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法治思维的要求 浅谈为什么必须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浅谈为什么必须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浅谈为什么必须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党员干部能否具有法治思维,能不能在具体工作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直接涉及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法治工作能否能够真正有效地贯彻落实。如果党员干部不懂法、不学法、不依法办事,党通过宪法法律治国理政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所以,具备法治思维是党员干部最基本的法律素质,必须要通过法制宣传和法治教育,通过严格的法律考核和法治政绩的考察,不断筛选那些法律素质高、能够依法办事的党员干部,把他们放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保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法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为什么必须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全 会强调,党 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 会主 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
尽管我国社 会主 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政务的能力与民众日益增长的依法治国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个人意志至上、法治观念淡薄,以权压法。讲法治要摒弃人治思维和习惯的行政命令,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遵守法治原则,坚守法律底线。
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自己在职务行为中行使的公共权力,是凝结著全体人民公意的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领导干部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也必须有法律上的界限,不能是无限的,更不能公权私用。领导干部在行使公权力时,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或者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推动发展、深化改革,都应不断审视其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
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准,力求法律实施的公正,以公心处理法律无法理清的是非,以正确的态度科学分析、解决问题。要从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高度来认识法治作用,旗帜鲜明地反对“权大于法”的人治思维,真正把宪 法和法律作为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基本规则,真正把依法办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行动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参考资料:《必须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中 廉 网
一要当好学法的表率。学法是守法用法的基础。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注重学法,不仅要学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而且要学法的原则、原理,学法的价值、精神。
二要领会好宪法要义。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式形成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三要强化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灵魂,领导干部要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事务中有所超脱,应当化繁为简,即以法治理念把握复杂的利益关系,找出明确的权利义务主体及其之间的法律关系,结合实际形势作出符合法律规定与社会效果的科学决策。
四要注重法治实践。法治思维的养成特别是法治能力的提升,关键靠实践。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工作中,必须扑下身子,躬身实践。
五要遵法守法。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
六要认真对待监督。从很大程度上讲,衡量领导干部法治水平的基本标准是如何对待监督。

如果管理者无法提高法治思维,无法依法办事,就无法实现法制化的的设想,无法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也就无法实现社会和谐。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保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法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因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合法性思维、程式思维、权利思维。依法办事则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当前,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水平不高,有的信奉“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无事就是本事,妥协就是和谐”,有的把法治建设喊在嘴上、贴在墙上,搞形式主义、口号化,就是没有抓在手上;有的特权思想严重,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认为法律是管老百姓的,是约束别人的,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表明,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如何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
一、要强化党员干部的法制意识。党员干部要从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的认识,怀有对法治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尊崇。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二、要强化党员干部的法制教育。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既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由内而外地自觉养成,也需要各级党组织由外而内地持续培育。要按照全会《决定》要求,继续总结运用这些成熟做法,持续不断地加强法治学习培训,进一步增强法治信仰,使法治思维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基本思维方式,发自内心地认同、信赖、遵守和捍卫法律。
三、要强化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从教育、提醒和防微杜渐的角度来说,监督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最好的保护、最真诚的帮助。要大力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加强对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切实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推动干部依法办事、干净干事,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为什么要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制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如何,能不能坚持依法办事,对全社会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只有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带头遵守法律,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才能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依法办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才能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专案标任务落到实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展开和人民法治意识的提高,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只有适应新形势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需求,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实现改革于法有据,才能更好地规范发展行为、凝聚改革共识、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总之,无论是党依法执政,还是领导依法治国,都需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有坚守法治的定力、厉行法治的意志。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应当成为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提升执政水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怎样认识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根据《决定》的部署,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重点是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重视法治思维养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会比较缺乏法治传统,一些领导干部不习惯、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手段推动工作、解决问题。因此,必须重视法治思维的养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着力提高法治素养。一要牢固树立法治信念。党员干部要从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的认识,怀有对法治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尊崇。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2、要加强法治学习培训。
在法治已确定为党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今天,如果领导干部不学法、不懂法,有的连基本法律常识都不知道,怎么能当好领导?怎么能保证不出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不仅要学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而且要学法的原则、原理,学法的价值、精神。通过学习,知道法律授予了什么权力,这些权力的边界在哪里,权力行使的原则、程式是什么,不依法行使权力需要承担什么责任等,提高依照法定许可权、程式行使权力的素养。各级党组织及其组织部门要加强法治教育培训,把宪法法律列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把法治教育纳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帮助广大干部切实提高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同时,要坚持把法治教育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3、要高度重视法治实践。
法治思维的养成特别是法治能力的提高,关键靠实践。各级领导干部在领导和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一定要扑下身子、躬身实践,凡是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第一原则就是按法律办事,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律规定;没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治原则、法治原理。同时,要深入法治工作第一线,注意剖释个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