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记 榆林窟的历史
榆林窟的历史
五代宋初时期
五代宋初,曹议金家族继张议潮之后,统治瓜、沙等州百余年之久,曹氏家族利用河西一隅的暂时安定,大力兴建石窟,彩绘壁画,以粉饰太平。
所以,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较多,占榆林窟全部洞窟的一半。
曹氏家族修建的洞窟甬道上大都绘着他们的巨幅供养肖像。
如第16窟曹议金夫妇供养像,曹氏夫人像的榜题上写“北方大回鹘国圣天公主李氏一心供养”,显示出这位回鹘公主的显赫身份。
榆林窟的供养人画像,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这些画像和题记为研究瓜沙曹氏统治河西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五代宋初诸窟的壁画,内容风格大都承袭前代。
但在一些洞窟出现了敦煌石窟少有的题材。
如五代32窟西壁的《梵网经变》,五代第19窟前甬道道的《地狱变》等。
第32窟北壁东侧的《维摩诘经变》中还有围棋图等文化娱乐场面。
西夏和元代时期
榆林窟的西夏和元代壁画在题材和风格上都有自己独到之处。
由于受密宗的影响,出现了水月观音,密宗曼陀罗等前代少见的题材。

特别是在西夏第2、3窟的壁画中绘出了两幅《唐僧取经图》,比明代小说《西游记》成书早约300余年,堪称矿石绝品。
在人物画中,出现了衣冠、相貌都很特殊的西夏人和蒙古人的形象。
因此,西夏和元的壁画,更强烈地反映出汉民族的艺术传统和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艺术传统互相影响,争奇斗艳的特色,在这方面,榆林窟可补莫高窟的不足。
清代
清嘉庆年间,喇嘛吴根栋在榆林窟发现象牙佛一尊,在榆林窟代代移交,解放后由榆林窟最后一代主持献交给人民政府。
象牙佛正名象牙造橡,为像牙牙稍雕琢而成。
据说象牙佛世上有两尊,由同一根象牙雕出,另一尊留存国外。
造像时代待考,状如手掌,高15.9厘米,上宽11.4厘米,下宽14.3厘米,厚3.5厘米。
造像分两片扣合,内刻54个不同情节的佛传图,共刻279人,12辆车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两片合在一起外形是一骑象普贤,手捧宝塔,袒胸赤足,头发呈波纹状;象背鞍俱全,装饰美观。
整个造像刻艺高潮,刀法细腻,形制上表现了印度建佗罗艺术风格。
据此推断,可能是唐代僧人从印度携归,是一件在榆林窟历经一千多年保存下来的稀世珍品。
现造像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安西县博物馆存有复制品,与原品毫无二致。
榆林窟25窟、3窟、29窟堪称为其代表。
《西方净土变》和《观无量寿佛经变》所描绘的天国世界、楼台亭阁、再现了唐代高超的艺术技巧,再现了唐代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幻化在漂渺虚无的佛国世界里。
这两幅大型壁画临摹品,作为敦煌壁画的代表作,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甘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