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黑暗昭昭戈尔丁 威廉·戈尔丁的宗教人性观

火烧 2023-03-24 18:59:46 1066
威廉·戈尔丁的宗教人性观 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V01.23 No.2 2010年4 Ya taiU iver ity SocialScie ce A r.,2010 威廉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威廉·戈尔丁的宗教人性观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01.23 No.2 2010年4 YantaiUniversity SocialScience) Apr.,2010 威廉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91)[摘要]威廉戈尔丁是英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不管是早期反映荒岛儿童生活的《蝇王》。还 是后期表现当代成人生活的小说,始终关注的是宗教与人性问题,亦即:人的弃神和人性的邪恶,以及由此导致的 人的堕落和死亡结局。因此,揭示戈尔丁的宗教与人性观,对于研究探讨戈尔丁的小说主题和艺术特征具有重要 的意义。 [关键词]戈尔丁;宗教;人性;死亡;《蝇王》 [中图分类号]I 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94(2010)02--0063-06 是分不开的。1911 年,戈尔丁出生于一个并无宗教 一、引论 氛围的家庭。他的父亲亚历克戈尔丁是中学校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经常从宗教的角度探询 长,深信自然科学、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可以促使人 人心深处的野蛮和黑暗。在以《蝇王》为代表的一 类进步。他的母亲米尔德里德是热衷于鼓吹妇女参 系列作品中,他“用明晰的现实主义的叙述艺术和 政的民权主义者。

大学毕业后,戈尔丁在伦敦索尔 多样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 慈佰里的一所中学担任英语和哲学教师。虽然早在 的状况”。戈尔丁强烈的关于人的生存的思想其核 牛津大学求学期间,“理性的人和宗教的人之间的 心就是人的处境意识和生存意识,这两者正是宗教 矛盾,已经在他的思想中激化了”,但这一时期戈尔 “末世论”的基点。在戈尔丁的眼中,人类的生存岌 丁对世界的看法总体上还是乐观向上的。在其早期 岌可危,面l临着无处藏身的危机。对人类构成威胁 的一篇散文中,他曾描写一个年轻人如何以积极乐 的不是来自外部的任何力量,而是源自蛰伏于人心 观的态度看待人的生存。那时的戈尔丁深信,人类 灵深处的人性之“恶”。他认为“恶”乃人之本性,当 完全可以改造社会环境、消除社会丑恶,从而达到完 人类背弃了上帝,违背了《圣经》的教义,“恶”就会 善自我、改善生存境况的目的。他的这一理想与一 蠢蠢欲动,甚至逞性妄为,挤压人的生存。而人之弃 些乌托邦李想家的思想一脉相承。 神的终极结局, 就是堕落与死亡。 不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打破了戈尔丁平静 的生活。1940 年戈尔丁参军入伍,并参加了诺曼底 二、戈尔丁的人生与宗教人性观 登陆和击沉德国俾士麦号巡洋舰的战役。

在枪林弹 戈尔丁的这种宗教人性观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 雨和血肉横飞中,戈尔丁发现:“人与人之间能够做 [收稿日期]2009—10—09 [作者简介]田俊武(1966 一),男,英美文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社科项目《战争与革命背景下西方作家的宗教意识》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1JA750.47—9901l。 威廉戈尔丁:《蝇王》,龚志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万方数据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3 出什么样的事情。而这并非是新几内亚或者亚马逊不得进天国。”这就从宗教的方面把儿童的天真纯 地区原始部落猎取人头的问题。这些暴行是由那些 洁神圣化了。从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就普遍认为儿 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良好素养的人以冷酷的专业技 童是纯真的,儿童的本性的健康决定着社会的未来。 能所为。这些人包括医生、律师以及那些以悠久的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代 高度发达的文明传统为后盾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同 表着真、善、美。赫斯曼说:“如果我们能够回归到 类施行暴行。”(D 这些暴行使得“毁灭”犹如达摩克里 童年时期 如果我们能够保持童年的那种自然状 斯之剑高悬于人类头顶之上。

