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巴以冲突的现状 阿以冲突的历史根源

火烧 2022-01-16 05:35:18 1069
阿以冲突的历史根源 1.阿以冲突的历史原因阿以冲突的历史根源 历史上的犹太人 阿以冲突自然是从以色列国建立后才开始的,但其历史根源却可以追溯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甚至更久远的年代。 据《圣经》记载,亚伯拉

阿以冲突的历史根源  

1.阿以冲突的历史原因

阿以冲突的历史根源 历史上的犹太人 阿以冲突自然是从以色列国建立后才开始的,但其历史根源却可以追溯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甚至更久远的年代。

据《圣经》记载,亚伯拉罕是希伯来人的始祖,生于迦勒底的乌尔。 后随其家族迁往哈兰。

公元前1900—1850年,亚伯拉罕带领家人和随从来到迦南。公元前1720年,喜克索斯统治埃及时期,迦南发生特大灾荒,雅各(亚伯拉罕之孙)率希伯来人进入埃及,居住在尼罗河三角洲附近的歌珊地区。

约在公元1290年,希伯来人在摩西带领下出埃及辗转来到迦南,后在迦南南方形成了原始的以色列联盟。公元前1200年—1020年为士师时期,希伯来人征服了迦南许多地区,但直到大卫王(公元前1000—961年)时代也未能实现对迦南的完全控制。

所罗门(公元前961—922年)时代是古以色列的极盛时期,在耶路撒冷建立了圣殿,它逐渐成为犹太人的宗教中心、精神生活中心。以后王国瓦解,分裂成以色列王国(公元前922年—722年)和犹太王国(公元前922年—586年),又先后被亚述和巴比伦所灭。

耶路撒冷和圣殿均被摧毁,犹太人也成了“巴比伦之囚”。当巴比伦为居鲁士所陷时,犹太人又处于波斯人的统治下。

直到公元前166年犹太人解放了耶路撒冷,建立了马卡比王国。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先后占领了耶路撒冷和整个巴勒斯坦。

为镇压犹太人的反抗,罗马皇帝摧毁了耶路撒冷,圣殿遗址被翻耕成田,几十万犹太人被杀害,幸存者也被迫离开巴勒斯坦,逃亡到欧洲、北非和世界各地。从此犹太人结束了在巴勒斯坦的生活,开始了犹太历史上的大流散时期。

(从那时起)“犹太人的历史早已不再是巴勒斯坦的历史,……”。 巴勒斯坦在此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又依次为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统治。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始于19世纪末。1897年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召开、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标志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有组织的政治运动。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产生在19世纪并在进入20世纪后能进一步发展决非偶然,其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但最主要的是: 1.反犹排犹的社会背景及由来以久的回乡观念。历史上的反犹排犹浪潮最初主要是源于宗教上的分歧及由此产生的宗教歧视和迫害。

犹太教徒认为犹太教是高于一切的宗教,耶和华是神力无比的唯一真神,犹太人则是上帝的特选子民,是最优秀的种族。而基督教徒却认为,犹太人对基督之死犯有罪行。

早期基督教神父圣约翰.克里苏斯敦就宣布,犹太人是永远背叛了上帝,终于被上帝所抛弃的人。 这种宗教上的尖锐对立必然导致各种各样的迫害。

久而久之,对犹太人的各种禁令和限制便“渐渐的编进了中世纪法律和宪章的结构中了。”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发布法令,宣布犹太人和其他异教徒在公诉中不能成为有效证人;5世纪,提奥多西二世的法典也包括了反犹太人的内容;两次特兰特会议后,犹太人不能再担任公职,还必须佩戴醒目的标志;多明我会建立的宗教裁判所更加深了犹太人的苦难。

在苦难中挣扎的犹太人更加相信从宗教中得到的启示,笃信加路特(GALUTH)和苟拉(GEULLAH)的观念, 相信犹太人终将在弥赛亚(MAHSIAH)解救下,回到上帝应允的土地。在长期的流散生活中,每当犹太人的境遇变坏和遭到迫害时,这种回乡观念就愈强烈。

