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夏朝前面是什么朝代 与中国各个朝代相对应的韩国各朝代都是什么

火烧 2021-06-01 19:51:00 1092
与中国各个朝代相对应的韩国各朝代都是什么 与中国各个朝代相对应的韩国各朝代都是什么中国的秦汉时期---朝鲜半岛属于“三韩”时期(马韩、辰韩和弁韩。)中国的魏晋秦汉南北朝时期至唐朝前期---朝鲜半岛的“

与中国各个朝代相对应的韩国各朝代都是什么  

与中国各个朝代相对应的韩国各朝代都是什么

中国的秦汉时期---朝鲜半岛属于“三韩”时期(马韩、辰韩和弁韩。)
中国的魏晋秦汉南北朝时期至唐朝前期---朝鲜半岛的“三国”时期
(高句丽、新罗、百济)
唐朝前期至五代十国中期---朝鲜半岛属于新罗时期
五代十国中期至明朝前期---朝鲜半岛属于高丽时期
从明朝前期到清朝末期---朝鲜半岛属于李氏朝鲜

和中国各个朝代相对应的电影都是什么?

明朝以前的都是穿汉服的古装片:先秦:
《伏羲女娲》
《黄帝》
《射日》
《孔子》(92版)
《屈原》(95版)
《东周列国》 (分为96《春秋篇》、98《战国篇》)
《大秦帝国》(07版)
秦汉:
《秦始皇》(86亚视版、03央视版)
《陈胜王》
《汉刘邦》
《吕后传奇》
《美人心计》
《汉武帝》(96版)及“公仆版” 《汉武大帝》(04版)
《司马迁》
《王昭君》(87版)
《汉宫飞燕》
《蔡伦》
《张衡》
《孔雀东南飞》
三国两晋南北朝:
《曹操》
《诸葛亮》
《关公》
《赤壁》
《三国演义》
《乱世妖后》
隋唐:
《隋唐演义》
《隋炀帝》
《大唐名相》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
《大唐情史》
《文成公主》
《武则天》(93版)
《唐明皇》(92版)
《杨贵妃》(93版)
《大佛开眼》
《法门寺猜想》
宋辽夏金元:
《赵匡胤》
《杨家将》(山西84、91版)
《大辽太后》
《契丹英后》
《包公》(86版)
《贺兰雪》
《敦煌》
《西夏路迢迢》
《苏东坡》(95版,08版)
《李师师》(91版)
《水浒》(80山东版、96央视版)
《岳飞》 (91版)
《梁红玉》
《辛弃疾》
《大宋提刑官》
《成吉思汗》(86电影版,04电视版)
《蟋蟀宰相》
《魂断钓鱼城》
《北条时宗》
《马可波罗》
明:
《帝师刘伯温》
《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
《郑和》
《海瑞》
《戚继光》
《大明王朝1566》
《琉球之风》
《明宫三大案》
《努大辫子》
《袁大忽悠》
《谁主中原》
《江山风雨情》
《秦淮八艳》
《长河东流》
《大祠堂》
《郑成功》《聚宝盘》《金装四大才子》
后金满清朝的都是穿马褂旗袍类的满服(清装片):
《还珠格格》系列
《康熙微服出巡》系列
《纪晓岚》系列
《黄飞鸿》系列
《前清祕史》
《风流皇后》
《孝庄祕史》
《雍正皇帝》(93版)及“公仆版”《雍正王朝》(98版)
《乾隆大帝》
《天下粮仓》
《魂断紫禁城》
《香港地恩仇记》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
《戏说慈禧》
《垂帘听政》
《火烧圆明园》
《左宗棠》
《甲午陆战》
《北洋水师》
《走向共和》
区别:明朝和明朝以前是华夏古装,清朝是满服清装非华夏古装!

