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评价 人文社会教育丛书.pdf

火烧 2021-11-30 20:23:10 1079
人文社会教育丛书. df 责任编辑纳文汇装帧设计蒋高仪责任校对陈江涛赛典赤 赡思丁评传李 清 升 著云南 民族 出版社 出版发行(昆明市大观路号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 院复制工程 队印刷 开 本:

人文社会教育丛书.pdf  

责任编辑纳文汇装帧设计蒋高仪责任校对陈江涛赛典赤 赡思丁评传李 清 升 著云南 民族 出版社 出版发行(昆明市大观路号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 院复制工程 队印刷 开 本:印张:字 数:千字年月第版年月第次印刷印 数 :定 价:元序(一 )两年前,我 曾为纳为信 同志所著的 《元咸 阳王赛典赤 赡 思 丁世家 》作过序 。在那篇短文 中,我既肯定 了赛典赤先哲 ,也肯 定 了为信 同志本人 。现在 ,案头又摆着 回族学者李清升 同志新著 的 《赛典赤 赡思丁评传》 。这两位 同志我都很熟悉 ,为他们的著 作作序都感到很高兴 ,故欣然命笔 。之所 以如此 :一 、两人尽管 写 的是 同一位先哲 ,但各有侧重 ,使人并无重复之感 ,而是相辅 相成 ,各有 自己独到 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二 、两人 的年龄 、 经历 、学历很不相 同。一位是 民族工作老战士 、回族作家 ,一位 是积极进 取 、勤奋 好 学 的回族 中年学者 。他 们都有一个 共 同特 点 ,就是孜孜不倦 、刻苦钻研 。在撰写这两部力著时 ,不仅没有 囿于 中外 已有 的文献史籍 ,而是都到赛典赤当年任职 的省 区作 了 大量 的实地调查 。

对纳为信本人 ,我在序言 中已作过评价 ,在这 里 ,有必要着重对清升同志作一介绍 。清升同志年毕业于云南 民族学院,原从事新 闻工作 , 曾任云南人 民广播 电台新 闻部副主任 ,发表过不少获奖 的散文和 论文 ,后调云南省 民族研 究所 ,现任 民族经济研 究室主任 。作为 一位专业知识分子 ,从新 闻系列转入社科研 究,并非 易事 ,但竟 然 能写 出这样 一部 受到专家好 评和肯 定 的力 著 ,这是很 不容 易 的 。为此 ,我不妨 再 次指 出 ,这恐怕与他依 靠书本而又超越 书 本 ,走 出书斋 、深入社会生活有直接关系 。一个学者 ,要真正成 熟,是离不开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 的。作为中亚人 的赛典赤 赡 思丁 ,在 归 附蒙 古后 ,用 自己的才 干 、胆识 ,在 中国土地特别是在云南为政年 ,取得非凡业绩, 最后和众 多子孙落籍 中国,成为人才济济 的望族 ,其本人至今仍 为各族人 民所敬佩 ,这是很 了不起 的,恐怕也是绝无仅有 的。他 的成功之道 ,确 需我们后人认真研 究 。我个人认为 ,他所 以能在 极其复杂 、艰难 的环境 中建立如此伟业 ,最重要 的一条是他始终 能顺从人 民意愿和适应 时代 需要 ,领导和依靠各族人 民,妥善处 理 民族关系 ,首次建立云南行省 ,兴修水利 ,发展经济 、文化 , 促进 了国家 的统一 。

这充分证 明,一个卓越 的领导人 ,只要真正 做人 民迫切 需要做 的好事 、实事 ,就会无坚不摧 、无往不胜 的。 当然 ,人无完人 ,赛典赤也有其历史局 限性 ,应该一分为二看其 主 流 ,对 先 哲离开 当时历 史条件过 分苛求或 者超 出实 际地 奉为 “神 人 ”,都 是 有 失 偏 颇 的 。最后 ,听清升同志说 , 《赛典赤 赡思丁评传 》的出版及首发 式 ,得到 了昆明紫金化工有 限公司和紫金智业经贸有 限公司汉族 董事长兼总经理 肖子金先生 的鼎力支持 ,我认为这是很难得 的。 说 明对 民族 团结进步事业 的支持是不应分 民族 的,也说 明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必将与文化 、社科研 究相互结合 、相 互促进 、共 同发展并形成企业文化 ,这是一种新 的趋势 ,也是企 业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 由之路 。年月日序(二 )从公元前年 (西汉元封二年 )汉武帝在云南设立益州郡 到年辛亥革命的年 中 ,汉 晋 暨 隋至 唐 初 和 元 、 明 、清 约多年 为郡 县 制 时期 。公元年 (东晋成帝咸康五年 ) 西 称 霸南 中暨公元年南诏 并西到 公元年大理 国灭 亡约多年 ,为地方政权 时期 。

一部云南历史是前后两段 中央 王朝直接统治 的郡县制和 中段相对独立 的地方政权交 替的历史 , 是 由一个地 区的民族 内部统一走 向全 国大统一 的历史 。元代是云南 由地方政权走 向与 中原接轨 的全 国大统一 的最后 阶段 。在 这个 关键 时刻 ,即从元 至元 十一年 (公元年 )到 十六年 (公元年 )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 的赛典赤赡 思丁 , 在安定边疆地方 、团结少数 民族 、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 的文治武 功 ,不仅超越 了前代封建王朝派到云南屈指可数 的循吏 ,而且为 元 、明、清三朝祖 国大统一的巩 固和发展树立 了 良好 的开端 。赛典赤是元初著名 的回回政 治家 。在年蒙古平大理 国 到年的多年 中,留镇云南 的兀 良合 台改变 了忽必烈进入 大理时的 “止杀之令”, “三籍民户、四籍民田”,蒙古贵族掳掠 奴隶 ,把大量土地 圈成牧场 ,骑兵肆无忌惮践踏庄稼 ,激起大规 模 的人 民起义 。蒙古贵族 虽然依靠大理 国旧主段 氏镇压 了这次起 义 ,但宗王与地方行政长官之 间明争暗斗 ,使人 民痛苦不堪 ,云 南形势长期得不到稳定 。忽必烈 自己也承认 , “委任失宜 ,使远 人不安 ”。

所 以在襄阳战事一结束 ,继续攻灭南宋 的同时 ,就派 出 曾经初宦 内蒙 ,尽职燕京 ,主政 陕川 ,对元王朝开 国作 出重要 贡献 ,以 “谨厚”著称 的赛典赤 赡思丁为 “平章政事行云南 中 书省事”,并得到 “兼行元帅府事”,分掌部分军权的大权 。年赛典赤来云南建立行省 时所接 下来 的是上面所述 的 一个烂摊子 。首先,年他着手设立郡县 ,把军事 统治 时期 的个 万 户府 、千户所 、百户所改置为路 、府 、州 、县 ;路设总管 ,府设 知府 ,州设知州 ,县设知县或县令 。为 了照顾和平衡大理总管和 蒙古贵族宗王脱忽鲁 的旧势力 ,赛典赤承袭汉武帝设立益州郡 时 “因俗而治 ”的 “初郡 ”政策 ,仍 以大小农奴主和奴隶主任这些 路 、府 、州 、县 的世袭长官 ,将其纳入郡县制 的轨道 。赛典赤创 建 的省名及部分 由其改置 的县名 ,经多年至今沿用不变 。为 了摆脱农奴主 旧势力 的钳制 ,加强封建地主经济 的统治 ,赛典赤 把 云南 行省 的政 治经济 文化 中心 由大理迁移 到滇池 地 区 的中庆 (昆明),因为在滇池地 区经过声势浩大 的各族人民武装起义 的斗 争 ,摧垮 了农奴主和奴隶主在这一地 区的主要势力 ,适宜于 当时 生产力 的封建地主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成为郡县制所赖 以建立 的 经 济 基 础 。