反之也就比较淡薄。例如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大屠杀,数百万犹太人惨遭杀害的血腥现实就使更多的犹太人投身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2.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占世界犹太人口大多数的欧洲犹太人是在“格都”(GHETTO)里生活的,几乎与非犹太社会隔绝。

保守的犹太人不仅满足格都内的生活,还把格都当作抵制同化的堡垒。法国大革命以后,欧洲犹太人逐步得到解放、争取到人权。

获得解放的犹太人,尤其是犹太知识分子阶层在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通过著书立说提出了建立犹太国家的主张和理论,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做了思想和理论准备。对复国运动影响最大的是摩西·海斯、平斯克、西奥多·赫茨尔 等人的理论与主张,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犹太民族是优秀的种族,犹太人不应也不可能与非犹太人融合,以保持犹太人优秀的种族属性;反犹排犹不是个别的历史现象,而是根深蒂固的,永远不会消失;犹太人问题涉及许多国家的犹太人,它不是社会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种族问题;由于具有优秀种族特性的犹太人不应、也不能与其他民族融合,那么摆脱迫害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犹太国家;建立犹太国是犹太人的历史性权利,这种历史性的权利只有在历史性的国家(巴勒斯坦)才能实现。

犹太复国主义者还利用《圣经》和《犹太法典》中的某些记述作为复国并在巴勒斯坦建国的理论依据。 3.大国政治游戏中的赌注。

19世纪末,资本主义体系在全世界已经确立,欧洲大部分国家已完成民族民主运动,自由资本主义基本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世界三大矛盾空前尖锐。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2.阿以冲突的历史原因

阿以冲突的历史根源 历史上的犹太人 阿以冲突自然是从以色列国建立后才开始的,但其历史根源却可以追溯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甚至更久远的年代。

据《圣经》记载,亚伯拉罕是希伯来人的始祖,生于迦勒底的乌尔。 后随其家族迁往哈兰。

公元前1900—1850年,亚伯拉罕带领家人和随从来到迦南。公元前1720年,喜克索斯统治埃及时期,迦南发生特大灾荒,雅各(亚伯拉罕之孙)率希伯来人进入埃及,居住在尼罗河三角洲附近的歌珊地区。

约在公元1290年,希伯来人在摩西带领下出埃及辗转来到迦南,后在迦南南方形成了原始的以色列联盟。公元前1200年—1020年为士师时期,希伯来人征服了迦南许多地区,但直到大卫王(公元前1000—961年)时代也未能实现对迦南的完全控制。

所罗门(公元前961—922年)时代是古以色列的极盛时期,在耶路撒冷建立了圣殿,它逐渐成为犹太人的宗教中心、精神生活中心。以后王国瓦解,分裂成以色列王国(公元前922年—722年)和犹太王国(公元前922年—586年),又先后被亚述和巴比伦所灭。

耶路撒冷和圣殿均被摧毁,犹太人也成了“巴比伦之囚”。当巴比伦为居鲁士所陷时,犹太人又处于波斯人的统治下。

直到公元前166年犹太人解放了耶路撒冷,建立了马卡比王国。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先后占领了耶路撒冷和整个巴勒斯坦。

为镇压犹太人的反抗,罗马皇帝摧毁了耶路撒冷,圣殿遗址被翻耕成田,几十万犹太人被杀害,幸存者也被迫离开巴勒斯坦,逃亡到欧洲、北非和世界各地。从此犹太人结束了在巴勒斯坦的生活,开始了犹太历史上的大流散时期。

(从那时起)“犹太人的历史早已不再是巴勒斯坦的历史,……”。 巴勒斯坦在此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又依次为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统治。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始于19世纪末。1897年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召开、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标志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有组织的政治运动。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产生在19世纪并在进入20世纪后能进一步发展决非偶然,其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但最主要的是: 1.反犹排犹的社会背景及由来以久的回乡观念。历史上的反犹排犹浪潮最初主要是源于宗教上的分歧及由此产生的宗教歧视和迫害。