戈尔丁的思想因此发 态,那么很多社会的以及个人的问题都不会出现。” 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始否定他父亲向他灌输的“可 因此,关注儿童、关注人类童年时代对宗教的背弃以 以信赖的科学人道主义”。他认为:“经历过那些 及由此导致的堕落,是戈尔丁创作的小说中一个常 (战争)岁月的人,如果还不了解‘恶’出于人犹如 见的主题。 ‘蜜’产于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 脑子出了毛 在戈尔丁的主要小说中,有三部涉及到儿童的 病。”戈尔丁觉得,宗教“原罪”思想似乎比科学理 堕落,而这些儿童的堕落,无一例外都是从对上帝和 性原则更符合客观现实。他说:“如果你在第二次 宗教的背叛开始的。他们背弃了上帝,他们也就失 世界大战前见到我,你会发现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去了人性,因而也就失去了希望。《自由堕落》是戈 脑子里允满了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在欧洲的同龄 尔丁根据法国荒诞派作家加缪的小说《堕落》为蓝 人所共有的一种简单幼稚的信念:认为人类可以发 本而创作的一部小说。加缪《堕落》的主人公是《圣 展到完美无瑕的阶段。只要消除社会上的某些不平 经》人物施洗礼者约翰,他认为自己堕落的起凶是 等冈素,对社会问题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我们 看到了一个女子投河白尽而没有去救。

他于是到处 就可以在地球上创造一个人间天堂。但是,我们从 向人们坦白此事,劝说人们相信基督教的“原罪”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一些启示。这场战争不同 义。戈尔丁的《自由瞪落》的主人公萨米蒙乔伊 于欧洲历史上所经历过的任何其他战争,它给予我 是个私生子,和他的母亲在贫民窟生活。后来神父 们的启迪不是关于战争本身,或刚家政治威廉·戈尔丁简介,或民族主 华滋瓦特收养了他,并送他到学校读书。但是神 义的弊端,而是有关人的本性。” 父的f慈并没有唤起他对宗教和上帝的信仰。他在 因此,揭示人类的本性就成了戈尔丁在自己文 教常的圣坛一l:撒过一泡尿,亵渎了上帝。虽然我们 学创作中的使命:“在写作方面如果我还有什么雄 可以将此归结为儿童的天真无知,但这毕竟是他背 心壮志的话,那就是创作一个故事,比我过去的作品 叛宗教的开始,也为他日后的继续做恶开了先例。 更加深刻地揭示人类的本性。”戈尔丁经常以象征 在课絮上,当教师露温娜普林格尔在给学生传播 和隐喻的方式,从社会、宗教、心理等角度探询人心 基督教思想时。他非常反感。他在这位女教师的课 深处的野蛮和黑暗。不过,戈尔丁在小说中所表达 的人性观,既来自基督教《圣经》的“原罪”说,又将 上画了一幅风景画,其中一部分是暗示人体的生殖 之与基督教的末世论结合起来,探讨在世界的末日, 器。

他的弃神思想和淫秽的画使普林格尔女士大为 人类的邪恶本性怎样导致人类终极的堕落与毁灭: 伤心。然而,作为他人性堕落典型表现的是他对性 “在戈尔丁的观念世界中。有一个巨大的宗教领域, 欲的放纵。在中学刚毕业的时候,有一次他来到春 虽然那很少是原来意义上的基督教。看来他相信一 光明媚的小河边,突然感到一股强烈的性冲动,一边 种‘堕落’说。也许有人会说他是以‘堕落’的神话 手淫,一边发誓要弄到美丽的姑娘比阿特里斯。为 在进行创作。” 了得到这位少女美丽的胴体,他发誓可以不顾一切。 他的确成功地诱奸了比阿特里斯。然后又毫不留情 三、人类童年的弃神与堕落 地抛弃了她,导致她精神分裂,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纯洁的时期。在中国,有 可以肯定地说,蒙乔伊的纵欲行为是因为他放弃了 “人之初,性本善”之说。在西方,《马太福音》记载 宗教,背弃了神灵,这正是他堕落的开始。长大以 耶稣曾对他的J'】徒说:“il-d,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 后,蒙乔伊被纳粹逮捕。正当他在监狱里对自己幼 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耶稣告 年的堕落行为感到悔恨和恐惧的时候,纳粹却释放 诫其门徒:“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 了他。

