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认知疗法三步骤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于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疗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变来访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像。具体说,就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识和对事的见解等等。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就是与来访者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来访者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来访者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认知疗法一般有分为四个治疗过程:
1)建立求助的动机:此过程中,要使病人认识适应不良的认知—情感—行为类型。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此过程中,要使病人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此过程中,要让病人练习将新的认知模式用到社会清净之中,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此过程中,作为新认知和训练的结果,要求病人重新评价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处理认识和情境中的作用。
适应范围: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变态、性心理障碍、偏头痛、慢性结肠炎等身心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