犹太教徒认为犹太教是高于一切的宗教,耶和华是神力无比的唯一真神,犹太人则是上帝的特选子民,是最优秀的种族。而基督教徒却认为,犹太人对基督之死犯有罪行。

早期基督教神父圣约翰.克里苏斯敦就宣布,犹太人是永远背叛了上帝,终于被上帝所抛弃的人。 这种宗教上的尖锐对立必然导致各种各样的迫害。

久而久之,对犹太人的各种禁令和限制便“渐渐的编进了中世纪法律和宪章的结构中了。”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发布法令,宣布犹太人和其他异教徒在公诉中不能成为有效证人;5世纪,提奥多西二世的法典也包括了反犹太人的内容;两次特兰特会议后,犹太人不能再担任公职,还必须佩戴醒目的标志;多明我会建立的宗教裁判所更加深了犹太人的苦难。

在苦难中挣扎的犹太人更加相信从宗教中得到的启示,笃信加路特(GALUTH)和苟拉(GEULLAH)的观念, 相信犹太人终将在弥赛亚(MAHSIAH)解救下,回到上帝应允的土地。在长期的流散生活中,每当犹太人的境遇变坏和遭到迫害时,这种回乡观念就愈强烈。

反之也就比较淡薄。例如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大屠杀,数百万犹太人惨遭杀害的血腥现实就使更多的犹太人投身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2.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占世界犹太人口大多数的欧洲犹太人是在“格都”(GHETTO)里生活的,几乎与非犹太社会隔绝。

保守的犹太人不仅满足格都内的生活,还把格都当作抵制同化的堡垒。法国大革命以后,欧洲犹太人逐步得到解放、争取到人权。

获得解放的犹太人,尤其是犹太知识分子阶层在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通过著书立说提出了建立犹太国家的主张和理论,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做了思想和理论准备。对复国运动影响最大的是摩西·海斯、平斯克、西奥多·赫茨尔 等人的理论与主张,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犹太民族是优秀的种族,犹太人不应也不可能与非犹太人融合,以保持犹太人优秀的种族属性;反犹排犹不是个别的历史现象,而是根深蒂固的,永远不会消失;犹太人问题涉及许多国家的犹太人,它不是社会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种族问题;由于具有优秀种族特性的犹太人不应、也不能与其他民族融合,那么摆脱迫害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犹太国家;建立犹太国是犹太人的历史性权利,这种历史性的权利只有在历史性的国家(巴勒斯坦)才能实现。

犹太复国主义者还利用《圣经》和《犹太法典》中的某些记述作为复国并在巴勒斯坦建国的理论依据。 3.大国政治游戏中的赌注。

19世纪末,资本主义体系在全世界已经确立,欧洲大部分国家已完成民族民主运动,自由资本主义基本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世界三大矛盾空前尖锐。

3.阿以冲突的缘由及历史

阿以冲突简介 阿以冲突即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冲突实质是领土问题的矛盾,双方的领土争端由来已久,主要是在过去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

巴以冲突的现状 阿以冲突的历史根源

其他冲突主要体现在巴勒斯坦难民,巴勒斯坦地区、约旦河、以及黎巴嫩南部水资源,耶路撒冷地位问题等方面。 阿以冲突缘由及历史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后来犹太人征服了迦南,占领了巴勒斯坦,建立了犹太和以色列两个国家,随后又都为外族所灭。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亡世界各地。 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南部实行宽松的宗教政策,使得犹太人得以在此生存。

此后的几百年,巴勒斯坦一直是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居住,直到现在。期间他们抗击十字军等侵略者,付出了大量的牺牲。

16世纪起巴勒斯坦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1920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份,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

19世纪末在“犹太复国运动”者策动下,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抢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土地,与之发生流血冲突。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大181号决议案”决议(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决议文规定把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划给占32%人口的犹太人(原本只拥有7%土地),且犹太人分的的土地都是非常肥沃的平原,而阿拉伯人分的的确是贫瘠的丘陵,而且土地被分为3段首尾不能相连。

