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的历史沿革 播州的历史沿革
播州的历史沿革
贞观十四年(640年)改播州恭本县为罗蒙,贞观十六年(642年)改罗蒙为遵义县,历史上始有遵义之名(唐代遵义县治所在今绥阳县境)。
播州为马江北岸朝廷实际控制的经制州,派汉宫冶埋,统计户籍田亩上报朝廷,并征收赋税。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播州为播川郡,《唐书·地理志》记载,播川郡有户四百九十,口二干一百六十八人,地广人稀。
播州各属县是以山区古代僚人部落的地域和人口为基础,接势力范围划分的行政区域。
今遵义县境东北部,唐贞观年间属播州带水县。
唐朝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建立羁縻州,虽有州县之名,而刺史、县令都以部落酋长、军事首领担任,对朝廷叛服无常,对其来而不迎,去而不迫,其内部之行政,中央少加过问。
播州即今贵州省遵义市。
西汉元光五年(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鄨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
元鼎六年(前111年),于夜郎地置牂柯郡。
南北朝时先后属平夷郡、平蛮郡。

唐贞观九年(635),以隋牂柯郡之牂柯县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6个县。
十一年(637),废郎州及所领6县建置,十三年(639),复置郎州及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6县,更名为播州,,因境内有播川得名。
十四年(640),更恭水曰罗蒙,高山曰舍月,贡山曰湖江,柯盈曰带水,邪施曰罗为,释燕曰胡刀。
十六年(642)更罗蒙曰遵义。
显庆五年(660) 省舍月、湖江、罗为。
唐末为土豪杨氏所据。
宋大观二年(1108),首领杨光荣、杨文贵各献其地附宋,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
宣和三年(1121)废播州为城,隶南平军;废遵义为砦,隶珍州。
嘉熙三年(1239)复设播州安抚司。
咸淳末,以珍州来属。
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招抚。
十四年,杨邦宪以播州、珍州、南平军地降,仍置播州安抚司,以杨邦宪为绍庆、珍州、南平等处宣抚司充播州安抚使。
杨邦宪卒,子汉英袭职,赐名杨赛因不花。
二十八年升为播州宣抚司,隶属于四川行省。
次年,以赴京取道湖广为便,改隶湖广行省。
宣抚司统辖黄平府、南平綦江、珍州思宁、旧州草塘等十九个长官司和诸峒寨。
至正二十三年(1363)附明玉珍,明洪武五年(1372)降明,六年升为播州宣慰司。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平杨应龙,播州改土归流,分播州地为二,设遵义军民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
自唐末杨端据播州始,至万历杨应龙止,凡二十九世,七百余年。
清顺治十五年(1658),清兵攻占遵义,因明制,为军民府,隶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