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金钱的发展历史 金钱的历史和图片

火烧 2021-05-15 18:24:38 1056
金钱的历史和图片 第一章 金钱的历史(货币史)——银行等金融欺诈系统诞生的诡计 “何谓货币?”——国家货币和区域货币首先,我们需要对“货币是什么”作一定义。长期以来,货币并没有一个明晰的定义。对此,学

金钱的历史和图片  

第一章 金钱的历史(货币史)——银行等金融欺诈系统诞生的诡计

  “何谓货币?”——国家货币和区域货币

首先,我们需要对“货币是什么”作一定义。

长期以来,货币并没有一个明晰的定义。

对此,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

然而有三点却是毋庸置疑的。

“交换媒介——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

价值贮藏——贮藏手段。

货币的这三个特点被称为货币的三大职能。

除此之外,货币的重要职能还有“投资利益工具”、“支配工具”等。

我们通常只用一种货币,但货币的形态绝不仅仅是一种。

我们平常所用的货币,日元、美元、英镑等都是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被称为国*货币。

它的特征是具有强制通用能力。

国*货币的效力因国*而异,但在其本国范围内,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它的效力。

国*货币具有通用性,即是说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何物/何事,都能使用,非常地便利。

上述国*货币之外,还存在一种“区域货币”(Local currency或munity currency)。

它是特定区域内,基于信用而发行的多种货币的统称。

区域货币有许多种,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不具有强制通用能力,而是基于自愿协议(voluntary agreement)成立。

另外一个特征是其职能有一定的局限性,零利息或者负利息,或者使用范围有限。

区域货币仅具有货币职能中的“交换职能”和“价值尺度职能”。

  原始的自给自足经济到物物交换

在没有货币的时代,我们的祖先过着集团内部自给自足的生活。

自给自足需要人们自己生产全部生活所需的一切物品,效率很低,人们生活负担很重。

自给自足经济条件下,当人们在本区域内得不到某种物品时,或所需物品的数量不够时,就需要进行物物交换。

但这种物物交换就其方法而言。

同样是非常低效率的。

譬如,我们假定A在大海捕鱼为生。

A每天都只能吃到鱼,偶尔也想吃点其他肉。

于是,他带着当天捕获的鲜鱼到B的牧场,求B换给自己点牛肉。

B若是喜欢吃鱼也就皆大欢喜了,但是B若是说“不吃这种腥腥的东西”,A便无从换起了。

无奈之下,A只好放弃换牛肉,奔往C的菜田,希望能换点蔬菜。

“您好,能换点蔬菜给我吗?”

“不好意思。

我虽然喜欢吃鱼,但是前些日子换了很多,吃不完做了好些的鱼干。”

这样一来,鱼和菜也无从换起。

百般无奈,A不得不放弃物物交换,回家吃鱼。

然而,回到家中,A却发现之前的鲜鱼经过这番折腾已经腐败变臭了。

因此,物物交换时,如果双方的需求物品和需求量不一致,交换便不能顺利进行,非常地不方便。

  为了交换的方便,人们发明了货币,社会文明大大发展

此时,人们发明了交换的手段——“货币”。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货币理解为“用以交换相等价值的某种物品”。

进一步说,货币的本质就是“信息”。

货币发明之后,无论何时、何地,跟任何人都能交换任何的物品了。

真的是非常方便。

每个人都有所喜所恶和其擅其拙。

例如,我喜欢画画,也擅长画画。

但是,无论我的画画得多么好,如果没有钱,我就只能自己生产其他生活必需品。

这样我就没有了画画的时间。

但是,如果货币可以用作交换的媒介,我便可以画自己喜欢的画,然后卖掉画,换取生活所需的其他物品。

即是说,货币成了将人和人相连的纽带。

人们从此可以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满足生活需求,从而“实现自我”。

随着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普及,它的职能也逐渐细化开来。

职能的细化增强了专业程度,提高了效率,促进了更高级技术的开发,社会文明得以不断发展。

  货币发展史①——作为日常必需品的商品货币

货币的发展阶段因国家和地区而异。

首先,第一次被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是大米、小麦、盐、油、布、皮、牛、羊等生活必需品。

因为它们都是生活必须物品,所以能够充当“交换媒介”。

但是,由于这些商品货币是自然物,随着时间流逝,它们的品质会逐渐变坏。

例如,我们假定牛作为货币,那么进行小额交换时,都总不能每次都切下一块来。

即是说,商品货币存在劣化问题和不便分割问题。

 

 

  

 作者:wangshuai12009-4-14 21:59 回复此发言   

 

--------------------------------------------------------------------------------

 

