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世家牛排城太原 1125年太原之戰:北宋三大名將世家同台競技,誰才是北宋第一將門
1125年太原之戰:北宋三大名將世家同台競技,誰才是北宋第一將門 北宋政和年間,宋徽宗派大臣童貫出使遼國。途中,一個名叫馬植的遼國人秘密求見,向童貫獻上了一個非常大膽的「聯金滅遼」之策。宋遼之間是百年
1125年太原之戰:北宋三大名將世家同台競技,誰才是北宋第一將門

北宋政和年間,宋徽宗派大臣童貫出使遼國。途中,一個名叫馬植的遼國人秘密求見,向童貫獻上了一個非常大膽的「聯金滅遼」之策。宋遼之間是百年仇敵,遼國霸佔原屬於中原的燕雲十六州地區長達將近二百年,宋朝歷代皇帝都想收復燕雲舊地,但苦于軍事實力有限,始終未能如願。
馬植向北宋透露了一個重要消息:在遼國的東北方,女真人的金國正在急速崛起,與遼國矛盾尖銳。因此他建議宋朝應當派遣使者與金國結成同盟,兩家聯手,腹背夾攻,可一舉滅遼。宋徽宗得知此計,大為欣喜,立即依計而行,與金國訂立「海上之盟」,並在1125年如願以償與金國一起滅掉遼國。
然而宋徽宗做夢也想不到,這是他此生最為愚蠢的決策之一。金國南下中原的野心比遼國更大,軍事實力也比遼國更為強悍,失去了遼國的緩衝,宋朝馬上成為金國的下一個進攻目標,滅遼之戰烽煙未散,金國人的騎兵已經卷地而來,向宋朝發起大規模進攻,宋金戰爭由此拉開帷幕。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兩路進攻南宋,東路軍直逼宋都汴梁,西路軍由完顏宗翰率領,沿大同、朔州一路,試圖攻取宋朝山西重鎮太原。河北河東宣撫使童貫就在城中,聞聽金兵大舉來攻,立即棄城而逃。
好在太原知府張孝純、宣撫司都統制王稟,都是忠心耿耿的大宋忠臣。童貫雖然一走了之,張孝純和王稟卻決定留下來,與太原城共存亡,誓死抗擊金兵。二人身先士卒,日夜堅守城頭,修繕城池,打造軍械,督辦籌集糧草,日夜與金兵鏖戰。在他們的指揮下,太原軍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打退了金兵一次又一次進攻。
但太原城中畢竟兵力和糧草都很有限,在金兵長達半年多的圍攻中,士卒死傷嚴重,糧草日漸耗竭,局面岌岌可危。宋欽宗深知太原是西北重鎮,與汴梁互為犄角,有太原在手中,金兵就不敢全力南下攻打汴梁,於是不惜血本調集重兵,前去解救太原之圍。北宋三大名將世家,都在此戰中悉數登場,同台競技。
1125年底,宋朝著名的折家將領軍人物折可求,帶領2萬精兵,從岢嵐、天門關、松子嶺挺進太原。折家將世代為宋朝鎮守西北長達百餘年,在與強敵西夏的戰事中盡顯雄才,歷代名將輩出,被宋朝皇帝視為西北長城。
但這次折家將卻威風不再。折可求在交城之戰中被金兵擊敗,退屯汾州。次年七月,在宋欽宗一再催戰下,再次領兵北上,結果在文水縣兩次被金兵擊敗,損失慘重,無力再戰,只得領兵倉皇退回府州。隨後的靖康之變中,折可求眼看宋朝大勢已去,居然投降金國。
宋朝另一個名將世家姚家將也參加了援救太原之戰。姚家將的領軍人物是姚古,姚古之父姚兕、祖父姚寶,姚古之子姚平仲,四代人都是北宋西軍名將,是宋朝抗擊西夏的骨幹將領。姚古領兵增援太原,現在隆德府小勝,但緊接著又在盤陀之戰中大敗,從此畏敵如虎,遲疑觀望不敢再戰,最終狼狽撤回,被宋欽宗撤職查辦,發配嶺南。
宋朝的種家將也參加了此次太原保衛戰。老將种師道白髮蒼蒼依然不減當年,他坐鎮汴梁,多次向宋欽宗提出中肯建議,但都未被採納。後來事實證明,宋欽宗哪怕只採納种師道一部分建議,靖康之變的結局都可能逆轉。
种師道之弟弟种師中,則帶領一路人馬,北上救援太原,並在壽陽之戰、榆次之戰中連續擊敗金兵,軍威大振。
但遺憾的是,宋軍此次援救太原組織的極為混亂,种師中的人馬糧秣不繼,連肚子都吃不飽。加之協同作戰的姚古、張顥等宋將畏敵如虎,逡巡不前,最終導致种師中孤軍深入,在山西壽陽西南被金兵重重包圍。种師中毫無懼色,捨命死戰,身邊將士傷亡殆盡只剩下百餘人,他自己也「身被四創,力疾斗死」,為國捐軀。太原城最終糧盡援絕被金兵攻佔。
從這場慘烈的大戰可以看出,北宋三大將門世家,不論勇氣還是實戰能力,都以種家將為最強。他們不僅能在抗擊西夏的戰場上一柱擎天,而且足以與強悍的金兵抗衡。如果宋朝軍隊都像他們一樣忠勇報國,又豈會發生亡國之禍。他們才是北宋第一將門。可惜遇上宋欽宗這樣的糊塗皇帝,和畏敵如虎的友軍,最終導致一門忠烈血染黃沙,令人痛心。
參考資料:《宋史》
很赞哦! (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