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三民主义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三民主义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推翻满清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批判地承袭了农民起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扩展资料
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组成。
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
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
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三民主义其实是孙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这种思考与经验上升为理论以后,又对后来孙中山本人及其追随者的革命行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三民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遗产,是激励中国人复兴中华大力量。

然后三民主义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三民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要在中国实施民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制度,并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三民主义指出,真正的“民主”和“民治”,是真正“共有” 和“共享”国有公有经济利益的前提。
两者结合起来,国家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繁荣富强,人民才有可能享受真正的幸福。
三民主义在当时历史条件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反映了中国人民力求使中国由贫弱变为富强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中国人民力图使中国快速近代化、快速汇入人类世界主流文明的迫切要求。
三民主义还是一种建设近代国家和近代社会的理论。
就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看,民生主义的目标和民权主义的政府建构,是自相矛盾的两极。
民生主义本质上是一个 以培育中产阶级为目标的社会改造方案;民权主义设计的却是个"大政府小社会"模式。
由于理念上的矛盾和缺乏付之实施的条件,社会改造无法实现,而"大政府小社会"模式,则为国家权力挤压社会自治空间留下隐患。
它在尔后实践中产生的弊端,值得后人思考和总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