾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侨、台胞寻根谒祖的府地。 漳州西北多山,东南濒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1℃,无霜期33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在2000小时以上,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全年皆可旅游。
漳州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据考证,早在1万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周划为七闽地,秦属闽中郡,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始建州冶于漳江之畔(今云霄境内),故名漳州。
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迁至今址。明代曾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1300多年来,沿革多变,管辖地域不一,至1950年,设置福建省人民政府龙溪地区专员公署,1986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6月,地市合并改称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为芗城区。
1993年6月,龙海撤县建市(县级市)1997年1月,龙海市、芗城区各划出一部分辖区成立龙文区。漳州市遂辖八县一市二区,即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平和、南靖、华安、长泰县和龙海市、芗城区、龙文区。
二、漳州有几年的历史
漳州历史悠久,相传远古时代便有太武夫人在此拓土而居。从发现的旧石器看,早在4至8万年之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现全市已发现古文化遗址292处、古窑址22处,其中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4处(约5000年左右),商周至西汉时期文化遗址3处(约3500年至4000年左右),商周至西汉时期文化遗址1处,岩画30多处。
漳州战国属越。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又于公元前214年统一百越,建立了桂林、象郡、南海和闽中郡。今漳州地区梁山山脉以北属闽中郡,梁山山脉以南归南海郡。秦汉时在闽粤通道的盘陀岭设有关口蒲葵关。东晋义熙九年(413)在今漳州境域内梁山下建置了绥安县;一说梁天监(502-519)年间在荆城(今靖城)又置兰水县,待考;梁大同六年(540)在九龙江畔建置龙溪县;不久因人口稀少,撤销。隋开皇十二年(592),并绥安、兰水入龙溪县。不久龙溪县撤销并入南安县,不久南安县也撤销,直到100多年的唐朝中期漳州一带才再设县:唐垂拱二年(686)正式建州置郡。
唐高宗总章(668-760年)年间,闽粤一带少数民族常连结一起反抗唐王朝。至仪凤(676-679年)年间,高宗诏令玉铃卫翌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兵南下闽粤交界一带平乱,出镇龙溪县南境故绥安地,并统领岭南行军征战。因陈政早年曾随唐太宗征临汾、上党,饮马于清漳河畔,当他入闽后,屯兵中营西林(今云霄县境内)江边时,便借旧喻新以激励士气。平定了闽粤交界处后,因将士思念北方故土,改溪名为漳江,漳江本来是今河北、山西南部一河流,在云霄县的漳水之北且耕且,遂改名西林溪为“漳江”。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继承父志,最终平乱,并“开屯于漳水之北”。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十二月九日(据《旧唐书》),唐朝廷允准陈元光之请,在泉(当时泉州为今天的福州,唐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治南安县(福建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入泉州(今天的福州)潮间、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析龙溪县南部置漳州,辖漳浦(设于绥安故地)、怀恩2县,陈元光为漳州第一任刺史。州治最初设在今云霄县的西林,西林傍漳江而立,陈元光建州时又为州治,便命州名为漳州。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到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迁往龙溪(今漳州芗城区),改称漳州郡。始初漳州(仅辖现今漳州南部一带)区域并不大,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怀恩并入漳浦县,划泉州的龙溪县给漳州;于大历十二年(777年)又划汀州的龙岩县来属。天宝元年(742)改名漳浦郡;干元元年(758)复名漳州。南唐保大四年(946),董思安任漳州刺史时,因父名章,与“漳”同音,为避讳,改漳州为南州;至宋乾德四年(966),南州始复名漳州。元代改称漳州路,明清两代称漳州府。清朝前期到中华民国前期设汀漳龙道,管辖汀州府之县、漳州府之县,龙岩州等。1934年,改为福建省第五行政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福建省第六行政区,又叫龙溪专区;1969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7月实行"地改市、市管县"行政体制,原来的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
漳州建置后,沿革多变,管辖范围和县份不一。唐大历十二年(777)漳州辖龙溪、漳浦、龙岩3县;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加增长泰县;元至治元年(1321)增设南胜县(后改为南靖县);明成化七年(1471)增加漳平县;明正德十二年(1517)析出平和县;明嘉靖九年(1530)置诏安县;明隆庆元年(1567)析龙溪、漳浦县地置海澄县,划龙岩、大田、永安部分县地设宁洋县,漳州府范围达到十个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龙岩从漳州分出升为直隶州,并析漳平、宁洋2县属之。民国以后,从漳浦分出了云霄县,划漳浦和诏安的一部分建置东山县,复从龙溪县分出了华安县,这时管辖又增加为十个县了。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1951年6月1日,在龙溪县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1985年6月,地市合并改称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为芗城区;1993年6月,龙海撤县建市(县级市);1997年1月,龙海市、芗城区各划出一部分辖区成立龙文区。漳州市遂辖八县一市二区,即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平和、南靖、华安、长泰县和龙海市、芗城区、龙文区。
三、漳州至今有多少年历史