这项决议案对阿拉伯人极为不公平。 阿拉伯国家的票数一共只有六票,根本无力挽回。

犹太人同意此决议,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未建立阿拉伯国。

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爆发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划归给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当时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占领了划归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千米。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同时还占领了6 000多平方千米的埃及西奈半岛、1600平方千米的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管辖的加沙地带,又从约旦手中夺走了东耶路撒冷,并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未获得认可)。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打算使用武力夺回被占领的领土,而以色列则依靠着美国的强大后援和先进的武器装备,经过艰苦鏖战,最终挫败了阿拉伯国家的进攻。

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中中,以色列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千米宽的狭长地带。 主要冲突及解决方式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在被占领土上停止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撤出1967年其占领的领土,以“土地换和平”。

然而以色列却认为,西奈半岛归还埃及后,它已完成履行联合国决议的要求,现在只需要以“和平换和平”。 以色列在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

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建立200个定居点,犹太移民达10.4万。以色列的犹太移民政策是谋求通过改变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从约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国。

巴勒斯坦同以色列 据1947年11月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181号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的阿拉伯国家,面积为1.15万平方公里,大部分被以色列非法占领。巴勒斯坦人民要求在被占领土上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以色列却只顾同西岸和加沙地带的代表讨论“有限自治”问题。

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发表了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宣告成立巴勒斯坦国,但未确定其疆界。自马德里和会至2010年,巴勒斯坦通过与以色列和谈,陆续收回了约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埃及同以色列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及的西奈半岛被以色列非法占领。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收回了所以是运河以东的部分领土。

根据1978年埃以达成的戴维营协议,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了埃及。 叙利亚同以色列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非法侵占了叙利亚的格兰高低。

1974年,以色列曾把戈兰高地的一部分退还给叙利亚,但继续占领戈兰高地其余的700平方千米的土地,并于1981年宣布将其吞并。叙利亚要求以色列归还戈兰高地,而以色列却一再表示坚持不退出非法侵占的土地。

黎巴嫩同以色列 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黎巴嫩半壁江山北以色列非法占领。1982年6月27日,联大第七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

这时,巴解组织为保存实力,同意撤离贝鲁特西区。到最后,以色列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千米宽的狭。

4.阿以冲突的由来、经过及前景

一.中东阿以冲突的由来中东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也是“欧洲中心论”的产物。

“中东”一般指西亚、北非国家,包括22个国家,其中18个是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人约占中东总人口的70%。 中东位于亚、非、欧三洲汇合处和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红海五海之间,古代非、亚、欧兴起的几乎所有强国都想占据这个交通枢纽。

中东石油储量丰富,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全世界的70%以上,仅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储量就占世界总储量的25%。中东石油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4%左右,销售量占世界总销售量的65%左右。

石油被视为现代工业的“血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战略资源令任何强国不能轻视中东地区。

近现代欧美列强都竭力向中东扩张势力。冷战时期,中东成了美、苏争霸冲突的热点。

中东历史、地理、政治、宗教、民族关系复杂,冲突不断,最严重的是阿拉伯人与以色列犹太人的冲突,其冲突的主要根源是民族矛盾和领土之争。 中东阿以冲突由来已久,如果从1897年犹太复国主义者集会算起,也已超过百年了。

阿以冲突包括巴勒斯坦领土之争、耶路撒冷城归属问题、约旦河水资源分配问题、叙利亚戈兰高地问题等等,其中,巴勒斯坦领土之争是阿以冲突的焦点和核心。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声称自己是巴勒斯坦的主人,到底谁是主人? 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东岸,最早的居民是属于闪族的迦南人(属于阿拉伯人),他们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即建国。

公元前14世纪 ,来自两河流域南部的希伯来人(犹太人的前身)侵入并征服了迦南人,在那里形成了以希伯来人为主的两大部落联盟。希伯来人到巴勒斯坦不久,一度因旱灾迁往埃及,由于不堪法老的压迫,他们又在其首领摩西率领下逃回巴勒斯坦,据说是上帝“启示”他们回来的,巴勒斯坦是上帝为他们选中的宝地。