中国各朝代所对应的年份

M I R R O R 3级 2009-08-14
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 安邑 山西夏县 禹
商朝:前1600-前1046年 亳 河南商丘 汤
周朝:前1046-前256
西周:前1046-前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武王姬发
东周:前770-前25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前475年
战国:前475-前221年
秦朝:前221-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始皇帝嬴政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西汉:前206-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包括王莽(9-23)和更始帝(23-25)
东汉: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220-280
曹魏:220-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
蜀汉: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孙吴: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权
晋朝:265-420
西晋: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420-589年)
南朝:
宋: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齐: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萧道成
梁: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萧衍
陈: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魏: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唐朝: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907-960
后梁: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
后唐: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7 汴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 汴 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
宋朝:960-1279
北宋: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1279 临安 浙江杭州 宋高宗赵构
辽国:907-1125 皇都 辽宁 辽国耶律阿保机
大理: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西夏:1032-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金国: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
元朝: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孛儿只斤铁木真(即成吉思汗)1206年建国。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
明朝: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 北京 北京 清世祖福临
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世祖福临入关
中华民国:1911-1949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49- 北京
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西汉东汉)--三国--晋朝(西晋东晋)--
南北朝(南朝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北宋南宋)--辽国--大理--西夏--金国--元朝--
明朝--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各朝代对应的五行

命主:你好。
《易》曰:“炮燨氏之王天下也”。首德始于“木”。
《易》曰:“炮燨氏没,神农氏作”。以火承木,故为“炎帝”
《易》曰:“神农氏没,黄帝氏作”。火生土,故为“土”德。
少昊曰清,黄帝之子,清阳也。土生金,故为“金”德。
颛顼帝,“水”德。
帝喾,“木”德。
唐尧帝,木生火,“火”德。
虞舜帝,火生土,“土”德。
禹,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虞舜嬗以天下。土生金,故为“金”德。
成汤,“水”德。(天下号曰商,后曰殷)。
武王,伐纣灭殷,土克水。周代属“土”。
秦,属“木”。(木克土)。
汉(西汉),属“金”。(金克木)。 (东汉)属“水”。(金生水)。
(三国)魏属“土”。(土克水)。
晋,属“火”。(晋司马氏帮助曹氏建魏)
南朝 宋 、齐、梁、陈、
北朝 北魏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隋代 属“木”。
唐代 属“金”。
五代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宋代 属“木”。
金(完颜氏)属“金”
元代 属“金”。(金克木)
明代 属“火”。(火克金)
清代 属“水”。(水克火) (终)

求古代各个朝代相对应的古钱币名称?谢谢。

一、贝币是我国最早的一种货币
贝币是我国最早的一种货币
二、先秦铜币
布币
刀币
圆钱
三、秦汉铜币
秦、汉半两
两汉五铢
新莽钱币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的货币
王铢钱
其他货币品种
五、唐、五代铜币
开元通宝
年号钱
五代十国钱币
六、两宋铜钱
北宋铜钱
南宋铅钱
七、辽、西夏、金、元铜币
辽代铜钱
西夏铜钱
金代铜钱
元朝和元末农民起义铜钱
八、明、清铜钱
明、南明和明末农民起义军铜币
清、三藩、太平天国铜钱
太平天国铜钱
铜元
九、铅钱、铁钱
铅钱、铁钱
十、金、银和金、银币
黄金和金币
白银和银币
十一、纸币
北宋交子和南宋会子
金、元纸币
明、清纸币

夏朝前面是什么朝代 与中国各个朝代相对应的韩国各朝代都是什么

历史朝代与地名相对应的书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下册)(全二册)
作 者: 史为乐 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全书六万余词条,是已通行半个多世纪的《古今地名大辞典》的两倍以上,字数也为其三倍以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地研究室主持编纂,著名史地学泰斗谭其骧先生任顾问,全国有关单位大力协作,历时二十余年,八易其稿而成。内容包括古国、都邑、各级政区、山川、泽薮、津梁、关隘、城镇、堡寨、交通道路、水利工程及与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的地名。全书引征有据,尽可能使用最早出处,并注明版本、卷次,除了标明隶属关系与方位外,还增加了里距。本书还大量增加了有关边疆和中外交通的地名。本书对地名的由来和含义也尽可能根据材料作了解释。本书注意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反映最新水平,纠正了以往同类工具书中的许多错讹,无论规模和质量,都达到当代之最。