漳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唐武后垂拱(685-688年)以前,这个地方还没有建制。秦汉时只在闽粤通道的盘陀岭设蒲葵关;晋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绥安县;梁天监(502-519年)年间在荆城(今靖城)建兰水县;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龙江畔建置龙溪县;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并绥安,兰水入龙溪县。
唐高宗总章(668-760年)年间,闽粤一带少数民族常连结一起反抗唐王朝。至仪凤(676-679年)年间,高宗诏令玉铃卫翌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闽,并统领岭南行军奋力征战。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继承父志,率领其众,平定了闽粤边境,在云霄县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时,在绥安故地设置漳浦县。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到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迁往龙溪(今漳州芗城区),改称漳州郡。元代改称漳州路,明清两代称漳州府;民国初年并为汀漳龙道;1934年改为福建省第五行政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福建省第六行政区,又叫龙溪专区;1969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7月实行"地改市、市管县"行政体制,原来的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邮政编码: 363000,电话区号: 0596。
漳州建置后,沿革多变,管辖范围和县份不一。唐垂拱时,分出泉州所辖龙溪县一部分隶漳州,分置漳浦和怀恩两县;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废怀恩县,割龙溪县来属;宋乾德(963-968年)时,领县除龙溪、漳浦外,还有龙岩、长泰,共四县;元时增设南胜县(后改为南靖县);明成化(1465-1487年)年间,增加漳平县;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县;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龙岩分出升为直隶州,并管辖漳平、宁洋两个县,漳州府范围剩下七个县。民国以后,从漳浦分出了云霄县,划漳浦和诏安的一部分建置东山县,复从龙溪县分出了华安县,这时管辖又增加为十个县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市;1985年7月原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原漳州市又改为芗城区。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7°-118°、北纬23.8°-25°之间,东濒台湾海峡,与厦门隔海相望,东北与泉州接壤,西北与龙岩相接,西南与广东的汕头毗邻。全市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0万,绝大多数为汉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个少数民族。漳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祖居地,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有70万人,台湾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侨、台胞寻根谒祖的府地。
漳州西北多山,东南濒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1℃,无霜期33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在2000小时以上,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全年皆可旅游。
漳州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据考证,早在1万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周划为七闽地,秦属闽中郡,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始建州冶于漳江之畔(今云霄境内),故名漳州。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迁至今址。明代曾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1300多年来,沿革多变,管辖地域不一,至1950年,设置福建省人民政府龙溪地区专员公署,1986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6月,地市合并改称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为芗城区。1993年6月,龙海撤县建市(县级市)1997年1月,龙海市、芗城区各划出一部分辖区成立龙文区。漳州市遂辖八县一市二区,即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平和、南靖、华安、长泰县和龙海市、芗城区、龙文区。
四、漳州有几年的历史
漳州历史悠久,相传远古时代便有太武夫人在此拓土而居。
从发现的旧石器看,早在4至8万年之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现全市已发现古文化遗址292处、古窑址22处,其中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4处(约5000年左右),商周至西汉时期文化遗址3处(约3500年至4000年左右),商周至西汉时期文化遗址1处,岩画30多处。
漳州战国属越。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又于公元前214年统一百越,建立了桂林、象郡、南海和闽中郡。
今漳州地区梁山山脉以北属闽中郡,梁山山脉以南归南海郡。秦汉时在闽粤通道的盘陀岭设有关口蒲葵关。
东晋义熙九年(413)在今漳州境域内梁山下建置了绥安县;一说梁天监(502-519)年间在荆城(今靖城)又置兰水县,待考;梁大同六年(540)在九龙江畔建置龙溪县;不久因人口稀少,撤销。隋开皇十二年(592),并绥安、兰水入龙溪县。
不久龙溪县撤销并入南安县,不久南安县也撤销,直到100多年的唐朝中期漳州一带才再设县:唐垂拱二年(686)正式建州置郡。 唐高宗总章(668-760年)年间,闽粤一带少数民族常连结一起反抗唐王朝。
至仪凤(676-679年)年间,高宗诏令玉铃卫翌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兵南下闽粤交界一带平乱,出镇龙溪县南境故绥安地,并统领岭南行军征战。因陈政早年曾随唐太宗征临汾、上党,饮马于清漳河畔,当他入闽后,屯兵中营西林(今云霄县境内)江边时,便借旧喻新以激励士气。
