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多少故事给后人听 沈庆之后人,沈庆之简介和故事
沈庆之后人,沈庆之简介和故事
沈庆之出生浙江德清的吴兴沈氏,是南朝宋时期的名将、名臣。他年少时就以英勇著称,曾参与抵抗孙恩之乱,直到30岁入仕,历经高祖、少帝、文帝、孝武帝、前废帝五朝,出将入相,一度位极人臣。沈庆之历任侍中、太尉、车骑大将军、顾命大臣等职,封爵始兴郡公;曾参加两次北伐,平定诸蛮叛乱、数次内乱等。沈庆之因多次直言进谏而被刘子业赐死,后世追赠司空,谥号为襄。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沈庆之少年时便以勇武著称,孙恩之乱时随宗族抵抗乱军,保卫乡里。义熙七年,孙恩之乱彻底平定。但江南三吴一带由于连年战乱,土地荒芜,民生凋敝。沈庆之便留在家乡耕作,以勤苦自立。义熙十一年,沈庆之到襄阳探望兄长沈敞之,得到征虏将军赵伦之的赏识,被任命为宁远中兵参军,辅佐其子竟陵太守赵伯符。他为赵伯符出谋划策,多次击败入侵的竟陵蛮。赵伯符也因此被称为良将。守卫宫城 永初二年,沈庆之被任命为殿中员外将军。元嘉七年,到彦之督军北伐。沈庆之随赵伯符参战,后因赵伯符患病南返,改隶檀道济麾下。元嘉八年,宋军回师。檀道济向宋文帝刘义隆盛赞沈庆之,称其忠心知军事。沈庆之得以充任禁军领队,防御东掖门,后又领淮陵太守,由员外将军转任正员将军,期间一度出镇钱唐新城。
元嘉十七年,刘义隆欲收捕领军将军刘湛及其党羽,连夜召沈庆之入宫。沈庆之认为皇帝“夜半唤队主”必有所图,故此戎装进见。刘义隆果命其收斩吴郡太守刘斌。不久,沈庆之调任后军行参军,加员外散骑侍郎。屡破诸蛮元嘉十九年,雍州刺史刘道产病逝,境内蛮族乘机作乱。征西司马朱修之率军镇压,却连遭失利。刘义隆遂以沈庆之为建威将军,前去协助朱修之。不久,朱修之因军纪败坏,夺职下狱。沈庆之遂独自负责征讨事宜,大破缘沔诸蛮,俘获蛮民七千。他随后进讨湖阳蛮,又俘获蛮民万余。元嘉二十一年,沈庆之被调入北中郎将府,在随王刘诞幕下担任中兵参军,并兼领南东平太守,后又调往武陵王刘骏的抚军将军府,仍任中兵参军。元嘉二十二年,沈庆之因刘骏调任雍州刺史,随其移镇雍州(治襄阳,今湖北襄阳)。当时正逢群蛮作乱,阻塞水陆交通。刘骏也被阻在大堤,无法继续前进。沈庆之出兵大破蛮兵,终于使得刘骏顺利进入襄阳。他又统兵讨平驿道蛮、郧山蛮等蛮族,前后俘获近十万。后来,沈庆之再次担任北中郎中兵参军,并加建威将军、南济阴太守。元嘉二十六年,雍州再次发生蛮族叛乱。沈庆之随刘诞移镇襄阳,并统领柳元景、宗悫等将领,进剿沔北诸山蛮。他在茹丘山下大会诸军,命诸军八道并进,鼓噪登山,直攻蛮兵心腹要地,占据险要。
蛮兵震恐不已。宋军乘机围攻,打得蛮兵四散溃逃。不久,沈庆之又命柳元景率部前往南新郡,镇压蛮帅田彦生叛乱。他随后由茹丘山出兵检城,在诸山大破群蛮,斩首三千级,俘获、招降蛮民五万余口。元嘉二十七年,沈庆之又督军进剿幸诸山犬羊蛮。犬羊蛮所据之地险峻难攻,而且防御颇有组织。沈庆之在山下扎起连营,命诸军各自在营内掘池取水,以防蛮兵火攻。犬羊蛮果于夜间下山,欲火烧宋军营寨。宋军用营中池水扑熄大火,更乘机以弓弩反击,逼得蛮兵只得撤走。沈庆之命诸军开路攻山,但因山高路险且正值暑雨,遂于山下修筑六座戍堡,将犬羊蛮困死在山上。犬羊蛮被困日久,粮食匮乏,最终只得下山归降。不久,沈庆之因功升任太子步兵校尉。随军北伐同年柳元景简介,刘义隆发动第二次元嘉北伐,三路并进。其中东路军以辅国将军萧斌为统帅、宁朔将军王玄谟为前锋。沈庆之虽反对北伐,但仍被任命为王玄谟的副手,随王玄谟攻打碻磝。碻磝守将弃城而逃。萧斌进驻碻磝,亲临前线指挥,并命王玄谟率部西攻滑台。沈庆之则被萧斌留在碻磝,授以辅国司马之职。王玄谟围攻滑台两个月,始终未能破城。不久,北魏皇帝拓跋焘亲自南救滑台。萧斌遂命沈庆之率五千人前去支援王玄谟。沈庆之认为兵力过少,对战事并无助益,但因萧斌坚持,最终只得从命。
沈庆之尚未出军,王玄谟已由滑台兵败逃回。萧斌见前锋已败,打算死守碻磝。沈庆之却力主放弃碻磝。萧斌遂退守历城,命王玄谟留守碻磝。沈庆之随萧斌退守历城,不久便驰返京师,途中又接到刘义隆诏命,让他北返救援王玄谟。但当沈庆之行至彭城,却因拓跋焘已率大军逼近,无法继续北上。江夏王刘义恭当时正于彭城节度北伐诸军,遂将沈庆之留在彭城,授为太尉中兵参军。刘义恭给沈庆之三千兵马,让他到卯山抵御魏军。沈庆之却以“虏众强,往必见擒”为由,不肯前去。魏军很快便攻至萧城,距彭城仅有数十里。刘义恭因彭城兵多粮少,打算弃城南逃。沈庆之认为历城兵少粮多,建议移镇历城。但刘义恭在沛郡太守张畅的力谏下,最终还是决定坚守彭城,以避免军心动摇。沈庆之随刘义恭一直坚守到元嘉二十八年二月北伐结束,又奉命将数千户彭城流民迁往瓜步安置。平定内乱 征讨五水蛮元嘉二十九年,刘义隆不顾沈庆之力谏,再度北伐,并以“立议不同”,未让沈庆之参战。不久,西阳五水一带爆发蛮族叛乱,自淮水、汝水以至长江、沔水都深受其害。刘义隆命沈庆之为主将,督军征讨五水蛮。豫州、荆州、雍州都奉命出军参战,均由沈庆之节制。随平刘劭元嘉三十年,宋文帝命刘骏兵进五洲,总领诸军,征伐沿江群蛮。
沈庆之也自巴水赶到五洲与刘骏会合,商讨军情战略。就在这时,太子刘劭密谋发动政变,弑杀刘义隆,篡位称帝。南中郎典签董元嗣当时正从建康返回五洲前线,将刘劭弑逆的消息告知刘骏。刘骏遂谋划起兵,准备讨伐刘劭。刘劭篡位后,因刘骏手握重兵,对其非常忌惮。他密谋致信给沈庆之,让沈庆之杀死刘骏,夺其兵权。但沈庆之却根本无意帮助刘劭。他求见刘骏,将刘劭的密信呈上。刘骏误以为沈庆之是要杀死自己,哭着请求在死前能与母亲诀别。沈庆之向刘骏表明心迹,表示是要“辅顺讨逆”。刘骏连称“家国安危,在于将军”,让沈庆之召集军队,进行军事部署。主簿颜竣得知刘骏欲举兵讨逆,认为此时起兵并非良机,建议先联合四方藩镇,结果遭到沈庆之的厉声呵斥。刘骏忙斥退颜竣,命沈庆之继续安排起事。沈庆之整备军队,不到十天便将起事之事全部安排妥当,时人都认为是有神兵相助。不久,刘骏率军返回江州,顺江东下,向建康进发。沈庆之被任命为征虏将军、武昌内史、南中郎司马,亦随大军东讨。刘骏一路长驱直进,很快便逼近建康,并接受沈庆之、柳元景等诸将的劝进,于新亭称帝,史称宋孝武帝。他大封功臣,以沈庆之为领军将军、散骑常侍。不久,刘骏攻破建康,擒杀刘劭,讨平刘劭之乱。
