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劝金船 勸夫「 ”愁何為”:都說蘇軾愛王弗,卻不知他還有個患難妻子王閏之
勸夫「 ”愁何為”:都說蘇軾愛王弗,卻不知他還有個患難妻子王閏之
大文豪蘇軾與結發妻子王弗的愛情故事,起因於四川眉州中岩寺的喚魚池旁。王弗是蘇軾的老師、進士王方的女兒,生得聰明伶俐、才學過人,兩人因為心有靈犀地同時想到了「 ”喚魚池”這個名字,而姻緣相牽。
那一年,蘇軾19歲,而王弗只有16歲,才子佳人雙宿雙飛,堪稱千古佳話。
不幸的是王弗在27歲時,染病離世。年輕的蘇軾悲痛欲絕,把妻子的靈柩從京城送回老家安葬後,還在墳墓旁的山坡上種下了三萬棵青松樹苗。那是怎樣一個浩大的工程呀?即便是放在今天,要種三萬棵樹也絕非易事。
有人說,年少時的愛情不算真正的愛情,那只是在不懂愛的年紀的自以為是。可是蘇軾對於已故妻子王弗的愛意卻正好推翻了這一點。
時間的車輪總是在滾滾向前,日子也要過下去。蘇軾失去了發妻,面對僅有6歲的兒子,又該怎么辦呢?
這時出現了另一個女人,她不但不嫌棄蘇軾這樣一個鰥夫,還非常願意嫁給他,並且為他充當繼母的角色。
她就是王閏之,王弗的堂妹,在年齡上比蘇軾小了足足11歲。她對於蘇軾這樣一個才華橫溢、人品無雙的男子產生的愛慕之情,讓她等到21歲時才終於達成所願。
如果說王弗與蘇軾婚後10年是蘇軾人生中的黃金時段,那么王閏之與蘇軾相伴的25年,則是遍布風雨,漂泊不定的凄苦人生。
這期間,蘇軾在仕途上不斷被排擠,被貶至全國多個地方,從京城,到杭州,再到湖北黃州、廣東惠州,最後是海南島,坎坷的人生可謂是充滿了無奈與艱辛。
就是這樣艱難的處境,妻子王閏之卻毫無怨言,不但自己挽起褲腿下地種田,沒有糧食的時候還要出去挖野菜,以此來填飽一家人的肚子。並且王閏之作為姐姐兒子的繼母,對這個兒子與自己生的兩個兒子也毫無分別之心。
王閏之的賢惠,同樣讓蘇軾也為她寫下了不少詩篇,只是不如其他詩那樣美名遠播。
正如這一首,一起來讀一讀。
《小兒》

小兒不識愁,起坐牽我衣。我欲嗔小兒,老妻勸兒痴。兒痴君更甚,不樂愁何為?
還坐愧此言,洗盞當我前。大勝劉伶婦,區區為酒錢。
這首詩是蘇軾剛被貶到山東密州時,忙完繁重的公務回到家,4歲的小兒子卻不懂事地纏着父親哭鬧。蘇軾本想對孩子一通怒吼,王閏之連忙過來勸他,不能像孩子一樣任性,可以做些令自己高興的事排除憂慮。
詩的上片寫出了妻子王閏之面對辛勞的丈夫、哭鬧的孩子時,所表現出的包容和憐愛,也能看出為了一家和睦所付出的良苦用心。
而詩的下片則寫出了王閏之在說出那一番話以後,緊接着做出的安慰蘇軾的暖心舉動。她為蘇軾端來了酒,讓蘇軾也覺得剛才自己的行為的確有些過分了。「 ”大勝劉伶婦”,是蘇軾引用了歷史中的一個典故,用「 ”劉伶”的悍妻為了幾個酒錢,逼得丈夫撒謊也要喝酒的故事。蘇軾以此來對比自己的妻子,誇耀王閏之實則是賢淑明禮的人。
蘇軾的詩有四千首之多,每首詩又風格各樣,無論是氣魄豪邁,還是清麗絕美,無一不是經典之作。這首《小兒》雖然不被世人熟知,卻讓我們讀到了蘇軾對於家庭的情感、妻子的眷戀。
能「 ”同甘苦,共患難「 ”的夫妻,才算得上擁有真正的愛情。正是後來這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蘇軾在發妻王弗去世之後,在仕途發生重大變故的時候,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熱情。王閏之也成為了蘇軾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成為了他死後唯一同穴的那個人。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歡迎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