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质谱怎么看 质谱历史

火烧 2022-07-25 08:45:22 1059
质谱历史 1.质谱的发展史早在19世纪末,E.Gold tei 在低压放电实验中观察到正电荷粒子,随后W.Wei 发现正电荷粒子束在磁场中发生偏转,这些观察结果为质谱的诞生提供了准备。第一台质谱仪是英

质谱历史  

1.质谱的发展史

早在19世纪末,E.Goldstein在低压放电实验中观察到正电荷粒子,随后W.Wein发现正电荷粒子束在磁场中发生偏转,这些观察结果为质谱的诞生提供了准备。

第一台质谱仪是英国科学家FrancisWilliamAston于1919年制成的。Aston用这台装置发现了多种同位素,研究了53个非放射性元素,发现了天然存在的287中核素中的212中,并第一次证明了原子质量亏损。

质谱怎么看 质谱历史

为此他获得了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到20世纪20年代,质谱逐渐成为一种分析手段,被化学家采用;从40年代开始,质谱广泛用于有机物质分析;1966年,M.S.B,Munson和F.H. Field报到了化学电离源(Chemical Ionization,CI),质谱第一次可以检测热不稳定的生物分子;到了80年代左右,随着快原子轰击(FAB)、电喷雾(ESI)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MALDI)等新“软电离”技术的出现,质谱能用于分析高极性、难挥发和热不稳定样品后,生物质谱飞速发展,已成为现代科学前沿的热点之一。

由于具有迅速、灵敏、准确的优点,并能进行蛋白质序列分析和翻译后修饰分析,生物质谱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蛋白质组学中分析与鉴定肽和蛋白质的最重要的手段。质谱法在一次分析中可提供丰富的结构信息,将分离技术与质谱法相结合是分离科学方法中的一项突破性进展。

如用质谱法作为气相色谱(GC)的检测器已成为一项标准化GC 技术被广泛使用。由于GC-MS 不能分离不稳定和不挥发性物质,所以发展了液相色谱(LC)与质谱法的联用技术。

LC-MS可以同时检测糖肽的位置并且提供结构信息。1987年首次报道了毛细管电泳(CE)与质谱的联用技术。

CE-MS 在一次分析中可以同时得到迁移时间、分子量和碎片信息,因此它是LC-MS的补充。在众多的分析测试方法中,质谱学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同时具备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且得到了广泛应用的普适性方法。

质谱的发展对基础科学研究、国防、航天以及其他工业、民用等诸多领域均有重要意义。 。

2.关于猿人的历史

经中外科学家最近对“南京猿人”头骨化石的新测定,再次确认“南京猿人”已有50万年以上的历史。

最近,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赵建新等人,采用热电离质谱测年技术对“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进行测定,得出的结论是‘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有58万年至62万年。这与前几年汪教授和旅美科学家程海在美国进行测定结论一致。

“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是1993年3月在江苏省南京郊区汤山镇旁的一个溶洞中发现的,最初认为有15万年的历史,现在采用热电离质谱测年技术可以较准确地测定 “南京猿人”的年代。

据南京科学家介绍,“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对研究人类演变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是中国科学家继北京人、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安徽和县人之后又一重大发现。但目前一些国外媒体在报道这一成果时说:“这一发现支持了人类进化多地区的理论,对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理论提出了挑战。”并说:“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 “显示人类在中国单独进化,并且起源于以前推断年代更早的时期。”此间的专家认为这些结论尚缺乏强有力的论证。

“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保存在南京博物馆中,目前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的一批科学家正在对这一重要文物进行深入研究,中国的《科学通报》在1999年第14期就曾刊登过汪教授关于“南京猿人” 头盖骨化石年代测定的论文,最早提出了“南京猿人”已有50多万年历史

3.蛋白质质谱分析具体流程

肽指纹图谱:

每个蛋白都有理论上消化后所得出的不同肽段,这些肽段的质量(分子量)就是这个蛋白的肽指纹图。

当一个未知蛋白被酶解,用质谱可以检测出其中所含有几乎所有肽段的质量。然后把这些质量与数据库中已知的所有蛋白指纹进行匹配。

匹配分值高过一定的 就可以认为索要坚定的蛋白就是那个目的蛋白。

步骤:

2DE 切点 消化 送入质谱仪分析 质谱仪自动获得质量数 送入数据库进行搜索 得出结果。

关键:要知道质谱仪是用于检测小分子质量的仪器,只可以检测质量。

4.真空技术的发展史

真空技术真空技术是建立低于大气压力的物理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中进行工艺制作、物理测量和科学试验等所需的技术。

真空技术主要包括真空获得、真空测量、真空检漏和真空应用四个方面。在真空技术发展中,这四个方面的技术是相互促进的。

真空是指低于大气压力的气体的给定空间,即每立方厘米空间中气体分子数大约少于两千五百亿亿个的给定空间。真空是相对于大气压来说的,并非空间没有物质存在。

用现代抽气方法获得的最低压力,每立方厘米的空间里仍然会有数百个分子存在。气体稀薄程度是对真空的一种客观量度 ,最直接的物理量度是单位体积中的气体分子数。

气体分子密度越小,气体压力越低,真空就越高。但由于历史原因,量度真空通常都用压力表示。

远在164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发现,真空和自然空间有大气和大气压力存在。他将一根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灌满汞,并倒立于汞槽中时,发现管中汞面下降,直至与管外的汞面相差76厘米时为止。

托里拆利认为,玻璃管汞面上的空间是真空,76厘米高的汞柱是因为存在大气压力的缘故。1650年,德国的盖利克制成活塞真空泵。

1654年,他在马德堡进行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试验:用真空泵将两个合在一起的、直径为14英寸(35.5厘米)的铜半球抽成真空,然后用两组各八匹马以相反方向拉拽铜球,始终未能将两半球分开。这个著名的试验又一次证明,空间有大气存在,且大气有巨大的压力。

为了纪念托里拆利在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贡献,以往习用的真空压力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19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生产力和科学实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真空技术的发展。

1850年和1865年,先后发明了汞柱真空泵和汞滴真空泵,从而研制成了白炽灯泡(1879)、阴极射线管(1879)、杜瓦瓶(1893)和压缩式真空计(1874)。压缩式真空计的应用首次使低压力的测量成为可能。

20世纪初,真空电子管出现,促使真空技术向高真空发展。1935~1937年发明了气镇真空泵、油扩散泵和冷阴极电离计。

这些成果和1906年制成的皮拉尼真空计至今仍为大多数真空系统所常用。1940年以后,真空应用扩大到核研究(回旋加速器和同位素分离等)、真空冶金、真空镀膜和冷冻干燥等方面,真空技术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原子物理试验的需要和通信对高质量电真空器件的需要,又进一步促进了真空技术的发展。在地球上,通常是对特定的封闭空间抽气来获得真空,用来抽气的设备称为真空泵。

早先制成的真空泵,抽气速度不大,极限真空低,很难满足生产和科学试验的需要。后来相继制成一系列抽气机理不同的真空泵,抽速和极限真空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如低温泵的抽气速率可达60000升/秒,极限真空可达千亿分之一帕数量级。为了保证真空系统能达到和保持工作需要的真空,除需要配备合适的、抽气性能良好的真空泵以外,真空系统或其零部件还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漏,以便消除破坏真空的漏孔。

低(粗)真空、中真空和高真空系统一般用气压检漏 ;对于超高真空系统,在采用一般检漏法粗检以后,还要采用灵敏度较高的检漏仪,如卤素检漏仪和质谱检漏仪来检漏。随着真空获得技术的发展,真空应用日渐扩大到工业和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真空应用是指利用稀薄气体的物理环境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有些是利用这种环境制造产品或设备,如灯泡、电子管和加速器等。

这些产品在使用期间始终保持真空;而另一些则仅把真空当作生产中的一个步骤,最后产品在大气环境下使用,如真空镀膜、真空干燥和真空浸渍等。真空的应用范围极广,主要分为低真空、中真空、高真空和超高真空应用。

低真空是利用低(粗)真空获得的压力差来夹持、提升和运输物料,以及吸尘和过滤,如吸尘器、真空吸盘 。中真空一般用于排除物料中吸留或溶解的气体或水分、制造灯泡、真空冶金和用作热绝缘。