其次 ,为 了发展农业生产 ,首要 的任务是兴修水利 。当时滇 池的出水 口海 口淤塞 ,雨季水溢成灾 ,淹进 了中庆城 ,大片 农 田被淹没 。赛典赤命专管农业 的官员张立道征发力役人 , 用 了年 时间,疏通 了海 口。同时 ,兴建 了以松华坝 、金汁河 、 银汁河为主体 的水利灌溉系统 ,使数十万 田亩得到浇灌 ,经历代 重修扩建 ,至今仍造福于人民。第三 ,由赛典赤在 “中庆城之北处 ”首建并经后世迁建 、重 修 ,至今犹存的孔庙 ,创庙学, “购经史 ,授学 田”,在 中庆 、大 理等处设儒学提举 ,传播 中原汉族文化 ,培养和任用云南少数 民 族封建统治阶级 的知识分子参加行省政权机构 ,为后来在云南推 行科举制度创造 了前提条件 。赛典赤在云南推行 的一系列开 明政策 ,远远胜过其前代任何 一个开明的封建政治家。史载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 了打通 “蜀身毒道 ”,对益州郡采 取 “割齐 民以附夷狄” (少数民族 ),不在当地 “征收赋税 ”的调 边政策 (以上参见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平淮书 》 )。但 是到 了武 帝晚年 ,随着奸吏豪 民进入云南 ,加强了对各族人 民的残酷压迫 和剥削 ,在其死后一年 的汉 昭帝始元元年 (公元前年 ),居 住 在洱海北部 的廉头 、姑缯等 “昆明”各部落纷纷起来反抗西汉王 朝 的统治,牂牁 郡 的同并 (今弥勒一带 )、谈指 (今贵州兴义一 带 )等邑也相 继 响应 。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后 ,从新莽始建 国 元年 (公元年 )起 ,就推行歧视压迫 的民族政策 ,下令 四夷称 王者 改为侯 ,引起滇 东南 的句 町王反抗达年 之久 。天凤元 年 (公元年 )滇 中僰 入 首领 若 豆 、孟迁 起 义 ,杀 了益州 大 尹程 隆,王莽派兵万赴滇镇压 ,大部分战死 ,使新莽政权终于被 内地赤眉 、绿林农民起义所推翻 。据 《华 阳国志 》和 《后汉书西南夷传 》记载 ,后来 臣服 东 汉 的王莽地方官吏文齐 ,先在朱提 (今昭通 )修筑 “龙池 ”灌溉 稻 田,继为益州太守 ,在滇池地 区造起陂池 , “垦 田二千余 顷, 率励兵马,修障塞 ,降集群夷,甚得其和”, “开造稻 田,民咸利 之 ”。文齐可算是汉代封建王朝派到云南 以治绩著称 的第一人 , 但不及赛典赤治滇政绩的广泛和深入 。东汉 明帝永平十二年 (公元年 )设立永 昌郡 , 以郑纯为 太守 , “纯与哀牢人约 ,邑豪岁输布贯头衣一领 ,盐一觯 ,以为 常赋 ,夷俗安之 ”,很像赛典赤 的轻徭薄赋 ,而记载简略 ,不得 其详 。又 章帝元和 时 (公元年) “蜀郡王阜为益州太守, 政化尤异”, “始兴起学校 ,渐迁其俗 ”,颇类似赛典赤的倡导儒 学 ,但 时代邈远 ,史 阙有 间 。

终东汉之世 ,治滇有政绩者寥寥可 数 ,无论其范围和规模均不能与赛典赤相 比。三 国时期 ,诸葛亮为 了 “方务在北 ”的统一 战争 ,必先安定 后 方 云南 ,同少 数 民族 搞 好关 系 ,于 蜀建 兴三年 (公元年 ) 三 月南 征 南 中 ,采 取 “攻 心 ”战 略 ,七 擒 七 纵 孟 获 , “秋平 四 郡 ”,削弱 了地方 豪强势力赛典赤·赡思丁简介,起用 了少数 民族上层人士 ,收到 了 “夷汉初安 ”的效果 。但 由于诸葛亮年年用兵 , “无岁不征 ”,当 时谯周就攻击他对南 中 “供 出官赋 ,取 以给兵 ,以为愁怨 ” 。吴 人张俨说他 “西土苦其役调 ” 。当时蜀 国统治 的云南郡太 守 吕凯 为 “叛夷所害 ”,就是一例 ,大大损害 了诸葛亮所标榜 的 “西和 诸 戎 ,南抚 夷越 ”政策 的成果 (以上参见 《三 国志蜀志 诸葛亮 传》等 )。这和赛典赤抚滇政策 比较起来 ,仍然是逊色的。像赛典赤赡 思丁对 云南作 出过重大贡献 ,人 民至今 受其赐 的人物 ,长期 以来 ,对其研 究者虽然不少 ,而 多侧重于其家世 的 论述 ,至今还没有一本从学术上系统地 、全面地介绍其一生业绩 的传记 。

近年来 ,经 云南省教委立项 的课题之一 的 《赛典赤赡 思丁评传》 ,由云南省 民族研 究所李清升 同志承担撰写完成 ,经 回族史专家云南大学教授杨兆钧和元史专家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方 龄贵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马超群 、云南史学会会长云南 民族学 院 教授谢本书 、云南 民族学院副教授马兴东五位学者评 审,认为 : “第一 ,选题适 当 。”赛典赤 “在开创行省 、兴修水利 、发展经 济 、实行 民族平等 的政策方面作 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选择这样 的 历 史 人 物 立 传 ,很 有 意 义 ”。“第 二 ,态 度 认 真 。”“把 田野 调 查 与 文献资料结合进行研究……论 、史结合较好 。” “第三 ,见解有新 意 。” “对一些 问题 的研究有所突破 ,如赛典赤兴修水利的具体河 道 、墓葬的确切地址等 ,作者都提 出了 自己的新 的认识 。” “第 四 ,行文通 顺 ,逻辑 性强 ,结构 完整 ,叙 述和 分析 能够 自圆其 说 。”这些鉴定意见都很恰 当 。作者将传记 的主人公置于元初实 现 了幅员广 阔的国家大统一 的背景下 ,依次叙述其任职各地尤其 在云南 团结各族人 民取得一系列稳定和建设边疆 的胜利 ,突出了 爱 国主义这一主题 。

作者对有关赛典赤家世 中的疑难 问题 ,本着 实事求 是 的态度 ,一 时无法作 出结论 ,又不 赞 同其他 学者 的观 点 ,就谨慎地予 以保 留,这种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 也 ”的科学态度是好 的。本书对于总结历史经验 ,进行爱 国主义 教育有启迪价值 ,堪称为介绍赛典赤一生业绩的第一部著作 。纵观全书 ,我觉得赛典赤 的一生政绩 中,有两 点不仅值得重 视 ,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 ,维护 中国传统文化 ,兴儒办学 。中国号称礼义之邦 , 是和孔子及 由他创立 的儒家学说分不开 的。孔孟 民族观 的核心是 “用夏变夷”,即用春秋战国时先进的华夏文明去影响周边的少数 民族 ,使华夏精神文 明成为 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 民族共 同的传统 文化 。 “公羊三世说”认为 : “诸夏而夷狄也,则夷狄之 。”意思 是说 ,如果诸夏各 国像远方 的少数 民族 (夷狄 )的行为一样 ,就 要像对 待夷狄一样 对待他们 。又说 : “夷狄 而诸夏 也 ,则诸夏 之 。”若远方 的少数 民族 (夷狄 )像诸夏各 国的文 明一样 ,则要 像对待诸夏各 国一样对待他们 。