这是不是蒙乔伊凶为忏悔而获得了拯救呢? 宋兆霖:《诺贝尔文学奖文库(8)》,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 转引自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j匕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年。第191 转引自瞿1廿镜:《当代英目小说》.第193 宋兆霖:《诺贝尔文学奖文库(8)》,第169 田俊武:威廉戈尔丁的宗教人性观65 戈尔丁给了我们一个反讽式的结尾。他不是被上帝 行。先知麦蒂预感到邪恶正在侵袭学校,于是决定 或作为上帝化身的人间使者救赎的,而是被那些背 奋力拯救孩子们。浑身冒火的麦蒂救下了被索菲裹 弃了上帝、作恶多端的纳粹分子释放的。蒙乔伊会 挟的男孩,成了一位真正的先知。索菲两姊妹的阴 不会最终加入纳粹、导致其像纳粹分子那样最终的 谋不但失败,而且她们眼前陷入一片黑暗,横在她们 毁灭呢?这个结尾令人回味。 面前的是死路一条,因为她们背弃了上帝。《可见 《可见的黑暗》的标题取自弥尔顿的史诗《失乐 的黑暗》是一部充满象征的小说。它通过先知麦蒂 园》。撒旦率众天使反抗上帝,结果被上帝打入地 的殉道和黑暗化身索菲的失败,再一次昭示世人,相 狱。在地狱里,撒邑面临可以看得见的黑暗:“那里 信上帝吧,阗为它时刻在保护人类;背弃了上帝,必 没有和平与希望,那里只有无穷无尽的苦难紧紧跟 然导致人性的阴暗和邪恶,而邪恶的人必然死亡。

/永燃的硫磺不断地添注,不灭的/火焰,洪水般地戈尔丁将儿童弃神和堕落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 向他滚滚而来。”小说一开始就就给读者描写了一 小说是《蝇王》。《蝇乇》一开始就向读者展示了一 幅世界末日的景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因飞机 场在核战争中惊心动魄的逃生场面:一架从英国本 对英国伦敦进行狂轰滥炸,在炸弹的轰鸣和熊熊烈 土起飞的飞机载着一群男孩飞往南海疏散,当飞到 火中,一个小男孩奇迹般地逃出了这死亡之海。他 一座孤岛的上方时被炮火击中,机上儿童流落到一 就是本书的第一主人公麦蒂-塞普替默思温德罗 座无名的岛屿上,于是这座岛屿便成了他们新的生 夫。在英国绿野镇孤儿学校生活的日子,麦蒂一直 存空间。在远离成人的荒岛,这些小男孩开始尝试 想弄清楚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在孤儿院,麦蒂唯一 过一种有秩序的生活。他们以海螺声为集合的信 的慰藉是阅读《圣经》。他接受了基督教,开始思考 号,以眼镜取火生烟作为求救的手段,并选出了自己 善与恶的问题。这样,麦蒂就成了类似《圣经》的先 的头领拉尔夫。在这个荒岛上,拉尔夫是人类文明、 知圣马太那样的人物了。小说的第二部分是表现 法律和秩序的化身。拉尔夫的助手是位绰号叫“猪 黑暗与邪恶的故事,在这一部分,儿童“性本恶”思 崽”的男孩,他的特征是强调理性和逻辑思维,坚持 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恶”的化身是孪牛姐妹 认为必须保护好作为求救信号的篝火。他的眼睛就 索菲和托妮,索菲一头黑发,托妮一头白发,姊妹俩 是用来使阳光聚焦点火的丁具,凶此也成了理性和 外形的区别犹如黑夜与白昼。姐姐索菲是个色情狂 科学的象征。另一位助手西蒙则是一位先知式的人 和虐待狂,每当她看到可爱的小男孩时,内心就产生 物。国外学者克鲁格认为,西蒙的原型来自耶稣的 一种黑暗的冲动。索菲的后脑勺上有一只隐形的、 门徒西蒙彼得,(参这就很清楚地把这部小说与《圣 神秘的“眼睛”,看到的是“无限延伸的黑暗”,它对 经》联系在了一起。小说中的两蒙很瘦,却很有灵 着谁,谁就会做噩梦。索菲与各种男人交媾,偷钱骗 气。他的脸上总是闪着光泽,似乎象征着神像头上 财,无恶不作。像姐姐索菲一样,妹妹托妮也是恶的 的光轮。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孩子们总是为 化身。托妮加入恐怖主义组织,参与阿富汗、古巴的 想象中的“野兽”所困扰,在夜里发出梦魇的惊呼。 毒品走私和暴力犯罪。姊妹俩都用毒品、性交和暴 西蒙告知孩子们,“野兽”这个使他们恐惧的东西, 力来支持她们空虚的生活。不同于《自由堕落》的 只是人的本性而已。但是两蒙的真理遭到孩子们的 是,这部小说虽然极力夸大了儿童的“恶”,但也表 嘲笑,连他经常保护的代表智慧和知识的猪崽都骂 现了“善”与“恶”的冲突,这主要体现在小说的第-二 他“放屁”。