如真空浓缩生产炼乳,不需加热就能蒸发乳品中的水分。真空冶金可以保护活性金属,使其在熔化、浇铸和烧结等过程中不致氧化,如活性难熔金属钨、钼、钽、铌、钛和锆等的真空熔炼;真空炼钢可以避免加入的一些少量元素在高温中烧掉和有害气体杂质等的渗入,可以提高钢的质量。

高真空可用于热绝缘、电绝缘和避免分子电子、离子碰撞的场合。高真空中分子自由程大于容器的线性尺寸,因此高真空可用于电子管、光电管、阴极射线管、X 射线管、加速器、质谱仪和电子显微镜等器件中,以避免分子、电子和离子之间的碰撞。

这个特性还可应用于真空镀膜 ,以供光学、电学或镀制装饰品等方面使用。外层空间的能量传输与超高真空中的能量传输相似,故超高真空可用作空间模拟。

在超高真空条件下,单分子层形成的时间长(以小时计),这就可以在一个表面尚未被气体污染前 ,利用这段充分长的时间来研究其表面特性,如摩擦、粘附和发射等。

5.古代历史有哪些

中国古代史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历史。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其政治、经济、文化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领先地位,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96年5月正式启动,目标就是建立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和共和以前的西周的年代学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途径主要有两条:对传世古代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整理研究,特别对其中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学计算,推定其年代;对典型考古遗址和墓葬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做必要的发掘工作,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和AMS(加速器质谱计)的碳14测年。工程旨在建立三代年表,周代是建立三代年表研究的基础,西周晚期是基础中的基础。

其中工程主要一项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经过5年的集体努力,2000年10月,正式公布新的夏商周年表。

在新的年表中,夏代约为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商前期约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300年,商后期为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为公元前1046年.) 中国古代史的起点是公元前2070年,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总共有2070+1840=3910年,到现在有2006+2070=4076年 近代史起点是1840年,终点是新中国的建立1949年,是1949-1840=109年. 中国现代史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历史.现代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6.氮化硅的历史

亨利·爱丁·圣克莱尔·德维尔和弗里德里希·维勒在1857年首次报道了氮化硅的合成方法。在他们报道的合成方法中,为减少氧气的渗入而把另一个盛有硅的坩埚埋于一个装满碳的坩埚中加热。他们报道了一种他们称之为硅的氮化物的产物,但他们未能弄清它的化学成分。1879年Paul Schuetzenberger通过将硅与衬料(一种可作为坩埚衬里的糊状物,由木炭、煤块或焦炭与粘土混合得到)混合后在高炉中加热得到的产物,并把它报道为成分是Si3N4的化合物。1910年路德维希·魏斯和特奥多尔·恩格尔哈特在纯的氮气下加热硅单质得到了Si3N4。1925年Friederich和Sittig利用碳热还原法在氮气气氛下将二氧化硅和碳加热至1250-1300℃合成氮化硅。

在后来的数十年中直到应用氮化硅的商业用途出现前,氮化硅未受到重视和研究。从1948年至1952年期间,艾奇逊开办在纽约州尼亚加拉大瀑布附近的金刚砂公司为氮化硅的制造和使用注册了几项专利。1958年联合碳化物公司生产的氮化硅被用于制造热电偶管、火箭喷嘴和熔化金属所使用的坩埚。英国对氮化硅的研究工作始于1953年,目的是为了制造燃气涡轮机的高温零件。由此使得键合氮化硅和热压氮化硅得到发展。1971年美国国防部下属的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与福特和西屋公司签订一千七百万美元的合同研制两种陶瓷燃气轮机。

虽然氮化硅的特性已经早已广为人知,但在地球自然界中存在的氮化硅(大小约为2*5µm)还是在二十世纪90年代才在陨石中被发现。为纪念质谱研究的先驱阿尔弗雷德·奥托·卡尔·尼尔将自然界中发现的此类氮化硅矿石冠名为“nierite”。不过有证据显示可能在更早之前就在前苏联境内的阿塞拜疆发现过这种存在于陨石中的氮化硅矿石。含有氮化硅矿物的陨石也曾在中国贵州省境内发现过。除存在于地球上的陨石中以外,氮化硅也分布于外层空间的宇宙尘埃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