孔孟主张 “柔远人 ,怀 诸侯 ” (《中庸 》 ),以德 化 人 。这 是“文 化 平 等 ”的 民族 观 ,而 不 是 以血 统去区别华夷 ,孟子甚至认为舜和文王是少数 民族 (《孟子 离娄 下》)。赛典赤入滇伊始 ,在 中庆初建孔庙 ,兴儒办学 。作为穆斯 林 ,他也在 中庆建 了南城 、永 宁清真寺 。但他不从狭 隘的民族主 义观点出发 ,利用 自己优越 的民族等级和权势去建立清真学制 , 推行伊斯兰 的教育办法 ,而是奉行包括 回回在 内的中国各 民族共 同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 ,实现他兴学育才 的主张 。赛典赤在 元初 民族等级森严 的历史条件下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可贵的。第二 ,不念 旧恶 ,宽容诬告 。元制刑法规定 : “诬告者抵罪 反坐 。”由于赛典赤在云南进行改革 ,招致几名地方 民族首领到 元都控告其专横擅权 。世祖忽必烈对侍 臣说 : “ ‘赛典赤忧 国爱 民,朕洞知之 ,此辈何敢诬告 !’即命械送赛典赤处治之 。既至 , 脱其械 ,且谕之 曰: ‘若曹不知上 以便宜命我 ,故诉我专僭 ,我 今不汝罪 ,且命汝 以官 ,能竭忠 自赎乎 ?’皆叩头拜谢 。

”证之 以 萝槃 甸 (元江 )主再次抗拒行省 ,赛典赤不得 已率师往征 ,不攻 城而使敌人感动 归 降,从而使 “西南诸夷翕然款 附”,真正收到 了 “以德服人 ”的效果 。元李京在 (云南志略 )中说 :赛典赤行 省云南 , “下车之 日,立州县 ,均赋役 ,兴水利 ,置 屯 田,擢廉 能 ,黜 汙滥 ,明赏 罚 ,恤 孤 贫 。秉 政 六 年 , 民情 丕 变 , 旧政 一 新 ,而 民不知扰 ”。这个评论是十分允当的。本书作者李清升君是我主持云南 民族 学 院工作 时 的学生 ,毕 业后 曾在省级新 闻单位工作 ,后调 回云南省 民族研 究所 负责经济 研 究室 工作 ,一贯追求进 步 ,多次获奖 。他为撰 写 《赛典 赤赡 思丁评传 》周访 了六个省 区 ,历时七载 ,确乎是他 的力作 ,故乐 而 为 之序 。年 月日前言本书为云南省教委批准立项 的社科研 究课题成果 ,内容为力 图系统 、全面地介绍元代杰 出 的回回政 治家 、咸 阳王赛典赤赡 思丁一生 的历史功绩及与其有关的一段丰富多采 的史实 。赛典赤赡思丁 ,曾任元 中书平章政事、陕西四川行省平章 政 事 、云南 行 省平 章政 事 等 职 。

对 元代 中 国 ,尤 其 是 云南 的政 治 、经济 、文化 、民族 团结与社会发展等作 出了影 响深远 的卓越 贡献 。自 《元史》列传 以来 ,一直是史学界研 究的重要历史人物 之一 。然而 ,长期 以来 ,仍 留下 了很多至今悬而未决 的疑 问,或 应 当纠正 的疏误 ,或有待填补 的空 白。比如 ,关于其家世 中入华 始祖一节 ,就存在如何对待各种谱牒 中这一部分外无史证 、 内与 时代背景 中有关重要史实相互矛盾 的问题 。在任云南平 章政事期 间 ,其杰 出功绩之一 的兴修水利部分 , 从 一 些 史 料 到 今 人 著 作 ,均 将 大 理 国 国主 段 素 兴 修 筑 的春 登 (台 )堤 的盘龙江分支金棱河及云津堤 (后命名为萦城银棱河 ) 的一段盘龙江河道 与赛典赤创筑 、对 当时 昆明地 区农业经济发展 具有 决定意义 ,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的金汁河 、银汁河相混淆 ,这 就必然影 响了对赛典赤水利事业 的正确评价 ,削弱 了其积极 的历 史 意义 。关于其在云南最先创建孔庙 ,历来著述 多论及其对发展地方 文化教育 的意义 ,但对 当时战乱初 定 、刚建行省 、政局不稳 的动 荡形势下所起 到 的防止原地方政权 势力复辟或有可 能发生 的新 的 割据 分裂 ,加 强 了边 疆 与 内地 的统一这 一 更重 要 的特 殊 政 治作 用 ,就多被忽略,故有必要进行补充 。

在促进 民族 团结方面 ,由于蒙元统治阶级推行过 民族等级制 度 ,也确对一些少数 民族进 行过军事镇压与政 治压迫 ,但在赛典 赤治滇 时期 ,其有无对少数 民族有利甚至是优待 的民族政策 ?即 使 这 些政 策 有 鲜 明的阶级 性 ,在 当时完全 是 为 元 统 治 阶级 服 务 的 ,但在上述特 定 的时代背景下 ,有没有进步意义 ?表现在哪些 方面 ?这也需要作进一步探讨 。再如关于其墓地 ,据现有文字资料记载及 口碑相传 ,竟涉及 三省三 市五个地 点 ,孰是孰非 ,至今 并未统一 。历来认 定 的昆明 松华坝真墓 ,却没有具体确切 的文献 资料作为依据 ,各种家谱 也 从未提及 ,而五里 多所谓 的衣冠墓 ,却又有大量 的史料可 以证 明 是 原 冢 。另 外 诸 如赛 典 赤在 其 忧 国爱 民思 想 指 导 下 的一 系 列德 政 、施 治经验 以及个人 的高 尚品质等 ,对我们今天从事社会主义 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 明建设所具有 的现实借鉴意义 ,历代歌颂赛典 赤 的诗文及其重要认识价值等 ,也少有涉及 ,而这恰恰是 以史为 鉴 、古为今用而研 究赛典赤 的重要 目的之一 。

至于伟大 的航海家郑和 究竟是否确为赛典赤后裔 ,同样存在 分歧 。笔者认为 ,无论是赞 同或持异议 ,均 需提供新 的论据或调 换角度 ,对 旧有史料再深入认识 ,才 能使各 自的论点更为准确有 力 、令人信服 ……总而言之 ,由于上述及未 能一一列举 的方面 ,完全可 以这样 说 ,对赛典赤 的研 究 ,实 际上还远远不够 ,至少 目前还没有一部 系统 、全面 、已解 决 了上述疑 点 ,填补 了有关空 白的专著 问世 。有 鉴 于此 ,笔 者 不 揣 浅 陋 ,利 用 前后 长达年 的时 间 ,查 阅、搜集 了本人力所 能及 的有关古今 中外史料 ,前人著述 ,各种 谱牒 、家乘 ,另沿着赛典赤 当年在 国 内任职 的路线及重要活动地 区 ,先后 或 多 次 到 陕西 西 安 、咸 阳 ,湖 北 襄 阳 ,北 京 ,山西太 原 、大 同,最远至 内蒙古 的呼和浩特 、武川 、土默特左旗等地作 了实地考察 ,同时再凭借本人就在其最后任职过 的云南工作 、便 于 田野调查 的有利条件 ,著成此书 ,希望能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上 更进一步 ,另有所获 。本书在写作表现手法上 ,为求学术研究的通俗大众化 ,在史 料 的运用上特作如下处理 :凡属历史背景介绍 ,尽量少用文言史 料 ,均按正史或 已说 明出处的其他史志材料大意叙述 ,少数 引用 原文 的,对其 中的难点如古地名 、官制 、古代族称等一律加注 ; 涉及重要人物及历史事件介绍 ,对于晦涩艰深 的文言 ,一般采用 直译叙述 ,论据等关键部分 ,为保证论点准确无误 ,则完全 引用 原文 ,但 同时适 当作注释 ;对于有关章节专 门选用 的史料如 由于 涉及特定的历史背景或用典过 多,一般读者不易理解 的诏书 、敕 令 、碑铭 以及古体诗文等 ,先注释后再直译 ,有 的加 以说 明,以 期使本书尽可能成为既 以学术性为主 ,但又有可读性 、知识性乃 至趣 味性及教育意义 的通俗化著作 ,力争拥有较 多的不 同年龄 、 不 同文化层次的读者 。