像耶稣把自己交付给必然的命运一样, 部分。在这一部分,代表“善”和“光明”的一方是先 西蒙毫无惧色地到山上探索“野兽”的真相,最终发 现那只不过是个死去的跳伞员的尸体。他从山妹俩。为了弄到金钱和满足自己变态的性交欲埋, 上——真理的高度——下来之后,企图告诉孩子们 索菲命令团伙在绿野镇的一所小学投放炸弹,以便 事情的真相,解除他们的忧虑。在戈尔丁看来,如果 在混乱中绑架富家男孩,抢钱劫色。男孩子还没有 人类在先知西蒙的指导下,依靠理性和科学,人类是 劫到手,欲望难忍的索菲就在想象中开始了与男孩 能够在诺亚方舟或者伊甸园中永远生活下去的。 变态交媾:男孩被绑来了,索菲脱掉他的裤子,用然而,在毫无外部约束力的环境里,人性巾潜伏 刀慢慢地割他的生殖器,听着男孩的惨叫声,索菲感 的“恶”就像渐渐从冬眠中苏醒的蛇一样,蠢蠢欲 到极大的快感和满足。正当索菲沉浸在想象中的虐 动,使得这个小岛上的儿童的生存环境逐渐失却了 童快感时,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正在绿野镇小学进 和谐。这种“恶”就是与人的理性相对的动物本能, 弥尔顿:《失乐同》,朱维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万方数据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3 是人类自身和内在的永恒的破坏力。

黑暗昭昭戈尔丁 威廉·戈尔丁的宗教人性观

这种破坏力会要帮凶均是唱诗班成员。这些来自唱诗班的孩子已 损害人与自然的和谐,扭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侵蚀 经没有了对上帝和基督的起码的敬畏,丧失了原罪 社会有机体,从而危及人的生存境况。这种“性才-Is: 和罪责意识,而只有x.1-原罪的认同才能使人具有摆 恶”,即使耶稣或他的化身西蒙也无法征服它,甚至 脱罪的精神需求和赎罪的愿望,正如存在主义哲学 会成为它的牺牲品。这种“性本恶”的外在表现就 家克尔凯郭尔所说“只有在罪责意识中,才能找到 是“蝇王”。“蝇王”一词取自《马太福音》所记的 进入基督教的人口处。”(萤但是当人类相互间的残杀 “鬼王别两卜(Beelzebub)”。别西卜是地狱巾的一 从使用石头、木棒,到刀枪、大炮,再到《蝇王》中的 个恶魔,相传为苍蝇之王。在耶稣传教时期成为“鬼 核战争的时候,连像杰克这样的儿童竟然都把个人 王”的通称。戈尔丁借用这一语典作为小说题目是 的所谓荣誉感寄托在对持不同见解者赶尽杀绝的时 有其深刻含义的,戈尔丁用“蝇壬”作为小说的题 候,当人们一次次追问“为什么如此仁慈的上帝竟 目,就是要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满脸血污、苍蝇集聚 然用其完美的理性创造m 如此恶的世界、如此充满 的蝇王,进而引向它所代表的深藏在人们心目中的 血泪的历史”的日,-j-候,x.-J-上帝的敬畏和罪责感早已 邪恶。

