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重大历史事件表 明末清初各大历史事件

明末清初各大历史事件
鉴于篇幅只写明清之间的斗争,
万历二年,明建州右卫指挥使王杲反叛,辽东总兵李成梁诛之,王杲之子阿台章京逃脱,于万历十一年起兵叛明,李成梁收买女真内奸,里应外合攻破古勒城。
误杀努尔哈赤之父。
努尔哈赤对明怀恨在心,集齐十三副盔甲发誓报仇,李成梁与努尔哈赤之父交好,选择性放任努尔哈赤,使努尔哈赤在明朝四十万重兵眼下逐步壮大,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克图轮城,甲板城,万历十二年下兆佳城,活捉明将李岱。
万历十三年击败女真苏克苏潕部,董哲部,大胜于吉林崖。
万历十四年攻鹅尔浑,万历十五年破女真哲陈部,万历十六年统一建州女真。
万历二十一年征服纳殷路,珠舍里路路。
于古勒山大败海西女真部。
由于海西女真实力强大,努尔哈赤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至万历四十三年统一海西女真,万历四十四年即汗位,建立金国(后金)。
至此努尔哈赤基本统一女真各部。
反观辽东明军却基本未有大的军事行动,对于把辽东作为为军事要地(军管区)的明帝国来说显然是不正常的,那么最明显的解释就是辽东的李氏家族隐瞒了努尔哈赤在各地的进攻行动,其动机至今不明,有可能是以匪养军(以此向朝廷要钱),也有可能是所谓的亲戚关系(李氏与努尔哈赤有姻亲联系)。
古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总之帝国失去了消灭隐患最好时机。
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发布《讨明檄文》,率步骑两万向辽东各地明军进攻,克抚顺外围屏障东诸堡和大都,数月后攻克抚顺,并对抚顺进行了屠杀。
沈阳,锦州因有重兵把守,金军感到实力不足因此从抚顺退却。
此战震动了明帝国,帝国以杨镐为辽东经略,率二十余万兵马平叛
这就是萨尔浒之战的开端。
萨尔浒之战失败其实对于整个帝国的硬实力影响并不大,在硬实力上改变不了明强金弱的局面,这场战争对帝国的破坏在于人心上,倘若迅速作出反应派得力干将主持大局,明军仍可一战,但帝国却忙于党政内斗未及时作出反应,这导致战败后帝国在辽东军心尽失,短短数月上百个堡垒内的明军不战而逃,辽东各卫所已成空城,各地总兵为了逃命甚至驱赶百姓拆毁城池。
这造成了可怕的多米诺效应,辽东拥往关内的汉族难民多达几十万人,随后努尔哈赤攻占铁岭和开原,明军在关外的坚城仅剩沈阳,至此明帝国从太祖朱元璋以来在辽东二百余年的经营基本告吹,天启二年努尔哈赤进攻广宁,因将领孙得功叛明,明辽东巡抚王化贞战败,时辽东经略熊廷弼又无军队,只得率数十万难民入关。
至此明军丧失辽东全境。
天启二年明帝国启用礼部右侍郎孙承宗,加封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委派处理辽东事务,孙承宗亲自赶往山海关,并多次冒险前往关外,最终采用了类似于唐代清剿突厥的战略,即建坚城为战略支撑点,军队屯田建堡作为屏障,立新军(辽军)为机动力量连接各个战略支撑点,结果证明这种战略极其有效,短短四年孙承宗收复了几千里的失地,有效的杀伤了后金的有生力量,并基本建立了关宁、宁锦防线。
再此期间明军虽未发动大规模战役,却基本重新在辽东站稳了脚跟,因此孙承宗不论是在《明实录》还是在《明史》中都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登莱战役 后金占领辽东后帝国与辽东半岛的联系基本中断,通政使袁可立上书言“登莱唯北岸旅顺口,实咽喉之总区,诚宜得一大将,量提水陆兵驻扎”于是天启二年,授予节钺巡抚登莱,当时登莱玈顺早已沦陷袁可立率家丁前往,遇匪寇袁可立单骑入阵,袁可立到任后数月内组织优势兵力,从海上突然登陆,调度两镇兵马奇袭金军,以皮岛总兵毛文龙为侧应,并以反间计策反后金女婿刘爱塔。
收复金、复、盖三卫和旅顺,取得东江大捷,基本摧毁了后金正蓝旗。
该战可谓明军反击战中最漂亮的一战。
柳河战役 天启五年山海关总兵马世龙从生员刘伯襁口中得知金四贝勒皇太极入驻耀州,且兵不足三百,马世龙大喜统关内兵从娘娘宫渡河偷袭耀州,结果行迹败露,遭金军突袭,原定的觉华岛侧应兵马也未赶到,结果中军李应科先锋鲁直贾战死,明军兵马折损半数。