笔者深信并期望这一面对广大读者而研究及撰写学术性专著 的尝试 ,在 当今改革开放 日愈深入发展 的新形势下 ,能得到学术 界前辈以及读者的理解和支持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与突破 ,但要做到这一点,绝非 易事 。因 此 ,笔者耗 时多年 ,力穷才尽著成此书之 际,并未有如释重负之 感 ,相反 ,因斗胆针对上述及未尽诸多遗 留问题提 出了 自己的见 解而心有余虑 ,因为本课题虽然 已经过 了专家 的鉴定验收 ,但仅 为 “初 审 ”合格 ,而广大 的读者 ,才 是更权威 的 “终 审 ”评判 者 。笔者将诚恳地期待着各界读者 、同行师长们 的批评 、指正 , 以期将赛典赤赡思丁这一优秀历史人物 的研究,推 向更新、更 完满 的高度 。目录 序一王连芳 序二马 曜 前言 第一章家世之谜第一节谱牒之谜家世 出身 、众说纷纭云南各地家谱 、南京 (郑 氏家谱首 序 )等关于赛典赤二十六世先祖于北宋神宗朝入居 中国无史志文 献印证对照当时历史背景 ,仍存疑 问珍贵的线索、重要 的保 留价值 。第二节史志之谜(元史)本传记载赛典赤归附成吉思汗 ,无具体时间、地点, 且年龄与 “命入宿卫 ,从征伐 ”等存在矛盾其余家世 出身均 为泛指 , “回纥”之说明显有误新生年说有待商榷 。

第二章仕途万里第一节初宦 内蒙首任 丰 、净 、云 内三 州都达鲁花 赤 。青年 得 志并卓有 建树“初仰承于调度 ,遂进擢于台阶”,为后来仕途 的发展奠定 了坚实 的基础 。第二节尽职燕京历事 四朝 ,太宗 、定宗时任燕京路断事官宪宗时任燕京 路总管、采访使等职世祖 即位 ,任燕京路宣抚使 、中书平章 政事等职累朝知遇 ,政绩斐然 ,尤为世祖所倚重 。第三节主政陕川加强武备、安置 民户、屯 田垦荒、修治道路、参加具有重大 战略意义的襄阳之战戎马倥偬 ,仍关心国计 民生及教育建设获得 了朝廷 “四川分陕,朝廷无西顾之忧 ”及 “黎 民 口碑 同 琰珉 ”的赞誉 。 第三章抚治云南第一节建立行省边疆政局动荡、远人不安临危受命,出任云南行省平章 政事改革政治机构,在 中国历史上首次建立云南行省,从根 本上结束了封建地方政权势力的割据 ,促进 了国家统一至今 全省近一半的县、市,或 由其直接所设,或据其所立路、府 、州 改置 ,云南省名 ,省会 昆明也历元 、明、清 、民国至今一直沿 用。第二节兴修水利治理盘龙江及海 口,解除昆明水患兴建松华坝,保证了 农业生产灌溉金棱河非今 日之金汁河 ,银棱河非今 日之银汁 河六河、海 口、松华坝水利建设,是云南历史上第一个 “民 到于今受其赐 ”的规模最大、最完整、最科学的系统水利工程 。

第三节发展经济稳定和建设边疆 的有力措施云南历史上规模最大 的屯 田,轻赋薄税 ,与 民休息,修路置驿,繁荣商旅,导水治桥 ,扩 建 中庆昆明首次成为云南行省的政治 、经济 、文化 中心 。第四节兴儒办学云南历史上第一次建立孔庙祖 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传 播到落后偏僻 的边疆促进 了当时及后世文化教育事业 的发展从精神方面防止 了原地方政权势力的复辟及潜在 的分裂 ,加 强 了边疆与 内地 的统一 。第五节安抚 内外在 多民族 的云南边疆 ,成功地实施 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 的民族政策促进 民族 团结 ,培养 民族官员 ,尊重 民族风俗习 惯 ,帮助 少数 民族 发展经 济 、文化 ,宗教信仰 自由恩威并 施 ,有理 、有利 、有节 的对外关系及政策安抚 安南 ,“悱恻 芳芬 ”传佳话抗击缅甸蒲甘王朝 的入侵 ,保卫金齿 ,维护 了 国家版 图的完整 。第六节尽职而终抚滇六载 ,一朝病逝 中庆“百 姓 巷 哭 ”,“远 近 闻 之 ,如 丧父母 ”,异邦国王 “为文致祭”,使臣 “号泣震野 ”中国历 史上第一位去世后 中外朝野 、臣民悲悼 的 “省长 ”“应天者 惟 以至诚 ,拯 民者莫如实惠”,城乡经济 的发展及一系列的德政 , 是人民悲 恸和千秋仰怀 的社会原 因。

第七节墓地之谜古今 中外史料记载及 口碑相传 ,一代名臣葬于三省三市五个 地点至今 昆明尚有东北郊松华坝墓 、城东南五里多陵已 成定论者查无实 际,以丰富史志资料为据者误为衣冠墓扑朔 迷离辨真伪五里多墓地是原冢 。 第 四章古今 同悼第一节封赠祭祀“德 以久而弥思、事至今而益显 ”历代及 外 国的表彰祭 祀元成宗铁穆耳追赠诏 ,安南 国王陈 日烜 、明太祖朱元璋 、 明成祖朱棣祭文 ,清云贵总督范承勋碑记 ,民国云南省公署参赞 袁嘉谷陵记 ,云南督军兼靖 国联军总司令官唐继尧 、代理云南省 长周钟岳 、督军公署总参谋长孙永安 、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 、省 政府委员卢汉 、省法政学校祭文 、祭联 。第二节诗文题咏“诗 言 志、歌 咏 言 ”上至最高统治阶级 、行省大员 ,下 至一般文人及平 民百姓 ,虽时代各异、地位有别,但古今 同悼、 千秋缅怀之情却完全相 同元宣慰副使李京诗 ,儒学提举赵子 元铭文 ,明太祖朱元璋 、成祖朱棣御制诗 ,内阁首辅杨一清诗 , 云南按察司副使王臣铭文 ,清永善县教谕傅应 台、民国云南省公 署参赞袁嘉谷、诗人宋嘉俊、当代知名学者邹硕儒、著名诗人马 瑞麟 、毛诗奇诗。

第三节风范永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与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永不过时的 “忧 国爱民”济世思想可资借鉴 的领导艺术 ,工 作方法 ,治滇经验独具警示意义的 “轻财爱民”, “廉洁 自 持 ”,“秋 毫无所 私 ”以及 谦虚谨慎 的高 尚品质 。 附录一:后裔概况一、子孙簪缨(“出将入相王侯第、丰功伟绩圣人家”五子二十三 孙 , 多文韬武略、身居要职,建功立业 、名垂青史云南行 省 、陕 西行省平章政事纳速剌丁,四川行省左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忽 辛,中书平章政事伯颜 ,福建行省、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乌马儿 。二、历代名贤赛 氏家族 的门第家风、优 良传统在伊斯兰宗教文化 的维系作 用下产生 了奕世名贤及事业有成 的大家明代伟大 的航海家郑 和拂去晋宁月山马哈只墓碑上 的岁月尘埃和迷雾 ,郑和原为 其后裔清代宗教文化界人才辈出,近代、当代著名教育家、 作家、学者后继有人。三、后裔故里物换星移 、世事沧桑赛 氏家族今 已遍布五湖 四海世 居云南、世系较明显、姓 氏较单纯、人 口较多且相对集中者三处通海县纳古镇 、个 旧市沙甸 区、巍 山族 回族 自治县永建 乡 。 附录二 :关于建立赛典赤 赡思丁纪念馆 、学术研究会 以及恢复 重建忠爱坊 的建议 后记第一章家世之谜第一节谱牒之谜家世出身、众说纷纭云南各地家谱 、南京 《郑 氏家谱首 序》等关于赛典赤二十六世先祖于北宋神宗朝入居 中国无史志文 献印证对照当时历史背景,仍存疑 问珍贵的线索、重要 的保 留价值 。

