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古典回旋曲式的特点 大型回旋曲式和小型回旋曲式的区别

火烧 2021-05-29 01:33:27 1323
大型回旋曲式和小型回旋曲式的区别 回旋曲式(Ro do)是我们常常会碰到的一种曲式。它的基本模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为主(A),主题至少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并在主题与主题之间穿插不同的对比部分(B、C、

大型回旋曲式和小型回旋曲式的区别  

回旋曲式(Rondo)是我们常常会碰到的一种曲式。

它的基本模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为主(A),主题至少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并在主题与主题之间穿插不同的对比部分(B、C、D……),主题具有循环反复的特征,这种曲式称为回旋曲式。

结构图式如下:

A B A C A (D A E) A

主部 插部 主部 插部 主部 主部

第一 第二 第三

对比:

三段式――――ABA

双三段式―――ABABA

回旋曲式―――ABACA

(一)主部:基本部分叫主部[主部结构由乐段、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构成(三部曲式较少),反复时原形重复或变化重复,调性上可以是原调或转至其他调,但开始或最后一次的主部,必须在原调上进行。

回旋曲式的主题应具有完整、独立意义,简明清晰。

(二)插部:对比部分叫插部[插部为对比性段落(旋律、调性、织体、体裁等与主题形成对比)。

在五段结构中:ABACA,C段的对比性大于B段;在多段结构中,最后插部的对比性往往大于其它插部段落。

]

二、回旋曲式的类型及其特征

(一)展开性插部的回旋曲式

插部是展开性的或以展开性原则为(取材于主部),和主部对比不大。

结构上主部和插部较多,五段以上各部分以乐段结构为主并有明显的终止式。

在调性上主部无调性变化,插部可以在本调,也可转至近关系调。

现在我们来听一首非常简单而且很好听的例子,这是巴赫的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虽然只有两分多钟,但采用的就是上面我们列出的共有9个部分(主题出现5次,加上四个插部)的回旋曲式。

我们先来听听主要主题,也就是"A":

曲例一:巴赫的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1):0-0'15"

这个主要主题是由乐队奏出的,接下去的第一插部也就是B,由独奏小提琴演奏主旋律,乐队给以简单的伴奏:

曲例二:巴赫的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2):0'16"-0'30"

接下来我们会第二次听到主要主题A, 仍由乐队演奏:

曲例三:巴赫的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3):0'31"-0'45"

第二插部C也是以小提琴为主:

曲例四:巴赫的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4):0'46"-1'00"

接下来的A我们就不再听了,请听第三插部D:

曲例五:巴赫的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5):1'16"-1'31"

第四插部E更加活跃,也稍长些:

曲例六:巴赫的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6):1'46"-2'16"

主题和四个插部我们都已经熟悉了,现在让我们把这个乐章完整地来听一遍,里面的A都是由于乐队演奏的,每次出现都保持原样,而四个各不相同的插部则展示了独奏小提琴的光彩和演奏技巧,除了第四插部以外,每个段落几乎都是15秒钟。

整个乐章一共长2'37",演奏者是小提琴家布莱济娜和罗马卡梅拉小组,由杜维尔指挥。

曲例七:巴赫的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2'37"

刚才您听到的,是巴赫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采用展开性插部的回旋曲式结构。

通过这个简短而明确的例子,您对回旋曲式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了。

不过我要提醒您,这只是回旋曲式的一种。

实际上它有许多变体,尤其是在巴赫时代以后,人们常常自由地将它进行改造,使之变的更加丰富、自由。

(二)对比性插部的回旋曲式

插部和主部形成鲜明对比。

结构上以主部出现三次为典型。

古典回旋曲式的特点 大型回旋曲式和小型回旋曲式的区别

图式:

A B A C A

各部分结构常常扩大为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主部反复时常进行扩充、减缩、变奏等,甚至可能出现两个插部连接在一起,并有引子、连接和带综合性的结尾来加强连接性。

调性上主部和插部发展到远关系调。

如: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费加罗咏叹调。

分析谱例《费加罗咏叹调》

课堂练习

分析莫拉《铃鼓舞曲》的曲式结构(乐谱见教材P166)

(三)从插部开始的回旋曲式

从插部开始的回旋曲式,由于开始的插部在后面再现,故具有复三部曲式的特点。

如: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

现在我们根据图式结合音响欣赏分析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从插部开始的回旋曲式)

曲例:《土耳其进行曲》 3’52”

图式:

B 单三部 A C单三部 A B单三部 A 结尾

||:a||:b a1:||:乐段:||:c:||:d c1:||:乐段:||:a:||:b a1:||:乐段:|| 31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a C a A #f#c A #f A a C a A A

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将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关于奏鸣曲式我们将在以后作详细介绍)相结合,称作"回旋奏鸣曲式"。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贝多芬的例子,这是他的G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no.1第三乐章。

图式是这样的:

A B A C A B A

请您注意:这里面除了A是多次重复以外,B也出现了两次,而且这两次的调性不同,第一次出现在属调上,第二次回到主调上,这样就符合了奏鸣曲式的调性布局了,而且中间的那个C也写得很像是展开部。

我们可以把上面这个图式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都包含A、B、A,中间是C。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贝多芬这首回旋奏鸣曲式的A部主题,只听它的开头部分:

曲例八: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no.1第三乐章(1):0 - 0'22"

这只是主题A的一部分,后面有对它的重复和发展。

然后我们会听到在属调上的第一插部B:

曲例九: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no.1第三乐章(2):0'57"-1'31"

接下去就A的再现了,让我们再来熟悉它一下:

曲例十: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no.1第三乐章(3):1'32"-1'55"

下面的第二插部C(或者称作按照奏鸣曲式称作"展开部"),是用主题A的材料进行一系列变化、发展,从这种写法上来看,它更像是奏鸣曲式那不稳定的展开部:

曲例十一: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no.1第三乐章(4):1'55"-2'33"

对贝多芬这个乐章中的几个素材我们已经有印象了,现在就请大家一边看着上面的图式,一边来听这个乐章。

请您注意:相当于奏鸣曲式再现部的第一个A,其伴奏织体是不同于一开始的,而且它后面的那个B,从原来的属调上改成了和A一样的调性。

此外,最后一个A也有速度和风格上的变化。

您可以在听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在弄清楚曲式结构上,也可以单纯地享受音乐的美。

曲例十二: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no.1第三乐章(5):6'36"

复三部曲式的因素:

A B A

b a c a b a

刚才听到的,是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no.1第三乐章。

最后请听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K622第三乐章,在此就不预先听其中的各个主题素材了,只是把图式告诉大家:

A B A C B A D A

请您仔细看上面的图式,这又是一个自由运用回旋曲式原则的例子,在实际作品中是常常会这样"出格"的。

这个单簧管协奏曲的第三乐章长8'21",由单簧管演奏家查尔斯.内迪赫以及奥菲欧室内管弦乐团演奏。

曲例十三: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的第三乐章:8'21"

曲例十四:莫扎特《D大调弦乐小夜曲》第四乐章 回旋曲式:3’02”

三、回旋曲式的二重形式

单三部曲式的中间部和再现部变化反复(即:三部--五部曲式),具有回旋曲式的因素。

A||:BA:||=A B A B1 A

如:《帕格尼尼练习曲“钟”》李斯特曲

四、回旋曲式的应用范围

用回旋曲式写作的乐曲,可以是独立作品或大型作品的组成部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