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宁宗的儿子 耶律德光简介_写大辽耶律德光的小说_耶律德光的儿子

耶律德光简介_写大辽耶律德光的小说_耶律德光的儿子
“让国皇帝”
征服渤海国后,阿保机将其改名为“东丹国”,采用“天、地、人”三才之典故,册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并赐予其天子的冠冕。因为阿保机自己的尊号是“天皇帝”,皇后述律平是“地皇后”,这样就确立了耶律倍“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
但是,刚刚在草原上取得了重大战果的契丹人,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胜利的喜悦,很快就陷入了危机四伏的尴尬境地:开国皇帝阿保机没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就急病离世了。
皇位的合法继承人――皇太子耶律倍汉化程度很深,尊孔尚儒,主张契丹全盘汉化,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术;而临朝称制、大权在握的述律平则奉行草原本位主义,主张维护契丹奴隶制度。她关注传统的草原经济,更关心契丹贵族的传统利益。对于汉臣和汉人的农业经济、文化,她会借用,但并不愿看到其势力过大而影响到契丹民族自身。
虽然以天、地、人皇的顺序来看,文武双全的皇太子耶律倍很有理由继承皇位,但在文化传统的考量中,耶律德光却更加符合母亲的心意。对皇位继承问题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述律平,果断地走上前台,用断腕指定了她心仪的继承人。
皇太子耶律倍洞悉了母亲的心思,无奈之下,只好率领群臣向述律平请命:“大元帅(德光)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主动要求将契丹皇位让给母亲喜爱的弟弟。
投奔后唐
926年(天显元年)七月,阿保机在返回契丹的途中不幸病逝,在外的耶律倍接到噩耗后,马上动身返辽,而母亲述律平已奉梓宫西还,弟弟耶律德光也已先到“行在”。兄弟二人的急速奔丧,意味着辽朝统治集团内部皇位争夺的开始。
早在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时耶律倍就被立为皇太子,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但若论武功,却比其弟耶律德光稍逊一筹。更为重要的事,母亲述律平在他们兄弟三人中偏爱耶律德光,况且此时她还摄政,掌握辽代军国大权。于是述律平亲自导演了一场众拥耶律德光的把戏:她来到大臣齐集的帐内,对文武百官说:“我的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也都适合做皇帝,我不能决定由谁做皇帝,现在把选皇帝的权力交给你们,你们认为谁适合做皇帝就执谁的鞍辔。”文武百官都知道述律平的意图,争先恐后抢着执耶律德光的鞍辔,并欢呼“愿事德光皇帝”。耶律倍也知道其母的意图,就对大臣说“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随后,耶律倍“与群臣请于太后而让位焉”,不得不让皇帝位给耶律德光。
927年(天显二年)底,耶律德光即皇帝位即辽太宗,可是他对哥哥耶律倍并不放心,对其实行了监视。为此,兄弟之间的关系恶化,矛盾进一步加深。
耶律倍的处境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所知,出于政治目的,他派人持书密诏耶律倍。930年(天显五年),耶律倍投奔了后唐。当他在金州(今辽宁省金县)即将上船时,面对故国,悲愤满腔,在海边立了一块小木牌,上刻《海上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他把“大山”比作自己,“小山”比作二弟,寥寥几笔,勾勒出契丹皇室内部矛盾的尖锐。
耶律倍到达后唐受到了热情地接待,后唐皇帝李嗣源以天子仪卫迎接,并赐姓东丹,名慕华,拜怀化军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使;后又赐皇姓李,名赞华,移镇滑州(今河南滑县),遥领虔州(今江西赣州)节度使。
被害
虽身在异国,但耶律倍却常思念故乡和亲人。933年(天显八年)后唐明宗李嗣源病死,其子李从厚即位不到半年,就被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杀死。耶律倍认为这是攻打后唐的极好时机,派人密报辽太宗,希望利用后唐内乱之际攻打后唐。耶律德光果然亲率大军南下耶律德光简介,但他不是应耶律倍之邀,而是应石敬瑭之请。936年(天显十一年),李从珂欲自焚,召耶律倍同焚,耶律倍不从,李从珂派壮士李彦绅害死了耶律倍,年仅38岁,洛阳一僧人把耶律倍的尸体收敛起来,暂时埋在一个荒山坡上。后来,辽太宗把耶律倍改葬在他生前喜爱的医巫闾山。937年(天显十二年),耶律倍长子耶律阮当了皇帝耶律德光简介,追谥其父为“让国皇帝”,陵曰显陵。1051年(重熙二十年),辽兴宗又增谥号文献钦义皇帝,庙号义宗。
耶律倍死后,一位僧人为他草草收尸。石敬瑭率军进入洛阳后,为了讨好契丹,亲自为耶律倍服丧,在耶律倍灵柩前放声大哭,并以帝王之礼将其厚葬于洛阳郊外。由于耶律倍喜爱医巫闾山的奇山秀水,耶律德光念及兄弟情分,派侄子耶律阮将耶律倍灵柩运回,归葬在了医巫闾山,并加封谥号为文武元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