元代著名 回回政治家 、云南行 中书省平章政事赛典赤 赡思 丁 (公元年 ),中亚不花剌 (即布哈拉 ,原为波斯属 地 ,今属乌兹别克斯坦 )人 。其名全称为 :赛典赤 赡思丁 乌马 儿,均为阿拉伯语的音译 。 “赛典赤意为 ‘荣耀的圣裔’,赡思丁 意为‘宗教 的太 阳 ’,乌 马儿意为‘长寿 ”,。 一般史书简称赛 典赤 赡思丁,有的仅称赛典赤或赡思丁,民间多尊称咸阳王 。关于其家世 出身 ,长期 以来 ,史学界可谓众说纷纭 、莫衷一 是 ,至今仍无定论 。在谱牒方面 ,主要有 以下几种 :出 自云南巍 山彝族 回族 自治 县的 《马氏家乘》,大理市的 (咸阳家乘》,石屏县的 《赛 氏总族 牒《赛氏谱,昆明的 《赛典赤家谱》,江苏南京的 《郑氏家《中国回族大辞典》,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年版 。 谱首序》等等。有 的虽非谱牒 ,但 多涉及赛典赤家世 内容 的则 有清代 的 《咸 阳王抚滇功绩节略》,《清真指南 )卷中的 (请褒 表 )以及有关碑铭等 。这些 出 自各地 的谱牒 ,在论及赛典赤家世 时还收录 了大量有 据可考 、真实可信 的史料 ,如关于赛典赤赡 思丁生平事迹 、德 政功绩 的碑 、铭 、诏书 、敕令 、诗文等 ,有 的属于独家所有 ,具 有重大学术研 究价值 ,无疑十分珍贵 。

但至二十六世祖所非尔于 北宋熙宁年 由其祖籍 中亚布 哈拉入居 中国,后至三十一世祖 即赛 典赤归附元太祖成吉思汗部分 ,各家世 内容始见分歧 ,有 的对照 史实存在疑 问,尚待深入研 究识别 。在最具代表性 的巍 山县 《马 氏家乘》中,涉及赛典赤先世及 其本人与中国宋、元发生不寻常关系的部分 内容如下 :二十六世祖 纳 只 闷的你 所非 尔 (简称所 非 尔笔 者 注 ),为大西域阿思补花剌 (即布 哈拉笔者注 )国王 。兵威强盛 、慈厚性直 、识时审势 。自鼻祖迄今 ,凡五百余载 。历世 既多 、迁徙 不常 ,因 中国辽夏 起兵 ,侵 叛宋廷 ,宋选使往搬兵 ,公与弟艾尔砂并三子 ,率部下七万余人 ,职官二百余员,驼马七千余匹 ,于大宋神宗熙宁三年庚戌 ,入到京师 。神宗大悦而宠异之 ,请公为本部总管 。元丰三年 ,四方稍定 ,补花剌 国臣阿力 、蜜尔拾沙等文武二百余员 ,领 随从七百余骑至西京进贡 ,请公还 国,上留之驻京保 国,诏公加封宁彝侯庆 国公 ,赐赤①这几种家谱 出处分别为 : 《马 氏家乘 》为年李维耀 、龙发科收集于云南 巍 山县 ,家谱主人马尚文 。 《咸阳家乘》为马颖生收藏 , 《赛 氏总族》为笔者摘录 于云南省图书馆 , 《赛氏谱牒》为薛贤收藏 , 《赛典赤家谱》、 《郑氏家谱首序》为李 士厚 收集 。

金二百两 、银五千两 、纻丝一千匹,每年加俸五百石 。 散本部护卫五千三百人于 山左 山右 、淮泗之 间农种 ,免 纳秋粮 ,随时听调 。令艾尔砂带领余众归国,掌补花剌 国事 ,酬劳丰美 。哲宗元祐八年癸酉年 ,公薨 ,享年九 十七岁,赠戎部总管、宁西域 国朝奉王。二十七世祖赛严苏来公纳 ,受本部参知 、历本部副使、袭宁 彝侯 。徽宗遣伐吐鲁番 ,封平夷大元帅 。征奔罗国还 。 至钦宗靖康元年丙午五月卒 ,享寿六十一岁。钦宗谕礼仪院曰:赛严父子 ,虽西域酋长 ,乃却王 位 ,亲赴朝廷援边 ,其忠义可嘉 ,务设叙赠 ,以柔外 国 勿怠 。赠封济美佐顺侯 、封莒国公。二 十八 世祖苏祖沙鲁古公纳 ,授本部择长 ,升本部参知 ,历 枢密知事 。建炎元年丁未 ,高宗命会金元帅罕述普纳 、 万户观都尔八砂 ,加枢密副使 、南渡进枢密使 。宋孝宗 隆兴元 年 癸 未 ,孝 宗赐封 袭 宁彝侯 。光宗 绍 熙二年 辛 亥 ,光宗遣 同钱 中丞 持节连和于金 ,敕封宁西侯 。金人 善入骑射 ,被拘不屈 ,遂卒于金 ,享寿八十 四岁 ,晋封 昭庆王 。二十九世祖坎马丁欲速甫 ,宋 宁宗庆元元年征金 ,太和 间为 统兵营帅 ,敕封总管天下都招讨 ,世袭王爵。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评价 人文社会教育丛书.pdf

三十世祖马哈 目可马乃丁 ,宋理宗淳祐二年壬寅,授布政统运使、平章政事 ,总督天下军务 ,封云 中郡公,再赠太尉 、仪 同三司 ,封雍 国公。妻 比比哈顿 ,封雍国夫人 ,生一子赛典赤赡思丁 。以上五世 ,均 臣宋室 ,一 百六十年之 间,功溢寰宇 ,莫可言喻。三十一世祖赛典赤赡思丁 ,元太祖西征 ,公起关 中,率千骑 以文豹 、白鹘迎 降。太祖欣其远附,钦为西域圣人之后 ,以赛典赤呼之而不名 。其 国言赛典赤者 ,犹华言贵族也 。敕令镇守陕西 、丰 、靖 、云 内三州达鲁花赤,改平阳、太原二路达鲁花赤……”这一部分存在 的疑 问为:二十六世所非尔至三十一世赛典赤 赡思丁,经历 了北宋神 宗 、哲宗 、徽宗 、钦宗朝 ,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 、理宗 朝共九帝 ,并且在三十世 、即赛典赤之父生平后面还 附有与宋廷 关系密切 的说明。但按其重大事件线索对照 (宋史》,如神宗熙 宁三年 ,凡宋廷所涉及 的国内外朝务活动 ,在本纪中均有 明确记 载 ,但却不见所非尔万余人 的军队 “入到京师 ”并受到接待 的 盛况 。 “哲宗元祐八年”,宋廷一位官员 “蔡确卒 ,都有记录 , 而堂堂 “宁彝侯庆 国公”于岁 的高龄去世 ,却失载 。

二十八 世时,宋 、金局势事实上一度缓和 , “光宗绍熙二年 ”两 国使 臣 还友好往来 。如这年元月 ,金主母亲去世 ,宋廷即 “遣宋之瑞等《宋史 二 纪 哲宗》。 使金 吊祭 ” 。六 月 ,逢金 主生 日,也遣 使祝 贺 。每 次礼毕 ,金 也派宗室大员 回访 。九月 、十二月 ,还分别派 “完颜兖等来贺重 阳节 ”及 “完颜宗璧等来贺 明年正旦 ,。宋廷方面 ,并不见苏 祖沙鲁古公纳 “同钱 中持节连和于金 ”事 ,即使有 ,当时如此 友好,岂能 “被拘不屈”而死 ?除此而外 , 《宋史》中专 门记录各个时期一切大小外交活动 的(外 国君长来朝 》 以及 《恩赏》、《封赠 》、《出征 》等部分 ,也 从无只字片语关于赛 氏列祖的任何记录 。另外 ,堪称皇家档案资料 、专 门补充史书漏误 、对整个北宋 “分 门别类、按年系月编次”的 《宋大诏令集 》和 “在 一定程 度上弥补了 (宋史》的不足与阙漏 ”的 《宋史翼 》 以及清人所 著的 《续资治通鉴 宋纪 各帝大事纪》等有关宋代史料也 同样未 见赛 氏列祖 的记载 。诚然 ,由于种种原因,有 的历史事件确实不会被载入史籍 , 但至少也应与当时的局势或时代背景相吻合 ,但遗憾 的是 ,在这 方面 ,上述记载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赛典赤之父既然在南宋理宗 朝淳祐年 间 (公元年 )及其后一段 时期还在勤于王 事 ,况家谱 已强调 “以上五世 ,均 臣宋室 ”,则赛典赤本人也必 然 出生于南宋境 ,岂能倒 回余年 ,单独于 “元太祖西征”时, 即公元年在 “关中”即西北归附太祖成吉思汗呢?另外 ,赛典赤 曾于至元初参加过攻灭南宋 的襄阳之战,从战 略意义上来看 ,襄阳破则宋都临安危 (详见第二章第三节 ),既 然当时其父 、祖 尚在南宋 ,几代又均为宋室忠臣,这 岂非 自相矛 盾 ?再看南京 《郑氏家谱首序》有关赛氏家世摘要如下:① 《宋史 二 纪 光宗》。

