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庙有高人吗 任仁发简介_中岳庙简介简介_茶馆简介简介
任仁发简介_中岳庙简介简介_茶馆简介简介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已投票
讨论
《出圉图》是元代画家任仁发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是图画3位圉官引4匹骏马出厩,画风柔丽精细,得唐人笔法和用色。圉人亦一身唐装,反映了作者对唐文化的钦慕。人马的排列近似职贡图的平铺式构图,这成了任氏家族长卷构图的基本定式。[1]
中文名
出圉图
画作类型
设色画
创作年代
元代
现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材质
绢本
规格
纵:34.2cm,横:201.9cm
作者
任仁发
作品绘奚官牵马出国情景,共三人四马。最前面是一着红袍奚官,他双手抱在腹前,正回首倾听身后牵马人说话,神态悠闲,当是一位为首者,身后一白衣圉人牵着马,执缰绳拱手而立,正向红袍者禀报,举止恭谨。所牵之马亦,驯从地站立着,双耳竖起,眼神宁静,似通人情地在聆听对话,肌体圆润,黑身白首,颈系红缨,显得俊伟而驯顺。其左一马正面昂首而立,后蹄扬起,似欲奔腾,动势较大,警觉的神情,透出一股悍勇秉性,毛色为赭身白首。再左是一匹白色公马,缓步前行,俯首嗅地,似在寻觅食料,姿态闲散。最后是一年轻圉人牵马缓行,圉人所着衣帽装束同于前面白衣人,他袖手牵缰,眉宇紧蹙,神色苦楚。所牵之马赭身白首,下颏与臀部都有斑纹,体格略瘦,步履缓慢,其无奈的意态颇与牵马人相呼应。[2]
本幅左方自题:“至元庚辰春望三日作出圉图于可诗堂,月山任子明记。”钤“任子明氏”白文方印、“月山道人”朱文方印二印。引首明陆勉题篆书“出圉图”三字,本幅清弘历题诗。鉴藏印记有清乾隆、嘉庆、宣统诸帝收藏印玺,以及“李氏碎研斋珍藏书记”、“蕉林收藏”、“观其大略”等鉴藏印,共近30方。[2]
此图据自题中所署上款“至元庚辰”(1280年),知作于27岁,是任氏早年画迹。从画风看,尚存较多模仿古人的痕迹,即唐画遗韵,然亦透出若干个人追求。[2]

《出圉图》局部(2张)
画面人马无特定的景物和情节,仅前后平行排列,然通过方位、动态的变化和神情、气宇的不同,将形象塑造得个个鲜明突出任仁发简介,栩栩如生。如四匹鞍马依次为驯顺地伫立、昂首正向欲奔、悠闲地低首觅食、伸颈缓慢随行,静动错落有致,秉性迥然有别;三位圉人亦显悠闲、恭谨、苦楚不同意态。这种不依赖背景和情节,而着意刻画主要对象人马形神的表现手法,无疑是继承了唐宋鞍马画的优秀传统,并在个性化方面有进一步发展。[2]
此图运用工笔重彩画法,存较多唐人风范,但也吸收了五代、两宋若干名家之法,显现出任仁发早年悉心宗学诸家的艺术风貌。人物造型丰腴。线条以细劲流畅的游丝描和琴弦描为主,具唐人遗意;但衣纹中时见蜷曲转折之笔,无疑吸收了五代周文矩的“战笔描”。鞍马用线,工劲细润而富有弹性,鬃毛勾描精细入微,其工整谨严之处近似唐马,而细韧精微之法又得自宋人。[2]
当代书画家陈振濂:整个手卷头尾照应,中段以马为主,表达马的神态栩栩欲活,其中特别是对马鬃的渲染,以及后马的臀部花斑处理,均见出画家的巧思与精湛造诣。又加之四马的骨骼夸张,证明任仁发对马有着较好的解剖知识,即使上拟黄筌的鸟虫,在丝丝入扣方面也未遑多让。[3]
由鉴藏印可知,该图历经清代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收藏,见于《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任仁发简介,清阮元《石渠随笔》卷四著录。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
任仁发(1254—1327),元代画家,水利家。字子明,号月山道人,松qj龙镇(今上海青浦)人,年十八举乡贡。元兵南下,往见平章游显,署为宣慰使掾。曾先后主持修治浙西吴淞江、大都通惠河、黄河、练湖和海堤工程等,有功升都水少监,官至浙东道宣慰副使:筑来青阁、揽辉阁于青龙江上,终其老,擅画人物,尤长画马,自称学韩干。其鞍马,识者谓可与赵孟頫相匹敌,有“用笔逼龙眠”、“法备而神完”之誉,兼画人物故事,花鸟等多科目。工书,学李邕,得其法。当时已享盛名,实则书法远逊其画。传世画迹有《二马图》卷,《出圉图》卷、《张果见明皇图》卷,《秋水凫鸳图》轴也是其作品。[4]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