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谀耳 尊号:皆尽一片谀颂之词,如何认清古代的各种号?识清有为之君

火烧 2022-02-02 17:29:54 1042
尊号:皆尽一片谀颂之词,如何认清古代的各种号?识清有为之君 md的一首《沁园春•雪》,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其中有一段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段词的意思是,秦始皇、汉武帝,在文

尊号:皆尽一片谀颂之词,如何认清古代的各种号?识清有为之君  

md的一首《沁园春•雪》,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其中有一段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段词的意思是,秦始皇、汉武帝,在文学才华上有些不足,唐太宗、宋太祖,在文治武功上面也有些不足,这段词,向我们展示了md的雄才大略和舍我其谁的气概

上面那段词,也带来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对古代皇帝的称呼大不相同,有些称之为皇,有些称之为帝,有这些称之为祖,而有些则称之为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的尊号制度,古代的号分为:尊号、庙号、谥号等,下面我们一起来仔细看看。

一、尊显身份之尊号

1、尊号“皇帝”

这里的尊号不是统称,而是指皇帝在世时的敬称,其实“皇帝”之词的二字本身就是尊号,这个特有称谓起源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他认为他的功绩应该“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群臣商议给始皇帝上书“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最终秦始皇决定去“泰”著“皇”,采上古 “帝”位号,号曰“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变称谓古代帝王特有的尊称

2、“皇帝”称号前加赞美之词

到了唐朝,帝王们可能觉得“皇帝”这一个称谓古往今来的帝王都可以使用,不能体现自己的文成武德,于是唐朝高宗开始在“皇帝”二字前加赞美之词,经过多年的发展,到玄宗时期最终形成制度。如记载“尊号之兴,盖本于开元之际。主骄臣谀,遂以为故事。”玄宗是唐朝尊号最多的皇帝,最长有十四个字之多,唐朝以后,帝王的尊号越来越长,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皇帝的尊号也加到了顶点。

二、“祖有功,宗有德”之庙号

1、庙号的由来

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供奉他们时的名号。最早出现庙号的朝代是夏朝,庙号有“祖”和“宗”之分,如记载“祖有功,宗有德”, 清朝方苞《谥法》中说祖时开创者,只有一个,而宗是没有定数的,所以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是称之为“祖”,后世皇帝称之为“宗”

谀耳 尊号:皆尽一片谀颂之词,如何认清古代的各种号?识清有为之君

2、庙号的发展

唐朝以前,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有庙号,一般是那些具有杰出贡献的帝王, 后人才会为其立庙供奉,才有庙号。如西汉有谥号的皇帝只有四位,分别是汉太(高)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这四位皇帝,刘邦有开国之功,当然应该有庙号,其他几位也是有大功劳,所以死后才有庙号,而西汉其他皇帝是没有庙号的,所以我们通常称呼西汉的皇帝曰“帝”,如汉文帝、汉惠帝。

唐朝建立后,庙号开始泛滥,一般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庙号,很少出现皇帝死后没有庙号的情况,本来庙号有表彰皇帝生前功绩的作用,但是发展到后面已经没有这个功能。如记载“自李唐始无代不称宗,其滥斯极。”就是说唐朝后除了开国皇帝称祖,后面的其他皇帝都能称宗,自此庙号泛滥。

3、庙号更改的情况

自汉以后,庙号就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不成文规则,一般开国者大多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称“太宗”、“高宗”、“世宗”、“英宗”,所以对后面的帝王,都是称呼“祖”或“宗”,如“唐太宗”“明孝宗”等。但也有例外,如明成祖朱棣,死后庙号本来是明世宗,后来明世宗朱厚熜就将“太宗”为“成祖”。

明世宗朱厚熜这么做的目的之一是因为,他觉得朱棣的功绩不亚于建国,于是将“太宗”改为“成祖”,二是因为其在位期间,为了将其生父入太庙而改,明朝实行天子九庙的制度,即太庙正殿中只供奉九位先祖,其他的需要移到偏殿供奉,又叫祧庙,而其中只有“祖”的会一直供奉在太庙,称之为“万世不祧”,其他的按照时间久远,从最远的开始移出太庙正殿。

明世宗朱厚熜继承的是其堂兄的皇位,他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因为不皇帝,是没有资格入祀太庙的,所以为了让他生父有皇帝身份并入祀太庙,和群臣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大礼仪”之争,最终太后和群臣妥协,但这时太庙位置已经满了,按照规定,需要将朱棣的牌位移入祧庙,而朱厚熜并不想让他崇拜的祖先入祧庙,于是便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这样便可以“万世不祧”,最终将明仁宗朱高炽移入祧庙。