天启六年,督师孙承宗遭魏忠贤陷害,高第接替孙承宗的职位,高第贪生怕死,不请示朝廷擅自拆毁城池,撤回兵马,辽东再次失守。
宁远战役 天启六年高第撤军,时宁远守将袁崇焕拒不撤离,当年一月努尔哈赤率兵进攻宁远,袁崇焕给三面城墙各拔一万守军,自率一万兵马坐镇中城,努尔哈赤连攻数月不下,因明军火炮众多反而自身伤亡惨重,(努尔哈赤本人也极有可能受重伤)五月金军死伤过多(《明史》说死伤三百人,但后世保守估计在八千人以上)因而撤退,七月努尔哈赤去世。
宁锦战役 天启六年袁崇焕出任辽东巡抚,高第被弹劾,后金大汗由皇太极继承,同年袁崇焕派人与皇太极议和,实者为重新恢复宁锦、关宁防线争取时间。
而皇太极也趁机一举攻陷朝鲜平壤,解决了后方。
双方都在为即将的大战做准备,天启七年正月皇太极借口明军在大凌河筑城,率旗军十二万攻明。
五月初金军抵达广宁,明军收缩兵力退入锦州,金军合围锦州,总兵赵率教正在锦州监督筑城,于是率领明军坚壁清野,坚守城池,并不断假意投降,以拖延金军。
总兵满桂也不断派兵截取金军粮道,骚扰金军。
五月末金军连攻十五日不下,人困马乏,士气低落,而明军迟迟不派主力来援,也使金军围点打援的计划落空,皇太极只得暂时放弃锦州,向入关必经之地宁远进攻。
袁崇焕守中城,总兵孙祖寿、许定国守西面,祖大寿守东面正面使用火器打击,两侧包抄分割金军,最后以关宁铁骑正面冲击。
金军大败,皇太极的堂弟被打成重伤。
皇太极只得退兵转攻锦州,结果又遭赵率教痛击,减员无数只得退兵。
此战明帝国举国欢庆。
丁卯之役(此战争议较大且主要是后金与朝鲜两方,这里只节选与明军有关部分) 天启七年正月后金六王子率军四万进攻铁山,大王子阿敏攻云从岛,毛文龙于正月十五日夜夜袭阿敏部斩杀数百人,但自身也伤亡七百多人,十七日又杀死了两千多女真降兵,阿敏没有船只只得迁怒于朝鲜,毛文龙又伺机跟随,先后偷袭斩杀近千人。
但毛文龙的说法于诸多史料不符,不仅是清人史料,就是朝鲜史料也与其相左。
己巳之变 崇祯元年七月袁崇焕复出,崇祯二年后金之主皇太极携蒙古军,总数共十万绕道蒙古高原,从山西进入中原,期间屠杀了十几万百姓,袁崇焕奉命回师,但一直却不出动主力部队,由此被朝中重臣和后人诟病,但实际上袁崇焕是在寻找战机,从前面多次战役来看,若想获胜明军只有坚城固守,而此时袁崇焕心中的坚城正是北京,但袁崇焕显然没有他老师孙承宗的战略眼光和政治头脑,都城的政治意义是不允许它作为挡箭牌的,在崇祯的多次命令下,袁崇焕终于越过金军,驰援北京。
但他却要求率军队进入都城,随即要求便被驳回,袁只得驻兵城外与金军鏖战,在祖大寿、满桂、刘应国等人的全力配合下终于击退了金军,但明帝国的核心统治区却遭到了严重破坏。
松锦之战 崇祯四年皇太极借口祖大寿诈降,向锦州发动进攻,若取山海关必先取关外四城(松山、杏山、宁远、锦州)而四城之首便为锦州,初战祖大寿偷袭清军,击败进攻宁远的多铎,皇太极吸取久攻宁远的教训,制定久围孤城,而后劝降的策略,在宁远修建的义州城,并在汉军旗的建议下于义州屯田,义州成了进攻的前哨阵地和清军的补给大营,又在锦州城外掘地三尺,修建栅栏营寨,营寨中又挖深壕。
皇太极暗中与城内蒙古人相联系,城内蒙古人乘机作乱,内外夹攻下锦州外城失守,余部明军退入内城。
祖大寿只得向朝廷告急,崇祯命山海关总兵洪承畴与另外七大总兵援助锦州,敌军势大当以步步为营,静观其变,但朝廷却粮饷难继,命其速战速决,于是洪承畴命十万兵马只带三日粮草,洪承畴不携带全部粮草意思是即可以给自己留有退路,也可以给朝廷一个交代。
但这个决定将把明军送上绝路,在清军多路设伏和堵截下,明军撤往松山,粮草多屯于笔架山,但也有力的打击了追击的清军,皇太极对失利感到气愤,于是率主力应战,并趁决战时,突袭了明军的粮仓笔架山,笔架山上明军火器众多,本可与之一战,但守将却率先逃跑,导致军队溃败,笔架山失守,眼看粮草断绝,明军主力军心惶惶,洪承畴命令分头突围,吴三桂等人突围至杏山城,洪承畴本人突围未果,于二月十八日被活捉,五月剃发降清。
松锦战役明军完全失败,标志着辽东防御体系的崩溃,至此帝国在辽东再无精兵。
宣大抗清 崇祯九年九月,清军沿大同、宣府入侵,劫掠京畿地区,清军将汉族女子浓妆艳抹载于车上,挂起“各官免送”之牌,以此侮辱明军。
但明军畏惧野战,各地勤王之师均游弋于京师附近,却拒不迎敌。
崇祯只好召回正在东南平乱的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卢象升,再赐尚方宝剑,以总督三军。
