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末凝聚力超强的军队,与敌战至最后一人,援军在不远处看它覆灭

火烧 2023-01-20 03:44:17 1043
明末凝聚力超强的军队,与敌战至最后一人,援军在不远处看它覆灭 崇祯皇帝刚登基的时候,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明已是处于风雨飘摇之时。后金、农民军、弗朗机人……各地的变乱忙得他焦头烂额。崇祯二年的时候,后金更是

明末凝聚力超强的军队,与敌战至最后一人,援军在不远处看它覆灭  

崇祯皇帝刚登基的时候,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明已是处于风雨飘摇之时。后金、农民军、弗朗机人……各地的变乱忙得他焦头烂额。崇祯二年的时候,后金更是给他上演了一出好戏:皇太极率领八旗,绕道蒙古,在长城上撕开一道口子,直接杀向了大明的心脏。那段时间,京师附近的明军接连战败。彼时,那好似是八旗骑兵的马蹄声忽远忽近,让崇祯帝寝食难安。

就在这时,大名府(今河北邯郸)的知府决定募兵勤王。与装备精良的关宁铁骑不同,乍一看上去,这支临时招募的小部队跟流民一样落魄。而且在那一年,在他们还未赶到战场之时,八旗军队便被守军击退,这支部队的处子秀也就这样草草收场。

不过令崇祯没想到的是,这支民兵日后却成为了明末的中坚力量之一:天雄军。

一、大明"赵子龙",劲旅根基

先来说说这位大名府知府。此人姓卢名象昇,万历28年(1600年)出生在江南水乡常州。年轻时的他面容白净、知书识礼,活脱脱一个秀才模样。不过有着文弱书生般面庞的卢象昇,实际上却孔武有力、胆识过人。外表清秀、武艺高强的他,看起来正恰似那常山赵子龙。他一边读书,一边习武,年仅22岁就考中进士授户部主事,随后又迁任知府。

崇祯二年,京师危急。消息传到卢象昇耳中时,他马上在大名府募兵,想要入京去勤王、抵抗外敌入侵。因时间紧迫,他只能匆忙招募一万余民兵,便马不停蹄地往北京奔去。赶至京城,满兵已被击退。即便如此,他的赤诚忠心还是给崇祯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二年,京城一纸谕令,将卢象昇提拔为右参政兼副使,让他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马。卢象昇依照自己的治军理念,将这三府的士兵重新训练,形成了一支劲旅。由于该地在唐朝时属天雄节度使管辖,后人便习惯性地把卢象昇统辖的部队统称为 "天雄军"。

根据卢象昇自己所著的《卢象昇疏牍》里面所记载,天雄军是一支步兵与骑兵结合,注重使用弓弩、火器等远程武器的部队。他所训练的骑兵身着铁甲、配备长枪和火铳,既能远程打击、也能冲锋陷阵。

此外天雄军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较为特殊的人员组成。由于天雄军主要是在当地的民众中招募而来,队伍中很多士兵彼此都是同乡、亲人、朋友。纵观明末各军,其团队凝聚力可称一二。

二、临危受命,反成支柱

崇祯六年,明朝的流民动乱愈演愈烈,官军更是顾此失彼,和叛军打得晕头转向。正当崇祯为此焦头烂额时,他忽然想到了卢象昇。在过去几年里,卢象昇曾多次镇压叛乱,战绩可圈可点。于是卢象昇临危受命,带着天雄军赶往京师郊区的西山,与叛军交战。

卢象昇来到京师郊外,在其他几路明军的配合下,对叛军一顿穷追猛打,把他们赶回西山上。随后,卢象昇一直进攻,把敌人围困到一个名叫冷水村的村子里。又通过设伏,接连取胜,把敌人全部歼灭。成功平叛之后,天雄军的威风也打了出来。

作战时,卢象昇虽是个白面儒将,却往往身先士卒。在一次追击敌军的过程中,卢象昇的额头被弓箭所伤。他竟当做没事发生一样,任凭鲜血流出,依旧提刀杀敌。自此之后,卢象昇在敌人之间多了个绰号,叫做"卢阎王"。叛军见到他的天雄军都会退避三舍。