公元前12世纪,希伯来人受到来自克里特岛等地的腓力斯丁人的攻击和驱赶,后者占据一块地,以此为据点,他们长期与希伯来人争夺地盘。公元前11世纪,希伯来人打败腓力斯丁人,建立了统一的希伯来王国。

公元前10世纪末,希伯来人国家分裂为两个国家,即南部的犹太和北部的以色列。公元前722年, 以色列国被亚述帝国征服, 公元前586年,犹太国 也被新巴比伦王国征服。

数万犹太人被掳至巴比伦,犹太人首次大离散;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占领巴勒斯坦,犹太人第二次大规模向外流散;公元前63年,罗马国占领巴勒斯坦,开始迫害犹太人。此后直至2世纪,罗马统治者前后屠杀了150万犹太人,幸存的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驱赶出巴勒斯坦。

7世纪,阿拉伯帝国赶走罗马人,占领巴勒斯坦,来自半岛的阿拉伯人与当地居民(迦南人、腓力斯丁人、希腊人、罗马人等)逐渐融合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后来还与土耳其人融合)。16世纪初,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直到20世纪初。

在冲突历史和犹太教、伊斯兰教影响下,两个民族都形成了“有你无我”的排他意识,这是古代阿以冲突的根源。不过,本世纪阿以的严重冲突,与欧美列强插手有关。

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逐渐在国际和地区贸易上活跃起来,但常常遭到侨居国的排挤、岐视甚至屠杀(英、法、西、葡、俄、德等国都曾大规模驱逐和屠杀犹太人)。因此,犹太人中逐渐兴起了复国主义思潮。

1897年,以赫茨尔为首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集会,通过了《世界犹太人复国主义纲领》,号召犹太民族在巴勒斯坦建立家园,这时犹太人国家还只是个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借口对土耳其作战,侵占了土属巴勒斯坦。

为了利用犹太人力量巩固自己在中东的地位,英国采取“扶犹压阿”的方针,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917年11月,英国政府发表《贝尔福宣言》,表示“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家园”。

土耳其战败后,许多领土被瓜分,1922年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一方面支持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一方面将巴勒斯坦分为两块:巴勒斯坦和外约旦酋长国(1949年定名“约旦哈希姆王国”)。

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使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迁移再次达到高潮。

巴勒斯坦犹太人从1918年的5万人增至1948年的65万人 图5-102 1947年联合国建议分治的巴勒斯坦 (占巴勒斯坦人口的31.5%)。 美国为了插足中东,也竭力扶植犹太复国主义势力,并逐渐取代英国成为犹太人的主要支持者。

美国为了插足中东,也竭力扶植犹太复国主义势力,并逐渐取代英国成为犹太人的主要支持者。1947年,在美、英操纵下,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建立阿拉伯国和以色列国的决议(60万犹太人获57%土地而120万巴勒斯坦人仅有43%土地,参见图5—102—102),这一决议遭到阿拉伯各国的反对,次年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多个阿拉伯国家即向以色列发动进攻,阿以大规模冲突全面爆发。

二.五次中东战争和阿以冲突 1948年5月14日,犹太复国主义者本·古里安在特拉维夫宣告以色列国成立(几分钟后美国即宣布承认它),次日,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联合进攻以色列,阿以第一次中东战争(即。

5.阿以冲突起源于什么事件

巴以冲突的历史由来: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6.阿以问题错综复杂的原因,请简要概括

冷战时期,阿以五次恶战,背后是美苏争霸和纵容,中东成为全球最大的军火市场和试验场。阿方屡战屡败,每次失利后都不甘心,在民族解放和宗教精神鼓舞下,购军火备战。随着武库充实,反对犹太复国呼声也直线上扬。

苏联解体后,美国独霸中东,大打也就没了对手和可能,美国成为和谈的主要调解人。阿拉伯温和派醒悟,战争是在为别人火中取栗当炮灰,大势所趋下,开始和平进程。然而强硬派不屈不挠,采用游击战甚至自杀爆炸为斗争手段。和谈也就始终边谈边闹,当和谈涉及核心问题,矛盾积累,事态闹大,在国际干预下又重返和谈桌。