沈庆之因功改任使持节、都督南兖豫徐兖四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出镇盱眙,并进封南昌县公,食邑三千户,后又移镇广陵(南兖州州治,今江苏扬州)。克灭鲁爽孝建元年,荆州刺史南郡王刘义宣联合江州刺史臧质、豫州刺史鲁爽,起兵叛乱,同攻建康,朝野震动。刘骏忙召沈庆之入朝,让他率部屯驻武帐岗,守御京师六门。当时,鲁爽驻军大岘。左军将军薛安都渡江征讨鲁爽,却因历阳太守张幼绪怯战,失利而回。刘骏遂命沈庆之赶赴江北,统率诸军总督战事。鲁爽本欲与臧质会师,但却一直没有等到臧质,以致粮草匮乏。他听闻沈庆之北上督战,决定退守根据地寿阳(豫州州治,今安徽寿县),遂拔营撤退。薛安都率轻骑追击,最终在小岘将鲁爽斩杀。不久,沈庆之督军攻取寿阳,讨灭江北叛军,因功进拜镇北大将军、都督青冀幽三州诸军事,并获赐鼓吹一部。刘义宣此时已与臧质联军东进,攻至鹊头。沈庆之将鲁爽首级送到刘义宣军中,极大地打击了叛军的士气。刘义宣、臧质都是骇然失色。就在当年的六月,刘义宣、臧质兵败于梁山洲,相继被杀。声势浩大的刘义宣叛乱至此彻底平定。刘骏论功行赏,加授沈庆之为开府仪同三司。沈庆之上疏力辞,又被改封为始兴郡公。辞官退隐孝建二年,沈庆之以“年满七十”为由,上表请求致仕。
刘骏改授沈庆之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但沈庆之不肯接受任命,前后数十次上表推辞,都被刘骏拒绝。不久,沈庆之自广陵入朝,向刘骏当面请辞。他援引张良退隐的例子,再三要求致仕,情绪激动时更是涕泪横流。刘骏无奈,只得免去沈庆之的所有官职,以郡公的身份还居私第。大明元年,刘骏又打算起复沈庆之,但仍被沈庆之所拒绝。 攻杀刘诞大明三年四月,竟陵王刘诞在广陵叛乱。刘骏忙起复沈庆之为使持节、都督南兖徐兖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让他率军赴江北平叛。刘诞听闻沈庆之北上,因门客沈道愍与沈庆之同宗,便让沈道愍去劝降沈庆之,并赠沈庆之玉环刀一口。沈庆之却将沈道愍赶回,并历数刘诞的罪行。他继续向广陵进发,很快便抵达广陵城下。沈庆之担心刘诞叛投北魏,便将军队驻扎在广陵十八里外的白土,以切断其北逃之路。当时,兖州刺史沈僧明遣军助战。豫州刺史宗悫、徐州刺史刘道隆也相继率部赶至,将广陵城重重包围。刘诞见朝廷大军云集,果然率步骑数百人弃城北逃。但部众刚刚行出十余里便不愿再走,沈庆之部将武念也率部追至。刘诞只得退回广陵,继续坚守城池。刘骏为了尽快平叛,又将右卫将军垣护之、左军将军崔道固、屯骑校尉庞番虬、虎贲中郎将殷孝祖由宋魏前线调至广陵,皆受沈庆之节度。
沈庆之随即进逼广陵,驻于洛桥西,但因正逢大雨而未能攻城。刘诞仍想拉拢沈庆之,遣人送粮草给他。沈庆之拒而不收,全部焚毁。刘诞又从城上投下函表,让沈庆之转呈刘骏。沈庆之仍不接受,并重申自己“奉诏讨贼”的决心。沈庆之在城外填平沟壑,整修攻道,备好行楼等攻城器具,随时准备对广陵城发起进攻。他还在西南方的桑里修筑三座烽火台,并与刘骏约定,一旦破城便举烽火传讯。但当时正逢雨季,每日阴雨不断,沈庆之始终未能组织起攻势。刘骏见战事毫无进展,指使御史中丞庾徽之奏免沈庆之官职,一面又下诏表示不予追究,以此激发沈庆之的斗志。沈庆之直到当年七月方才组织起攻势,率诸军攻破了广陵城,将刘诞杀死,传首于建康。当时,刘骏欲尽屠尽城中百姓,因沈庆之力谏,改为“五尺以下全之,女口为军赏,男丁杀为京观”。不久,刘骏进拜沈庆之为司空,因其力辞,又依照西晋密陵侯郑袤的旧例,允许他“朝会位次司空,门施行马”,以示尊崇。再平五水蛮大明四年,西阳五水蛮再次叛乱。刘骏又将平叛重任交给沈庆之,让他以郡公的身份统领诸军。沈庆之经过一年多的攻战,将叛乱悉数平定,俘获蛮民数万人。担任顾命464年,孝武帝驾崩,命沈庆之与柳元景等担任顾命大臣,并留遗言道:“如果有大型军事征讨之事,都要交托给沈庆之。
”太子刘子业继位后,赐沈庆之几案、手杖、三望车,他都推辞不肯接受。465年八月,柳元景等人因刘子业继残暴昏庸,密谋废黜刘子业,改立刘义恭为帝,并将此事告诉沈庆之。沈庆之与刘义恭素来不和,便向刘子业告发。刘子业诛杀刘义恭、柳元景等人,进封沈庆之为侍中、太尉。同年九月,刘子业亲自渡江征讨义阳王刘昶,并命沈庆之统领众军。晚年遇害起初,沈庆之因告发柳元景等人有功,很得刘子业信任。但是后来,沈庆之多次进言劝谏,刘子业很不高兴。沈庆之担心祸事,便闭门在家,不见宾客。后来,蔡兴宗劝沈庆之废帝,沈庆之回答道:“这种大事不是我所能干的。”沈庆之的侄子沈文秀也进行劝说,沈庆之仍然不肯。同年十一月,刘子业诛杀宁朔将军何迈,知道沈庆之会前来劝谏,便关闭清溪诸桥,不让他进宫。沈庆之得知此事,果然前来,无法进宫后只好作罢。当日,刘子业命沈庆之之侄沈攸之送药赐死沈庆之。沈庆之不肯服药,沈攸之便用被子将他闷死,终年八十岁。沈庆之死后,刘子业对外宣称他是病死的,对其赏赐十分丰厚,追赠为侍中、太尉,谥号忠武公。沈庆之还未下葬,刘子业便已被废杀,宋明帝刘彧继位,追赠为侍中、司空,谥号襄公。471年,宋明帝又追改沈庆之为苍梧郡公。
