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德总统 东德历史
东德历史
谁能告诉我东德西德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战败,根据波茨坦会议(Potsdam Conference)中英、美、法、苏四国的协议,决定在德国战败后将其一分为四分别由四个战胜国占领,并且合组一个最高管理单位盟国管制理事会(Allied Control Council,ACC)来治理德国事务。
但由于理念上的差异,在战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主的共产阵营逐渐疏远,1948年3月时,美国、英国、法国三国在伦敦举行会议,初步决议要将三国所分别管理的德国领土合并,组成一个德国西部的政权,针对这点苏联方面作出反制,首先是退出ACC,并进而宣布著手设立一个东德政权的计划。 但直接导致东西德分离的导火线,则是发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占领区境内的货币重整计划。
当时西方三国占领区内原本分别发行的货币进行了整合的动作,但却排除苏联占领区,发行了所谓的西德马克,而苏联占领区也在短短三日后发行了东德马克,俨然象征东西德正式分离。东西德分离后,东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开始,对使用西德马克的西柏林地区进行封锁,为期11个月,希望透过此举达到完全控制整个柏林地区的目的,但却在西方国家持续以空运方式所进行的柏林空运之支援下没有实现。
在柏林封锁解除(1949年5月12日)后没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布正式成立。而东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会主义统一党(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SED)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政体。
相对于英美法占领区所组成的西德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NATO),东德则是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组织--华约组织。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
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联邦德国。10月初,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间媒介的限制等。
10月18日,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宣布辞职。11月9日,“柏林墙”开放。
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国总理莫德罗首次访问联邦德国。
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德梅齐埃任总理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
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约组织。
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
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asrepublik Deutschland,BDR)为存续单位,东德遂成为一个不再存在的国家。 意义 1989年,柏林墙拆除,1990年10月3日,以东德并入西德的方式两德重新统一,加速了1990年共产主义在欧洲的崩溃。
德国并且重新成为主权国家,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柏林墙的倒塌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东西方冷战终结的开始,也是东西柏林和东西德统一的标志。
【冷战】指1945年(即二战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间东西方阵营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对抗,没有硝烟的战争。 东德跑到西德的原因: 东德,从建国之初,就不断有公民往西边跑,这多半与不习惯、不认同新的社会制度、新的意识形态和新的生活方式有关,加上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剥夺一部分人的财产,促使一些有产者的逃亡,当时不允许个人买汽车,不允许个人做生意,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工作好坏不论,收入都基本一样,实在没有工作的积极性和吸引力,生活水平也大大低下,没有进步。
另外,也与西方的渗透、影响、诱惑和"放血政策" 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人民不满足于东德经济的现状,而向往西德的高消费,高生活水平(人往高处走)。
因此,到1961年柏林墙建立之前从东德跑到西德的总人数有280万之多。大量人口的涌入,使西德劳动力资源特别丰富,并改善了劳动力分布不均的状况,提高了竞争能力,最重要的是许多具有专业知识及管理人才的难民涌入和参加重建。
"例如,1954-1961年,从东德前往西德居民中,约有6000名医生和药剂师,8000名司法人员,750名教授,34000名教师和工程师,他们都是不满意收入低下而逃到西德的。 "(7)实际上,东德以巨大的代价为西德培养了建设人才,使西德减少了对生产"人力"所需的投资,也解决了短期内无法培养出来的人才问题。
这使本来就劳动力奇缺的东德元气大伤。为了赶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东德不断扩大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从西德进口尖端技术。
这就需要设法换取硬通货,从而导致了经济上依赖资本主义世界,而自己的经济政策又极大的失败和不得民心。
东德和西德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什么
东德和西德的分裂是在“冷战”时期发生的。在杜鲁门主义宣布后,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
1945年7月,雅尔塔条约将德国分为东西占领区,分别由苏俄和英美托管,柏林则由二者共同管辖。但是战后苏俄与欧美各国关系渐趋紧绷,共管难度大增。
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与西德(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政府分别成立。德国分裂。西德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东德是社会主义国家。
1961年苏俄更在冷战高峰期兴建柏林围墙 (Berlin Wall),以遏止年轻劳动力持续流失。
1990年10月3日,东德并入西德,德国再次统一,结束了长达45年的分裂状态。两德统一,双方同意原西德制定的「基本法」,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为统一之后的德国称号。
柏林墙的历史
柏林墙(德语:Berliner Mauer;英语:Berlin Wall),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德语: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含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柏林墙已于1990年拆除。
原址仅有少部分存留,其余几乎被拆除殆尽。有三处较长的存留。
历史背景 德国分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纳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占领。原纳粹德国首都柏林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两 个德国的分裂对峙持续了41年。
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为东西方两大阵营交锋的最前沿,各为其主,各不相让。这期间,柏林墙的出现,便具有了标志性意义,成为冷战的符号和象征。
1949年,苏联占领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首都设在东柏林(柏林的苏联占领区),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首都设在波恩——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为止。美、英、法、苏签署的四国占领协定保证联邦德国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
联邦德国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西柏林是联邦德国的领土。由于西柏林的领土完全在民主德国境内,苏联为迫使联邦德国放弃西柏林,开始强行对西柏林实施封锁,前后共造成3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6月24日,又称“柏林封锁”,其导火线为苏联阻断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1949年5月11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
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6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结束。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最后以正式开始修建柏林墙结束。