半个多世纪的阿以冲突有着深深的历史渊源背景。

这一方圣土古称迦南,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两个民族的共同故土,孕育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和人类历史最悠久的灿烂文明。阿拉伯人曾和犹太人在此长期和平共处,甚至共同抗击入侵。历史上,他们和基督教及欧洲列强的矛盾更长久,欧洲人欺压犹太人的历史更长久而下手更狠。

犹太人遭受千年大流散的苦难,格外渴求有自己的国家庇护。联合国在美国支持下于1947年11月作出建立犹太和阿拉伯两个国家的181号决议。

犹太人对此欢天喜地,阿拉伯人则无法接受。就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阿以间爆发大战,从此阿以厮杀半个世纪,仅大战就五次。惨痛损失,终于使双方明白,和平共处才是两个民族在这块圣地上生存的惟一选择。埃及总统萨达特于1977年11月19日以非凡勇气访问以色列,伸出民族和解之手,揭开阿以和平之途序幕,然而,他被阿拉伯世界孤立,直到10年后,和谈之途才被阿拉伯国家普遍接受,土地换和平成为中东的历史潮流。

然而,由于历史、民族、宗教纠纷和外来插手,阿以和解之途荆棘遍布,双方付出血的代价不亚于战争~

7.黎以冲突的起源是什么

原因!!!!!在以军士兵分别被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和黎真主党武装抓走后,以分别发动了在加沙的“夏雨”行动和针对黎真主党的军事打击。

以分析人士认为,以政府寻求在两条战线上一并解决它面对的多种问题。实施“夏雨”行动后,以政府就开始不断指责叙利亚和伊朗是造成以巴局势恶化的幕后之手。

以色列称,叙利亚容留并资助哈马斯,“指使”哈马斯袭击以目标,它同时指责伊朗通过黎真主党向哈马斯转运武器和经费,制造以巴紧张局势来转移国际视线,以减轻国际社会对解决其核问题的压力。此外,以色列把伊朗核计划看作是对以国家安全的威胁,一直呼吁国际社会进行干预。

以在黎巴嫩大规模展开海空军事行动,也是试图让“伊朗因素”浮出水面,以求加速解决伊朗核问题,消除它所感到的威胁。但是,以分析人士认为,以政府很难“一劳永逸”地一揽子解决它与哈马斯、黎真主党、叙利亚和伊朗之间的问题。

“双重原因”助推黎真主党行动黎真主党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黎南部与以北部接壤,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由于巴勒斯坦游击队转移到黎巴嫩并以黎作为抗击以色列的基地,以经常对黎进行军事打击,致使黎以冲突不断。

2000年5月,以军部队撤离“安全区”,结束对黎南部22年的占领,但由于以没有从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黎真主党游击队和以色列的冲突从未停止过。从现实层面看,分析人士称,真主党的行动有其更深的用意。

首先,以色列正集中力量在加沙实施“夏雨”军事行动,此时在以北部打击以军,既可使以腹背受敌,又可以帮助哈马斯军事组织,也加强了真主党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其次,有媒体报道称,黎真主党与伊朗、叙利亚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目前,伊朗正因为核问题而受到巨大压力,而叙利亚也屡遭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指责。

真主党此时采取行动,与以方发生武装冲突,能够帮助伊、叙缓解受到的巨大压力。黎巴嫩真主党黎巴嫩真主党是黎什叶派的政治和军事组织,成立于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创始人是穆萨维。

该组织成立初期一直处于秘密状态,1984年开始使用“真主党”的名称,1985年发表声明宣告正式成立。黎真主党主要由从“伊斯兰阿迈勒运动”中分裂出来的力量组成,其组织严密,装备精良,拥有民兵约5000人,在年轻的穆斯林教徒中很有影响。

真主党总部设在贝卡谷地的巴勒贝克市,最高领导机构是由12人组成的协议委员会,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贝卡谷地、贝鲁特南郊和黎巴嫩南部等什叶派聚居地区。现任书记是哈桑。

