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火烧 2022-03-28 10:10:27 1070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2.沿革,来历。3.过去的事实。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九年级历史复习

1.文艺复兴
时间:14世纪前后
地点:意大利
原因:最早出现资产阶级生产关系
思想:人文主义思想
实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人物、成就:但丁[意大利]诗人(《神曲》)
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大师(《最后的晚餐》、《蒙娜利莎》)
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巨匠(《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利叶》)
意义: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开辟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经济的出现
过程:
(1)1487年,葡萄牙的迪亚士从葡萄牙往东航行,到达好望角。
(2)1492年,哥伦布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到达美洲。
(3)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枷马到达印度等地
(4)1519—1522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完成了环球航行。
影响:
(1)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对世界影响)……
(2)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资本主义发展影响)
(3)资本主义市场开始形成
(4)证明了地圆学说 (同学补充,非重点)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新兴的阶级——新贵族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时间:1640—1688
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的召开
领导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文献:《权利法案》(革命后颁布)
结果: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
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产阶级扫清了障碍,推动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革命特点:时间长、过程曲折、妥协(不彻底)
4.美国独立战争
原因:
(1)英国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做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2)殖民地人民强烈不满,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3)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原因)
时间:1775—1783
开始标志:来克星顿枪声
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领导者: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园主
结束标志: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文献:《独立宣言》(革命中颁布)《美国宪法》(革命后颁布)
结果:建立了联邦制资本主义国家
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
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
(1)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
(2)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
(2)人民群众积极参战
(3)法国、荷兰等国的支援
(4)华盛顿等人的正确领导和灵活的战术
5.法国大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间:1789—1794
开始标志:1789年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攻占巴士底狱
导火线:三级会议召开
领导者:资产阶级
结束标志:1794年4月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
文献:人权宣言(革命中颁布)《法典》(革命后颁布)
结果: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拿破仑在革命后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革命特点:
(1)过程艰难曲折
(2)革命最彻底
6.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840年前后
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的发明
特征: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广泛英雄,人类进入“蒸汽世代”(注意蒸汽的“汽”与电气的“气”的区别)
理论指导:牛顿力学
成就:
(1)机器的发明与制造:绵纺织业——冶金——采矿
(2)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
(3)交通工具的创造:轮船、火车
(4)新能源:煤炭
影响:
(1)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2)生产关系:改变了社会面貌;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斗争尖锐
(3)国际格局: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重点!)
新兴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
7.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
①宪章运动:
原因:19世纪三、四十年代,广大工人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积极进行斗争。
时间:1836—1848
内容: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特点: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影响:
(1)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
(3)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
②《共产党宣言》
时间:1848年
起草者:马克思、恩格斯
内容:《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影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③巴黎公社
背景:
(1)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
(2)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3)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影响:
(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8.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
根本原因:奴隶制的存在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缺乏生产力)
核心矛盾: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时间:1861—1865
战争目的:维护国家统一
领导者:美国总统林肯
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革命中颁布)
作用:调动了人民群众,特别是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使战争局面开始有利于北方,为北方取胜创造了条件
性质: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影响: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
北方胜利的原因:
(1)内战中,北方政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支持。
(2)北方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顺应了历史潮流。
(3)北方政府维护国家的统一,具有正义性。
9.资产阶级统治的扩大和巩固
①俄国1861年改革
背景:1.16世纪中期,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农奴制。(1)由于农奴制的阻碍,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3.农奴境况十分悲惨,暴动频繁。
时间:1861年
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统治。
领导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内容:
(1)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农奴在获得“解放”是,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影响:
(1)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这次改革虽然流下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②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1)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实际权利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2)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的统治岌岌可危。
(3)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并取得成功。
时间:1868年
人物:明治天皇、中下级武士
内容:(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影响:(1)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2)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对比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1.都是在国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2.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改革后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成为两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4.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5.改革后实力增强,开始对外扩张。
19世纪中期,美、日、俄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各自通过什么途径解决?