《宋大诏令集 校点说明》。《宋史翼 影印说明》。“宋神宗熙宁三年 ,由西域天方 国普化力 国王 ,因被邻 国侵略之 ,不忍 以土地之故而害人 ,舍 国适宋 ……所非尔边战事载在 《宋史》,班班可考……迨元定鼎 ,马哈木思立功名 ,以赎不死宋之罪也 。元授 公平 章政事 ,数建奇功 ,总督 天下军务 。鼎 革之际,深仁厚泽 ,天下多颂公德焉 。马哈木长子赛典赤赡思丁 ,帝特命驻镇咸 阳,为都招讨大元帅 ,授上柱 国左丞相 ,封咸 阳王 ,仍管平章政事……”与前一份家谱对照 :前者所非尔入宋 ,是 因宋廷有难 ,前往 “搬 兵 ”,乃 应 邀 而 至 ;而 后 者 却 是 因 自己有 难 ,故“舍 国适 宋 ”, 为投奔而来 。前者赛典赤之父一直为宋 臣,至其本人始归元 ;后者却是 自 其父就 已事元 ,其本人此前一直为宋臣。对照史实 ,如前所述 ,遍 阅有关主要宋代史籍 ,并无赛 氏家 世 内容 ,“班 班 可 考 ”,令 人 费解 。“迨 元 定 鼎 ”,如 再 结 合 全 文 中 的“天 移 宋 祚 ”来 看 ,为 南 宋 正式覆亡 、元统一全 国的年,因赛典赤也于这一年去世, 年岁 ,故其父至少岁 以上高龄 ,已难再有大 的作为 。

况 且 ,查 《元史》卷至《宰相年表》及 《世祖》本纪等 , 有元一代平章政事 中,并无 “马哈木”其人 。至于赛典赤本人 , 时已去世 ,但在这一份家世中,却仍在建功立业之际。另外,关于 “咸阳王”封 爵,据 (元史)本传及诸地方志介 绍 ,是在元世祖之后的成宗大德元年才追封的, “平章政事 ”为 生前由世祖授予,并非 “仍管”即袭封 。石屏 《赛 氏总族昆明 《赛典赤家谱》等 ,除前者遗漏 十一世 ,将赛典赤误为二十世祖外 ,其余家世 内容基本相 同,存 在疑 问或为父 、祖辈均在南宋任职 ,至其本人 ,突被新朝重用 , 或生前就被封为咸 阳王。较详细涉及赛典赤家世 的 (咸 阳王抚滇功绩节略》,对于类 似上述诸家谱所载 内容 ,尤其是所非尔至赛典赤之父这一段历 史 ,一代史学大师方 国瑜先生对照正史之后 曾提 出疑 问: “不知 有何根据 ?” 对 一些具体细节 ,如前述赛典赤生前就受封咸 阳 王一事,方先生也明确指出: “《节略》谓 (赛典赤)驻镇西秦时 (至元元年至七年 )封咸 阳王 。若此之类 ,作者不熟习史事 ,且 玩弄文墨,故往往非史实。” 著名 回族 史学家 白寿 彝先生在综 合分析 了包括 (节略)在 内的史料后 同样指 出: “……所 以关于 赡思丁先人 的事迹一项 ,我们现在还不能有所决定 ”,对马哈 木 由宋归元 ,在论述 了其 中的种种矛盾后 ,也指 出: “故 《抚滇 绩》所记马哈木归元时期,也是一个疑问”。

清初名贤马注 ,为赛典赤十五世孙 。按理说 ,由其亲 自撰写 的 《请褒表》所涉及 的家世 ,应较为可靠 ,因这是敬呈清帝 “以 资御览”,请求追褒先祖的奏章。但遗憾的是, 《请褒表》仍存在 类似 的疑 问。这也许就是最终未被康 熙帝重视和采纳 的原 因 。 《请褒表 )叙述的家世 内容摘要如下:“……宋熙宁时,臣祖所非尔为阿思补哈剌 国王 ,入贡京师 ,神宗大悦 ,留住淮泗之 间,封宁西域朝奉王子 。赛严封莒国公 ,赛伏丁封昭庆王 ,孙苏祖沙封宁夷侯 。绍熙二年 ,遣和于金 ,卒 以殉难 。子坎马丁为统兵营帅 ,孙马哈 目封云 中郡 ,公生赡思丁 。会元灭金 ,赡思丁率部迎 降。太祖欣其慕义 ,以为西域圣人之后 ,得归辇毂 ,授职中书左相咸 阳王 。”这一源流与前述 《马氏家乘》等基本相同。① 方 国瑜 :《关于 〈赛典赤抚滇功绩》,载 《回族史论集》,页 。② 方 国瑜 :(关于 〈赛典赤抚滇功绩》,载 《回族史论集》,页 。白寿彝: 《赛典赤赡思丁考》,载 《中国伊斯兰史存稿》,页 。白寿彝: 《赛典赤赡思丁考》,载 《中国伊斯兰史存稿》,页 。“云中郡 ” (今 山西大同、内蒙呼和浩特一带 )或其余家谱所 载 的 “封云 中郡公 ”,应注意不能作为 “马哈 目”曾到过北方或 在该地 区归元 的依据 。

这 是 因为北宋 末 ,宋 、金 曾一度联 合攻 辽 ,盟约预定收 回当时 由辽控制 的云中地 区后归还北宋 ,但 因后 来宋 、金失和 ,宋室南渡 ,金人背信弃义 ,占据 了该地 ,金亡后 又为蒙古所据 ,故父祖几代 已居南宋 的 “马哈 目”,虽被封为云 中郡公 ,仅为从未及无法实地就任的荣誉性虚职 。这一份家世与其余家谱不 同及依 旧存在 的问题主要是 “会元 灭金 ,赡 思丁率部迎 降”。因为据 《元史 》本纪 《太祖 》、《太宗 》 等记载 , “会元灭金 ”有两个 “时态”,如是 “正在进行时态”, 则 因这一场攻金战争 ,在整个成吉思汗 时代都在进行 ,具体跨度 最长且战事激烈为年至年阶段。这一期间,蒙古铁骑 横扫 了黄河 以北 、华北平原的几乎全部金朝领土 ,攻克 了金 中都 (今北京),金朝只剩下了几座孤城 。此间赛 氏家族与这一战区地 隔南北 、毫不相干 ,何况赡思丁也 尚年幼 。如是 “完成时态 ”, 则为金哀宗逃至蔡州 (今河南汝 阳) 自杀 、金朝覆亡 的年 。 当时,成吉思汗 已死年 ,灭金统帅为其三子 窝阔台,赛典赤于 此期间迎 降太祖并被他 “授职 ”尚未设立 的中书省左丞相及去世 后才追封的咸阳王显然不能成立。