各个朝代的嫔妃等级表,还有他们相对应的住处名称

夏商周那时还没有皇帝之称,都是称大王的,所以应该是称王后。
秦朝开始有皇帝的称号出现了,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刘邦建立西汉,西汉初期,也就是高皇帝刘邦时期与秦朝是同样的。
汉武帝时增加婕妤、经娥(经为女字旁)、容华、充依,各有爵位。汉元帝时又创昭仪,仅次于皇后。
1)昭仪,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2)婕妤,视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经娥,视中二千石,爵比关内侯(第十九等爵);
4)容华:视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视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视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视八百石,爵比右庶长(第十一等爵);
9)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第十等爵);
10)长使,视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视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视三百石;
13)顺常,视二百石;
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
十四等之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视斗食。除此以外,史籍中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东汉光武中兴后,提倡俭朴,只有皇后、贵人,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这样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
1)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2)贵嫔,位次皇后,在夫人下,爵无所视;
3)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4)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5)昭仪,爵比县侯;
6)昭华,爵比乡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仪,爵比关内侯;
9)婕妤,视中二千石;
10)容华,视真二千石;
11)美人,视比二千石;
12)良人,视千石。
晋朝时期
晋武帝取汉魏之制,参用古法,始设三夫人、九嫔: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九嫔以下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南北朝时期
南朝宋初,武帝刘裕按照晋朝制度,仅省去才人、中才人。
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也设定三夫人、九嫔:
三夫人:贵妃(比相国)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 昭仪、昭华、昭容、婕妤、容华、充华。
九嫔之下:美人,中才人,充衣(又置中才人、充衣为散役)。
帝泰始二年(466年),省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复置修华、修容、修仪、才人、良人;
到帝泰始三年(467年),变更为: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五职: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位次九嫔)
美人、才人、良人为散位。
齐武帝建元元年(479年),采用晋朝制度,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
九嫔: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
美人、才人、良人为散位。
北魏
太祖道武帝时初皇后,余妾称夫人,但皆有品次。
世祖太武帝增设左昭仪右昭仪及贵人、椒房、中式数等,后庭渐多。
北齐
北齐前几帝所置内职很少,齐武成帝好内,颁布河清新令:内命妇依古制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又准汉制置有:
1)昭仪,有左右二人,(比丞相)
2)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3)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
4)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
5)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6)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脩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又置才人,采女,以为散号。
齐后主立两位后,昭仪以下人数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寻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北周
1)三夫人:贵妃、长贵妃、德妃,((位视三公)武帝建德二年(573年)改称三妃)
2)三弋(女字旁):员额三人,(位视三孤)
3)六嫔:员额六人(其中之一称昭化嫔),(位视六卿)
4)御媛:(位视大夫)其中上媛、中媛、下媛(分别位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5)御婉:(位视士)也分上中下三等,(分别位视上士、中士、下士)

隋炀帝参详典故,自制嘉名,著之于令:
1)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2)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品正第二)
3)二十七世妇:婕妤一十二员,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员,(品正第四)
4)八十一女御:宝林二十员,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
总共一百二十员,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唐高祖武德初年,于皇后下设有:
1)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秩正一品;
2)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秩正二品;
3)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
4)宝林(秩正六品)、御女(秩正七品)、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曾改制,设定有:
赞德 2人取代三夫人(秩正一品) 宣仪4人取代九嫔,(秩正二品)承闺5人取代美人,(秩正四品)承旨5人取代才人,(秩正五品)卫仙6人取代宝林,(秩正六品)供奉8人取代御女,(秩正七品)侍栉二十人取代采女,(秩正八品)添置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
唐玄宗开元年间再次更定,于皇后之下设有:
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
六仪: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
美人4人,才人7人,尚宫、尚仪、尚服各2人。

宋与唐制大同小异,只是增置了贵仪、妃仪、婉仪等。

金制基本沿用唐制: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称九嫔,正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九员,称二十七世妇。宝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员,称八十一御妻。
按金格,贞佑后制度,元妃,贵妃,真妃,淑妃,丽妃、柔妃。(正一品)
九嫔同样是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正二品)。
婕妤,丽人,才人(正三品)。顺仪、淑华、淑仪(正四品)。
尚宫夫人,尚宫左夫人、尚宫右夫人、宫正夫人、宝华夫人、尚仪夫人、尚服夫人、尚寝夫人、钦圣夫人、资明夫人(正五品)。
尚仪御侍、尚服御侍、尚寝御侍、尚正御侍、宝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正六品)
司正御侍、宝符御侍、司仪御侍、司符御侍,司寝御侍、司饰御侍、司设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药御侍、仙韶使、光训良侍、明训良侍、遵训良侍、从训良侍为(正七品)。
典仪御侍、典膳御侍、典寝御侍、典饰御侍、典设御侍、典衣御侍、典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正八品)。
掌仪御侍、掌服御侍、掌寝御侍、掌饰御侍、掌设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药御侍、仙韶掌音、祗肃良侍、祗敬良侍、祗愿良侍(正九品)。
金海陵王当政时,妃子多达十二员: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