通过“蝇乇”与西蒙的对话,戈尔丁进一步将 化解在淋漓的鲜血中,早已将耶稣为拯救人类而流 邪恶指向人类自身:“别梦想野兽会是你们可以捕 的血淹没了。戈尔丁用血淋淋的现实演绎着存在主 捉和杀死的东西!你心中有数,是不是?我就是你 义的口号:上帝死了。 的一部分。”当作为先知的 西蒙跑下山去告诉孩子 荒岛上熊熊燃烧的大火引起了一艘过往的英国 们“野兽”的真相时,他却被因为内心恐惧丽正在狂 军舰的注意。一个海军军官登上了小岛,暂时解救 欢狩猎的孩子们错当成“野兽”活活打死。那么,作 了险些被杰克烧死的拉尔夫。然而,海军军官不可 为人类“性本恶”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在戈尔丁 能真正“解放”这群孩子,使他们摆脱末日的屠杀。 看来,由人类内心的控制欲引发的暴力破坏欲是人 那艘“漂亮的巡洋舰”只是在文明包裹之下的杀人 性恶的典型表现。小说中邪恶的代表是杰克,他带 机器。当军官得知有两名孩子被打死时,只是“轻 领孩子们打猎,与其说是为了生存,不如说是为了满 轻地吹了一声口哨”,两条人命根本不能引起习惯 足自身的嗜血欲。人性中的嗜m 欲是导致暴力的内 于尸横遍野的军官的悸动。孩子们虽然暂时脱离了 部因素。

孤岛上的孩子打猎吃肉本无可厚非,但戈 燃烧的荒岛,他们将在军舰上目睹更大规模的杀戮。 尔丁给读者所展现出来的不是吃的享受,而是欲望 这个世界只有末日,没有光明。这正如戈尔丁所说 的发泄。换言之,他们所追求的是“杀”的过程,是 的:“这个主题的意图是要追根溯源,从社会的缺陷 本能嗜血欲望的发泄,这在他们打猎时所唱的歌中 得到充分的体现:“杀野猪哟 割喉咙哟 。”吱喳乱叫狂奔逃生的野猪、颈脖豁裂了最后那个拯救孩子的场面。在这个场面中,成年 的猪头、淋漓的鲜血使他们欣喜若狂。俄罗斯作家 人的生活看上去道貌岸然、颇有作为的,然而在实际 阿斯塔菲耶夫说:“一个人一旦见了血杀不再害怕, 上,他们和荒岛上的孩子们的象征性生活一样,陷入 认为流点热气腾腾的鲜血是无所谓的事,那么这个 了罪恶之巾。那位海军军官,阻止了一场捕猎活人 人已在不知不觉中跨过了那条具有决定意义的不祥 的野蛮行为。或许他要把孩子们带上巡洋舰驶离荒 之线,不再是个人了,而成了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 岛,但那艘战舰马上就会以同样毫不留情的方式去 远古时代的原始野人。”也正是在这种嗜血的追杀 捕猎敌人。谁又能来拯救那位成人和他的巡洋舰 野猪的过程中,孩子们健全的心理不知不觉地发生 了蜕化,人类内心潜藏的本恶被急剧释放出来。