美苏关系以苏联宣布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人员流失1952年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关闭了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边境,只有东西柏林边界仍然开放。
大批民主德国公民经西柏林前往联邦德国及其他西方国家,造成大量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严重外流。人力资源的流失带给民主德国的直接损失约为70亿至90亿美元,年轻劳动力的流失造成民主德国225亿马克的教育投资损失,教授和其他知识分子的流失为民主德国的经济建设增加了困难。
柏林墙修筑前,约有250万民主德国居民逃离民主德国,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西柏林前往联邦德国和其他西欧国家。柏林墙的建立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冲突导致的,它是二战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一个象征。
非法越境1960年起,民主德国边防军将其视为非法越境并向越境者开枪射击。1961年8月24日,发生第一次枪击逃亡者事件。
1982年《开枪射击令》下达后,枪击穿越柏林墙者被合法化。截至1989年,共有61人因穿越柏林墙被民主德国边防哨兵枪杀。
1970年,虽然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之间关系有所改善,民主德国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外逃。1971年9月,美、苏、英、法四国签署《四国柏林协议》,允许放弃任何单方面改变柏林现状的尝试,给西柏林人一个自由出入城市和在东柏林探亲的国际法保证。
1971年12月20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3] 签署《通行协议》,人员往来限制略有放宽。1972年5月,美、苏、英、法四国又签署《中转协议》,以缓解西柏林局势和方便东西柏林的居民通行。
1980年,柏林墙的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千米。1989年,随着东欧剧变的发生,民主德国出现大批公民外逃的现象,政局发生动荡。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及西柏林,当晚柏林墙在民主德国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
1990年10月3日,分裂41年的两德统一。阻止西逃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期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以将西柏林与民主德国领土分割开来。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柏林墙开始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2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
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民主德国政府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或“强化边境”,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居民逃往西柏林。
柏林墙修建后,在1961至1989年间这类逃亡被大幅限制下来,约有5000人在此期间尝试翻越柏林墙。修建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政府开始沿着西柏林的边界修建柏林墙。
先是完全封锁西柏林的边界,民主德国军队和工人开始破坏道路使车辆无法正常通行,并安装带刺的铁丝网和围墙。柏林西侧外围共修筑156公里,其中柏林市区43公里。
铁丝网在修建时相对法定民主德国领土稍向内侧,以确保能。
东德和西德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什么
东德和西德的分裂是在“冷战”时期发生的。
在杜鲁门主义宣布后,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 1945年7月,雅尔塔条约将德国分为东西占领区,分别由苏俄和英美托管,柏林则由二者共同管辖。
但是战后苏俄与欧美各国关系渐趋紧绷,共管难度大增。 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与西德(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政府分别成立。
德国分裂。西德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东德是社会主义国家。
1961年苏俄更在冷战高峰期兴建柏林围墙 (Berlin Wall),以遏止年轻劳动力持续流失。 1990年10月3日,东德并入西德,德国再次统一,结束了长达45年的分裂状态。
两德统一,双方同意原西德制定的「基本法」,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为统一之后的德国称号。
德国和普鲁士的历史
1828年:普鲁士与黑森公国达成最初的关税协定。
1831年:黑森—卡塞尔加入。
1834年: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图林根等邦国加入。
1851年:汉诺威与奥尔登堡加入。
1868年: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Kausenburg与梅克伦堡加入。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就把德意志国家推上发动对外侵略的道路,并同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日本军国主义结盟,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12月9日,中国在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作战的同时,宣布了同德国处于战争状态。纳粹德国被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所战败,于1945年5月8日宣布投降。
1871年:普法战争后,法国割让阿尔萨斯与洛林予德国。两地加入同盟。
普鲁士(Prussia ),一般指17世纪至19世纪间的普鲁士王国。由于普鲁士是在十字军时期的条顿骑士团为班底在13世纪左右建立并最终统一德意志各邦的王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
德意志(Deutsch)是中世纪时西欧德意志各个城邦的总称,而现在用来形容德国和德国人。
普鲁士最早只是德国的一个邦国,既在历史上德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小国林立的,而最后完成德国统一大业的就是普鲁士。
德国统一前以普鲁士为首的各邦国为扫除相互之间的贸易障碍而结成的同盟。于1834年正式开始。
而普奥战争中,奥地利并没有打下来,普鲁士放弃了,因为当时的奥地利帝国也是欧洲强国,可以打赢,却不能灭亡掉它。而且奥地利帝国下辖的巴尔干地区并不是德意志民族的,综合起来,普鲁士没有统一德国。
柏林墙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1961年建造,1989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柏林墙的建立,是德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一道伤疤,这个民族那时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再次分裂。
柏林墙在两德统一后完全拆毁,后来联邦政府作了很大努力说服人民同意在原址重建了一段70米的"柏林墙"作为警示,图中人民是自由的十字架是企图越墙者的墓碑,为纪念他们追求自由的勇气把他们葬在这里让人凭吊。在28年中,至少有239人在试图翻越柏林墙或潜渡施普雷河时被枪杀。
柏林墙的倒塌是社会主义在欧洲的失败的表现之一。
柏林墙的倒塌,给西德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给东德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并使东德的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改善。
柏林墙的倒塌代表了一个统一的德国,作为欧洲经济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德国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并有利于形成,欧美日三强鼎立的经济格局。
柏林墙的历史故事
二次大战以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
1949年,苏联占领区包括东柏林在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首都定在东柏林,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首都设在波恩,一直到两德统一为止。美英法苏的占领协定保证西德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
西柏林在西德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是西德的领土,由于西柏林的领土完全在东德境内,苏联为迫使西德放弃西柏林,强迫西柏林断水断粮,此举让西方国家团结一致,每日有多班飞机把物资由西德运到西柏林,1949年4月更成立北约,而苏联于1949年5月解除封锁。然而,美英法三国认为规定和现状相抵触而推迟实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领土,直至冷战结束、两德统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的,但随著冷战紧张气氛的提升,为了防止东德人逃到西德,造成东德严重缺少工人,1952年东西柏林的边界开始关闭。1949年到1961年大约有250万东德人冒著被东德边防射杀的危险逃入西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