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勇将 他曾經是宋末最有戰力的勇將,卻在耄耋之年奉旨而降
他曾經是宋末最有戰力的勇將,卻在耄耋之年奉旨而降
宋末降將(5)奉旨投降的夏貴南宋實行的是“募兵制”,一個男人只要參軍,他一輩子基本都得在部隊裏呆着。一般要一直呆到六十歲才能退休。因此,南宋的軍隊裏,家屬是可以隨軍的。部隊在哪駐紮,士兵的親友團也要跟着遷移到哪個地方。
夏貴,就是這樣隨着當兵的父親在軍中長大。他似乎天生就是一個戰士。夏貴有個特長,就是晚上能見到箭射出去落下的地方,人稱“夏夜眼”。這個特長對現代人來說根本不算什麼,但在當時,由於食物結構的原因,大多數人晚上是看不清東西的,即“夜盲症”。夏貴的這個特長使他在戰場上顯然擁有很大的優勢,起碼在晚上打戰時,別人看不到他,但他可以看得到別人。
1234年,南宋配合蒙古滅掉金國之後,發動“三京之戰”,雖然這場戰爭以南宋的慘敗收場,但隨東路軍統帥趙范進軍洛陽的夏貴,以其勇猛的表現,獲得趙範的賞識,因此升爲裨將。此後數年,在淮東戰場上,夏貴數次力克蒙古軍隊的進攻,包括解壽春之圍、救援高郵。這段時間的夏貴,在戰場上基本保持了不敗的戰績。到1257年,60歲的夏貴終於得以掌管一地一軍,他擢升爲吉州刺史、知懷遠軍。第二年又兼任河南招撫使,不久封壽春郡開國伯,食邑七百戶。
戰場上勇猛的夏貴,一直到此時纔得到重用,並非因爲他的出身不好或是戰功不顯,而是因爲他的靠山太弱。他的後臺趙範、趙葵兄弟此時已經沒落,他的同鄉呂文德還沒成爲軍中一霸。在漫長的積累資歷的過程中,熬着熬着,人就熬老了。
1258年開始,在蒙哥發動的攻宋之戰中,夏貴固守懷遠,又在灘源、黃石港、新生洲、白鹿磯等戰役上獲得戰功。朝廷授其左金吾上將軍、知懷安州,兼懷東安撫副使、京東招撫使。1261年,在與山東李璮的對陣中,收復漣水軍、東海軍及海州等地。1264年,夏貴又升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調防四川。
從1234年宋蒙正式開戰,一直到1264年的這些年間,南宋面對蒙古的戰爭,雙方處於互有勝負的對峙狀態,這是南宋滅亡之前最好的一段時光。
一方面,因爲蒙古從窩闊臺、貴由、蒙哥直至忽必烈上位,內部始終處於混亂的汗位爭奪狀態,內部不穩使得無法持續性地對南宋用兵。
另一方面,金國滅亡時,河南被打殘,千里無人煙。無法就糧於敵也就沒辦法派遣過多的兵力。這階段蒙古軍隊基本都把主力重心放在西征方向,南下的戰爭大多由降蒙的漢軍執行,而這些漢軍勢力還遊離於蒙古統治中心之外,其戰力遠沒有後期經過整合之後的強大。同時,此時蒙古水軍太弱,一旦進入淮水、長江河湖縱橫之地,其優勢蕩然無存。
而此時的南宋還在宋理宗的有效管理之下,雖然國內土地兼併日趨嚴重,經濟開始失衡,但也未到崩潰狀態。因此,這階段南宋對蒙戰爭中,出現了包括孟珙、餘玠、夏貴、呂文德等人在內的一批良將。除了1261年的劉整以及部分四川守將外,荊湖與兩淮戰區基本沒有出現降蒙的南宋將領。總的來說,軍心尚且可用。
瀘州

宋蒙戰爭的轉折點是從1266年,忽必烈派兵進攻襄樊開始的。將河南之地經營了六年,完成了對內部漢世侯軍隊的整合與清理,消除了北邊阿里不哥的隱患。忽必烈此時所擁有的軍隊,是一支完全不同於以往的蒙漢聯軍。這支軍隊在野戰上依靠蒙古人的強橫,在攻城上依靠北地漢軍的堅韌。關鍵是忽必烈聽從了劉整的建議,開始打造水軍,經過數年的發展,其部下水軍無論在數量還是裝備上都已經遠超荊湖戰區的南宋水師。
而南宋由於宋理宗的去世(1264年),朝堂風向突變,權力平衡被打破,賈似道所推行的“打算法”與“公田法”被中止,南宋經濟開始出現崩潰苗頭。
於是,戰爭的天平開始向北傾斜,直至完全倒向北方。
在這種局勢下,戰場上的夏貴想要謀求一勝,已經變得越來越艱難。1268(宋度宗鹹淳四年)年,夏貴被任爲沿江制置副使、知黃州,參與援救襄樊的戰爭。雖然夏貴有過一次率水師將物資成功送進襄樊,但返回時就被蒙軍擊敗。
1269年底,呂文德去世後,夏貴臨危受命,任權荊湖安撫制置大使、湖廣總領、四川策應大使、知鄂州。一個“權”字,說明了夏貴地位的嚴重不穩。沒多久,夏貴的新職位就被正式到任的李庭芝取代了,而自己的軍隊卻劃給了范文虎統管。在襄樊戰場上無法作爲的夏貴屢次請求回黃州或致仕退休,都不被宋度宗允許。
1273年,襄樊戰役徹底失敗後,夏貴被任命爲淮西安撫制置大使、兼知黃州。南宋的軍隊一路慘敗,夏貴也一樣無法避免:兩次兵敗正陽,其子夏鬆戰死;援救鄂州失敗,致鄂州守將程鵬飛降敵;直至1275年的丁家洲戰役上,遇敵潰敗而逃。夏貴只得躲入廬州。此時,蒙軍已經分駐建康、鎮江,當宋廷徵召夏貴爲樞密副使入朝時,他已經沒法挪窩了。
1276年二月,宋室謝太皇太后攜恭帝向元軍投降,謝道清頒佈詔令,要各地州郡歸附元朝,並將各地勤王之兵全部解散。兩浙一帶的南宋文臣武將隨即崩潰,知建德軍方回、知婺州劉怡、知處州樑椅、知台州楊必大等全部投降。
三月,在自家女婿(程鵬飛之子)的勸諭之下,夏貴率淮西二府、六州、四軍、三十四縣向元軍投降。淮西一降,淮東更加無法堅守。淮東制置使李庭芝接受南宋逃亡小朝廷詔命,離開揚州之後,淮東制置副使知揚州朱煥隨即降元,泰州守將孫良臣、都統曹安國、陴將孫貴、胡惟孝也相後投降。
人生七十古來稀,年屆八十的夏貴,依然在戰場上爭戰,已經算是難能可貴了。只是,戰場上的勝負往往取決於戰場之外的因素。即便曾經勇猛的夏貴,此時也只能以奉旨爲名,一降了事。
降元后的夏貴被授開府儀同三司、參知政事,行中書省事。1279年,八十三歲的夏貴終於去世,如同這一年的南宋殘部,兵敗崖山之後徹底滅亡。
崖山海戰
這是一個完全與南宋國運相契合的將領,當南宋強時他在戰場上勇猛無敵,當南宋弱時他屢遭敗跡,當南宋投降時他奉旨而降,當南宋徹底滅亡時他也隨即離開人世。
他的人生,並非是一個“晚節不保”可以形容,更多的是無法自主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