明太祖洪武五年,立六局一司。
局称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司称宫正,秩皆正六品。每局领四司,其属二十有四,而尚宫总行六局之事。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视唐减百四十余人。
妃位有贵妃,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
后妃之下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名号。
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妃下。
宪宗时封万贵妃加“皇”字为皇贵妃。

清太祖初起时,未有位号,俗称妃为“福晋”。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都叫“福晋”。皇后且称大福晋。
康熙后典制得到完善,设有皇后1名,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
住所:
清朝
皇后居中宫其余分居十二宫,东宫有景仁宫、承干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储秀宫。
汉朝
西汉宫廷称为未央宫,未央宫的后宫称作永巷,皇宫中的长巷,是未分配到各宫去的宫女的集中居住处,也是幽禁失势或失宠妃嫔的地方。《后汉书.班固传》:“后宫则掖庭、椒房,后妃之室。”李贤注引《汉宫仪》:“婕妤以下皆居掖庭。”
皇后居住在椒房殿。 汉成帝为赵合德昭仪专门建了昭阳殿。
-----------------------------------------------------------------
后妃所住的处所都统称后宫。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都是什么德

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回圈运转.
所以战国前属何德没有意思,都是后人附会,并没有得到当时统治者承认,自秦开始:秦属水德,汉初火德,武帝时认为应该是土德又有人说应该是水德总之比较乱,到东汉最终确定为火德.魏土德.晋金;南北朝时较乱,搞不太清楚.刘宋就应该是水德,齐应木德,梁好像也是木德,陈火德.隋朝火德:唐土德.宋火,元论,自称金.明火德.满清自认水

中国各朝代的首都

朝代 国都 陪都 今地 建都时间
[夏] 安邑 山西夏县西北
阳翟 河南禹县
[商] 北亳 河南商丘北 汤
南亳 河南商丘东南 汤
西亳 河南偃师西 汤
殷 河南安阳小屯 盘庚
朝歌 河南淇县 纣王
[西周] 丰镐 陕西长安西 文王
丰镐 武王
雒邑 河南洛阳 成王
[东周] 雒邑 河南洛阳 公元前770年
[春秋十四诸侯]
鲁 曲埠 山东曲埠 西周初
齐 临淄 山东临淄 西周初
晋 绛 山西翼城东
秦 雍 陕西凤翔东南 前677年
楚 郢 湖北江陵纪南城 春秋前期
宋 商丘 河南商丘南 西周
卫 沫 河南淇县 同上
陈 陈 河南淮阳 同上
蔡 上蔡 河南上蔡 同上
曹 陶 山东定陶 同上
郑 新郑 河南新郑 春秋初
燕 蓟 北京城西南 春秋
吴 吴 江苏苏州 西周
越 会稽 浙江绍兴 夏
[战国七雄]
齐 临淄 山东临淄 西周初
楚 郢 湖北江陵纪南城 春秋前期
燕 蓟 北京城西南 春秋
赵 邯郸 河北邯郸 战国初期
韩 郑 河南新郑 同上
魏 大梁 河南开封 战国中期
秦 咸阳 陕西咸阳东北 前350年自栎阳
迁都于此
[秦] 咸阳 陕西咸阳东北 前350年自栎阳
迁都于此
[西汉] 长安 陕西西安北 前200年刘邦建
[东汉] 雒阳 河南洛阳东 前25年刘秀建
[三国]
魏 洛阳 河南洛阳东 公元220年曹丕