面临的主要问题:美国——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日本——幕府统治危机;俄国——农奴制危机。
解决途径:
(1)美国通过1861年—1865年的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2)日本经过武装倒幕斗争,建立了明治天皇政府,并于1868年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
(3)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资产阶级改革。
10.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开始标志: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特征: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和生活领域,电力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注意蒸汽的“汽”与电气的“气”的区别)
理论指导: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
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发明大王”爱迪生(美国)研制耐用碳丝灯泡
(2)新机器的创制:“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德国)设计出内燃机,带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汽车和飞机;电报、电话的发明
(3)新能源:石油
影响:
(1)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注意即帝国主义过度
(3)国际格局: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资本主义制度已牢牢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导致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新兴工业部门:电力、化工、汽车、航空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对于生产的影响不如第二次显著,新技术的发明主体与其说是科学家,不如说是有才能的技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现往往直接导致技术发明。
(2)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心在轻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重心转移到重工业,如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
(3)第二次工业革命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不仅有能源动力革新,且扩展到材料、信息和动力技术的全面革新。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心主要在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德国和美国成为相对中心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第一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时间:1914—1918
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主要参与国家:英国、法国、俄国(于10月革命后退出)——三国协约;德国、意大利(后加入协约国作战)、奥匈帝国——三国同盟
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结果:德国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影响:
(1)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
(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3)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苏维埃俄国
(4)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五四运动)
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以外)
12.俄国十月革命
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领导者:列宁
意义: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注意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国)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
相同点:领导力量基本相同,都是由布尔仁政什维克党领导的。
不同点:反对对象不同,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革命性质不同,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产生的结果不同:二月革命后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进行对外参加一战,对内镇压人民的政策,而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13.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外有帝国主义保卫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2.但这一模式也有严重的弊端: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总之,从长远来看,它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1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如何形成的:
(1)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定了《凡尔赛和约》。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定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在美国的倡议下,美、英、法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15.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和法西斯的发展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表现: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部门的危机;从1929年到1933年共5个年头;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总额缩减了2/3。
影响:
(1)经济危机中,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人大量失业,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2)垄断资本家为保持价格,维持利润的,宁愿大量销毁产品,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3)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罗斯福新政
时间:1933年
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措施: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个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影响:
①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
(1)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4)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明显增强。
②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法西斯的发展
(1)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2)解散了一切工会,取缔了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
(3)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
(4)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
(5)德国法西斯政权还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
(6)对外疯狂扩军备战。
16.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范围:全球各地的30多个国家
开始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
慕尼黑阴谋
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捷方必须在十天之内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
影响:它使法西斯国家特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绥靖政策
含义:20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这些侵略活动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它们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因此,它们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人们把这种政策称为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想顶峰。
影响: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特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二战开始和扩大
(1)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1940年四五月间,德军又向欧洲西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英国也遭到了德国飞机的猛烈轰炸。
(3)1941年6月德军掉头向东,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
(4)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都被卷入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之中。
二战的转折点
(1)1942年7月-1943年2月,俄国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德国军队的闪击战失败。反法西斯国家由防守转为进攻
(2)1942年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战场的形式
(3)1942年,英美军队在北非了阿拉曼击溃了德意军队。不久,意大利投降
(4)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5)1945年5月2日,柏林守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二战的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变了社会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3)打击了法西斯势力,维护了民主
性质:反法西斯国家的正义战争
17.美国经济的发展
①战后的繁荣(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又称为黄金时期)
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3)政府也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表现: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②经济危机和经济调整(20世纪70—80年代)
70年代经济地位下降的原因:
(1)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经济危机,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西欧、日本的高速发展冲击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
70年代经济危机的表现:
(1)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2)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3)1975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经济发展缓慢,但通货膨胀)
80年代经济好转(但负担加重)的原因:
(1)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2)通货膨胀
(3)债务负担较重(受美苏争霸的影响)
80年代经济好转的表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形式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
③美国新经济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
原因:
(1)美国政府进行社会经济改革
(2)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
(3)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表现:
(1)经济增长加快
(2)通货膨胀率下降
(3)低失业率
(4)财政赤字逐年递减,出现盈余
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18.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①欧洲经济的发展
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的原因:
(1)利用美国的援助(直接原因)
(2)采用最新近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主要原因)
(3)工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高
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的表现:
(1)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大体达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
(2)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②欧洲的联合
1.20世纪60年代,法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
2.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1991年签署协定,两年后生效)
原因:
(1)使西欧各国联系密切
(2)在美苏争霸,美控制西欧的情况下,西欧国家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促进经济发展,有必要联合发展
作用:欧盟成立以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③日本的崛起
原因:
(1)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战略的需要,开始扶持日本(直接原因)
(2)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3)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表现:
(1)20世纪50年代(1955年)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速度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年均增长10%)
(2)1964年,日本东京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
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膨胀,军费支出增加,引起亚洲临国的关注和不安
19.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①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在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
开始:1956年苏联共产党的“二十大”
结果:1964年,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失败的根本原因: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经济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势力有所提高(在美苏争霸中占主动),但他的改革仍没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②苏联的解体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了政治方面。此后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1991年12月15日,苏联解体,叶利钦成为俄罗斯的领导人。
影响:改变了历史进程
(1)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
(2)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

九年级化学第十章复习教案

第十单元 酸和碱
一、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或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变化)?
(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两种?
(2)它们遇酸性或碱性溶液分别显示什么颜色?
二、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1)酸和碱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性;
(2)浓H2SO4和NaOH不慎沾到皮肤上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三、知道稀释常见的酸或碱溶液的方法:如何稀释浓硫酸?
四、实验探究酸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1)盐酸、硫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盐酸的用途有哪些?
(3)学会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硫酸的用途有哪些? 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4)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共同的化学性质有哪些?与酸碱指示剂;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与碱;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五、实验探究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1)实验探究NaOH固体的吸水性?NaOH固体的用途?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NaOH做干燥剂?
(2)NaOH和Ca(OH)2的俗称,Ca(OH)2的用途?使用NaOH应注意什么?
六、学会通过实验探究NaOH和Ca(OH)2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2)与酸;什么叫中和反应?(3)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4)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七、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意义?
(2)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胃酸过多,如何治疗?如何处理废液中硫酸?被蚊虫叮咬如何处理?
八、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如何用PH试纸测试溶液或土壤的酸碱性?
九、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求“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教案”一套

:5156edu.
挺不错的,相信我,我一直用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中考复习教案

The Passive Voice 教学设计
河北省卢龙县双望镇中学 张洁清
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九年级第九单元。
Teaching Designs
Aims of basic knowledge:
1. Understand there are the Active Voice and the Passive Voice in English verb .
2 .Master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ive Voice.
Aim of ability:
Change the Active Voice into the Passive Voice or change the Passive Voice into the Active voice.
Aims of emotion:
1. Train the students’ sprit and ability of unite and cooperation.
2.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 of learning English.
Teaching Key Point: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ive Voice.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How to change the Active Voice into the Passive Voice or change the Passive Voice into the Active Voice.
Task Activities:
Task One: What are the Active Voice and the Passive Voice?
Task Two: What i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ive Voice?
Task Three; How to change the Active Voice into the Passive Voice.
Task Four: 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 1.
Task Five: 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 2.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Warming-up.
Show Teaching Aims(slide).
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本节的目标学习。
Step 2: Task One.
Ⅰ.Lead-in1(slide):
We speak Chinese . 我们说汉语。
Chinese is spoken by us . 汉语被我们说。
1.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analyse the relation of “we”, “Chinese” and “speak” together.Then point out we是 speak(动作)的执行者,Chinese是speak(动作)的承受者。
2.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analyse in Sentence “We speak Chinese”,we 是主语而且是动作的执行者,so lead to The Active Passive;In sentence “Chinese is spoken by us”,Chinese 是主语而且是动作的承受者,so lead to The Passive Voice.
3.Ask a student say “What are the Active Voice and the Passive Voice?”
4.The teacher sum up.