沈庆之后人儿子: 沈文叔(宋·侍中) 沈文季(齐·左仆射) 沈文耀 孙子:沈昭明(齐·秘书郎) 沈昭略(齐·侍中) 沈昭光刘子业为什么杀沈庆之刘子业无疑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大臣柳元景等人想要密谋弑君也不意外。但他们要立的是刘义恭,这刘义恭与沈庆之不和,所以沈庆之将此事向刘子业告发,刘义恭、柳元景等人均被诛杀,沈庆之也深得刘子业信任。然而,沈庆之之后多次直言进谏惹得刘子业很很不高兴,同僚、侄儿沈文秀都劝他废帝另立,沈庆之始终没有答应。后来,刘子业要杀何迈,他明知沈庆之会前来劝谏,于是就将清溪诸桥关闭,不让他进宫。沈庆之得知此事后果然进宫,但进不去只好放弃了。结果,当天,刘子业就让沈庆之的侄儿来给他送毒药,沈庆之不肯服药,侄儿沈攸之就用被子将他闷死了。据说,沈庆之死前曾做了一个怪梦,梦见有人给了他他两匹绢且说道:“此绢足度。”沈庆之醒来后对旁人说了这个梦,并感叹道两匹是八十尺,足度就是没有剩余的意思,也就是说自己最多只能活80岁,而他今年正好八十岁,所以他说自己“今年免不了一死”。果然,现实验证了这个怪梦。人物评价刘骏:沈庆之、柳元景、宗悫、徐遗宝、沈法系、顾彬之,或尽诚谋初,宣综戎略;或受命元帅,一战宁乱;或禀奇军统,协规效捷,偏师奉律,势振东南。
皆忠国忘身,义高前烈,功载民听,诚简朕心。李延寿:沈庆之以武毅之姿,属殷忧之日,驱驰戎旅,所在见推。其戡难定功,盖亦宋之方、邵。及勤王之业克举,台鼎之位已隆,年致悬车,官成名立,而卒至颠覆,倚伏岂易知也?诸子才气,并有高风,将门有将,斯言得矣。王士祯:古今武人诗,如沈庆之、曹景宗辈,犹有文士之风。 王夫之:①沈庆之缚绔以入而收刘斌,斥颜竣而决诛逆劭,何其决也!及子业昏虐,柳元景首倡废立之谋,而庆之发之,蔡兴宗苦说以举事,沈文秀流涕以固请,而庆之终执不从,坐待暴君之鸩,又何濡輭不断以自毙也!呜呼!六代之臣,能自靖以不得罪于名教者,庆之一人而已。②庆之三朝宿将,威望行于南北,扶孝武以诛元凶,位三公而冠百辟,将吏皆出其门,扑子业之洊凶,以解朝野之焚溺,此乃乘时以收人心而猎大位之一机也。向令独夫已殄,众望聿归,且有骑虎不下之势,宋太祖所谓黄袍加身不繇汝者,刘氏之宗祜,且移于沈而不可辞。庆之虑此,而忍以其身为莽、操乎?进则帝矣,退则死矣,决之于心,而安于抱忠以死,故曰抱孤志以质鬼神,六代之臣,庆之一人而已。金植:古之武将,能诗者李都尉第一,次则杨处道、霍去病、卫青。其诗皆大将语也。后如朱虚行酒之歌,景宗竞病之句,斛律金之勅勒,沈庆之之南冈,皆仓卒矢口,匪学而能。蔡东藩:沈庆之以累朝元老,不能行伊、霍事,反害义恭及柳元景,寻亦被杀,愚忠若此,何足道焉!
沈庆之少年时便以勇武著称,孙恩之乱时随宗族抵抗乱军,保卫乡里。义熙七年(411年),孙恩之乱彻底平定。但江南三吴一带由于连年战乱,土地荒芜,民生凋敝。沈庆之便留在家乡耕作,以勤苦自立。义熙十一年(415年),沈庆之到襄阳探望兄长沈敞之,得到征虏将军赵伦之的赏识,被任命为宁远中兵参军,辅佐其子竟陵太守赵伯符。他为赵伯符出谋划策,多次击败入侵的竟陵蛮。赵伯符也因此被称为良将。
沈庆之(386年-465年),字弘先,吴兴武康人,南朝宋名将。沈庆之早年曾抵抗孙恩起义,此后一直在家种地,三十岁后方才得到征虏将军赵伦之的赏识,担任宁远中兵参军。沈庆之作战勇猛,善于谋略,两次参加北伐,先后平定缘沔诸蛮、郧山蛮、犬羊蛮、西阳五水蛮等蛮族,讨平刘劭、鲁爽、刘诞等人的反叛,历任建威将军、征虏将军、领军将军、镇北大将军、车骑大将军,封始兴郡公。前废帝时期,沈庆之为顾命大臣之一,官至侍中、太尉。因屡次直言进谏,触怒了前废帝,被赐死,时年八十岁,谥号忠武。明帝继位后,赠司空,改谥曰襄。早期事迹399年,天师道孙恩率众起义,攻打武康县。当时沈庆之还不到二十岁,随宗族抵抗贼军,以勇武闻名。孙恩起义被平定后,乡里都出外谋生,沈庆之却一直留在家乡种地,勤苦自立,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出名。后来,沈庆之到襄阳探望哥哥沈敞之,得到征虏将军赵伦之的赏识,被任命为宁远中兵参军,辅佐其子竟陵太守赵伯符。沈庆之为赵伯符出谋划策,多次击败入侵的竟陵蛮,使得赵伯符得以位列将帅。后来,赵伯符独自讨伐西陵蛮,却无功而回。421年,沈庆之被任命为殿中员外将军。 守卫宫城430年,到彦之率军北伐,沈庆之也随赵伯符参战。
不久,赵伯符因病返回,沈庆之则随檀道济继续北上。[5-6]431年,宋军回师,檀道济对宋文帝称赞沈庆之忠诚谨慎、通晓军事。宋文帝便命沈庆之担任领队,防守东掖门。此后,沈庆之逐渐得到提拔,得以出入宫庭。后来,沈庆之出镇钱唐新城,返回朝廷后又领淮陵太守,不久又改任正员将军。440年,宋文帝欲收捕领军将军刘湛,召见沈庆之。沈庆之穿戎装前来,宋文帝非常奇怪。沈庆之道:“陛下半夜里召见队主,来不及换衣服。”宋文帝非常满意,命他收斩吴郡太守刘斌,并封为后将军行参军、员外散骑侍郎。平定诸蛮442年,雍州刺史刘道产病死,境内蛮族纷纷造反,征西司马朱修之率兵镇压,却失败而回。宋文帝于是任命沈庆之为建威将军,前去协助朱修之。朱修之因兵败之罪下狱后,沈庆之独自率军大破蛮兵,因功升任北中郎将中兵参军、南东平太守。后来,沈庆之改任抚军中兵参军,隶属于武陵王刘骏。445年,刘骏到雍州担任刺史,沈庆之也随同前往。当时,群蛮连年造反,阻塞水陆交通。沈庆之奉命讨伐群蛮,收降二万余人。刘骏到达襄阳后,沈庆之又平定了兵力最强大的郧山蛮。后来,沈庆之返回建康,再次担任北中郎将中兵参军、建威将军、南济阴太守。449年,雍州群蛮再次造反,沈庆之随北中郎将刘诞到达襄阳,并率领柳元景、宗悫等将领前去征讨。
