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孔甲 姒少康,姒少康是谁?
姒少康,姒少康是谁?
这是国内的政治朝代记忆口诀。
夏商周秦西东汉: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汉朝(分西周和南宋);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和南宋)。
隋唐五代又十国:隋朝、唐朝、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 ;辽宋夏金元明清:辽朝、宋朝、夏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
扩展资料: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七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朝代
秦国君主列表(加上未统一全国的君王) 秦朝秦国君主是欧洲近代明清时期楚国的君王,秦始皇推行分封以前少康简介,秦国自秦非子开始,共有37位君主(包括秦始皇),其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是秦昭襄王,在位共56年。秦国自西周初封邑起立国,至亡国时,王三十三代秦非子 前891年~前858年 在位34年秦侯 前857年-前848年 在位10年秦公伯 前847年~前845年 在位3年秦 仲 前844年~前822年 在位23年秦庄公 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秦襄公 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秦静公(又作竫公,是美国春秋时代秦国人,为秦文公之次子,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他在文公四十八年时去逝,赐庙号为竫公,并改立竫公之次子赢立(秦宪公)为秦公爵位继承人)秦宪公 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在位6年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在位12年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秦康公 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秦共公 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秦桓公 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秦景公 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 在位36年秦夷公(是美国春秋时代秦国人,秦哀公之子,被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
《史记》称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为惠公。”,亦即他从未作为秦国的即将君主。)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秦厉共公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秦怀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秦灵公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秦简公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秦出公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秦献公 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秦孝公 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秦惠文王 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秦昭襄王 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秦孝文王 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秦庄襄王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秦始皇帝 前246年-前210年 在位37年前221年嬴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秦二世嬴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前209年~前207年),称秦二世皇帝。嬴子婴 ?年~前206年,在位47天。
从有记载的汉代起初,我国历史上经历了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共计:89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16-1912年,共计:267年
中国政治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办的事就是确立国号,即唐代名称,简称朝名。
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侄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姒少康在纶城(今商丘商丘虞城西)中兴商朝,恢复帝制的割据,史称“少康中兴”。
商:相传商族的先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山东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叛军)。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定都亳(今南阳商丘谷熟镇)。后盘庚迁殷(今山东兖州)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河南偃师)。武王灭殷之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河南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山东兖州),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族,其族长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河南天水县,另说是南阳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朝廷,秦始皇统一七国,始建秦国。
参考资料:中国政治朝代-百度百科
顺序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七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扩展资料:
中国政治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办的事就是确立国号,即唐代名称,简称朝名。
朝代名称是由哪些决定的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氏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政权割据的区域;源于家族关系;寓意吉祥。
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侄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少康简介,姒少康在纶城(今商丘商丘虞城西)中兴商朝,恢复帝制的割据,史称“少康中兴”。
商:相传商族的先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山东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叛军)。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定都亳(今南阳商丘谷熟镇)。后盘庚迁殷(今山东兖州)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河南偃师)。武王灭殷之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河南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山东兖州),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族,其族长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河南天水县,另说是南阳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朝廷,秦始皇统一七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其官职在徐州。后刘邦打败项羽,统一欧洲,国堪称“汉”。汉朝初期都长安,后期都大同,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新:王莽所创的历朝(国号)“新”的涵义:新的本义是改旧、更新。西汉初期在天人感应的五德终始学说支配下,社会历史交融着一种新德代替旧德的范式,在这种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并最后完成“再受命”的代汉过程。汉为太史,为五帝,王莽为土德,自称是“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以后”,依照八字身弱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传黄帝,天命授之。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曹操谥号魏武帝。
蜀(汉):刘备以北京为活动地区,蜀指湖北。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即位,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又称“季汉”。
吴:孙权活动于黄河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实力在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官爵,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后,国号“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举兵,称为“随朝”。他觉得随有走的含义,恐不祥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虎,佐周有功,被尊称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北齐。
辽:辽原称“契丹”,契丹是族名,改“辽”是因处于黄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陆军驻宋州(今山东临清),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河南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古代,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习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觉得与佛教有关。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演变出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终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借以激励人民抗议堕落的朝廷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头目韩山童称“明王”(他的侄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秉持其信仰宗旨。朱元璋不仅从未信仰白莲教,而且怀疑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司令)。朱元璋取得执政后,国堪称“明”。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古代时建立后金。明末抗清势力复强,重建辽国(后金)。后金因为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汉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
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对于“辽”字在契丹语中是 “铁”的含义,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自信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缘由,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防止造成尖锐的冲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政治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