Ⅱ.Presentation1(slide):
主动语态: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
英语动词:
被动语态: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Step 3 :Task Two.
Ⅰ.Lead-in2(slide):
We speak Chinese.(主动)
Chinese is spoken by us.(被动)
1.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analyse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ive Voice aording to “is spoken”.
2.Ask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3.Ask a student sum up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ive Voice.
4.The teacher check.
Ⅱ.Presentation2(slide):
被动语态的构成:助动词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
Ask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ive Voice we have learned different kinds of tenses.(教师先提示:在被动语态中,动词过去分词永远不变,所有的变化都体现在助动词be的变化上,be相当于各种时态中的动词)
Show(多媒体) 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构成:
Student 1: 一般现在时 am/is/are+动词过去分词
Student 2: 一般过去时 was/were+动词过去分词
Student 3: 现在进行时 am/is/are being +动词过去分词
Student 4: 过去进行时 was/were being +动词过去分词
Student 5: 一般将来时 will be +动词过去分词
Student 6: 现在完成时 have/has been+动词过去分词
Student 7: 含有情态动词情 情态动词+be+动词过去分词
Step4: Task Three.
Ⅰ.Lead-in 3(slide):
We speak Chinese.
主语 谓语动词 宾语
Chinese is spoken by us
主语 谓语动词过去分词(被) 宾语
1. Help the students analyse how to change The Active Voice into
the Passive Voice.(用三种颜色标出对应部分,学生能一目了然地说出主动变被动分三步走)
2. Ask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and then ask a student to sum up.
3. The teacher check.
Ⅱ.Presentation 3(slide):
主动语态变被动语态的步骤:
1.原主动句中的宾语变成被动语态的主语。
2.谓语动词变成被动语态结构“be +动词过去分词” ,注意be要随新主语的人称和数进行变化,时态要与原主动句的时态保持一致。
3.原主动句中的主语变成被动语态的宾语,人称代词用宾格,其前用介词by(被),其他成分(定语,状语)不变。
Step5: Task Four ( 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 1):
给出汉语“我每周写一封信”让学生给出英语,并用所给时间状语(yesterday, now, at this time yesterday, tomorrow, already, can)将该句翻译成对应时态的英语,再把各句变成对应的被动语态,这样学生既复习了所学的各钟时态的结构,又练习巩固了被动语态结构,达到了突出本节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Ask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and then say the answers.
Show(多媒体)
Student1: I write a letter every week.
A letter is written by me every week.
Student2: I wrote a letter yesterday.
A letter was written by me yesterday .
Student3: I am writing a letter now.
A letter is being written by me now.
Student4: I was writing a letter at this time yesterday.
A letter was being written by me at this time yesterday.
Student5: I will write a letter tomorrow.
A letter will be written by me tomorrow.-
Student6: I have already written a letter.
A letter has been already written by me.
Student7: I can write a letter.
A letter can be written by me .
Step 6: Task Five( 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 2): Change the Passive Voice into the Active Voice.
Step 7: Sum-up : the main contents in this lesson
Step8: Homework:
Make sentences with all kinds of tenses we have learned and then change them into the Passive voice.
Blackboard Design:
Unit 9 When was it invented?
Grammar : The Passive Voice .