当时,官军将群蛮困在山上。群蛮却凭借山势居高临下,-矢石击打,官军不断受挫。沈庆之在茹丘山下大会诸军,命诸军八道并进,鼓噪登山。群蛮首尾难以兼顾,十分震恐。官军乘机直捣腹心,占据险要,大破蛮兵。[12-13]450年,沈庆之又讨伐犬羊蛮。犬羊蛮凭借山势险峻筑起多重城墙,防御非常坚固。沈庆之在山下扎起连营,命诸军各自在营内挖掘池水。犬羊蛮夜间下山来烧官军营寨,却被官军用池水灌灭。沈庆之又设置六个戍堡,将犬羊蛮困死在山上。时日一久,犬羊蛮粮草用尽,只得下山归降。沈庆之因功被升为太子步兵校尉。[14-15]随军北伐同年,宋文帝欲发动北伐,沈庆之劝谏道:“檀道济和到彦之北伐,都失败而回。如今王玄谟等人还不如这两位将军,恐怕难以成功。”宋文帝不听。不久,宋军北伐,沈庆之担任先锋王玄谟的副将。王玄谟进攻滑台,沈庆之与辅国将军萧斌一起留守碻磝。北魏皇帝拓跋焘南下援救滑台,萧斌便派沈庆之率领五千人去救王玄谟。沈庆之尚未出军,王玄谟便已退回。萧斌大怒,欲斩杀王玄谟,后在沈庆之的劝谏下方才罢休。萧斌见前锋兵败,便打算死守碻磝。沈庆之却认为碻磝已没有坚守的意义,应该撤军。此时,文帝派使者前来,不许众将撤退。
众将也都认为应该留下,沈庆之仍坚持己见,并道:“国门以外的事情,将领可以独自作主,皇上的命令是从远处来的,形势已经不同了。”萧斌和在座将领都笑道:“沈公现在又有学问了。”沈庆之大声回答道:“你们虽然在书中读到过古今之事,但还不如我听到的。”后来,宋文帝也认识到沈庆之的意见是正确的。不久,沈庆之骑驿马回朝,途中接到宋文帝的诏令,又返回救援王玄谟。此时,魏军已经打到彭城,江夏王刘义恭将沈庆之留下,任命为太尉府中兵参军。当时,魏军驻军于萧城,距离彭城只有十余里。彭城虽然兵马众多,但粮草不够,刘义恭便打算弃城南逃,沈庆之也表示赞同。后来,沛郡太守张畅的力谏下,刘义恭才没有南逃。452年,宋文帝不顾沈庆之的力谏,再次发动北伐,并以“立议不同”为由,没让沈庆之参与战事。不久,司马黑石、夏侯方进煽动西阳五水群蛮造反,自淮水、汝水以至长江、沔水一带,都深受其害。宋文帝派沈庆之前去讨伐,并命江州、豫州、荆州、雍州四州兵马听其指挥。讨平叛逆 讨平刘劭453年,刘骏驻军五洲,总统各路将帅,沈庆之也从巴水赶到五洲听令。此时,刘骏的典签董元嗣从建康返回,将太子刘劭弑杀文帝的事情告诉刘骏。刘骏便命沈庆之率众军返回,沈庆之却对心腹表示应讨伐刘劭。
当时,刘劭曾有密信给沈庆之,让他杀死刘骏。沈庆之便前去求见刘骏,并硬闯入账,将刘劭的书信呈上。刘骏哭着请求与母亲辞别,沈庆之道:“下官蒙受了先帝的厚恩,常常想要报答。今天的事情,只是要看力量如何,殿下为什么有这么深的疑虑?”刘骏听后,郑重地道:“家国的安危,就拜托将军了。”于是令沈庆之统领军队进行部署。主簿颜竣听说沈庆之到来,急忙去见刘骏道:“现在四方还不知道我们起兵的事,而刘劭占据着天府,首尾不能呼应,这是很危险的。我们应该等各镇的力量联合在一起,然后再起事。”沈庆之大怒,厉声道:“现在要干大事,而黄头小儿都来参预,这样怎能成事,应该斩杀颜竣以示众。”刘骏斥退颜竣,命沈庆之继续安排起事之事。不到十天,事情便都安排妥当,人们都认为是有神兵相助。不久,刘骏起事,讨伐刘劭,任命沈庆之为征虏将军、武昌内史。到达寻阳后,沈庆之与柳元景联名劝进,被刘骏拒绝。刘劭又派沈庆之的门生钱无忌送信,劝沈庆之投降。沈庆之抓住钱无忌,将事情告诉刘骏。同年四月,刘骏称帝,是为宋孝武帝。沈庆之被任命为领军将军、散骑常侍。刘劭之乱被平定后,沈庆之改任使持节、督南兖豫徐兖四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出镇盱眙。
不久,沈庆之封南昌县公,食邑三千户,改镇广陵。讨平鲁爽454年,豫州刺史鲁爽造反,孝武帝命王玄谟讨伐。不久,孝武帝听闻荆州刺史刘义宣与江州刺史臧质也同时反叛,便征召沈庆之入朝,让他屯兵武帐岗,而后渡江讨鲁爽。鲁爽听闻沈庆之前来,命大军撤退,自己亲自断后,结果被薛安都临阵斩杀。鲁爽之乱被平定后,沈庆之进号镇北大将军,又加督青冀幽三州诸军事。不久,沈庆之与柳元景都获授开府仪同三司。沈庆之不肯接受任命,被改封为始兴郡公。辞官退隐455年,沈庆之以“年满七十”为由,请求辞去职务,孝武帝便任命他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沈庆之仍要求退隐,多次上表后,又当面陈情。孝武帝无奈,只得让他退休,但仍保留其郡公爵位。457年,孝武帝又想任命沈庆之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沈庆之仍然不肯接受。讨平刘诞459年,竟陵王刘诞在广陵造反,沈庆之被起复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率兵讨伐刘诞。沈庆之率军抵达欧阳,刘诞派门客沈道愍去劝说沈庆之,赠以玉钚刀。沈庆之将沈道愍赶回,并历数刘诞的罪行。不久,沈庆之到达广陵城下,刘诞登上城楼说道:“沈公这么大年纪了,还来干什么?”沈庆之回答道:“朝廷觉得你狂妄愚笨,认为没有必要劳动年轻人,所以让我前来。
”沈庆之为防止刘诞逃奔北魏,便将营寨移到距离广陵十八里的白土,以切断其逃路。后来,刘诞果然出逃,但被沈庆之阻住去路,只得退回广陵。沈庆之进逼广陵,在洛桥以西扎营,因大雨未能攻城。刘诞派人赠送食物,沈庆之也不打开,全部烧掉。刘诞又从城上投下函表,让沈庆之转送给孝武帝。沈庆之道:“我奉诏命讨伐逆贼,不能为你送表章。你要真想归顺,就打开城门,遣使进京,我会为你护送。”同年七月,沈庆之终于攻破广陵,斩杀刘诞。孝武帝晋升沈庆之为司空,在他拒绝后又依照晋朝郑袤的旧例,让他在朝会上座位仅次于司空。担任顾命 460年,沈庆之又平定再次造反的西阳五水蛮,俘虏数万人。464年,孝武帝驾崩,命沈庆之与柳元景等担任顾命大臣,并留遗言道:“如果有大型军事征讨之事,都要交托给沈庆之。”太子刘子业继位后,赐沈庆之几案、手杖、三望车,他都推辞不肯接受。刘子业继位后,残暴昏庸,465年八月,柳元景等人密谋废黜刘子业,改立刘义恭为帝,并将此事告诉沈庆之。沈庆之与刘义恭素来不和,便向刘子业告发。刘子业诛杀刘义恭、柳元景等人,进封沈庆之为侍中、太尉。同年九月,刘子业亲自渡江征讨义阳王刘昶,并命沈庆之统领众军。 遇害起初,沈庆之因告发柳元景等人有功,很得刘子业信任。