平定了闽粤交界处后,因将士思念北方故土,改溪名为漳江,漳江本来是今河北、山西南部一河流,在云霄县的漳水之北且耕且,遂改名西林溪为“漳江”。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继承父志,最终平乱,并“开屯于漳水之北”。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十二月九日(据《旧唐书》),唐朝廷允准陈元光之请,在泉(当时泉州为今天的福州,唐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治南安县(福建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入泉州(今天的福州)潮间、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析龙溪县南部置漳州,辖漳浦(设于绥安故地)、怀恩2县,陈元光为漳州第一任刺史。
州治最初设在今云霄县的西林,西林傍漳江而立,陈元光建州时又为州治,便命州名为漳州。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到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迁往龙溪(今漳州芗城区),改称漳州郡。
始初漳州(仅辖现今漳州南部一带)区域并不大,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怀恩并入漳浦县,划泉州的龙溪县给漳州;于大历十二年(777年)又划汀州的龙岩县来属。天宝元年(742)改名漳浦郡;干元元年(758)复名漳州。
南唐保大四年(946),董思安任漳州刺史时,因父名章,与“漳”同音,为避讳,改漳州为南州;至宋乾德四年(966),南州始复名漳州。元代改称漳州路,明清两代称漳州府。
清朝前期到中华民国前期设汀漳龙道,管辖汀州府之县、漳州府之县,龙岩州等。1934年,改为福建省第五行政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福建省第六行政区,又叫龙溪专区;1969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7月实行"地改市、市管县"行政体制,原来的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
漳州建置后,沿革多变,管辖范围和县份不一。唐大历十二年(777)漳州辖龙溪、漳浦、龙岩3县;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加增长泰县;元至治元年(1321)增设南胜县(后改为南靖县);明成化七年(1471)增加漳平县;明正德十二年(1517)析出平和县;明嘉靖九年(1530)置诏安县;明隆庆元年(1567)析龙溪、漳浦县地置海澄县,划龙岩、大田、永安部分县地设宁洋县,漳州府范围达到十个县。
清雍正十二年(1734)龙岩从漳州分出升为直隶州,并析漳平、宁洋2县属之。民国以后,从漳浦分出了云霄县,划漳浦和诏安的一部分建置东山县,复从龙溪县分出了华安县,这时管辖又增加为十个县了。
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1951年6月1日,在龙溪县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1985年6月,地市合并改称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为芗城区;1993年6月,龙海撤县建市(县级市);1997年1月,龙海市、芗城区各划出一部分辖区成立龙文区。漳州市遂辖八县一市二区,即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平和、南靖、华安、长泰县和龙海市、芗城区、龙文区。
五、漳州市有什么历史文化
文化 美食 交通 购物 住宿 地理 地图 电子地图 天气
漳州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据考证,早在1万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周划为七闽地,秦属闽中郡,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始建州冶于漳江之畔(今云霄境内),故名漳州。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到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迁往龙溪(今漳州芗城区),改称漳州郡。元代改称漳州路,明清两代称漳州府。民国初年并为汀漳龙道,1934年改为福建省第五行政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福建省第六行政区,又叫龙溪专区。1969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7月实行“地改市、市管县”行政体制,原来的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
漳州文化古迹悠久璀璨,人文资源独树一帜。有“闽南第一碑林”省级风景名胜区云洞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漳州明清牌坊、漳州文庙,中国十大名桥之一江东桥,“世界建筑奇观”漳州土楼等;闽南文化内涵丰富,民间艺术多姿多彩:有被誉为“海峡两岸戏曲姐妹花”的芗剧,饮誉海内外的布袋木偶戏,及木偶雕刻艺术、水仙花雕刻艺术、民间剪纸艺术等。
漳州名人荟萃,文化昌盛。历史上除了开辟漳州的将领陈政、陈元光,丁儒外,还出现了高登、陈淳、林偕春、黄道周、张燮、唐朝彝、蓝鼎元、庄亨阳、蔡新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清初出现了以谢琯樵、沈古松、汪志周为代表的“诏安画派”。现代诏安画家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则有林语堂、杨骚、许地山。有誉满海内外,多次出国献艺的布袋木偶戏、芗剧、潮剧。
六、漳州有什么历史文化古迹
漳州有历史文化古迹:
【芝山】
原名登高山。在福建漳州市西北。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山上长紫芝,改称紫芝山,简称芝山。从天宝山起,有十二峰峦起伏,逶迤至此峻拔高耸,为漳州主峰。自唐以来,梵宇称盛,开元、净众、法济诸寺先后兴建。因年久荒废,仅存甘露、威镇、日华三亭。甘露亭,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天降甘露,知府孙裕乃建。威镇亭,与郡南威镇阁相望,乃以威镇名亭。始建于明弘治间,嘉靖十九年同知谢纮重建,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郡守魏荔彤重建,改名万寿纪恩亭。日华亭,明崇祯间建,以旭日初升,丹曦满亭,故名。
【仰文楼】
在福建漳州市中山公园内。原是唐宋以来漳州府后楼,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府魏荔彤改建为仰文楼。1932年4月,md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在此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对扩大工农武装,巩固闽南革命根据地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陈元光墓】