被动语态的构成:助动词be +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
各种时态被动语态的构成:
一般现在时 am/is/are+动词过去分词
一般过去时 was/were+动词过去分词
现在进行时 am/is/are being +动词过去分词
过去进行时 was/were being +动词过去分词
一般将来时 will be +动词过去分词
现在完成时 have/has been+动词过去分词
含有情态动词情 情态动词+be+动词过去分词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九年级第九单元。教学内容:被动语态The Passive Voice 。
贯穿本节课的主线是被动语态,我围绕这条主线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活动的设计前后相连,层层深入,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并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各项活动中,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积极主动的,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现成的知识,还有语言运用的能力,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学生在本节课中不但明白了英语动词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两种语态,而且掌握了被动语态的结构,并做到了主动与被动的互相转换,这正是教学目的的所在。
课前让同学们在愉快柔和的歌曲声中轻松进入了本节学习,上课后首先展示了教学目标,同学们明白了本节的学习任务。整节课我精神饱满,情绪高涨,自然激励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授课过程中始终贯穿一个主线——被动语态,层次清晰,脉络清楚且层层深入,学生活动量大,思维敏捷,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尤其是练习与巩固任务中体现了以点带面,使得同学们即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巩固了本节的新知识。总之,整节课气氛活跃,师生情绪激昂,重点突出,实实在在,非常适合农村孩子的口味。本节课是一堂语法课,本来枯燥无味,但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本节课生动有趣,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效果,是非常成功的一节语法新授课。但也有不足之处,学生活动范围小;课堂上使用的语言文字较多。
今后,我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多和同学们沟通,发挥学生的聪明和智慧,总结出通俗易懂的规则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课堂上让学生全员参与,尽量使用课堂用语,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更新观念,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语文版上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重点难点
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子(zhan1) 开垦(ken3)外壳(qiao4) 主宰(zai3)坦荡如砥(di3) 潜滋暗长(qian2) 无边无垠(yin2)诸如(zhu1)倦怠(dai4)婆娑(suo1)恹恹欲睡(yan1)丫枝(ya1)晕圈(yun4)虬枝(qiu2)参天(can1)初融(rong2)秀颀(qi2)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3.(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
(2)思考课文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gcdzg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抗战期间在ze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年3月31比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2.什么是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 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九年级历史复习重点

第一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
一:原始人类的出现;
1,西方盛行:上帝首创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
2:19世纪初法国学者拉马克指出人类源自动物界的类人猿.
3,英国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揭示生物进化规律,指出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
4,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出土于非洲.
5,非洲南方古猿是今天已知的直系祖先.但不会制造工具.
6,晚期猿人又称直立人,
7,今印度尼西亚境内出土的爪哇直立人化石,是最早发现的猿人化石.
二:三大人种的形成.
1,根据体质形态的特征,人种划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2.氏族社会分为母系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阶断
3,父系的后期,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也表明了没有文字的史前时代即将进入文明时代.
第二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概说:大河流域孕育了东方上古文明,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古巴比伦,印度,和中国.
一. 金字塔:
1,古代埃及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地区之一,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已出现了国家,
2,法老是古埃及最高统治者,
3,古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4,三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门卡乌拉金字塔.
二,<<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私有制的法律.,也是迄今所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种性制度:
1,公元前14世纪前后,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2古代印度分为四大种姓:第一种姓婆罗门,精神统治阶级,,第二种姓刹帝利世俗统治阶级,第三种姓吠舍自由民,第四种姓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3,种姓制度实质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
四,佛教的产生:
1,时间,公元前6世纪.
2,创始人,释迦牟尼.
3,早期的佛教倡导”众生平等”,力图在宗教领域突破四大种姓间的严格界限,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佛教宣扬的是极乐世界的平等,也产生了麻醉民众的消极作用.
4,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开始向外传播,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第三课 希腊罗马的上古文明
一,雅典民主政治:
1,西方文明---希腊文明-----爱琴文明.
2,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奴隶制城邦国家代表:雅典和斯巴达
3,斯巴达是.奴隶制军事国家.
4,公元前443---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15年当选雅典将军,史称伯里克利时代,使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3,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核心: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
影响: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同时,它对日后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演进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真正享有民主权力的只有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奴隶都被排除于民主之外.
二,罗马的兴衰:
1,公元前509年,罗马开始建立奴隶制共和国.
2,布匿战争:公元前3世纪,罗马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展开了争霸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因而这场战争被称为……
3,公元前30年,屋大维实行军事独裁,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4,公元前509年----公元前30年,共和国时代
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帝国时代.
5,罗马大帝国: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西起大不列颠岛,东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北越多瑙河,南至北非,地跨欧亚非三洲.
6,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部分,东罗马(也称拜占庭)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为都城.西罗马仍以罗马为中心
7,476年,西罗马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和西欧上古历史的终结.
8东罗马则存续到1453年.