他 四、人类成年的弃神与死亡 们把:}靛尔夫忠实的支持者猪崽砸到四十英尺下的礁 石上。接着又在岛上展开了对拉尔夫的追杀。为了 戈尔丁在《蝇王》的结局提出了谁来拯救成人 将躲藏于乱丛中的拉尔夫逼出来,杰克竟至于纵火 的命题。这同样是一个悲剧性的命题,试想如果作 烧岛。于是,这承载着儿童——人类希望方舟的小 为成人根基的儿童都因为对宗教的背叛而堕落了, 岛,变成了火海。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残酷的 那么成人能有什么希望么?他们的未来必然是走向 杀戮竟然首先起于教章唱诗班的头领,其麾下的主 死亡,因为根植于儿童时期的邪恶到了成年期已经 威廉戈尔丁:《蝇工》.第166 阿斯塔菲耶夫:《鱼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第252 克尔凯郭尔:《基督徒的激情》.鲁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150。 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第195 田俊武:威廉戈尔丁的宗教人性观67 恶性膨胀、无可救药了。戈尔丁的这一思想在他的 “圣玛丽”天主教教堂的堂长。将神圣的教职作为 反映成人生活中的小说中都有表现,虽然这些小说 通奸的馈赠,这无疑是对上帝的极大的亵渎。虽身 没有像他的“儿童小说”那样引起评论界广泛的关 居教会高职,乔西林却连主祷文也念不好,而且也无 注。

《平切尔马丁》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马丁,其真 心献身于宗教事业。乔西林在梦幻巾看到圣殿上升 名叫Christopher,Christopher 在《圣经》中是“耶稣 起一个塔尖,以为这是神的指示,于是就下令集资 的信使”。但是这个所谓的“圣者”却背离了耶稣,塔。这个造塔 处处干一些邪恶的勾当,所以获得了一个“平切尔”反对,安塞尔姆神父甚至一张诉状将乔西林 (Pincher)的绰号,意思是“盗窃者”。马丁是一个极皇那里。乔西林为什么要顶着这么多的压 力坚持造 度贪婪的人,在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在一家剧 塔尖呢?从名义上讲,造塔是对上帝的 崇敬;实际 团混饭吃。一次,在排演一部道德剧时,导演彼得为 上,他是想借机大肆敛财,并为自己树 碑立传。乔西 马丁挑选面具。挑来挑去,导演认为“贪婪”这个面 林执意造塔,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心 理。乔西林久 具最适合马丁。在剧团内外,马丁不断地窃取别人 已垂涎自己的女教民古迪的美貌,为 了长期占有她, 的财务、别人的职务、甚至别人的女人。他把同事的 他把古迪嫁给了阳痿不举的教堂执 事潘格尔。看着 未婚妻搞到手,还安排这位同事目睹自己的未婚妻 古迪爱上了建筑师罗杰,他不由 得妒火中烧。

他强 与他做爱的场景,从给同事造成的不幸和痛苦中,马 迫自己投入紧张的造塔丁程, 也是借此压抑自己对 丁获得了一种享受和满足。为了在剧团捞到更好的 古迪的性欲冲动。一个教堂 的堂长,居然对自己的 角色,马丁甚至千方百计地与导演的老婆勾搭成奸。 教民和部下的老婆心怀下流欲念,这是乔西林人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马丁当了一艘驱逐舰上的 邪恶和背弃上帝的又一表现。 军官。马丁所在的军 舰被敌方潜艇击沉,于是他漂 自然,乔西林的造塔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他 流到北大西洋一块孤独的岩石上。他在这块岩石上 最亲密的朋友安塞尔姆神父离弃了他,他垂涎的古 苦撑了6 天,一方面是肉体挣扎于生存与死亡之间, 迪被那蠼异教徒建筑工人给轮奸了,替他跑腿的教 另一方面是灵魂挣扎于救赎与坠入地狱之间。面临 堂执事潘格尔也被谋杀了。塔尖虽然建成了,但却 肉体的饥饿,他用想象中的美味来满足。即使在这 把教堂的柱子压弯了。乔西林终于意识到他的情敌 种想象中,他的贪婪和邪恶也暴露无疑:“那么,就 建筑师罗杰是正确的,于是强撑着病体去求得后者 想想女人吧,或是想想吃。想想吃女人,吃男人,嚼 的原谅,却被后者推倒在楼下而瘫痪。