令人不解 的是,尽管诸家谱存在上述疑 问,但其并非 出自一 时一地一人 ,从地域上来说 ,远至南京 ,近至云南各地州 ;从最 后编修时间范围来看 ,起至清初 ,讫于 民国。况马注及 《赛 氏总 族》的修纂者赛屿等并非等闲之辈 ,既均为赛典赤后裔 ,又是 名重一时、交游甚广的学 问大家或朝廷官员,即使修谱时难免会 有些夸大渲染,但至少也应事 出有 因,决不会无 中生有 、凭空杜据 《元史 太宗》三年八月条载: “秋八月,幸云中,始立 中书省,改侍从官 名。”可知设立 中书省始于太宗 窝阔台时代 。 撰 。因此 ,笔者认为 ,对于这一些 已近乎神秘 的记载 ,用历史唯 物主义 的观点来看待 ,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 、曲折起伏 的发展过 程 中,很多历史事件 、社会现象一时甚至永为千古不解之谜 ,其 实是正常的,并不足奇 。同时,因其具有重要 的保 留价值 ,给后 人留下了珍贵 的线索及饶有兴味 的悬念 ,一方面 ,不必在证据不 足的情况下牵强附会地非要下一 明确结论才罢休 ,另一方面又需 再深入广泛 、实事求是地研究探讨 ,相信随着 中外史籍或文物考 古 的进 一步发现 ,终究会 获得新 的突破 ,争取最后解开这一个 谜 。

第 二节史 志之谜《元史》本传记载赛典赤归附成吉思汗,无具体时间、地点, 且年龄与 “命入宿卫 ,从征伐 ”等存在矛盾其余家世出身均 为泛指, “回纥”之说明显有误新生年说有待商榷。有关赛典赤身世 的正史 ,影响较大者 ,为 《元史》本传 (卷《赛典赤赡思丁》)。但也仅寥寥数语:“赛典赤赡思丁 ,一名乌马儿 ,回回人 ,别庵伯尔之裔 。其 国言赛典赤 ,犹华言贵族也 。太祖西征 ,赡思丁率千骑 以文豹 白鹘迎 降,命入宿卫 ,从征伐 ,以赛典赤呼之而不名 。”这一记载较有价值且与诸家谱相 同部分及有关史料能相互印 证者为 : “别庵伯尔即波斯语之对音 ,穆罕默德之别 号,此言天使也,中国载籍中异译亦多。 ,之所 以过于简略,因太祖成吉思汗 时 “惜乎当时史官不备 , 或多失于记载云 ” ,在很多方面又给后人留下了难解之谜 。首先 ,赛典赤 “迎 降”没有具体地 点,其次是入宿卫与年龄 方面 的矛盾 。众所周知 ,元太祖西征是在南宋 宁宗嘉定十二年至十七年 , 即公元年至年 。其与 四个儿子共统帅万大军从蒙古 本土西行而南 ,万里征战 ,一直打到 申河 (今 巴基斯坦境 内印度 河 )。

一路上 ,除部分 闻风款 附、及时迎 降的城乡外 ,一概被烧 杀抢掠 ,沦为废墟 。赛典赤的故乡布哈拉 (历史上又作蒲华 、不 哈尔 、不花剌 、阿思补花刺等 )也 曾因抵抗而在 陷落后遭 到血 洗 。据有关史料如小林高 四郎的 《成吉思汗》、屠寄 的 《蒙兀儿 史记》 以及 (多桑蒙古史 )中西征章节 的记载 :布 哈拉城破后 , 主要行政官员及伊斯兰教首领 “法官别都鲁丁 、罗 昆 乌兹丁 ”、 “伊玛 目罗古哀丁 ”、 “教长鲁克那丁”等均被杀害,并无赛典赤 本人及其父 、祖等 ,这说 明他们当时不在该地 。退一步而言,如 果其为史籍所遗漏 ,根据 当时蒙古军的惯例 ,也不可能再 “命入 宿卫 ”,因为 “宿卫”为 “天子之禁兵也”, “比之枢密各卫诸 军 ,于是为尤亲信者也 ”,经过抵抗而被征服,已结下仇怨, 心怀不满的异教徒 ,岂能轻易进入这一至关紧要的部 门。另外 , 从年龄上来看 ,赛典赤年生 ,那在布哈拉陷落 的公元 年月 ,仅岁余 ,以西征结束计 ,也 尚年幼 ,即使可 由别人代 其 “率千骑 以文豹 白鹘迎 降”,但其本人又怎能 “命入宿卫 ,从 征伐 ”呢 ?对这一疑 问,白寿 彝先生早在年 就 撰 文 指 出:①冯承钧 : 《元代 白话碑 》 。

转 引 自方 国瑜 : 《关于 〈赛典赤抚滇功绩》,载 (回族史论集》,页 。《元史 太祖)二十二年七月条。③ 《元史》卷《宿卫》。 “按太祖取不花刺 ,在其 即位之十五年 (公元年 ),时 赡 思 丁方九岁,迎降云云,未必实也。”当时 白先生仅为怀疑 ,未作具体 阐述 ,到年 ,虽 时过 境迁 ,但他仍坚持并解释了这一观点:“关于赡思丁或赡思丁先人归元 的经过 ,《元史》和《抚滇绩》、 《请褒表》各不相同……三说相差甚远,但没有一个完全可 以相信 的。太祖西征 ,为太祖 即位之年至年 (公 元年 )。这 时 ,赡 思 丁仅是一个至岁 的小儿 。 《元史》所谓率部迎 降,‘命入宿卫,从征伐 ,以赛典赤呼之而不名’,似乎不像一个小儿作 的事 以及对待一个小儿的样子 。固然幼年之能办大事而受人器重者也不是绝对没有 的事 ,但毕竟不常见……太祖西征时之归元者 ,究为赡思丁本人或其尊,亲属 ,实不能无疑 。关于赛典赤的家世 出身 ,在诸地方史志中,还有下列说法 :一 、 “云 南诸 路 行 中书 省 平 章政 事 赛 公 ,本 乌 孙 国师 之 后。”二 、 “阿滥谧人 ,向夸其望族 ,谓 比诸 中国孔子后人之世贵 云。

”三、“回纥 之 有 良德 者 。”关于第一种说法 ,即 “乌孙 ”之说 ,其本为秦汉之际中国西 北的游牧 民族 ,后虽建立过政权 ,但距赛典赤时代甚为遥远 ,至 五代十 国时,因局势动荡 ,屡受邻族侵扰 ,政权瓦解 、分散 ,渐① 白寿彝 : 《赛典赤赡思丁传 》,载 (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 )上册 , 《人物 掌故》。② 白寿彝: 《赛典赤赡思丁考》,载 《中国伊斯兰史存稿 》,页 。《康熙云南府志》卷《赛平章德政碑》及卷《咸阳王庙铭》。④ 屠 寄 : 《蒙 兀 儿 史记 》卷王恽:《秋 涧大全集中堂记事 与当地各 民族融合 ,至赛典赤所处的宋末元初时代 已不复存在 , 仅剩少数聚居部落 。另外 ,国师一般指太师 ,汉 以后历代沿设 , 多为少数重臣加衔 ,表示尊称礼遇 ,并无实权 ,有 的则为辅导太 子读书学治的官员 。因此 “乌孙 国师之后”实际与赛典赤及其相 近几世家族无涉 。当然 ,如按地名沿用 旧称 的习惯来分析 ,因 “乌孙 ”历史上 曾先后活动于伊赛克湖 、葱岭一带 ,已属 中亚 , 地接赛典赤故土 ,如 以国师为朝 中高级官员的泛称 ,则也事出有 因,狭义虽误 ,诚如方 国瑜先生所言, “乌孙亦泛称 ,不能确定 为乌孙 国人” ,但广义 尚可资参证 。