三,早期基督教:
1,时间,公元1世纪.2,地点,巴勒斯坦地区3,.创始人:耶稣.
4教义: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倡导衣食互助患难相恤,鼓吹正义必胜.后来教义发生变化,逆来顺受,精神忏悔,希冀来世等宿命论思想成为教义的主调.
5,392年基督教正式被定为罗马国教,开始向外传播.
6,罗马文明对日后西方文明的形成有何作用?在民族冲突和交融的过程中,罗马文明因吸纳希腊文明及其他地区的优秀成果而愈显繁盛壮丽光彩夺目,并为日后西方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五课 中古时代的东亚和西亚
一,大化改新:
645年6月,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拥立孝德天皇,组建新政府,并模仿中国建年号大化。646年元月,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伊斯兰教产生的原因:A)6世纪前后阿拉伯半岛正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内部分化日益明显,又遭外族长期侵扰,社会动荡不安。B)面对急剧变化的环境,阿拉伯贵族们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平民也希望改善生活条件,这为阿拉伯国家的形成和伊斯兰教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2, 创始人:穆罕默德
3, 教义;号召大家放弃本部落的神,崇拜唯一的神真主安拉,各部落间都是兄弟,
4, 圣地:麦加
5, 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
三,阿拉伯帝国:
1, 8世纪时,阿拉伯大帝国已横跨欧亚非三洲.伊斯兰教也广为传播,
2, 首都巴格达盛极一时,
3, 阿拉伯帝国的出现,有力的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4, 1258年,蒙古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5三大宗教最初都遭受统治阶级排斥,但后来却被统治阶级大力扶植,为什么? A)三大宗教都是在社会矛盾激化的背景下产生的,都对现实社会不满,甚至是对现实社会的反叛,因此遭到当权者排斥甚至镇压. B)但三大宗教的早期的教义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含有消极适应社会,命运天定,反对使用暴力等消极因素,在发展的过程中,统治阶级势力深入教会内部,进而控制教会,为己所用.成为他们的统治工具,因而大力扶植.
第六课 中古时代的欧洲
一,西欧的等级制度:
1,日耳曼人在西罗马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封建王国,其中最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公元8世纪初,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推行土地分封制度的改革,史称采邑改革.,西欧从此形成了从国王到骑士的封建等级制(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
二,罗马天主教廷:
1, 8世纪中期,通过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从此,教皇既是宗教领袖又获得世俗权力.
2, 罗马天主教皇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凌驾与各国国君之上.任意干涉他国内政,占有大批土地,征收十一税,还控制了西欧的思想文化,居于封建制度的中心地位.
三.西欧城市的兴起: 11世纪西欧各地出现了城市复兴的现象,开展城市自治斗争,其中最典型的史法国琅城起义.
四,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 拜占庭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曾横跨欧亚非三洲.
2,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大军攻陷君士坦丁堡.
3.后来的奥斯曼帝国也曾地跨欧亚非三洲.