在临死前,乔 碎艾尔弗雷德,再嚼碎一个女孩,再来一个男孩。” 两林意识到塔尖不是对上帝的赞颂,而是他灵魂丑 在行将饿死的时候,上帝化作一位老人来安慰他,只 恶的见证。在《塔尖》中,天使和撒邑的形象反复出 要他能对自己的邪恶忏悔,他就可能获得救赎。然 现,更深化了人性邪恶与宗教弃神的主题。天使的 而马丁对上帝怒吼:“我在你的天堂上拉屎!”于是 出现,使乔西林感受到上帝对他的关怀,忘记他与安 上帝发出了雷鸣闪电,马丁被刮进海里淹死了。作 塞尔姆神父的争执。忘记看到古迪与建筑师罗杰在 为背弃E 帝的“人性恶”的化身,马丁用他一生的罪 一顶帐篷中做爱时他内心的嫉妒。而在撒旦f}{现 恶为自己铺好了通向地狱的道路。在谈到《马丁时候,乔两林就哥匿梦不断,头痛心烦。其实,天使也 平切尔》的创作时,戈尔丁这样说:“他(马丁)是为 好。撤旦也好,他们都是乔两林的幻觉,都代表乔西 了继续保持自己的身份而挣扎,当时他正面临着将 林灵魂巾的恶。在小说的结尾,当病中的乔西林被 要粉碎和扫除他这恶徒身份的力量——黑色的闪 黑天使一掌击昏时,读者们可以确定,不管是白天使 电。上帝的'l#-ffa。凶为克里斯托弗,这位基督的信使 还是黑天使,它们都是魔鬼撒旦的化身。

是魔鬼驱 已经变成了盗窃者马丁,他是渺小而贪婪的。仅仅 使他一步步地背弃上帝,从而走向死亡。 作为盗窃者(平切尔)就意味着炼狱,作为永不悔改 五、结语 者就意味着万劫不复的地狱。”(1) 《塔尖》是戈尔丁根据民问传说而写的一部长 身来看,戈尔丁的确是一个他自认为的篇小说,同样表现了人性邪恶、背弃上帝和死亡的主 “不够格的教徒”。但纵观戈尔丁的小说作品,我们 题。这部小说对成人的弃神与死亡的主题揭示得更 无时无刻不感觉到作家对宗教尤其是对他那个时代 加深刻,凶为戈尔丁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教会。小说 人们的宗教观的关注。戈尔丁对待宗教,就如同对 的主人公乔西林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教士,他的姨妈 待哲学那样。他虽然没有在作品中赞美上帝,但他 曾经与老国王私通,结果园王慷慨地任命乔西林为 却在始终表现人类背弁上帝后的结局。在戈尔丁看 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第199 万方数据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3 来,人性恶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背离了上帝,背离威胁等同际局势对作家世界观影响的结果。而美苏 了先知。这种弃神的必然结局就是堕落和死亡。戈 争霸,正是因为彼此双方为自己的利益背弃了上帝 尔丁关于弃神与人性恶的哲学观点,以及他所创作 和耶稣,而核战争是导致美苏乃至整个世界灭亡的 的长篇小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核战争 必然结果。

William Golding HisOutlooks ReligiousHuman Nature TIAN Jun—Wll (Beijing Aviation AerospaceUniversity,Be彬ng 1,China)Abstract:William Golding greatestBritish writers.His novels,from hrd Fliesexpressing desertisland hislater novels contemporaryadult lives,are always concemed humannature,namely:man’s disbelief humannature whichman hisdoom.Therefore威廉·戈尔丁简介,to study Golding’S ideas about religion humannature greatsignificance icfeatures Golding’Sfi ct Keywords:Golding;religion;human nature;death;Lord Flies[责任编辑:诚钧】 (上接第29页) CivilDamages TakingCompensation FANG Shao—kun,WANG Hong—ping (School Law,Yantai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 Abstract:Taking compensation regu-lation civildamages.The“whole compensation principle”should takingcompensation.Ae— cording principle,bothnon—property loss thirdparty’S loss,such connectingland compensated.Thetraditional idea takingcompensation idea,onlyproperty loss compensationtendency indicates ideashould peopleoriented.Based latteridea,loss livingrights unauthorizedconstructions should alsocompensated someconditions controlled. Key words:civil damages;taking compensation;whole compensation;materialism;people oriented;compensa- tion livingrights;compensation unauthorizedconstructions [责任编辑:赵守江] 万方数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