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县仁寿镇谢万有 谁知道关于顺昌县的桥的历史
谁知道关于顺昌县的桥的历史
寂寞古桥
面对一座古桥,就如面对一虹飞架古今的历史。
一次寻访古桥的经历,就是一次探寻历史的过程……
一
听不见来来往往车马的喧嚣,寻不见行色匆匆繁忙的脚步,曾经连接山里山外、人物通达的必经之所,如今却孤独守候在碧野田畴,衬托着夕阳西下的落寞。
古桥失去了往日的骄傲。
在元坑通往曲村的公路边,一座长46米,面宽6米的木廊桥展现在我们眼前,阁式桥亭,重檐庑殿式屋顶,飞檐翘角,让我们感受到了鲜明的明清建筑特色。
60根大圆柱把整座桥分为15间,每间进深3至4米,抬梁式屋架,颇显雄伟,如果不是今人修葺的石拱桥基、水泥桥面,给我们一些现代气息,我们会误以为自己行走在明清繁华的画卷里。
桥梁上“大明万历癸丑岁癸亥月丁酉日午时建”等记载,验证了她四百余年的历史。
登云古桥,你不再有熙熙攘攘的纷繁,不再担当迎来送往的重任,但是,当人们欣赏的目光在你身上留连,自豪的语言把你神话,他们知道厚重的历史就在你身上珍藏,他们知道你是不可多得的骄傲。
二
风雨剥蚀,现代文明的淡漠,使你支撑不起本应雄俊的身躯,在这暖阳融融的春日里摇摇欲倾。

石阶缝隙里探头探脑的新绿,并不能恢复你的生机活力,只有古坝前徘徊的溪水,对你刚正的风骨依旧流淌着深深的眷念。
槎溪桥,带着一丝痛惜的心情,我来到你的身旁。
这是一座以杉木为建材的长廊式古桥,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全长40米,面宽5.1米,高4.25米,共11间,每间进深2至3米。
桥中顶上建有阁式桥亭,单檐歇山式屋顶,楼高6.25米,看上去十分典雅;桥下建有用杉圆木垂直并排成梁木叠涩式桥墩,桥墩下部却用长条石和方枕石叠砌。
桥面横竖叠涩四排杉圆木枕架,面上铺长条形石板。
桥身两侧依次立着56根杉木圆柱,抬梁式屋架,盖泥质瓦,椽上铺望砖。
槎溪古桥,如今虽然不再是村民遮风避雨、休憩歇脚、通行交往的必要之所,但是无论从科学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无不让人惊叹古代劳动人民的独具匠心。
沧海桑田,岁月如梭,这座处处闪烁着人民智慧和创造的古廊桥,如今已胜年不再,其木构桥墩、桥中亭及部分构件朽烂严重。
静静站在桥上,抚摸你苍老的容颜,我心头有揪心的疼。
五百多年的时光在你身上静静地流逝,留不住你的韶华娇容,也留不住你的青春梦想,但你仍以不屈的姿势,挽留人们的目光,为现代人敲响警钟。
三
人们创造了历史,有时却不珍惜历史。
文昌桥,屡屡被人们在无尽惋惜中提起,却再也无法重现往日美好的容颜。
文昌古桥,人们只能以或敬慕或怜爱的心情把你留在记忆里:全县规模最长的廊桥建筑,四廊式屋形结构,全长129米,隔间48间,恰似一道彩虹横跨两岸,与附近的关帝庙、文昌阁、天后宫三座古建瑰宝,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但是,这几座百年历史的古建筑均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毁于人患。
就连始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的文昌古桥也难逃劫难? 1978年因农具厂乱倒废铁碴而再遭焚毁之祸。
火灾?人患?烧毁的不只是一座桥梁,而是对悠久历史的尊重,是对传统艺术的尊重。
追思往昔,每一处历史遗迹,都演绎着一个故事,见证一段历史,一处历史遗迹的消失,就预示着历史记忆的消失。
登云桥、槎溪桥、文昌桥,以各自400多年的风雨经历和坎坷命运,告诫人们:尊重历史!保护历史!发扬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