但是后来,沈庆之多次进言劝谏,刘子业很不高兴。沈庆之担心祸事,便闭门在家,不见宾客。后来,蔡兴宗劝沈庆之废帝,沈庆之回答道:“这种大事不是我所能干的。”沈庆之的侄子沈文秀也进行劝说,沈庆之仍然不肯。同年十一月,刘子业诛杀宁朔将军何迈,知道沈庆之会前来劝谏,便关闭清溪诸桥,不让他进宫。沈庆之得知此事,果然前来,无法进宫后只好作罢。当日,刘子业命沈庆之之侄沈攸之送药赐死沈庆之。沈庆之不肯服药,沈攸之便用被子将他闷死,终年八十岁。沈庆之死后,刘子业对外宣称他是病死的,对其赏赐十分丰厚,追赠为侍中、太尉,谥号忠武公。沈庆之还未下葬,刘子业便已被废杀,宋明帝刘彧继位,追赠为侍中、司空,谥号襄公。471年,宋明帝又追改沈庆之为苍梧郡公。
沈庆之
守卫宫城
返回目录
沈庆之(386—465.12.6),字弘先,吴兴武康人,南北朝时期宋朝著名将领。
永初二年(421年),沈庆之被任命为殿中员外将军。元嘉七年(430年),到彦之督军北伐。沈庆之随赵伯符参战,后因赵伯符患病南返,改隶檀道济麾下。元嘉八年(431年),宋军回师。檀道济向宋文帝刘义隆盛赞沈庆之,称其忠心知军事。沈庆之得以充任禁军领队,防御东掖门,后又领淮陵太守,由员外将军转任正员将军,期间一度出镇钱唐新城(在今浙江杭州)。元嘉十七年(440年),刘义隆欲收捕领军将军刘湛及其党羽,连夜召沈庆之入宫。沈庆之认为皇帝“夜半唤队主”必有所图,故此戎装进见。刘义隆果命其收斩吴郡太守刘斌。不久,沈庆之调任后军行参军,加员外散骑侍郎。
沈庆之少有志力。时值东晋末年,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政刑谬乱,朝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朝政腐败,不断爆发流血斗争。浙东地区赋役苛重。东晋隆安三年,五斗米道教主孙泰之侄孙恩率众起义,并派军进攻武康。当时沈庆之未满二十岁,便跟随乡族与义军作战,并以勇猛闻名。
起义被镇压后,乡邑百姓流转失散,沈庆之耕种田地,勤苦自立。到三十岁时,还未出名。沈庆之的哥哥沈敞之是赵伦之的征虏参军,监南阳郡。一次,沈庆之去看望兄长,遇见了赵伦之,赵伦之对沈庆之很赏识。时赵伦之之子赵伯符为竟陵太守,赵伦之便让赵伯符任命沈庆之为宁远中兵参军。当时竟陵境内的蛮人经常攻打来犯,沈庆之便为赵伯符出谋划策,每次作战都取得了胜利,赵伯符由此得将帅之称。有时赵伯符外出作战,沈庆之没有跟随,赵伯符常无功而返。
屡破诸蛮
永初二年,沈庆之被任命为殿中员外将军。宋元嘉七年,和赵伯符随到彦之北伐(北伐时间在《南史·到彦之列传》有此记载)。赵伯符中途病归,沈庆之则随檀道济继续北伐。次军,宋军回师,檀道济对文帝说沈庆之忠谨晓兵,文帝于是让他领队防卫东掖门,稍得引接,出入禁省。后出戍钱唐新城,回京后,领淮陵太守。
元嘉十九年(442年),雍州刺史刘道产病逝,境内蛮族乘机作乱。征西司马朱修之率军镇压,却连遭失利。刘义隆遂以沈庆之为建威将军,前去协助朱修之。不久,朱修之因军纪败坏,夺职下狱。沈庆之遂独自负责征讨事宜,大破缘沔诸蛮,俘获蛮民七千。他随后进讨湖阳蛮,又俘获蛮民万余。元嘉二十一年(444年),沈庆之被调入北中郎将府,在随王刘诞幕下担任中兵参军,并兼领南东平太守,后又调往武陵王刘骏的抚军将军府,仍任中兵参军。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沈庆之因刘骏调任雍州刺史,随其移镇雍州(治襄阳,今湖北襄阳)。当时正逢群蛮作乱,阻塞水陆交通。刘骏也被阻在大堤,无法继续前进。沈庆之出兵大破蛮兵,终于使得刘骏顺利进入襄阳。他又统兵讨平驿道蛮、郧山蛮等蛮族,前后俘获近十万。后来,沈庆之再次担任北中郎中兵参军,并加建威将军、南济阴太守。元嘉二十六年(449年),雍州再次发生蛮族叛乱。沈庆之随刘诞移镇襄阳,并统领柳元景、宗悫等将领,进剿沔北诸山蛮。他在茹丘山下大会诸军,命诸军八道并进,鼓噪登山,直攻蛮兵心腹要地,占据险要。蛮兵震恐不已。宋军乘机围攻,打得蛮兵四散溃逃。不久,沈庆之又命柳元景率部前往南新郡,镇压蛮帅田彦生叛乱。他随后由茹丘山出兵检城,在诸山大破群蛮,斩首三千级,俘获、招降蛮民五万余口。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沈庆之又督军进剿幸诸山犬羊蛮。犬羊蛮所据之地险峻难攻,而且防御颇有组织。沈庆之在山下扎起连营,命诸军各自在营内掘池取水,以防蛮兵火攻。犬羊蛮果于夜间下山,欲火烧宋军营寨。宋军用营中池水扑熄大火,更乘机以弓弩反击,逼得蛮兵只得撤走。沈庆之命诸军开路攻山,但因山高路险且正值暑雨,遂于山下修筑六座戍堡,将犬羊蛮困死在山上。犬羊蛮被困日久,粮食匮乏,最终只得下山归降。不久,沈庆之因功升任太子步兵校尉。
领军将军刘湛知道沈庆之的才能后,便想拉拢他,对他说:“卿在省年月久,比当相论。”沈庆之正色说:“下官在省十年,自应得转,不复以此仰累”(《宋书·沈庆之列传》)。不久,转为正员将军。
随军北伐
宋元嘉十七年十月,文帝欲收捕刘湛。当日,文帝召沈庆之,沈庆之穿戎装来见。文帝见他如此打扮,大惊,问沈庆之:“卿何意乃尔急装?”沈庆之回答:“夜半唤队主,不容缓服”(《宋书·沈庆之列传》)。文帝很满意,派他收捕吴郡太守刘斌,斩首。后又迁始兴王刘浚后军行参军,员外散骑侍郎。