京师解除警报后,鉴于辽东局势已尽皆糜烂,明廷令卢象升总督宣府、大同、山西。
此时宣府、大同形同虚设,卢象升到任后屯田备粮,修整城墙,期间多次击退了蒙古乞炭的进攻。
崇祯十年五月,清军攻击山海关,摧毁了山海关正门,杀死明总督吴阿衡,并将进攻的前哨阵地推进至牛兰。
崇祯再次召回卢象升,并第三次赐于尚方宝剑,令其总督天下兵马,但实际上受卢象升节制的兵马不过两万。
崇祯十年八月皇太极以睿亲王多尔衮为大将军、贝勒岳拖为扬威大将军、贝勒杜度为为副相,分两路伐明,并从密云方向突破了长城,并驻军通州。
崇祯十一年卢象升进军至巨鹿,关宁铁骑在鸡泽防守,卢象升派人协调关宁兵马,但因为所属兵马过少,关宁军拒不接受卢象升的调遣,明军互相掣肘一时难以发起反击。
当时孙承宗因屡遭诋毁只得辞官,正赋闲于老家高阳。
清军得知后进攻高阳,并多次派人劝降孙承宗,孙承宗拒不理会并组织城中百姓守城,十一月清军发动攻击,高阳百姓上至老叟,下至妇孺皆以砖石抛击清军,城破后,清军俘虏了孙承宗,孙承宗则面向北京方向行九拜之礼,而后自尽,其族人皆被屠戮。
消息传回北京,崇祯拊手痛哭,而卢象升也万分惊讶,此时卢象升决意以死报国,十二月卢象升进兵至蒿水桥,遭遇清军主力,卢象升以虎大威为左翼,杨国柱为右翼,亲领中军架设大炮,与清军进行野外决战,战斗从清晨进行至黄昏,明军兵力远不如清军,关宁兵马也拒绝来援,卢象升的士卒俱死伤,而清军也感叹从未遇之野战能力如此之强的明军,最后清兵围之数匝,卢象升知必败无疑,按剑大呼:“将军死绥,有进无却”,随后跃马冲入敌阵,身中四箭三刀血流而死。
宣大抗清是明帝国与清廷的最后一场大型战役,此后帝国基本丧失了对北方的控制力,帝国的灭亡仅仅只是时间问题了。
清军入关(以下按照清朝年号讲述) 顺治元年清廷调集满、蒙、汉三族军队,几乎倾巢而出,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当年四月顺军攻破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至此“明”作为全国性政权的时代被终结,多尔衮得知后本想按照原来路线继续进军,却在此时突然接到吴三桂的降书,于是立即改变方向,朝山海关集中兵马,并打出为明复仇的旗号。
此时驻守山海关的一支明军投降了顺军,因而吴三桂与顺军发生激战,顺军援军抵达山海关西罗城,吴三桂即将兵败,清军于是疾驰南下,吴三桂开关迎清,在清军的帮助下迅速的击败了顺军,至此山海关门户洞开,而李自成在北京再次称帝(在一月份李自成已在西安称帝)后仓皇出逃。
十月清军攻破太原、晋东南、长治,十二月潼关失守、大顺都城西安陷落,顺治二年四月兵败九江,五月李自成被湖南山民杀死,大顺灭亡。
由于大顺没有完善的官僚体系,加之多年以来对中原地区大加破坏(义军每过一城就要拆毁城池,焚毁全城),致使顺军几乎没有坚城可依,李自成又越来越多疑噬杀,最终大顺政权迅速瓦解,但就阶级斗争意义上来说李自成确为一代枭雄,对其也不必过于批评诟病。
而清军入关则为日后统治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民族大融合 顺治十八年吴三桂入缅,摧毁了南明永历朝廷,至此由多个明朝宗室建立的流亡政权的总称——南明也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但当时各地的抗清活动仍就此起彼伏,汉满之间的民族矛盾依然激烈,清帝国统治者则对汉蒙人民非常戒备,这种局面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改变,至乾隆朝明末交替战争已过去百余年,汉满民族矛盾弱化,帝国统治者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正式提出编纂《贰臣录》《奸臣传》《忠臣列传》,对明末时期诸如孙承宗、袁崇焕、史可法、卢象升等抗清名将大加褒扬,录入《忠臣列传》,并肯定了扬州、嘉定军民在明末抗清中表现出的气节,对吴三桂等先降后叛之流录入《奸臣传》并对其严加批判,对洪承畴、钱谦益等则录入《贰臣录》对其则极尽嘲讽之笔。
直到这时清帝国上层才真正意义上完成从外来者到帝国统治者的思想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