蜀 成都 四川成都 221年刘备建
吴 建业 江苏南京 222年孙权建
[西晋] 洛阳 河南洛阳东 265年司马炎建
[东晋] 建康 江苏南京 317年司马睿建
[十六国(增冉魏、西燕、代)]
成(汉)成都 四川成都 李雄于304年建
前赵 长安 陕西西安西北 匈奴人刘曜于318年建
后赵 襄国 河北邢台 羯人石勒于319年建
魏 邺 河北临漳西南 汉人冉闵于350年建
前秦 长安 陕西西安西北 氐人苻健于351年建
后秦 长安 同上 羌人姚苌于384年建
西秦 苑川 甘肃榆中大营川 鲜卑人乞伏国仁于
385年建立
前燕 邺 河北临漳西南 鲜卑慕容氏于357年建
后燕 中山 河北定县 鲜卑慕容垂于384年建
南燕 广固 山东益都西北 鲜卑慕容德于398年建
北燕 龙城 辽宁朝阳 汉人冯跋于409年建
西燕 长子 山西长子西南 鲜卑慕容冲于385年建
前凉 姑臧 甘肃武威 汉人张轨于314年建
后凉 姑臧 同上 氐人吕光于385年建
南凉 乐都 青海乐都 鲜卑秃发乌孤于397年

北凉 张掖 甘肃张掖西北 汉人段业于397年建
西凉 酒泉 酒泉 汉人李高于400年建
夏 统万城 陕西靖边北白城子 匈奴赫连勃勃于407年

代 盛乐 内蒙古和林格尔北 鲜卑拓跋漪卢于313年

[南朝]
宋 建康 江苏南京 420年承晋
齐 建康 同上 479年承宋
梁 建康 同上 502年承齐
陈 建康 同上 557年承梁
[北朝]
北魏 盛乐 内蒙古和林格尔北 386年建
平城 山西大同 398年迁此
洛阳 河南洛阳 494年迁此
东魏 邺 河南安阳北 534年建
北齐 邺 同上 550年承东魏
西魏 长安 陕西西安 534年建
北周 长安 同上 556年承西魏
[隋] 大兴 同上 581年承北周
洛阳 河南洛阳 炀帝建
[唐] 长安 陕西西安 618年承隋
洛阳 河南洛阳 承隋
太原 山西太原西南
[五代]
梁 开封 河南开封 朱温于907年建
唐 洛阳 河南洛阳 李存勖于923年建
晋 开封 河南开封 石敬瑭于936年建
汉 开封 同上 刘知远于947年建
周 开封 同上 郭威于951年建
[十国]
吴 广陵 江苏扬州 杨行密于892年建
南唐 金陵 南京 徐知诰于937年建
扬州 扬州 承吴
吴越 杭州 浙江杭州 钱缪于907年建
楚 长沙 湖南长沙 马殷于907年建
闽 长乐 福建福州 王延钧于933年建
南汉 兴王府 广东广州 刘兖于917年建
前蜀 成都 四川成都 907年王建建
后蜀 成都 同上 934年孟知祥建
南平 江陵 湖北江陵 924年高季兴建
北汉 太原 山西太原 951年刘缗建
[北宋] 开封 河南开封 960年承后周
应天府 河南商丘
大名府 河北大名
河南府 河南洛阳
[南宋] 临安 浙江杭州 1129年宋高宗赵构建
[辽] 临潢 内蒙古巴林左旗 耶律阿保机于916
东南 年建
大定府 内蒙古宁城西南 1007年建
辽阳府 辽宁辽阳 938年建
析津府 北京城西南 936年建
大同府 山西大同 1044年建
[金] 中都 北京城西南 完颜亮于1153年迁此
会宁府 黑龙江阿东城东南 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

大定府 内蒙古宁城西南 1122年建
大同府 山西大同 1122年建
开封府 河南开封 1214年建
辽阳府 辽宁辽阳 1621年建
[西夏] 兴庆府 宁夏银川 元昊于1038年建
[元] 大都 北京城 1267年建
开平 内蒙古正蓝旗东 1256年建
[明] 京师 北京城 1420年明成祖建
南京 江苏南京 1363年朱元璋建
[清] 京师 北京城 1644年迁此
盛京 辽宁沈阳 1625年建

夏朝(公元前2070到公元前1600)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商朝(公元前1600至公元前1046)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046至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阳。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顺治帝迁都京师,今北京。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