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天蝠将 大耳蝠详细资料大全
大耳蝠详细资料大全 大耳蝠(学名:Plecotu auritu Li aeu ),别名鬼蝠、褐大耳蝠、普通大耳蝠。大耳蝠体型较小,前臂长37~42mm,耳极大,宽且长,耳长可达30~34mm,背面浅灰
大耳蝠详细资料大全

大耳蝠(学名:Plecotus auritus Linnaeus),别名鬼蝠、褐大耳蝠、普通大耳蝠。大耳蝠体型较小,前臂长37~42mm,耳极大,宽且长,耳长可达30~34mm,背面浅灰褐色,毛基黑褐色。
大耳蝠单独栖居,不与其他蝙蝠混居,栖息在原始森林或一些遗弃的建筑中。6月产崽,每年一胎,每胎1~2只。大耳蝠分布范围较广,遍及欧洲、亚洲等部分地区。
大耳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概述图来源:)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大耳蝠拉丁学名:Plecotus auritus别称:鬼蝠、褐大耳蝠、普通大耳蝠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纲:哺乳纲亚纲:真兽亚纲目:翼手目亚目:小蝙蝠亚目科:蝙蝠科属:大耳蝠属种:大耳蝠亚种:6个分布区域:欧洲、亚洲等部分地区英文名:Long-eared Bat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繁殖方式,亚种分化,种群现状,保护级别,形态特征
大耳蝠体型较小。前臂长37~42mm。耳极大,宽且长,耳长可达30~34mm,显然超过其头长,而接近其前臂长。耳大为大耳蝠最特殊的外形特征。两耳之前方基部通过额部相联。耳壳近乎长卵圆形,前后缘均甚凸出,耳端狭圆,耳壳内面靠外缘有近20条细横纹。耳屏甚长,几乎为耳长之半,由基部至远端逐渐变尖,其外侧基部有一小片副叶。鼻孔朝前上方。后肢及足均纤细。翼膜由趾基起。足长为胫长之半,无距缘膜。尾甚长,几与体长相等,不由股间膜后缘穿出。 大耳蝠背面浅灰褐色,毛基黑褐色,毛尖灰棕色;腹毛颜色较浅,其毛尖灰白色,毛基黑褐。 大耳蝠吻部甚短,脑颅圆而大,由脑颅至吻端部逐渐趋低。听泡甚圆大。颧弓左右侧扁,中部扩大,两端窄细。 大耳蝠的齿式=36。上颌内门齿大,外门齿小,外门齿小于内门齿的后尖。门齿与犬齿间空隙较大;犬齿强大。第1前臼齿甚小,齿冠低于第2前臼齿的1/3;第2前臼齿大而缺少前尖,有一甚大的后尖,相当臼齿齿尖的2倍。前两个臼齿甚大;第3臼齿小,后尖甚退化,左右宽,前后扁。下颌前2个前臼齿远小于第3前臼齿,第2前臼齿又小于第1前臼齿,第3前臼齿与臼齿的齿冠等高。 大耳蝠(图3)栖息环境
大耳蝠主要栖息于海拔2350米以下的原始森林或一些遗弃的建筑中,夏季选择屋顶棚下、树洞及岩石洞隙作为栖息位点,冬季则在山洞中冬眠。生活习性
大耳蝠单独栖居,不与其他蝙蝠混居。9月开始入眠,冬眠中的大耳蝠,不食不动,耳折于臂下,仅露出耳屏,体表温度仅有5.5℃。大耳蝠(图1) 大耳蝠筑巢在洞穴、深的岩石裂缝以及遗弃的矿井中,最多也只是一小群一起筑巢,这是由于可以容纳大群体的栖息地点非常的不足。在一个地点有着超过100只大耳蝠的群体非常少见。 大耳蝠飞行时,耳倒向后方,可停翔于空中的一边捕食。大耳蝠的食谱中有其他蝙蝠,小型哺乳动物,大型的昆虫,鸟类和青蛙。捕食时,它们以很快的速度袭击猎物并使用其强而有力的嘴杀死对方,一旦猎物断气,大耳蝠会把它带去另一个地点并把猎物吃掉。 大耳蝠几乎没有天敌。偶尔人们可以听到大耳蝠发出的兴奋叫声。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尔巴尼亚、安道尔、奥地利、亚塞拜然、白俄罗斯、比利时、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乔治亚、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爱尔兰、义大利萨丁岛、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列支敦斯登、立陶宛、卢森堡、摩尔多瓦、摩纳哥、黑山、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圣马利诺、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维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乌克兰、英国。 中国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如北京、黑龙江、内蒙占、甘肃、吉林、陕西、青海、四川、河北等地。繁殖方式
大耳蝠繁殖时,雄兽和雌兽在繁殖期生活在不同的群体,雌兽组成小群,雄性个体通常保持单独的生活,直到夏末。雌兽6月产崽,每年一胎,每胎1~2只。幼兽出生后靠喝雌兽的奶为生,直到能吃肉为止。亚种分化
序号中文名学名命名人及年代 1 大耳蝠指名亚种Plecotus auritusauritus
Linnaeus,1758
2 大耳蝠西南亚种
Plecotus auritusariel
Thomas,1911
3 大耳蝠柴达木亚种
Plecotus aurituskozlovi
Bobrinski,1926 4
大耳蝠南疆亚种
Plecotus auritusmordax Thomas,1926 5 大耳蝠北疆亚种
Plecotus aurituwardi
Thomas,1911 6 大耳蝠东北亚种
Plecotus aurituogncvi Kishida,1927 (参考资料来源:)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该种在欧洲中部、亚洲部分地区是非常常见的物种之一,而在地中海则很罕见。在其大部分分布范围内没有种群数量下降的记录,但土耳其例外。其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在地中海部分地区种群受到威胁是由于其栖息场所遭到破坏,尤其是当地阔叶林成熟树木的减少。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很赞哦!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