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阅读答案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叶梦得)原文及翻译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叶梦得)原文及翻译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系列:宋词三百首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释 1缥缈:隐隐约约,亦因其高而之似可见似不可见,应题目中的「小亭」。 2危亭:《说文》:「危,高而惧也。」此言亭之高,应题目的「绝顶」,绝顶亭就是因所位置之高而命名。 3.衰翁:衰老之人. 4天涯想:指恢复中原万里河山的梦想.

赏析 此词作于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作者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为作者登临卞山绝顶亭有感而发之作。绝顶亭,在吴兴西北弁山峰顶。宋室南渡八年,未能收复中原大片失地,而朝廷却一味向敌求和,与敌妥协,使爱国志士不能为国效力,英雄豪杰也无用武之地。作者作为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对此深以为恨。词中抒发了作者归居后既旷达超迈又不免孤寂惆怅的矛盾情怀。 起首一句径直点题。「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形容亭在绝顶,既高且小,从远处遥望,若隐若现;这是紧扣题中「绝顶小亭」来写的。危,高也;危亭即高亭,因为亭基在弁山绝顶,这是吴兴地区的最高峰。第二句由亭而写到人,应题目的「登」字。由于小亭位于「绝顶」,故登亭之人有「千峰上」之感。这年作者已经五十九岁,看来登上绝顶亭不会是一个人来。从下文「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看,同登的应该还有他的儿辈,很可能是他的少子叶模。这个字还有它特殊的意义,表示出虽老而仍登此绝顶小亭的欢畅心情。可见其豪放旷达,纵情山水,年既老而不衰。 上片末两句倒装,一则说北方大片失地,山河破碎,不堪赏玩;二则说因主战派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已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失地收回,重建共赏的人。「万里」,喻其广远,指吴兴以北直至沦陷了的中原地区,此时宋室南渡已八个年头了。「烟浪」形容烟云如浪,与「万里」相应。北望中原,烟雾迷茫,不知恢复何日。「赏」字不只为了协韵,还含有预想失土恢复后登临赏览的意思内。「与谁同赏」即没有谁与之同赏,回应「独」字。「独」而推及「同赏」,「同赏」又感叹「与谁」;欢快味的「赏」字与压抑感的「独」字连翩而来,表现了作者心中此时的复杂情绪。 过片两句「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说自己人虽老了,情怀不变,还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国事放在心上,总在作著恢复中原那万里山河的计虑和打算,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这两句可联系词人身世来理解。「天涯想」,指有志恢复中原万里河山。年龄虽老,壮志未衰,「犹作」二字流露出「天涯想」的强烈感情。又想起此身闲居卞山,复出不知何日,独自登临送目,纵有豪情,也只能是「空惆怅」。「空惆怅」三个字收住了「天涯想」。一个「空」字把前面的一切想望都钩销掉了,又回到了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境界,不免要表现出某些颓丧情绪。而胸中热情,又不甘心熄灭,便吩咐随侍的儿辈「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说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衰老之人的模样。是示人,也是律己。这里的「衰翁样」指的是「空惆怅」,借「少年豪放」借回复到「天涯想」的豪情壮志上去。「少年豪放」一句与第二句的「笑谈」二字相呼应,针线绵密。 这是一首小令词,篇幅不长,可是翻波作浪,曲折回旋地抒写了词人十分矛盾复杂的心绪。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曲艺概》中说:「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之三昧。倚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梦得词似已得此三昧,波澜跌宕,曲尽其妙,且处处转折,无不紧扣题意,即便这首小令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