三、古代纪年之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最开始是用来表达时间,如万历十五年,意思就像现在的公元多少年一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才有的,汉武帝即位那年,便称为“建元元年”,自此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的两千多年间,基本上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年号,有的甚至有几个年号,如年号的开创者汉武帝便有许多年号,在古代遇到有祥瑞或者政治上有重大的举措皇帝多会改元,如文天祥记载“是年夏五,改元景炎”。

一直到明清时,皇帝基本上只有一个年号,于是这个时候开始按年号称呼其帝号,这才有了“洪武帝”、“乾隆帝”等叫法,用年号称呼帝王,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发展到明清时期,皇帝的庙号、谥号、尊号字数太多,称呼起来实在是太累赘。而年号只有两个字,比较简便,如是便在明清后,开始用年号取代庙号或是谥号来称呼皇帝。

四、表彰生前功绩之谥号

1、谥号的由来

谥号是古代帝主、贵族、大臣或者是大儒等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由朝廷或私家给予的盖棺定论性的称号,谥法产生之初,是为尊崇死者、神化先人,自春秋战国之际,才赋予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的功能。一般来说谥号起源于周代,如记载:“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

2、谥号的意义

谥号制度发展到后来具有很强的道德约束力,如“明别善恶,所以劝人为善,戒人为之恶也。”因为会根据人生前的事迹给予人不一样评价的谥号,基本上都是溢美之词的谥号,但也有恶的谥号,如最早被冠以恶谥的周厉王,因为他在位期间滥杀无辜,国内民怨沸腾,如是按照谥法“杀戮无辜曰厉”,在他死后被谥为“厉”。中国人向来看中生前身后的名声,因此这种谥号这种制度对帝王还是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力的。

3、谥号制度失去本来意义

谥号刚开始的时候一般只有一个字或者是两个字,如西汉时,为汉高祖刘邦“上尊号曰高皇帝。师古曰尊号谥也”,谥号为一字。汉惠帝刘盈谥号为“孝惠”,谥号开始为两字。汉至隋皇帝谥号一般为一两字兼用。

而唐朝后谥号字数开始发生变化,唐高宗开始为老祖宗增谥后,谥号字数开始增多,这个时候谥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的功能的开始减弱,逐渐成为成为尊崇先帝的一种方式,宋朝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改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光宗谥号本来是六个字,宋宁宗为报答先帝恩德下旨为光宗加谥,如记载“光宗皇帝谥号见今六字,宜加十字为十六字,如祖宗故事。”后来宰执、侍从、两省、台谏、礼官集议于尚书省,为光宗加谥为“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诏恭依。” 由此可见,相比于唐之前,谥号已经变的十分的繁琐。

4、文武百官谥号

在古代谥号不是皇帝的专用,文武百官逝世后,皇帝也会根据其生前的功绩赐于谥号,以表彰其功德,以明清为例,明清两朝文官死后谥号一般是两个字,以“文”字为第一字,而“文正”是文官的最高谥号,如晚清曾国藩死后谥号“文正”,因此后人也称之为曾文正公。武官的谥号也是两个字,通常以“武”字为第一字,最高谥号是“武宁”,如明朝开国功臣徐达,死后死后“武宁”。

还有一个谥号是文武通用,是古代所有官员梦寐以求的谥号,那便是“忠武”,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是最高的谥号了,而能获得这个谥号的,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牛人,如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平定“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郭子仪。由此可见,想获得这个谥号,都是要有大功劳于国家的,因此历史上获得这个谥号的也非常少。

五、总结

古代的各种尊号,其本来意义都是用来表彰或者评价帝王或者贵族的,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失去了本义,如庙号,一个朝代本来只有少数帝王可以获得,到唐朝时期的一人一庙号,又比如谥号,本来有褒贬意义,但发展到后来就全是溢美之词了,且字数繁多。

所以,通过庙号、谥号看古代帝王是否有大功绩,只有唐宋以前,唐宋以后的庙号和谥号已经没有其实际意义了。

参考文献:

1、《秦始皇本纪》

2、《唐鉴.卷第五.玄宗下》

3、《礼记》

4、《望溪先生文集》

5、《十七史商榷·三祖》

皇帝(411)谥号(18)庙号(1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