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战后日本赔了多少钱 甲午戰爭,日本賺了多少錢?
甲午戰爭,日本賺了多少錢?
文|陳卿美
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割地賠款結束。從根本上來說,戰爭較量的是財政實力。如果將甲午戰爭視爲一種投資的話,必定有投入產出比。一場有預謀的戰爭如同創業一樣,都要經歷從醞釀到實施的過程。從投入到產出,創始人最關心的是投入產出比。甲午之戰便是日本蓄謀很久的一場對華戰爭。那麼作爲戰勝方,日本投入了多少,又賺了多少錢呢?
一個國家如果軍費持續大規模增長,說明他很可能會發動對外戰爭。日本在甲午戰爭爆發前的二十年,正是軍費大規模增長時期。據日本大藏省《明治財政史》記載,1873年,軍費預算爲1070.9330萬日元,佔當年財政收入的17.1%;十年後,即1883年,軍費預算爲1904.6718萬日元,佔當年財政收入的23.5%;二十年後,即1894年,軍費預算爲2282.2146萬日元,佔當年財政收入的27.0%。由此可以發現,二十年的時間,日本軍費增長113.1%。相比之下,財政收入並沒有增長這麼快,同樣是二十年時間,日本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長只有21.7%。
遺憾的是,當年清政府並沒有掌握這些資料。1873年,日本政府即實行預算公開制度,如果清政府對此有所瞭解,必然會對日本有進一步的防範。
甲午戰爭圖
軍費的持續大規模增長,戰爭的衝動也在日益增強。“失之於西洋,取之於東洋”、“大力充實軍備,耀國威於海外”等思想開始甚囂塵上。說白了,就是日本欺軟怕硬的心理。日本與當時的中國一樣,備受西方列強的欺凌。但日本對西方列強不敢惹,只能寄希望通過欺負朝鮮、中國,效仿西方殖民來獲得補償。
隨着軍費的快速增長,日本政府開始實行擴軍計劃。1882年,日本天皇下達“鑑於宇內形勢,擴充陸海軍備”的詔書。1884年,日本政府又啓動了“非常時”擴軍計劃。陸軍方面,從16個聯隊,擴充至28個聯隊,同時新建炮兵、騎兵、輜重兵各7個聯隊。海軍方面,除了向英國訂購“扶桑”、“金剛”、“比睿”三艘軍艦外,日本政府大力自主建造各種艦船。截止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海軍擁有31艘,魚雷艇24艘,其他艦艇52艘,單單這個規模就已經超過北洋海軍。戰爭爆發時,日本“富士”、“八島”、“明石”、“宮古”四艘大型戰艦還在船廠建造中。與此同時,各種軍事性投入佔到了政府總投資的60%。
軍隊的擴張,意味着各種經費的大規模支出。根據大隈重信的《日本開國五十年》記載,1872年,日本陸軍的經常性經費爲727.9736萬日元,而且沒有任何臨時、特別的支出。二十年後,1893年,即甲午戰爭前,日本陸軍的經常性軍費爲1241.9829萬日元,特別支出230.1597萬日元,共計1472.1226萬日元。由此可見,僅二十年時間,日本陸軍的軍費就整整翻了一番。
再看日本海軍方面,1872年,海軍經常性軍費爲199.5509萬日元,同樣也是沒有特別的支出。而到了1893年,海軍的經常性軍費爲514.1475萬日元,臨時費用298.9445萬日元,共計810.0921萬日元。同樣是二十年時間,日本海軍的軍費則翻了兩番。
現在回過頭來看,日本海軍軍費的大規模增長,一方面是在努力追趕中國,也可看做是軍備競賽。一方面則完全暴露了海外擴張的野心。海外擴張,首要目標自然就是朝鮮、中國。軍備競賽用於自衛可以理解,但一個小小國家的海軍整體規模居然超過了中國,若說沒有侵略企圖,那是不可信的。
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正式揭幕。日本政府開始向國內籌措戰爭經費。8月9日,大藏省就籌措軍費問題專門召開會議,制定了甲、乙、丙三種方案。
根據《明治財政史》記載,甲號方案預估戰爭時間爲半年,即1894年7月至12月,軍費總額爲5000萬日元。乙號方案預估戰爭時間爲一年,即1894年7月至1895年6月,軍費總額爲1億日元。丙號方案預估戰爭時間爲一年半,即1894年7月至1895年12月,軍費總額爲1.5億日元。戰爭經費方案的其中一個根據,便是日本國內戰爭的經驗,比如1877年爆發的日本西南戰爭,軍費開支則遠超4000萬以上。

國內戰爭都不止4000萬,何況還是國際戰爭,對手還是實力強大的大清帝國。1894年10月23日,經日本臨時國會審議,天皇頒佈了1.5億日元的戰爭經費預算。次年3月2日,天皇再次追加1億日元。也就是說,日本政府在甲午戰爭中的總經費預算爲2.5億日元。這筆錢也讓日本政府壓力山大,因爲1893年,日本的財政收入僅有8300萬日元。