三、获赐尚方宝剑,统领四方兵马

由于卢象昇的英勇作战,汉江附近的叛军几乎被消灭干净了,天雄军也因此更受皇帝青睐。崇祯八年,朝廷派卢象昇和洪承畴分管东南和西北方向的剿匪军务。过了不久之后,崇祯还赐给卢象昇尚方宝剑,在封建社会,这可是代表着皇帝本人的存在。崇祯对天雄军和对卢象昇的器重,可见一斑。

有了皇上的器重,卢象昇也没有掉以轻心。因为,眼前还有很多棘手的敌人需要对付。那一年,从汝州城、洛阳城接连传来求援的信号,卢象昇带领天雄军星夜兼程,来到汝州城,眼前的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凉气。原来,面对的敌人,正是明末让官军避之唯恐不及的高迎祥。

崇祯六年(1633年),高迎祥和李自成领兵三十多万,在汝州城下驻扎,他们军队的营帐绵延百里,颇有当年刘玄德伐吴时候的壮观气概。不过,天雄军没有被眼前的阵势吓倒。当敌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时候,他们利用强弩,射死了上千名铁骑。当敌军露出破绽的时候,卢象昇亲率数千骑兵直捣中军,杀得高迎祥和李自成不得不撤退。

明末凝聚力超强的军队,与敌战至最后一人,援军在不远处看它覆灭

卢象昇一不做二不休,咬着叛军的尾巴来到确山,又一次把他们打得打败。在这之前,许多官军将领都命丧闯军手下,明军因此也对闯军非常畏惧。但天雄军却把他们杀得丢盔弃甲,也不怪乎在民间被称为明末三大军。

击败闯军之后,官军士气高涨。天雄军又在滁州和各部友军联合,直接打散了高迎祥的部队。眼看着这些敌人将被消灭,坏消息传来。崇祯九年,已是改称"清"的满兵又一次闯入关内。崇祯再次委以重任,命象昇为宣大总督,率军进驻京畿,整顿防卫。

震慑住清军之后,朝廷就让天雄军一直留在北边,抵御八旗。后来,崇祯封卢象昇为兵部尚书,号称"总督天下援兵"。

四、最绚烂的谢幕:巨鹿悲歌

若卢将军真能"总督天下援兵",大明便也不至于亡于崇祯一朝了。精忠报国的卢象昇同明末许多悲剧一样,死在了党同伐异的派系斗争之下。

当时,明廷内部有部分高官主张与皇太极议和,这让南征北战的卢象昇非常不悦。他也因此遭到杨嗣昌、高起潜等人的排挤。在他们的阻挠下,卢象昇不仅办事处处碰壁,还被屡屡抽走生力军。就这样,名义上统御天下的他,实际统帅的兵马仅剩五千

崇祯十一年冬,距离卢象昇任兵部尚书仅过了一年。他带领仅剩五千人的"天雄军"来到河北巨鹿,不幸落入八万清军主力的包围圈。天雄军不惧强敌,与八旗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无奈双拳难敌四手,情况不容乐观。

这时,卢象昇突然想起高起潜,他领兵数万,就驻扎在离巨鹿仅仅五十里路远的鸡泽。于是他派出信使,向高起潜求援。但这个督军太监对于自己的友军,完全坐视不管,让卢象昇发出的求援全都石沉大海。

孤立无助的天雄军,只能围绕在卢象昇身边继续奋战。战斗从中午打到深夜,八旗付出惨烈的代价,天雄军也打得弹尽粮绝,最终被清军全部歼灭。卢象昇本人也在激战中身中四箭,斩杀数十人之后力竭而死,年仅39岁。这支曾经力挽狂澜的部队和它的将领,就这样在冷漠的友军注目之下,血洒北国,于寒风冬雪中被埋葬。

卢象昇和他的天雄军,同戚家军一样,成为了大明挽歌的注脚。在数次自毁长城之后,崇祯帝也眼见着大明一步步走向崩塌。不过,明末的悲剧没有再次上演。穿越寒风与大雪,卢象昇和他麾下将士们的爱国忠义情怀生生不息。感谢那些接过火把的近代先贤义士,没有他们,我们何以能享受如今的平安生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