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浪淘沙刘禹锡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火烧 2021-06-08 02:00:17 1075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翻译及注释翻译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浪淘沙刘禹锡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翻译及注释

翻译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注释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4、遮:遮盖,遮挡。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6、忽:突然。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鉴赏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创作背景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诗词作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词作者:【宋代苏轼诗词归类:【西湖】、【写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