同年(450年),刘义隆发动第二次元嘉北伐,三路并进。其中东路军以辅国将军萧斌为统帅、宁朔将军王玄谟为前锋。沈庆之虽反对北伐,但仍被任命为王玄谟的副手,随王玄谟攻打碻磝(在今山东茌平西南)。碻磝守将弃城而逃。萧斌进驻碻磝,亲临前线指挥,并命王玄谟率部西攻滑台(治今河南滑县)。沈庆之则被萧斌留在碻磝,授以辅国司马之职。王玄谟围攻滑台两个月,始终未能破城。不久,北魏皇帝拓跋焘亲自南救滑台。萧斌遂命沈庆之率五千人前去支援王玄谟。沈庆之认为兵力过少,对战事并无助益,但因萧斌坚持,最终只得从命。沈庆之尚未出军,王玄谟已由滑台兵败逃回。萧斌见前锋已败,打算死守碻磝。沈庆之却力主放弃碻磝。萧斌遂退守历城(治今山东济南西),命王玄谟留守碻磝。沈庆之随萧斌退守历城,不久便驰返京师,途中又接到刘义隆诏命,让他北返救援王玄谟。但当沈庆之行至彭城(治今江苏徐州),却因拓跋焘已率大军逼近,无法继续北上。江夏王刘义恭当时正于彭城节度北伐诸军,遂将沈庆之留在彭城,授为太尉中兵参军。刘义恭给沈庆之三千兵马,让他到卯山抵御魏军。沈庆之却以“虏众强,往必见擒”为由,不肯前去。魏军很快便攻至萧城(治今安徽萧县),距彭城仅有数十里。刘义恭因彭城兵多粮少,打算弃城南逃。沈庆之认为历城兵少粮多,建议移镇历城。但刘义恭在沛郡太守张畅的力谏下,最终还是决定坚守彭城,以避免军心动摇。沈庆之随刘义恭一直坚守到元嘉二十八年(451年)二月北伐结束,又奉命将数千户彭城流民迁往瓜步(在今江苏六合)安置。
元嘉十九年十二月,宋雍州(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刺史刘道产卒。刘道产善于为政,民安其业,大小丰赡,山蛮走出深山,沿沔水(今汉江及其北源陜西留坝县西沮水)为村落,户口殷盛。继任者治理不善,不久,山蛮即群起反宋,征西司马朱修之率兵镇压,初战不利。宋廷以沈庆之为建威将军,助朱修之。朱修之失律下狱,沈庆之代其征讨,俘杀万余人。迁广陵王诞北中郎中兵参军,领南东平太守,又为武陵王刘骏抚军中兵参军。
平定内乱
元嘉二十二年,沔水沿岸诸蛮连年聚众反宋,使水陆梗阻。七月,武陵王刘骏为雍州刺史,将至襄阳赴任,遂派沈庆之率兵突然进击,大破之,降二万口。刘骏抵达襄阳后,诸蛮切断驿道,欲攻随郡,随郡太守柳元景率招募所得的六七百人进行拦击,又破之,俘7万余口。时溳山蛮最强,沈庆之率兵进攻,获3万余人,将1万余人迁移至都城建康。沈庆之又为广陵王刘诞北中郎中兵参军,加建威将军、南济阴太守。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刘义隆不顾沈庆之力谏,再度北伐,并以“立议不同”,未让沈庆之参战。不久,西阳五水一带(在今湖北黄冈)爆发蛮族叛乱,自淮水、汝水以至长江、沔水都深受其害。刘义隆命沈庆之为主将,督军征讨五水蛮。豫州、荆州、雍州都奉命出军参战,均由沈庆之节制。
元嘉二十六年十二月,沔北诸山蛮攻雍州。沈庆之随刘诞至襄阳,奉命率后军中兵参军柳元景、随郡太守宗悫、振威将军刘颙、司空参军鲁尚期、安北参军顾彬、马文恭、左军中兵参军萧景嗣、前青州别驾崔目连、安蛮参军刘雍之、奋威将军王景式等2万余人前去征讨。宗悫自新安道入太洪山,柳元景从均水据五水岭,马文恭出蔡阳口取赤系邬,王景式由延山下向赤圻阪,八道俱进。各路讨伐兵马皆营于山下以迫之,诸蛮凭借山势居高临下,连发矢石击打宋军,宋军不断受挫。沈庆之乃会诸军于茹丘山下,对诸将说:“今若缘山列旆以攻之,则士马必损。去岁蛮田大稔,积谷重巖,未有饥弊,卒难禽剪。今令诸军各率所领以营于山上,出其不意,诸蛮必恐,恐而乘之,可不战而获也”(《宋书·沈庆之列传》)。于是命诸军斩木开道,8道并进,鼓噪登山。群蛮首尾难以兼顾,十分震恐。宋军乘机直捣腹心,占据险要,诸蛮奔溃。沈庆之自冬至春,屡破雍州蛮,并用诸蛮所聚之谷以充军食,前后斩首3000级,俘蛮民2.8万余口,降 者2.5万余户。
元嘉三十年(453年),宋文帝命刘骏兵进五洲(在今湖北浠水西南),总领诸军,征伐沿江群蛮。沈庆之也自巴水(在今湖北蕲春)赶到五洲与刘骏会合,商讨军情战略。就在这时,太子刘劭密谋发动政变,弑杀刘义隆,篡位称帝。南中郎典签董元嗣当时正从建康返回五洲前线,将刘劭弑逆的消息告知刘骏。刘骏遂谋划起兵,准备讨伐刘劭。刘劭篡位后,因刘骏手握重兵,对其非常忌惮。他密谋致信给沈庆之,让沈庆之杀死刘骏,夺其兵权。但沈庆之却根本无意帮助刘劭。他求见刘骏,将刘劭的密信呈上。刘骏误以为沈庆之是要杀死自己,哭着请求在死前能与母亲诀别。沈庆之向刘骏表明心迹,表示是要“辅顺讨逆”。刘骏连称“家国安危,在于将军”,让沈庆之召集军队,进行军事部署。主簿颜竣得知刘骏欲举兵讨逆,认为此时起兵并非良机,建议先联合四方藩镇,结果遭到沈庆之的厉声呵斥。刘骏忙斥退颜竣,命沈庆之继续安排起事。沈庆之整备军队,不到十天便将起事之事全部安排妥当,时人都认为是有神兵相助。不久,刘骏率军返回江州,顺江东下,向建康进发。沈庆之被任命为征虏将军、武昌内史、南中郎司马,亦随大军东讨。刘骏一路长驱直进,很快便逼近建康,并接受沈庆之、柳元景等诸将的劝进,于新亭称帝,史称宋孝武帝。他大封功臣,以沈庆之为领军将军、散骑常侍。不久,刘骏攻破建康,擒杀刘劭,讨平刘劭之乱。沈庆之因功改任使持节、都督南兖豫徐兖四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出镇盱眙,并进封南昌县公,食邑三千户,后又移镇广陵(南兖州州治,今江苏扬州)。
元嘉二十七年正月,沈庆之复率众攻山。大羊蛮凭险筑重城,施门橹,甚峻。山中蛮民积以为礧,守御甚固。沈庆之命诸军连营于山中,开门相通,各自在营内掘池以供食用之水。不久,大风,蛮民潜兵夜来烧营,宋军以池水灌灭。并多出弓弩夹射之,蛮兵散走。蛮民所据山高路险,一时难以攻克,沈庆之乃置东冈、蜀山、宜民、西柴、黄徼、上夌六戍,围守而还。蛮民被围日久,粮尽,纷纷下山归降,悉迁至京都建康为营户(南北朝时,战争使人口耗损,为扩充民力,多以所得战俘,或所占地居民集中编为户籍,归军队管辖,称为营户)。沈庆之患有头风,常戴狐皮帽,所以当地蛮民称其为“苍头公”,每次看到沈庆之军,都畏惧地说:“苍头公已复来矣”(《宋书·沈庆之列传》)!