在福建漳州市浦南乡石鼓山。陈元光(657—711)字廷钜,号龙湖,河南光州固始人。父陈政在绥安县辖地云霄(现为县)戍边战死。陈元光接替父职,平息绥安之乱。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上《请建州县表》,建置漳州郡,首任刺史。在任厉行法治,重垦荒,兴水利,使漳州日臻繁荣。唐景云二年(711年)十一月,陈死于征战中,就地安葬于绥安溪大峙原,贞元二年(786年)移葬今址。墓碑题“唐开漳陈将军墓”,墓前原有石牌坊,已圮,现存石羊、石虎及华表柱各一对,附近五叠石上镌刻有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漳浦蔡世远侍郎撰写的修墓记。
【南山寺】
在福建漳州市南郊。系闽南著名佛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历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光绪重修。寺宇宽旷,气象雄伟,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殿。大雄宝殿内奉金身坐佛三尊,殿右挂一大铜钟,系元代延柏年间铸造,直径1.15米,高1.84米,重1,300余斤。藏经殿建于右侧坡上,收藏《三藏经论》及血书《华严经》等珍贵文物。殿中龛内有玉佛一尊,用纯白大理石雕成。殿左廊旁有净业堂,堂中有天然巨石雕成弥陀佛像,高5米亲,为唐代大型造像。1930—1931年间,陶铸担任闽南特委书记时,曾在此领导闽南革向活动。解放后陶铸重返漳州,曾赋诗云:“南山古寺规模在,含笑依然花满枝,鬓白重来千百感,江山妩媚故人稀。”
【嘉济庙碑】
在福建漳州市青年路旧嘉济庙中。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立,郡人林钎撰文,邑人李宓书。碑阔127厘米,高148.5厘米,字作中楷,书法精妙,乃李宓中年所作。李宓字羲民,布衣,工诸体书,为当时名书法家董其昌所欣赏。董尝具书市请书,自叹不及。漳州现存李书碑版,惟三平、嘉济二碑,而嘉济碑石质尤佳,且保护完好。此碑拓本流传甚广,为闽南金石刻巨擘。
【漳州文庙碑刻】
在福建漳州市文庙内。碑刻颇多,元延祐,明洪武、成化、万历等碑记,均已毁。今存者有二:一为清康熙八年(1669年)修建碑,郡人宗人府丞唐朝彝撰文,西宁道戴玑书丹;一系1924年“重修漳州学宫碑”,康有为撰并书,碑高184厘米,阔78厘米,青石,字大径寸。康有为书法渊源北魏,写此碑时年已古稀,然工力深纯,笔气雄健,拓本及真迹影印本,均为人重视。
七、以《历史名城漳浦》为题写一篇介绍文500字
漳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的旅游城市,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和著名的侨乡,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一万多年前,先民就在这片沃土上拓土耕耘。四五千年前,漳州就具有了相当的文明。公元七世纪中叶,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平息啸乱之后,设立州治,大力开发漳州。从此,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创造了灿烂的漳州历史文化,留下了足以傲人的历史文化遗产。朱熹、黄道周等先贤,世界级文学大师林语堂,以及许地山、杨骚等一批文化名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芗剧、木偶剧及木偶雕刻艺术享誉海内外;剪纸、灯谜、木板年画等民间传统艺术丰富多彩。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漳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进步,对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也列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我们狠抓保护与利用工作相结合,使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相得益彰。2005年,漳州市区明清古街的保护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奖;2008年,漳州的3个土楼群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漳州拥有福建土楼、八宝印泥、漳浦剪纸等多项世界级、国家级文化遗产。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5处23个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处,并有6个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个省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还有革命史迹和革命纪念地280处。2008年12月,漳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炉,就有九大类26项。
漳台两地的“五缘”关系,更使漳州具有了独特的开展两岸历史文化交流活动的优势。围绕开漳圣王陈元光、东山关帝、宝生大帝、三平祖师等开展的品牌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台湾信众。漳台姓氏与族谱文化研究、漳台两岸祖籍地对接、开基祖对接、祠堂对接、同姓宗亲团体对接等活动,更是增进了漳台两地人民的亲情,见证了两岸血脉相连的深厚渊源。
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其中提出要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在这方面,漳州无疑也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把漳州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自然与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就需要我们依托底蕴深厚的漳州历史文化,加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目标。
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看待历史文化资源,要有更高的高度,要有更新的视角。实践证明,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它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文化领域,它可以带动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对于漳州这样一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区域来说,如何将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