纳斯鲁拉。1990年黎巴嫩内战结束后,黎各派别根据政府的决定,解除了各自的武装,但真主党以抗击以色列为由,没有解除武装组织及上缴武器。

在中东和谈问题上,真主党坚决反对和谈,认为解决阿以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消灭以色列。因此,真主党的宗旨是通过武装斗争,收复被以色列占领的土地,并主张效仿伊朗模式,在黎巴嫩建立伊斯兰共和国。

1991年阿以和谈开始后,真主党频繁袭击以在黎南部设立的“安全区”。因此,以色列一直视黎真主党为“恐怖组织”,并将其作为重点打击和报复的对象,多次袭击其基地。

1992年2月,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在以色列的空袭中被炸身亡。此后,哈桑。

纳斯鲁拉接替穆萨维的位子,成为真主党的领袖。真主党从1992年起参加黎巴嫩议会选举,并成为黎巴嫩最大的反对党。

2000年5月以色列从黎南部地区撤军后,该地区实际上由真主党控制。由于以色列没有从黎巴嫩、叙利亚和以色列交界地区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真主党武装组织对以境内目标的袭击一直没有中断。

历史上的黎以冲突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人员12日向以色列境内多处目标发射炮弹和火箭弹,并与以军激烈交火,造成以军7名士兵丧生,2名士兵被绑架。随后,以军向黎南部真主党阵地发动猛烈的军事打击。

黎以冲突再起。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北部接壤。

长期以来,黎以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由于巴勒斯坦游击队转移到黎巴嫩并以黎作为抗击以色列的基地,以色列经常对黎进行军事打击,致使黎以冲突不断。

1968年12月28日,以武装直升机袭击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机场,炸毁了十多架黎民用飞机,以报复以色列一架民用飞机在雅典机场遭巴武装人员袭击。1978年3月15日,以色列陆、海、空三军发动“利塔尼行动”,首次入侵黎巴嫩,直逼首都贝鲁特,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地区。

6月13日,以军撤出黎巴嫩。1982年6月初,以军出动地面部队、海军陆战队和空降部队大举入侵黎巴嫩,占领了黎南部地区,并将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赶出黎巴嫩。

1985年1月,以色列开始分阶段从黎巴嫩撤军。但以色列以保卫北部领土安全为由,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安全区”,并将以支持的“南黎巴嫩军”留在黎境内。

1992年2月,以武装直升飞机袭击了黎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及其家属乘坐的汽车,穆萨维及其家属在袭击中丧生。此后,黎真主党武装同以军进行了多次交火,黎以冲突不断升级。

1993年7月,为打击黎真主党和巴游击队有生力量,以军对黎南部发动大规模的轰炸。在。

8.黎以冲突的历史由来问题这次冲突爆发的原因

原因!!!!! 在以军士兵分别被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和黎真主党武装抓走后, 以分别发动了在加沙的“夏雨”行动和针对黎真主党的军事打击。

以分析人士认为,以政府寻求在两条战线上一并解决它面对的多种问题。 实施“夏雨”行动后,以政府就开始不断指责叙利亚和伊朗是造成以巴局势恶化的幕后之手。

以色列称,叙利亚容留并资助哈马斯,“指使”哈马斯袭击以目标,它同时指责伊朗通过黎真主党向哈马斯转运武器和经费,制造以巴紧张局势来转移国际视线,以减轻国际社会对解决其核问题的压力。 此外,以色列把伊朗核计划看作是对以国家安全的威胁,一直呼吁国际社会进行干预。

以在黎巴嫩大规模展开海空军事行动,也是试图让“伊朗因素”浮出水面,以求加速解决伊朗核问题,消除它所感到的威胁。 但是,以分析人士认为,以政府很难“一劳永逸”地一揽子解决它与哈马斯、黎真主党、叙利亚和伊朗之间的问题。

“双重原因”助推黎真主党行动 黎真主党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 黎南部与以北部接壤,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由于巴勒斯坦游击队转移到黎巴嫩并以黎作为抗击以色列的基地,以经常对黎进行军事打击,致使黎以冲突不断。