4,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仍具有巨大的魅力,特别士对东欧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5, 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相当于我国的那个朝代?这两个地区的封建社会最大的特点各是什么?你能结合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对这两个地区的社会加以比较吗?请试一试.-------相当于中国的唐朝.---西欧形成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教皇和教会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10世纪西欧封建城市重新兴起..而唐朝时我国社会处于繁荣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昌盛,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6,古代史上曾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1罗马帝国2 拜占庭帝国3 阿拉伯帝国4 亚历山大帝国5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6波斯帝国
第七课 战争与民族交往
导言:人类历史上各民族和国家经历了从相互孤立,隔绝到彼此交流融合的过程。1,商人 使节 游历者 文人学者的交往,使各地的文明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传播与交流。2,但战争与征服在带来灾难与痛苦的同时,也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以及蒙古的西征,这一次次重大战争,都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导致不同区域间联系的加强,出现经济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3,通过大规模军事征服而建立的跨洲大帝国,常常将不同地区整合为统一的政治单元,客观上促进了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发展的进程。
一, 希波战争:前492------前449年,公元前490年希腊与波斯在马拉松平原激战,重创波斯军。经过数十年的较量,希腊人取得最后胜利。影响:1,希波战争的胜利,有利于希腊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发展。2,雅典成为当时地中海地区最大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3,雅典的民主政治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二, 亚历山大东征:前334年---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先后征服埃及波斯等,直抵印度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影响:1,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2,许多希腊商人士兵学者和移民来到西亚埃及,其生活方式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也从东方吸取了不少文化养分。3,经过这一途径,希腊和东方文化或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
三, 罗马征服地中海: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经过百余年的战争,罗马先后征服了迦太基,马其顿西班牙,希腊及西亚的部分地区成为地中海霸主。影响:1,战争中掠夺了大量地土地财富和奴隶,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2,海外贸易进一步扩大,罗马城成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3,罗马帝国境各个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更加活跃起来。
第八课 交流与文化传播
概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和平交往,有助于人民的相互了解,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汇融合与借鉴互惠。
一, 马可.波罗的到来:13世纪晚期,意大利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曾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礼遇,有《马可,波罗行记》传世。影响:1,此书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2,该书盛赞中国地大物博,文化昌盛,向西方社会展现了瑰丽迷人的东方文明,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3,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眼,对后来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们也曾有所启示。
二, 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 1,造纸术,首先传于东亚的越南朝鲜日本,后经新疆或西藏传入南亚,直到751年怛逻斯之战后才开始西传。 2,火药,元代开始西传。蒙古军在大举征战的过程中,将火药及制作技术传往中亚西亚和欧洲,战争再次充当了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不自觉得工具。3,指南针,北宋时用于航海,12世纪后期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到欧洲。4,印刷术,中国的雕版和活字印刷术10世纪末期传入朝鲜日本等邻国,后经中东传至欧洲。
三, 阿拉伯数字:1,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2,阿拉伯人通过地中海一带传入西班牙和欧洲各地。3,阿拉伯数字的广泛传播与应用,大大便利于商业贸易活动,并直接促进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进步。
第九课 科学技术
一, 古埃及太阳历:是迄今所知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当今公历与之渊源颇深。
二, 欧几里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几何学鼻祖,令欧氏名垂千古的代表作《几何原本》,是世界上最早的公理化数学名著。
三,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最负盛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发明家及爱国者,发现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发明杠杆滑轮螺旋。
第十课 文字与文学
一,埃及与西亚的古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人类最古老的文字。
腓尼基字母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也是许多国家民族字母文字的源头(见书P65)
二,《荷马史诗》:是西腊最早的一部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古希腊戏剧:1,诞生与公元前5世纪。2,有悲剧和喜剧两种。3,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庀得斯。4,希腊最杰出的喜剧家是阿里斯托芬。
三,《天方夜谭》:是中古阿拉伯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又名《一千零一夜》
第十一课 雕塑与建筑
一, 掷铁饼者――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古希腊三大著名雕塑家:米隆 菲狄亚斯和波力克利特
二, 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希腊本土最大最完美的多利克式建筑,也是西波战争后雅典强大的象征。希腊建筑的三种柱式结构;多利克 爱奥尼亚 科林斯。
三, 麦加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代表。
四, 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建筑特征高尖直。
如需更多资料请参考::tieba.baidu./f?kw=%CC%C1%CC%EF%D5%F2%D6%D0

人教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伯利克里改革(九上P14)
1、时间: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
2、改革者:伯利克里
3、主要内容:扩大公民的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
4、作用:使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顶峰。
二、日本“大化改新”(九上P24-25)
1、时间:7世纪中期
2、改革者:孝德天皇
3、主要内容:
①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以才选官
②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影响:它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
三、文艺复兴(九上P58-59-60)
1、时间:14世纪—17世纪上半叶
2、最先兴起的国家:意大利
3、中心思潮:人文主义
4、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
5、早期代表:
代表人物 国别 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但丁 意大利 创作长诗《神曲》,率先批评教会
达•芬奇 意大利 创作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莎士比亚 英国 创作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6、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四、新航路的开辟(九上P61-62)
1、主要原因:欧洲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和扩大;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的强烈渴望;奥斯曼帝国对东亚商路的控制。
2、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用;地圆学说的深入人心;航海技术的发展。
3、开辟的过程
航 海 家 哥伦布 迪亚士 达•伽马 麦哲伦
开辟新航路 发现美洲新大陆 进入印度洋 到达印度 环球航行
4、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欧洲人殖民扩张活动的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殖民灾祸。
5、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从规模、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分析比较)
航海家 规模 目的 性质 影响
郑和 船多
人多 宣扬国威加强联系 友好交往义举 促进国家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
哥伦布等 船少
人少 开拓市场掠夺财富 殖民扩张活动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造成殖民灾祸
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九上P67-68-69)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取得了最后胜利。1649 年,在英国建立了共和国,1653年就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军事独裁统治。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
3、1688年宫廷政变:(P69)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国王。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4、《权利法案》(P69)①时间:1689 ②目的:限制王权
