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浣溪沙苏轼原文 《南歌子·杭州端午》(苏轼)原文及翻译

火烧 2023-02-18 10:17:00 1045
《南歌子·杭州端午》 苏轼 原文及翻译 南歌子·杭州端午 苏轼 系列:关于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大全 南歌子·杭州端午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羨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忝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南歌子·杭州端午》(苏轼)原文及翻译  

南歌子·杭州端午 苏轼 系列:关于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大全 南歌子·杭州端午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羨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忝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鉴赏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这十三楼是临近西湖的一个风景点。有这样的记载:「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此词以写十三楼为中心,但并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歌眉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作者及其同伴面对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像远处苍翠的山峦;醉后眼波流动,就像湖中的灩灩水波。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十三楼上。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羨竹西歌吹古扬州。」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羨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    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羨慕。    过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赏之乐。「菰黍连昌歜」,写他们宴会上用的糕点,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一本题作「杭州端午」,则此指粽子。)「琼彝倒玉舟」,「彝」为贮酒器,「玉舟」即酒杯,句意为漂亮的酒壶,不断地往杯中倒酒。综上二句,意表明他们游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作烹龙炮凤的盛宴,而是贪恋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最后以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此二句是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诗意,但更富声情。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浣溪沙苏轼原文 《南歌子·杭州端午》(苏轼)原文及翻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