甲午戰爭從1894年7月一直打到1895年4月,直到4月17日,中日雙方簽訂《馬關條約》纔算正式宣告結束。與日本大藏省預估戰爭時間持續一年的丙號方案基本吻合。
戰爭期間,日本政府主要以發行國債的方式籌措軍費。1894年8月,發行3000萬。1894年11月,再次發行5000萬。但此時日本政府仍入不敷出,因爲每月的軍費開支都在1000萬日元以上。前線戰場上的一發發炮彈,打的都是錢啊。每月的國債收入卻很慘淡,最高時有759萬日元,最少時只有17.5萬日元。也就是說,戰爭期間,日本政府每月都在虧損,投入產出比是負的。對此,日本政府一方面動用國庫財政資金,一方面積極動用日本銀行向國外借款。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打這場仗也絲毫不輕鬆。
戰爭打完了,就要做個總盤點。根據伊藤博文《祕書類纂·財政資料》記載,1895年5月10日,日本政府列出了戰爭期間日軍臨時性軍費的支出明細。總支出明細包括陸軍、海軍兩部分,陸軍部分包含了薪金、糧款、服裝費、武器彈藥費、馬匹費、傷病費、陣地用具費、雜物費、郵政電信費、運輸費、旅費等一系列的支出項目。在陸軍的軍費中,支出最大的是糧款,達到2368.3077萬日元,其次是服裝費,爲1732.5575萬日元。陸軍軍費的總支出爲10812.1361萬日元,約爲1.08億。海軍部分除薪金、糧款常規項目外,還有艦艇營需、艦船費、俘虜費比較特殊的幾項。在海軍的軍費中,支出最大的是武器彈藥,達到1032.6319萬日元,其次是艦船費,爲1017.3711萬日元。海軍軍費的總支出爲3172.5500萬日元。陸軍費用與海軍費用相加,一共約爲1.40億。
戰爭持續了約九個月,我們算一下日本政府的總投入。以下是卿美兄的計算:本文開頭提到,1894年,日本軍費的年度預算爲2282萬日元,如果再加上戰爭臨時性的軍費支出1.40億日元,總計約爲1.63億日元。這就是日本在甲午戰爭期間的總投入。
還有一種計算方法,前文也提到,日本政府發行國債期間,日軍每月的軍費都在1000萬日元以上。照此估算,九個月的戰爭時間,日本軍費投入總計約爲1億日元。
以上都是卿美兄的測算,有專家則估計,日本軍費的總投入不超1.2億日元。也有說法是2億日元。現在就出現了四個數據,1億日元、1.2億日元、1.6億日元、2億日元。我們取最大值2億日元,認定爲日本政府在甲午戰爭期間的總投入。
再看日本的收益,其中最大的收益便是清政府的賠款。根據《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要向日本政府支付2.0億兩庫平銀。加上贖遼費3000萬兩、威海衛日本駐守費150萬兩,一共爲2.315億兩。
日本用“日元”,中國用“兩”,這就涉及到匯率問題。當時的是1兩=1.64日元。清政府的賠款2.315億兩就等於3.7966億日元。這就是日本政府的現金收益。
上邊說到日本的軍費總投入爲2.0億日元,用現金總收益3.7966億-2.0億=1.7966億元,約爲1.8億。貌似這就是日本政府賺到的錢。但實際不並不是這麼簡單。
日軍侵華期間,還掠奪了大量資源。據我國地質館資料介紹,日軍掠奪了煤炭約10 億噸、鐵礦約1.8 億噸、銅礦約150 萬噸、鋁約10 萬噸、鎂約5 萬噸,另有大量的鉛鋅、金銀貴金屬及非金屬礦產等礦產。另外還有戰艦等軍事戰利品,據統計,價值也有1億日元。曾有專家統計,日本從中國掠奪的各種資源總價值大概在2.3億元。
用剛纔得到的數據1.8億,加上2.3億,即爲4.1億。這纔是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產生的總收益。
有了總收益,還要減去日本的損失。甲午一戰,日本的損失也不小,比如士兵死傷17282人,馬匹死傷殘、失蹤11532匹。但人與馬匹的損失根本無法估量。若相比清軍的巨大損失,日本又算賺到了。
日本明治維新的元老井上馨在談到此時,曾興奮地說:“想到有3億5000萬日元涌進國內,無論政府或私人,都產生了一種無限富有的感覺。”他的估算是3.5億,實際上應該還是少算了。
甲午決戰,日本通過戰爭大發其財。近4億日元的總收益讓日本經濟如虎添翼。反觀中國這邊,甲午的戰敗,讓辛苦三十年的洋務運動被打回解放前。加上沉重的賠款負擔,清政府日益憔悴、衰弱,原本就脆弱的經濟更加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