克灭鲁爽
此次作战,沈庆之采用多路进击、营内挖池、置戍围困等战法,其因机制变的灵活方略,因而所向获胜。
孝建元年(454年),荆州刺史南郡王刘义宣联合江州刺史臧质、豫州刺史鲁爽,起兵叛乱,同攻建康,朝野震动。刘骏忙召沈庆之入朝,让他率部屯驻武帐岗,守御京师六门。当时,鲁爽驻军大岘(在今安徽含山)。左军将军薛安都渡江征讨鲁爽,却因历阳太守张幼绪怯战,失利而回。刘骏遂命沈庆之赶赴江北,统率诸军总督战事。鲁爽本欲与臧质会师,但却一直没有等到臧质,以致粮草匮乏。他听闻沈庆之北上督战,决定退守根据地寿阳(豫州州治,今安徽寿县),遂拔营撤退。薛安都率轻骑追击,最终在小岘(在今安徽含山)将鲁爽斩杀。不久,沈庆之督军攻取寿阳,讨灭江北叛军,因功进拜镇北大将军、都督青冀幽三州诸军事,并获赐鼓吹一部。刘义宣此时已与臧质联军东进,攻至鹊头(在今安徽铜陵)。沈庆之将鲁爽首级送到刘义宣军中,极大地打击了叛军的士气。刘义宣、臧质都是骇然失色。就在当年的六月,刘义宣、臧质兵败于梁山洲(在今安徽和县南),相继被杀。声势浩大的刘义宣叛乱至此彻底平定。刘骏论功行赏,加授沈庆之为开府仪同三司。沈庆之上疏力辞,又被改封为始兴郡公。
是年,沈庆之升为太子步兵校尉。当时北魏不断派兵南犯,所以文帝也欲伺机北伐。当文帝得悉魏诛杀谋臣崔浩,又见河道通畅,柔然遣使远来,誓为犄角,便想伐魏。六月,丹杨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彭城太守王玄谟等大臣鼓动文帝出兵。沈庆之认为不妥,进言道:“马步不敌,为日已久矣。请舍远事,且以檀、到言之。道济再行无功,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将恐重辱王师柳元景简介,难以得志。”文帝不以为然地说:“小丑窃据,河南修复,王师再屈,自别有以;亦由道济养寇自资,彦之中涂疾动。虏所恃唯马,夏水浩汗,河水流通,泛舟北指,则确磝必走,滑台小戍,易可覆拔。克此二戍,馆谷吊民,虎牢、洛阳,自然不固。比及冬间,城守相接,虏马过河,便成禽也”(《宋书·沈庆之列传》)。沈庆之坚持己见,文帝又让徐湛之和江湛难为沈庆之,沈庆之说:“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文帝听了大笑,但仍未纳沈庆之之言。

辞官退隐
以七月,文帝遣大军伐北魏。遣宁朔将军王玄谟率沈庆之、镇军咨议参军申坦水军入黄河西进,受督于青、冀二州刺史萧斌;太子左卫率臧质、骁骑将军王方回回直捣许昌、洛阳;徐、兖二州刺史武陵王刘骏、豫州刺史南平王刘铄各率所部,从东西两翼同时北上;梁州、南秦、北秦三刺史刘秀之进击汧、陇;太尉、江夏王刘义恭出驻彭城,节度诸军。由于兵力不,宋廷又又征发青、冀、徐、豫、南兖、北兖6州的民丁,三丁抽一,五丁征二,并赏募有武艺的壮士;因军费不足,一面发动臣民捐献金帛,一面又下令向富民僧尼借贷。
孝建二年(455年),沈庆之以“年满七十”为由,上表请求致仕。刘骏改授沈庆之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但沈庆之不肯接受任命,前后数十次上表推辞,都被刘骏拒绝。不久,沈庆之自广陵入朝,向刘骏当面请辞。他援引张良退隐的例子,再三要求致仕,情绪激动时更是涕泪横流。刘骏无奈,只得免去沈庆之的所有官职,以郡公的身份还居私第。大明元年(457年),刘骏又打算起复沈庆之,但仍被沈庆之所拒绝。
时建武司马申元吉引兵趋碻磝,魏济州刺史王买德弃城逃走。萧斌遣将军崔猛倾兵攻乐安,魏青州刺史张淮之也弃城而去。萧斌与沈庆之留守碻磝,王玄谟部进围滑台,仍领萧斌辅国司马。
攻杀刘诞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认为马今未肥,天时尚热,速出必无功,需宽延至十月方可反击。九月,魏太武帝引兵南下救滑台,同时命太子拓跋晃屯漠南以防备柔然,吴王拓跋余镇守京都平城。随后征发州郡兵5万分发给诸军。
大明三年(459年)四月,竟陵王刘诞在广陵叛乱。刘骏忙起复沈庆之为使持节、都督南兖徐兖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让他率军赴江北平叛。刘诞听闻沈庆之北上,因门客沈道愍与沈庆之同宗,便让沈道愍去劝降沈庆之,并赠沈庆之玉环刀一口。沈庆之却将沈道愍赶回,并历数刘诞的罪行。他继续向广陵进发,很快便抵达广陵城下。沈庆之担心刘诞叛投北魏,便将军队驻扎在广陵十八里外的白土,以切断其北逃之路。当时,兖州刺史沈僧明遣军助战。豫州刺史宗悫、徐州刺史刘道隆也相继率部赶至,将广陵城重重包围。刘诞见朝廷大军云集,果然率步骑数百人弃城北逃。但部众刚刚行出十余里便不愿再走,沈庆之部将武念也率部追至。刘诞只得退回广陵,继续坚守城池。刘骏为了尽快平叛,又将右卫将军垣护之、左军将军崔道固、屯骑校尉庞番虬、虎贲中郎将殷孝祖由宋魏前线调至广陵,皆受沈庆之节度。沈庆之随即进逼广陵,驻于洛桥西,但因正逢大雨而未能攻城。刘诞仍想拉拢沈庆之,遣人送粮草给他。沈庆之拒而不收,全部焚毁。刘诞又从城上投下函表,让沈庆之转呈刘骏。沈庆之仍不接受,并重申自己“奉诏讨贼”的决心。沈庆之在城外填平沟壑,整修攻道,备好行楼等攻城器具,随时准备对广陵城发起进攻。他还在西南方的桑里修筑三座烽火台,并与刘骏约定,一旦破城便举烽火传讯。但当时正逢雨季,每日阴雨不断,沈庆之始终未能组织起攻势。刘骏见战事毫无进展,指使御史中丞庾徽之奏免沈庆之官职,一面又下诏表示不予追究,以此激发沈庆之的斗志。沈庆之直到当年七月方才组织起攻势,率诸军攻破了广陵城,将刘诞杀死,传首于建康。当时,刘骏欲尽屠尽城中百姓,因沈庆之力谏,改为“五尺以下全之,女口为军赏,男丁杀为京观”。不久,刘骏进拜沈庆之为司空,因其力辞,又依照西晋密陵侯郑袤的旧例,允许他“朝会位次司空,门施行马”,以示尊崇。