2 第一章 金钱的历史(货币史)——银行等金融欺诈系统诞生的诡计  

   货币发展史②——基于稀缺性的贝壳货币

商品货币之后,世界上被用作货币的物品是贝壳。

宝贝等外形精美、颗粒整齐的贝壳非常稀少,作为首饰,深得人们喜爱。

宝贝之所以被用作货币,是因其稀缺性。

它数量稀少,且深得人们喜爱。

任何人都想要是它成为“交换媒介”的条件。

稀缺性是指数量非常少。

这就是说用于交换的物品再多,若充当媒介的物品稀少,仍然不能实现充分交换。

此外,交换媒介物的数量稀少,导致围绕交换媒介的竞争越演越烈。

  货币发展史③——不容易劣化的金属货币

随着矿山挖掘技术的发展,金、银等贵金属开始被用于充当货币。

金属货币也是基于稀缺性的货币。

金属货币同样是由于数量稀少,且深得人们欢迎而成为交换的媒介。

金属作为货币,有其独特的优良性能。

即品质不易劣化、便于分割的特征。

品质不易劣化,即使长时间放置价值也不会发生改变,这为货币增加了“价值的贮藏手段”功能,

然而将金属本身作为货币,每次交易时,都需要测量金属的重量,检测金属的纯度。

是否为纯金、是否掺有其他金属等问题的存在,使人们对其品质怀有很深的不安。

  货币发展史④——具有信用保障的铸造货币

接着产生的货币是铸造货币,即硬币。

达到一定的重量和纯度便可能获得铸造许可。

然而铸造许可并非谁都可以得到。

让来源不明的人铸造货币自然无法取得人们的信任。

货币铸造权集中在具备公信力的贵族和国王等在当下拥有权力的人手中。

此时,因为重量和纯度固定,货币便有了“价值尺度”功能。

这时,货币总量由“所发现的贵金属数量”决定,而给谁分配多少这样的分配权限则由享有货币发行权的国王持有。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掌管货币分配权时会是如何情形。

这可是集中了多大的权力啊。

如此,货币又增加了“支配工具”功能。

  使用金匠师的存款单的交易

在中世纪欧洲,国王定期回收铸造货币,将金属削掉部分作为税金。

或将削掉的部分金属掺杂在其他金属中,重新刻印返回市场。

担任这项工作的人是金匠师。

在金匠师家中,有保管所收集货币的大金库。

当时的有钱人害怕金钱存于家中。

会招致小偷强盗,于是都将钱存在金匠师家中。

金匠师收取一定的保管费用。

A和B做交易时(图1),A将存款单交给金匠师,从金匠师处取出所存金钱。

然后支付给B。

B拿到钱后,也会担心放在家中会引来小偷强盗,于是也将钱预存在金匠师家中。

金匠师接到钱后,给B开具存款单。

仅从结果来看,钱从A到B,所有人发生了改变,而不变的是它仍然存放于金匠师家中。

即是说,如果A把存款单直接交给B,从结果上来看也是完全一样的。

(图2)

  货币发展史⑤——近代银行制度始于信用创造

综上所述,使用存款单交易的方法既安全又便利,存款单便具有了货币的功能。

这就是纸币的诞生。

存款单普遍用于结算,金匠师家中金库里的钱便长期沉睡。

觉察到这一点,金匠师想到可以将家中存款作为担保,拿纸币借给急需用钱的人们,以此收取一定的利息。

这便是最初的银行制度。

当时的纸币,在现在就如同在银行可以换取相应水量货币的兑换券。

货币由原始的交换工具发展成为银行借贷为基础的货币,其发行原因也变为满足银行融资所需。

这就是信用创造。

  信用创造是银行的欺诈行为

金钱的发展历史 金钱的历史和图片

银行的信用创造是提前支取未来收益的活动。

下面将针对此进行解释说明。

A向银行家借钱100万元。

加上利息,A要还银行家110万元。

A将融资得到的100万元投资于企业。

因此,A只要在原材料货款、劳动力成本、燃料费用等折旧费之外,加上附加价值,总体收益达到110万元,便能偿还银行欠款。

若能取得120万元的收益,A还能剩余10万元资产。

在此,信用创造是指,A在未来经济活动能够创造价值这一前提下,提前预支未来收益的行为。

此时银行所做的只是印刷银行券,然后交给A。

而并非将自己的实质财物借给A。

而且,这借贷之物——金钱,并非银行家所有。

擅自使用顾客预存的资金,银行的这种行为难道不是欺诈吗?但是因为银行对自己的借贷行为秘不做声,所以没有人对此抱有怨言。

 

银行这样瞒天过海,偶尔也有吃亏的时候。

资金真正的主人——顾客,因为某种原因,一齐取出存款,银行家的金库便空空如也了。

此时,该银行会向其他银行家紧急融资,应对临时亏空。

同样地,其他银行面临类似情况时,这家银行也会协助其融资。

如此,银行家之间会结成秘密联盟。

取出的资金很快又会回到银行家的金库。

银行家之间若是亲属关系,顾客的资金则始终在这家人的金库流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