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鬣狗为何会变成硕大无比的恐怖杀手#
动物界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关系常常被归结为“弱肉强食”。个头大的似乎总可以欺负个头小的。现生的大象与灭绝的恐龙,都是各自时代的庞然大物。它们天下无敌,除非老弱病残的时候,一生中几乎不被食肉类动物困扰,即便是大型食肉类,如雄狮猛虎,也得让它们三分。食肉类动物从小即学得教训:不要与大象相争!否则,不但成功无望,还常常自己受伤。因此,大部分食肉动物一辈子对大象都敬而远之。然而,自然界中偶尔也可以见到个别食肉类动物变得体大无比,似乎专要与大象这样的巨无霸一比高低。巨鬣狗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
恐怖的巨鬣狗
巨鬣狗生活在中新世晚期的欧亚大陆及北非。它们其实并不属于真正的鬣狗,顶多算是鬣狗科的一个旁支。巨鬣狗的拉丁名Dinocrocuta,含义为“巨大的令人恐惧的鬣狗”。它确实十分巨大。从和政地区发现的巨鬣狗头骨、完整的骨骼看,它的体长可以达到3米以上,体重超过380千克,是和政地区最大的肉食动物。如果说狮子是兽中之王的话,那么现代狮子站在巨鬣狗面前,就有些像普通人站在了篮球巨星姚明的面前。这样大的食肉类动物在任何时代都不常见,在鬣狗类群中则是绝无仅有。那么,巨鬣狗为什么长得这么大呢?
![]() 巨鬣狗头骨 |
20千克的分界线
生态学家发现,现代食肉类动物的捕猎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体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型食肉类,一般在20千克以下,不超过一只中等大小的家犬,其捕食对象一般比自己小得多,以老鼠、兔子、小羚羊等为食;而另一类则是大型食肉类,体重超过20千克,包括狼、虎、狮等,它们几乎都选择比自己大得多的捕食对象,这些猎物经常比自己重两三倍还多。
自然界中的食肉类动物好像有一个20千克左右的关卡。超过这个体重,就一定要与比自己重得多的对手较量了。
生态学家对此解释说,食物能量的摄取是问题的关键。试想一只狐狸需要半天的时间才捕捉到一只老鼠,一只老鼠虽不能吃饱,但也够狐狸一时充饥。而换一只老虎,如半天只抓一只老鼠的话,那么没几天就要饿死了。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对大型食肉类来说,抓比自己还小的动物,是不值得耽误工夫的。
而捕食动物如果变大了,常常会迫使被捕食的食草类个体逐渐增大,以抵挡捕食者的进攻。反过来,食草类个体的增大,也同时会促进食肉类变大。如此往复,自然界中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着很多食肉类及食草类都向着超大体形发展。因此,对食肉类动物来说,把自己发展得体大如牛的代价,是要冒更大的风险去与比自己还大的食草类搏斗。
![]() 不到20千克重的狐狸会捕捉比自己小的动物 |
![]() 重于20千克的豹就要捕食比自己大的动物 |
猎物也凶猛
那么巨鬣狗的捕食对象是什么呢?生态学家最近的研究表明,现代非洲大型食肉类,如猎豹、鬣狗、狮子等,与其捕捉对象体重的比例一般为1∶3或稍高。例如,60千克重的斑鬣狗,可以捕捉到250千克重的斑马,而150千克重的狮子,则可扳倒450千克重的野牛。如按这样的比例,380千克的巨鬣狗应可以捕捉1000千克以上的食草类动物。最接近这个体重的,恐怕是这一时期的古麟、萨摩麟、河南兽等。再大些的还有犀牛,如大唇犀、板齿犀等。但犀牛大多超过2000千克,其强硬的盾甲和尖利的犀角,让任何食肉类动物不敢轻举妄动。
![]() |
板齿犀是最大的有角犀牛,肩高可达3米以上,体长可超过6米,体重可达8000千克以上
杀手乎?盗贼乎?
但如同古生物学中其他神秘动物那样,所有的故事都可能有不同的结尾。或许巨鬣狗的惊人体魄不是用来追捕比它更大的食草类动物的。
虽然体重在搏斗中是获胜的重要条件,但是搏斗只是捕猎过程中杀死对方的最后一幕。而捕猎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奔跑紧追的能力,是捉到猎物的前提。过于沉重的身体会直接影响奔跑及急转变向的能力。因此,巨鬣狗能否成功地抓获自己的猎物都很值得怀疑。
不过, 巨鬣狗不做“ 杀手” , 也可以做“盗贼”。现代食肉类中,个体越大的就越容易抢占别家的猎物。所以依仗其体重来抢掠其他肉食动物杀死的猎物,说不定倒更可能是导致巨鬣狗变大的主因。试想看到巨鬣狗炫耀其凶悍的体魄和大钳子般的上下颌,哪个动物敢不让其三分? 手中猎物被抢, 也只好忍气吞声,再寻其他猎物了。
想对上述两个可能性做出公正的评判,要等到今后对巨鬣狗四肢骨骼的新发现。通过四肢,我们可以推测其奔跑能力,从而了解其独立追捕猎物的本领。但目前我们对巨鬣狗的了解还只局限于头骨及牙齿。所以,在我们没有确凿证据以前,巨鬣狗是一个自食其力、奋勇追歼的“杀手”,还是一个好占别人便宜、欺凌弱小的“盗贼”,就只能任你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