王玄谟功滑台,数月不克。十月,魏太武帝率大军渡黄河,号称百万。王玄谟恐惧,撤滑台之围逃走,遭魏军追击,死万余人,部众溃散几尽,丢弃军资器械无数。萧斌派沈庆之救助王玄谟,沈庆之说:“玄谟兵疲众老,虏寇已逼,各军营万人,乃可进耳;少军轻往,必无益也”(《宋书·沈庆之列传》)。沈庆之至半路,正遇王玄谟逃回。萧斌要将王玄谟处斩,沈庆之坚持谏止说:“佛貍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且杀战将以自弱,非良计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五》)。王玄谟这才得以免罪。后文帝问沈庆之:“何故谏斌杀玄谟?”沈庆之回答说:“诸将奔退,莫不惧罪,自归而死,将至逃散。且大兵至,未宜自弱,故以攻为便耳”(《宋书·沈庆之列传》)。
再平五水蛮
萧斌见前军已败,欲固守碻磝,沈庆之反对此举,认为:“夫深入寇境,规求所欲,退败如此,何可久住。今青、冀虚弱,而坐守穷城,若虏众东过,青东非国家有也。碻磝孤绝,复作朱修之滑台耳”(《宋书·沈庆之列传》)。此时,文帝诏书到,下令不许后退。诸将也为应该留守,萧斌又问计于沈庆之,沈庆之说:“阃外之事,将所得专,诏从远来,事势已异。节下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空议何施。”萧斌和在坐的人都笑着说:“沈公乃更学问。”沈庆之厉声说:“众人虽见古今,不如下官耳学也”(《宋书·沈庆之列传》)。萧斌乃命刚从滑台退还的王玄谟守碻磝,申坦、垣护之据清口,自率诸军还历城。后来文帝对沈庆之说:“河上处分,皆合事宜,惟恨不弃确磝耳。卿在左右久,偏解我意,正复违诏济事,亦无嫌也”(《宋书·沈庆之列传》)。
大明四年(460年),西阳五水蛮再次叛乱。刘骏又将平叛重任交给沈庆之,让他以郡公的身份统领诸军。沈庆之经过一年多的攻战,将叛乱悉数平定,俘获蛮民数万人。
闰十月,魏太武帝下令全面反攻,诸将分道进击。永昌王拓跋仁率部自洛阳趋寿阳,尚书长孙真率部趋马头,楚王拓跋建率部趋钟离,高凉王拓跋那率部自青州趋下邳,魏太武帝自东平趋邹山(即邹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
担任顾命
十一月,沈庆之骑驿马回朝,未至,文帝令其去回救王玄谟。此时魏军已进至彭城,无法通过,太尉江夏王刘义恭便留沈庆之领府中兵参军。时拓跋焘至卯山,刘义恭遣沈庆之率兵3000拒之,沈庆之认为魏军强盛,去必败,所以未去。时魏军在萧城,离彭城十余里。彭城兵虽多,而食少,刘义恭欲弃彭城南归。沈庆之认为:“历城兵少食多,欲为函箱车陈,以精兵为外翼,奉二王及妃女直趋历城;分兵配护军萧思话,使留守彭城”(《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五》)。后刘义恭经众人所劝,才没有南逃。
464年(大明八年),孝武帝驾崩,命沈庆之与柳元景等担任顾命大臣,并留遗言道:“如果有大型军事征讨之事,都要交托给沈庆之。”太子刘子业继位后,赐沈庆之几案、手杖、三望车,他都推辞不肯接受。465年(泰始元年)八月,柳元景等人因刘子业继残暴昏庸,密谋废黜刘子业,改立刘义恭为帝,并将此事告诉沈庆之。沈庆之与刘义恭素来不和,便向刘子业告发。刘子业诛杀刘义恭、柳元景等人,进封沈庆之为侍中、太尉。同年九月,刘子业亲自渡江征讨义阳王刘昶,并命沈庆之统领众军。
元嘉二十八年,文帝派沈庆之迁彭城流民数千家于瓜步。
晚年遇害
元嘉二十九年,二月,魏统治集团内讧,魏太武帝拓跋焘被中常侍宗爱所杀。三月,宋文帝刘义隆见有机可乘,欲再次伐魏。五月,沈庆之固谏不能北伐,但文帝不从,又认为沈庆之意见相佐,便没让其参加北伐。八月,宋军北伐果以失败告终。
起初,沈庆之因告发柳元景等人有功,很得刘子业信任。但是后来,沈庆之多次进言劝谏,刘子业很不高兴。沈庆之担心祸事,便闭门在家,不见宾客。后来,蔡兴宗劝沈庆之废帝,沈庆之回答道:“这种大事不是我所能干的。”沈庆之的侄子沈文秀也进行劝说,沈庆之仍然不肯。同年十一月,刘子业诛杀宁朔将军何迈,知道沈庆之会前来劝谏,便关闭清溪诸桥,不让他进宫。沈庆之得知此事,果然前来,无法进宫后只好作罢。当日,刘子业命沈庆之之侄沈攸之送药赐死沈庆之。沈庆之不肯服药,沈攸之便用被子将他闷死,终年八十岁。沈庆之死后,刘子业对外宣称他是病死的,对其赏赐十分丰厚,追赠为侍中、太尉,谥号忠武公。沈庆之还未下葬,刘子业便已被废杀,宋明帝刘彧继位,追赠为侍中、司空,谥号襄公。471年(泰始七年),宋明帝又追改沈庆之为苍梧郡公。
十月,西阳的五水(指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蛮民凭借山川险阻,聚众起事,反抗宋廷,活动于淮水、汝水以至长江、沔水一带。文帝命沈庆之督江、豫、荆、雍四州之众进行征讨。将起事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