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老街在哪里 湘潭中考作文满分尘封在老街的记忆
湘潭中考作文满分尘封在老街的记忆
今年5月,傅公街建街360周年。
伴随着城市改造和岱庙周边的拆迁,傅公街又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走进这条百年老街,小商贩的吆喝声,汽车的启动声,孩子的欢笑声在这条溢满了文化的老街道中飘逸。
对于生活在这座千年古城的人们,傅公街这样的老地名,就像一个温和的老人,在城墙根下给过往的行人讲述这个城市经历的故事。
它们名字的来历、曾经的模样、几多的变迁、如今的境遇、对其的保护……傅公街留给城市的,不仅仅是一段似乎耳熟能详、却又渐行渐远的记忆,而是更深的文化印记。
傅公街位于泰城北门以北,南连仰圣街,北抵今岱宗大街,是古代从城内登泰山的必经之路。
清朝以前,此处较为偏僻,和泰城的其他三门关相比较为荒凉。
顺治十一年(1654年)傅镇邦任泰安知州后在此创建房舍,招募流亡民众,恢复生产,发展商业、手工业,不几年此处物产丰盈、人口增多,呈现出了繁荣景象。
任职期间,傅镇邦察觉泰安地亩数,因杆丈大小不一,故一亩面积有大小,纳税就不公平。
为此,他将尺寸统一,把泰安的土地丈量了一遍,使泰安的土地买卖和纳税变得合理。
任职间,他捐款集资,在泰城北关一带的荒山坡盖起一间间草房,分配给无房者居住,百姓们为感其德,便把城北门安置流民的地方称为“傅公街”,以此纪念。
据清道光《泰安县志》记载:“北门仰圣门外,傅公街西通新街,东连铜器行,市肆鳞次,每当香客云集,铙鼓喧阗,直达红门以上,夜半灯火如繁星罗布,亦岱麓壮观也。”
清末民初,这条街北面(旧址在泰山大酒店)是泰城最有名的张大山客店。
他的门面形如府第,高大的门楼座北朝南,高悬“张大山客店”匾额,门两旁有上马石、拴马桩,还设有“仕宦行台、安寓客商”的招牌。
店内设有小型泰山奶奶庙,香客进店后先在这里烧香叩拜、合香钱,表示向山顶的碧霞元君“报到”。
宅内东北向有对称的四个院落。
分住不同层次的客人,院中种有冬青、石榴、百日红等花木。
院落多为仕宦或外地乡绅登泰山的临时公馆。
若无此种客人,也可作为外地香火会的集体宿舍。
该店正北院戏楼后的一带群房,是一般香客的住房,有双门大铺,也有单间。
店内伙食可分为三等:一等的多是有鱼翅、海参大席;二等的一般有鸡、鱼、肉类及鲜菜;三等的吃馍馍,另备大锅菜。
店内服务如同当今,项目繁多:除销售元宝、香烛、拄棍等上山进香用品和地方小吃外,也有些娱乐项目,譬如小型戏曲、牌桌。
傅公街唐家香客店在清代也是很有名的,另一唐家客店在旧时是制作泥娃娃的名手。
民国时,傅公街一度改名为兴龙街。
文化大革命时改为立新街,1980年恢复傅公街。
据了解,傅公街是泰城唯一一条以人名命名的街道。
傅公街恢复原名不仅仅是重视传统文化的表现,更彰显了人们对清官廉吏的敬仰和褒奖。
伴随着《泰安市岱庙北部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及景观设计》的完成,整个规划所涉及的范围也已确定:东起傅公街,西至青年路,南起岱北街,北至岱宗大街及红门路两侧沿街区域,总占地面积约27.45公顷。
近日,记者采访了历史文化轴建设工程指挥部相关负责人,据了解,岱庙北街将进行分时段限行,客流量大时将限制车辆驶入,以保证广场与岱庙整体性与旅游线路的连贯性。
同时,结合广场建设,将岱庙西街向北延伸至岱宗大街,拓宽仰圣街、傅公街和岱庙西街,路面宽度不低于10米,以保证路侧停车的需求。
据介绍,改造后傅公街的名字会继续沿用。
关于傅公街的保护,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副研究员周郢认为,为体现古街文化,应在街口设立傅镇邦塑像,并树标牌对傅公生平政绩加以介绍。
古老的小巷虽然狭窄,却拉不住人们快乐蔓延的速度和城市文化记忆的深度……于是,人们在忧伤的怀旧之中,呼吁留住老地名,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对古城发展历程那份追忆。
传承老地名,宝库般的文化积淀同样浸润着这座我们深爱的城市。
目前,泰城街道仍在使用老街名的有30多条街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街道虽街名依旧,但街上的情况大都面目全非,街上曾经居住过的当地名人和历史事件更是鲜有人知,甚至成为尘封的往事。
令人欣喜的是,在泰城新的城市规划建设中,老街和老建筑已经引起了决策者的关注。
我们由衷地期待通过每一个泰城人的共同努力,给这座千年古城留下更多的历史印记,留下更多生生不息的传承血脉。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霜雪雨,老街老了。

斗转星移,岁月更替。
伴随着傅公街的拓宽,我们期待终究会有一天,老街将拂去岁月的尘埃,以厚重而灵动的风情,回归另一种意义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