至于 “阿滥谧 ”,本波斯帝 国一行省,独立后为阿萨息斯王 朝 ,早在公元年就亡于萨桑王朝 ,萨桑王朝后又于公元 年被阿拉伯人所灭 ,此均为泛指波斯所属地域 ,除说明赛典赤 旧 称 国籍外,并未指出其具体出生地 ,故也无实际意义 。关于 “回纥,乃隋唐时期分布于今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 域的古代 民族 ,世纪 中叶虽建立 了地方政权 ,但世纪 中叶即 为黠嘎斯 (今新疆柯尔克孜族先 民)所灭,余部后来演化为维吾 尔族与裕 固族 。故从时间等方面来看 ,此说也不准确 ,这主要是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虽知道赛典赤是回回,但却与回纥相混 ,以至 误传 。面对 《元史》和上述史志 以及诸家谱 中的疑 问,近年来 ,有 学者提 出新 的见解 ,认 为赛 典赤是生 于年而非年 , 父 、祖辈并未到中国,而是辗转迁徙并入主哈刺鲁部 (今哈萨克 斯坦 巴尔喀什湖南一带),到了西辽末期 ,赛典赤之父阿尔思兰 汗被西辽主逼迫 自尽 。年 ,成吉思汗派兵进抵 哈刺鲁境 , 早就对西辽统治者不满的 “可马乃丁夫人”,即小阿尔思兰汗 的 母亲 , “派出忠实可靠的老臣马马,带领着 自己年幼的孩子出发方国瑜: 《关于 〈赛典赤抚滇功绩 》,载 《回族史论集》,页 。

了。为 了避开西辽暴君 的耳 目,他们伪装成亦都护 (即畏兀儿君 主笔者注 )的使者 ,千里迢迢 ,到达 了怯绿连河 ,晋见 了气 吞 山河 的成吉思汗 ” 。至年,成吉思汗西征经过该地区时, “年约岁的阿尔思兰汗毅然率领 自己的人马 ,加入蒙古大军 。 他为着蒙古人的事业,也是为着 自己民族和信仰而战 !”(增 订 本论证略有不 同,但论点依 旧,兹不再重复引出笔 者 注 )此说存在 的疑 问是:(一 )据(中 国 通 史 )第 七 册页及 《世界征服者史》上册页记载,年 (具体月份为年初月,见 (元史 )卷 《太祖 六年辛未春条》 )确有哈剌鲁部阿尔思兰汗投奔成吉思汗 事 ,并都提到娶成吉思汗一女为妻 ,前者还 明确记载有名字 “阿勒合别姬公主”。如果小阿尔思兰汗就是赛典赤,那按此说的 赛典赤 出生年推算 ,其也年仅岁 ,这 岂非 矛 盾 ?况 且 ,诸 家 谱所载赛典赤之妻名为 “阿沙塔里路酥 ”,也非该公主名 。另考 后来元帝对她的诰封 : “婉 自名家,嫔我贤辅 ,循法度而供壶职, 以恭俭而相夫劳 ,等句,也无公主、帝 胄的印证 。(二 )哈剌鲁部至怯绿连河 (即今蒙古人 民共和 国东部克鲁 伦河 ),因东北有阿尔泰 山、中有杭爱山、北有唐努 山、南有戈 壁阿尔泰 山等险峻的山脉阻拦 ,另外还须跨越额尔齐斯河 、鄂毕 河 、扎不罕河 、拜答剌河 、斡耳罕河等多条大河 ,避开盐沼泽 、 荒漠等 ,在 当时只有两条道路可行 ,其 中较近 的南线须先迂 回至 北部 的 巴尔瑙尔 ,后南 下才 能穿过 阿尔泰 山与唐努 山之 间的山 口,进入今 蒙古 的察干诺尔 、吉尔格 朗图、盖希尔 、车车尔勒 格 ,再至乌兰 巴托后才能到达 ,全程约里 。

(《中 国历 史 地 图集》第六册、 《蒙古、克烈等部》, 《世界地图册》普及本 )按① 纳为信 : 《赛 典赤 赡 思丁世家 》(初版 ),页 。② 纳为信 : 《赛 典赤 赡 思丁世家 》(初版 ),页 。《赛平章某国夫人诰》,载 《回族人物志》附卷之二。 新生年说推算 ,因赛典赤抵达 目的地是年月 ,那 出 发 时 实足年龄仅为岁左右 (以生于年初或年末及行程约数月计 )。 如此年幼 的孩子 ,如此艰险、遥远的旅程 ,承担的又是一项重大 政治任务 ,这有可能吗 ?(三 )、《辞海》第页 “葛逻禄 ”条解释 : “成吉思汗六年年 ),葛逻禄 (哈剌鲁 )阿尔斯兰汗与阿力麻里王俄柴儿 降蒙古,成吉思汗以公主妻之。”这在 《蒙古秘史》第十章 《征服畏兀儿及林木中百姓》一节 有 印证云 : “成吉思合罕因为阿尔思兰罕未战即降,加 以表扬 , 把 自己的女儿给了他 。”该文至此还特地用括号强调: “成吉思合 罕把女儿阿勒合别乞给了阿尔思兰罕。”以此分析 ,阿尔思兰罕 (汗 )决非为生于年 的赛典赤, 因为只有到了 “能战”而 “未战即降”、当婚而 尚未娶 的年龄 , 其才有受到 “表扬”及招为驸马的理由。

(四)退一步而言,假设赛典赤确实在岁就作 了成吉思汗 的 “女婿 ”,惊世骇俗暂且不管,但既已为一家人 ,那在年后 即年二人重逢时, (元史)怎还会如陌生人般地记述 : “太 祖西征 ,赡思丁率千骑 以文豹 白鹘迎 降……”以及成吉思汗还 说:“怎能称 他为 阿尔思兰汗 呢 ?”(五 )自春 秋 以来 ,中 国各 代 就 基 本 明文 规 定:“大 夫七 十 而 致事 ” ,致事 即致仕 ,为交权于君 ,辞 官退职 。元代沿用前朝 旧制 ,还补充一条 : “诸职官年及致仕而不知止者 ,廉访司纠黜 之 ” 。诚然 ,任何时候 ,普遍性 中有特殊性 ,超过岁而仍任 职者也有 ,但多担任 闲散 、技术 、参政 、议事之类 的轻 闲工作 。 如 曾以勇武著称的昭毅大将军、骠骑将军张柔 ,致仕后被封为安①纳为信 : 《赛典赤 赡 思丁世家 》(初版 ),页 。《礼记 曲礼上》另 《礼记 王制》也规定 “七十致政”,也即致仕辞官。《元史》卷《职制》上。 肃公 ,参与至元初监修大都的工作。曾任都水监官的郭守敬, 大德七年 ,成宗虽 “诏 内外官年及七十 ,并听致仕 ,独守敬不许 其请 ” ,但其实他 已在致仕前几年改任 闲职 “昭文馆大学士, 知太史院事 ,,等等不一一例举 ,因为 “人生七十古来稀 ”,每 一个人 即使是圣人 ,也无法抗拒年老体衰 、精力不济 的 自然规 律 。

如按赛典赤新生年说计 ,则因其任职云南年后去世 ,时已岁 ,那就意味着岁超 过 致 仕之 年 时 ,不仅 没 改调 轻 闲工 作 ,反而任命其到遥远 、艰苦 、动荡不安的边疆担任行省平章政 事要职 ,这于情于理都是不可能的。更重要 的是 ,传统的卒年岁说 ,有新 旧志书 、碑铭 、家 谱 附件等互为 印证 ,应属可靠 。新生年说学者仅 以仍有疏误 的 《新元史》一家之 言及其援 引的史料里有 “今赛平 章 已停职打 算”,就断定其 “生年为年而不是年 ”,即停 职 前 夕 “已古稀岁”,这有待商榷 。因为 “停职 ”与 “致仕 ”是两个 概念 ,有原则区别 ,不能混为一谈 。前者多属于阶段性 的如健康 及政治等原因赛典赤·赡思丁简介,无年龄 限制 ,如岁也有可能 “停职”,原因消 除 ,以后还可 以复职或另行安排 ;而后者属于永久性 的制度规 定 ,有年龄 限制 ,即非至岁不得 “致仕”或称为 “致仕”。这 正 如 今 日 的“停 学 ”与“退 学 ”,“停 职 ”与“退 职 ”、“退 休 ”等 一样 ,实各不相 同。综上所述 ,在史志方面 ,尤其是 《元史》卷本传所载 , 除赛典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