2000年5月,以军部队撤离“安全区”,结束对黎南部22年的占领,但由于以没有从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黎真主党游击队和以色列的冲突从未停止过。 从现实层面看,分析人士称,真主党的行动有其更深的用意。

首先,以色列正集中力量在加沙实施“夏雨”军事行动,此时在以北部打击以军,既可使以腹背受敌,又可以帮助哈马斯军事组织,也加强了真主党在这一地区的影响。 其次,有媒体报道称,黎真主党与伊朗、叙利亚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目前,伊朗正因为核问题而受到巨大压力,而叙利亚也屡遭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指责。

真主党此时采取行动,与以方发生武装冲突,能够帮助伊、叙缓解受到的巨大压力。 黎巴嫩真主党 黎巴嫩真主党是黎什叶派的政治和军事组织,成立于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创始人是穆萨维。

该组织成立初期一直处于秘密状态,1984年开始使用“真主党”的名称,1985年发表声明宣告正式成立。 黎真主党主要由从“伊斯兰阿迈勒运动”中分裂出来的力量组成,其组织严密,装备精良,拥有民兵约5000人,在年轻的穆斯林教徒中很有影响。

真主党总部设在贝卡谷地的巴勒贝克市,最高领导机构是由12人组成的协议委员会,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贝卡谷地、贝鲁特南郊和黎巴嫩南部等什叶派聚居地区。 现任书记是哈桑。

纳斯鲁拉。 1990年黎巴嫩内战结束后,黎各派别根据政府的决定,解除了各自的武装,但真主党以抗击以色列为由,没有解除武装组织及上缴武器。

在中东和谈问题上,真主党坚决反对和谈,认为解决阿以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消灭以色列。 因此,真主党的宗旨是通过武装斗争,收复被以色列占领的土地,并主张效仿伊朗模式,在黎巴嫩建立伊斯兰共和国。

1991年阿以和谈开始后,真主党频繁袭击以在黎南部设立的“安全区”。因此,以色列一直视黎真主党为“恐怖组织”,并将其作为重点打击和报复的对象,多次袭击其基地。

1992年2月,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在以色列的空袭中被炸身亡。此后,哈桑。

纳斯鲁拉接替穆萨维的位子,成为真主党的领袖。 真主党从1992年起参加黎巴嫩议会选举,并成为黎巴嫩最大的反对党。

2000年5月以色列从黎南部地区撤军后,该地区实际上由真主党控制。 由于以色列没有从黎巴嫩、叙利亚和以色列交界地区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真主党武装组织对以境内目标的袭击一直没有中断。

历史上的黎以冲突 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人员12日向以色列境内多处目标发射炮弹和火箭弹,并与以军激烈交火,造成以军7名士兵丧生,2名士兵被绑架。 随后,以军向黎南部真主党阵地发动猛烈的军事打击。

黎以冲突再起。 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北部接壤。

长期以来,黎以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由于巴勒斯坦游击队转移到黎巴嫩并以黎作为抗击以色列的基地,以色列经常对黎进行军事打击,致使黎以冲突不断。

1968年12月28日,以武装直升机袭击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机场,炸毁了十多架黎民用飞机,以报复以色列一架民用飞机在雅典机场遭巴武装人员袭击。 1978年3月15日,以色列陆、海、空三军发动“利塔尼行动”,首次入侵黎巴嫩,直逼首都贝鲁特,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地区。

6月13日,以军撤出黎巴嫩。 1982年6月初,以军出动地面部队、海军陆战队和空降部队大举入侵黎巴嫩,占领了黎南部地区,并将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赶出黎巴嫩。

1985年1月,以色列开始分阶段从黎巴嫩撤军。但以色列以保卫北部领土安全为由,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安全区”,并将以支持的“南黎巴嫩军”留在黎境内。

1992年2月,以武装直升飞机袭击了黎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及其家属乘坐的汽车,穆萨维及其家属在袭击中丧生。此后,黎真主党武装同以军进行了多次交火,黎以冲突不断升级。

1993年7月,为打击黎真主党和巴游击队有生力量,以军对黎南部发动大规模。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