③作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国王不能滥用权利,为所欲为。
④意义:标志着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P69)
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美国的诞生或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九上72-76)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4月,标志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3、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出生在弗吉尼亚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一直反对英国的殖民侵略。独立战争爆发后,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是司令,并领导美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直至胜利。1787年宪法制定后,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并连任第二届,退休后回到自己的农庄,1799年12月14日去世。
4、《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美国诞生。
5、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6、《1787年宪法》:1787年美国制定,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大权。华盛顿当选为第一届总统。
7、性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性质
8、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 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推动了欧洲和拉美革命的开展。
七、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九上P78-81)
1、根本原因:封建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权宣言》:制宪会议发表。它宣称人们生来是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思想。打击了法国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3、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①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②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③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拿破仑建立,又称拿破仑帝国。
5、《法典》: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拿破仑颁布了《法典》(包括《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
6、拿破仑战争:
①拿破仑的早期战争是为了打退欧洲的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干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后期乘胜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则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②拿破仑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拿破仑战争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③拿破仑的失败表明,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八、“蒸汽时代”的到来(九上P88-90)
1、珍妮机:18 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称为“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2、瓦特与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汽船:美国人富尔顿制造。
4、火车的诞生: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1825 年,这列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
5、工业革命完成:19 世纪上半期
6、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九、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九上P107-108)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2、《共产党宣言》
①时间:1848 年
②起草人: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③作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十、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1861-1865)(九上P111-114)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即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林肯: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领导了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 隶宣言》和《宅地法》,解放了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献身。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美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3、《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颁布。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宣言的发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广大黑人欢庆解放,踊跃报名参军,北方军队因此获得雄厚的兵源。
4、性质: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5、影响: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十一、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九上P117-118)
1、时间 :1861年
2、沙皇: 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 :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影响:①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十二、日本明治维新(九上P118-120)
1、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意义:①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②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③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十三、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九上P124-127)
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人类历史进人了“电气时代”。
2、“发明大王”爱迪生: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3、汽车:德国人卡尔•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被称为“汽车之父”。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田,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4、飞机: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十四、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九上P131-134)
1、 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 形成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3、 “三国同盟”由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
4、 “三国协约”由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5、 形成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2、 战争的性质: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战争
3、 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
4、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5、战争的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②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二干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俄、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十六、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九上P138)
1、18世纪的法国
2、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十七、启蒙思想的影响(九上P139)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
十八、牛顿力学理论体系(九上P139)
1、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牛顿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17世纪下半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3、在数学上主要的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
4、在力学上,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休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十九、达尔文与“进化论”(九上P140)
1、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2、著作:《物种起源》
3、思想:他提出了“进化论”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
4、作用: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二十、爱因斯坦与相对论(九上P140)
1、出生在德国的科学家,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2、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20世纪初提出的相对论。
3、作用: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人教版九年级上历史复习

邮箱给我 我有两份复习资料

九年级数学中考总复习教案书

我感觉应该按照知识点来罗列,然后根据历年真题进行总结,突出重点和考点。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