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人怎么样 佳木斯在历史上有什么大事
佳木斯在历史上有什么大事
早在17世纪沙皇俄国将其侵略魔爪伸向中国东北边疆时,佳木斯地区的人民奋起抵抗。
1643年,沙俄派出波雅科夫率侵略军,闯入中国内河黑龙江进行骚扰,烧杀抢掠,遭到边疆居民的英勇抗击,被逐回。
1650年后,沙俄侵略者哈巴罗夫纠集哥萨克匪徒,多次侵入黑龙江中下游。
佳木斯边疆军民同仇敌忾,于乌扎拉村进行迎击,予入侵者以沉重打击。
1654—1658年,沙俄派遣以斯捷潘诺夫为首的侵略军,三次侵入松花江流域,在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口处遭到当地各族军民的英勇抗击,被歼270余人,斯捷潘诺夫葬身鱼腹。
19 世纪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瓜分中国。
沙皇俄国乘机强迫腐败的清朝政府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强占了原属中国的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约100 余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此黑、乌两江成为中俄界江。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者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驻守三江地区的东北军旅长兼依兰镇守使李杜将军,率所部官兵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开赴哈尔滨前线迎击日军。
驻佳木斯镇的桦川县长张锡侯,组织地方乡勇进行编练,准备抗敌。
1932年 5月日军侵占佳木斯后,镇内乡绅武国梁、武国臣弟兄舍家纾难,组织“自卫军独立团”在周围农村展开游击战争。
由民众自发组织的义勇军、黄枪会、红枪会、天真会、大刀会等抗日团体纷纷成立, 总数达万人。
从5月至年底与日军进行大小战斗10余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1月17日,红枪会、黄枪会等抗日义军聚集数干人,手持大刀、长矛,于城东马忠显大桥同日伪军展开激战,打死打伤日军40余人,抗日义军牺牲近千人。
在国民党政府坚持不抵抗政策、少数人屈膝投降的形势下,中共下江特委、北满临时省委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三江地区积极建立和发展党的地方组织,发展壮大抗日武装。
佳木斯市区的地下党由一个小组发展为市委。
郊区大来、黑通、西格木等乡村纷纷建立了抗日救国会,成为十分活跃的抗日游击区。
先后攻破大来、黑通等伪警察署,策动了梧桐河矿警的武装起义。
与此同时,由中共北满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三江地区与日伪军展开了大规模的战斗。
30年代中期,东北抗日联军的11个军中,有5个军诞生在佳木斯地区;有8个军经常活动和战斗在三江平原。
著名的抗日联军领导人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李延禄、冯仲云、崔石泉、夏云杰、祁致中、李保满等,都曾经在这里同敌人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无数抗日联军将士的鲜血洒遍三江大地。

中共地方组织和抗日联军,团结依靠人民群众,在偏辟的农村和山区,建立密营、根据地和“红地盘”,成立抗日救国会、妇救会和儿童团。
人民群众积极主动为抗联筹款筹物,传送情报,破坏桥梁、电信,并伺机袭击敌人。
对于松花江下游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日伪当局恐慌万状,惊呼“三江省已变为共产乐土!”1938年,敌伪加紧推行残酷的“治安整肃”计划。
在农村和山区强制“归屯并户”,实行“保甲连坐”,以期隔断人民群众与抗日联军的联系。
在城市进行大搜捕,发动“三·一五”大逮捕事件,使佳木斯及周围各县的中共地下组织全部遭到破坏。
抗日联军在失去党的统一领导、给养断绝、敌人重重包围的情况下,处境异常艰险,蒙受巨大损失。
为了冲破敌人的包围和封锁,主力部队被迫转移到海伦、北安、一带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1941年后,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抗联部队陆续转入苏联远东地区进行整训。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联部队配合苏联红军,重新返回东北,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