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将排名列表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
大写数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下面是详解!
一、长孙无忌排第一的原因:长孙无忌在所有人中官位最高,为司徒正一品。
二、秦琼排最后的原因:
1、他官位低,仅为正三品,是二十四功臣里最低的。
2、秦琼没有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旧唐书》中没有直接写他参与玄武门事变,而是写“从诛建成、元吉”,李世民登基后封赏大臣:
贞观元年,拜右武候大将军,赐爵吴国公,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四人并食实封千三百户。
——《旧唐书 列传第十八》
而对于秦琼:
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旧唐书 列传第十八》
可以看出他的功劳没有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几人大。
三、二十四功臣的座次排序原则
1、按照官职从高到低排序,亡者以赠官官职为准。
2、相同官职者,按照爵位大小排序;相同爵位则按照年龄大小。
3、爵位官职都相同者,已故者在在生者之前;同为已故者,按生前官职排序。
4、光禄大夫以下文散官不作为排班依据,以本身职事官高低排班。
扩展资料
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序及官爵
1、赵公长孙无忌:司徒。
2、赵郡元王孝恭:赠司空、扬州都督。贞观十四年卒。
3、莱成公杜如晦:赠司空。贞观四年卒。
4、郑文贞公魏征:赠司空、相州都督。贞观十七年卒。
5、梁公房玄龄:司空。
以上为正一品。
6、申公高士廉:开府仪同三司。
7、鄂公尉迟敬德:开府仪同三司。
以上从一品。
8、卫公李靖:特进。
9、宋公萧瑀:特进。
10、褒忠壮公段志玄: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贞观十六年卒。
11、夔公刘弘基:辅国大将军。
以上正二品。
12、蒋忠公屈突通:赠尚书左仆射。贞观二年卒。
13、郧节公殷开山: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武德五年卒。
14、谯襄公柴绍:赠荆州都督。贞观十二年卒。
15、邳襄公长孙顺德:赠荆州都督。卒年不明,当在贞观十三年长孙顺德改追封邳公之前。
16、郧公张亮:洛州都督。
以上从二品。
17、陈公侯君集:光禄大夫、吏部尚书。
18、郯襄公张公谨:赠左骁卫大将军。贞观六年卒。
19、卢公程知节:左领军大将军。
20、永兴文懿公虞世南:赠礼部尚书。贞观十二年卒。
21、渝襄公刘政会:赠民部尚书。贞观九年卒。
22、莒公唐俭:光禄大夫、民部尚书。
23、英公李世勣:光禄大夫、兵部尚书。
24、胡壮公秦叔宝:赠徐州都督。贞观十二年卒。
以上正三品。
二、凌烟阁不止二十四功臣
事实上,太宗以后的皇帝有不少还是有陆陆续续将功臣绘入凌烟阁,以致最后共有一百多人入阁;甚至也有像程元振、鱼朝恩这样的宦官入阁。
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入选原则
那就是这个名单既要涵盖大多数的功臣,又不能辜负跟着李世民忠心耿耿的心腹,还要兼顾那些为国出力但不是自己心腹的人。
因此这二十四名功臣也就分了三类:
1、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心腹
参与玄武门之变的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高士廉、张公谨、侯君集、尉迟敬德、段志玄、程知节、屈突通等10人。
2、中立的唐太宗手下
李靖、李绩、秦琼,这三人并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
秦琼是否参与玄武门之变还有争议,旧唐书说他参与了,但是其他史料均没有记载,
而李靖则是一个非常谨慎而低调的人,不参与朝堂政治,而且李靖的军功很大,可以跟李世民相比,他只忠于皇帝,谁是皇帝他忠于谁。
而李绩则是因为自己的经历非常复杂,所以参与这些政治活动很敏感。
3、其他各个势力
其他各个功臣有魏征、刘弘基、殷开山、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张亮。
像魏征就是李建成的谋臣,其他的人或者跟李世民关系很好,或者很早就跟着李渊起兵,虽然并非李世民心腹,但是对大唐建立都有很大的功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
莱公杜如晦第三。
郑公魏征第四。
梁公房玄龄第五。
申公高士廉第六。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
卫公李靖第八。
宋公萧禹第九。
褒公段志玄第十。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
郧公殷开山第十三。
谯公柴绍第十四。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
郧公张亮第十六。
陈公侯君集第十七。
郯公张公谨第十八。
卢公程知节第十九。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
渝公刘政会第二十一。
莒公唐俭第二十二。
英公李世绩第二十三。
胡公秦叔宝第二十四。
为什么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靖李绩都排在尉迟恭后面?求解李靖的战绩可以说唐朝第一,战功无人能比,几乎是当然的不败神话。李绩吹然比不上李靖,却可以帅尉迟敬德几百条街。更是被...
为什么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靖李绩都排在尉迟恭后面?求解李靖的战绩可以说唐朝第一,战功无人能比,几乎是当然的不败神话。李绩吹然比不上李靖,却可以帅尉迟敬德几百条街。更是被排到倒数第二。同为武将,为什么会这样呢?展开
我来和你说吧,你听说过玄武门之变吧,我问下您,谁的功劳最大?是尉迟恭吧,还有再跟您说件事,当时是唐太宗评定的24功臣,最重要的是当时李靖李绩秦琼等人都是没有表明立场帮助唐太宗的,唐太宗晚年经历了自己的儿子争斗夺储,勾起了他的回忆,所以才会来这一招,目的就是回忆功臣,维护统治,表明自己的政权合法性,不是强取豪夺过来的,是得到很多人支持的,虽然李靖李绩两人功劳很大,毕竟是后期才有的,而尉迟恭帮助李世民夺取皇位才是关键所在。

更多扩展补充
扩展
这么说有点道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才能当皇帝补充
是的而且你要看正史,不要拿小说说事,真实历史是秦琼李绩李靖等人都没有表态帮助李建成活着是李世民所以他们排名靠后了毕竟不是一路人,李世民或者李建成当皇帝他都能讨果子池。扩展
可是凌烟阁功臣有魏征这个人,这理由有点牵强,不是吗?补充
你这个问题我建议你可以去看百家讲坛节目录制的凌烟阁功臣,有教授专门为你解答,我刚才说的也是从他们那里听的,说的不好见谅,谢谢,请!!!当时李世民的儿子们学老子夺皇位,结果被李世民都废掉了,老百姓议论很大,李世民怕人们说闲话,才搞的这一出。排名一定程度上是按照亲信程度,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最亲近,排第一,还有政绩,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都不错还有最关键的玄武门之变是主导因素扩展
关键魏征属于太子党补充
我推荐你去看百家讲坛吧,那里面讲的很清楚,应该能解决你的疑惑,我看了一遍,忘了很多,现在也说不清楚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不是按照功劳大小排列的。唐朝贞观十七年,李世民设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当时李唐的战事基本已经结束,所以文官的地位要高于武官,所以排名靠前的大多是文官。排列的顺序也基本按照贞观十七年官位品级及当事人去世时的官位排定,而此时的秦叔宝已经过世五年,去世前的官职只是徐州都督,排在最后很正常。
秦叔宝虽然和尉迟恭齐名,理应排在尉迟恭之前,但是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变时的态度,使得他与李世民关系疏远。史书中可以看到李孝恭简介,尉迟恭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但是秦叔宝却一个字也没有,可以想见,李世民对于秦叔宝的态度。同样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一代军神李绩排名倒数第二,也可以看出李世民为什么将秦叔宝排在最后。
李世民当政之后,秦叔宝已经伤病缠身,没有参加贞观初年的几次消灭匈奴的战役,若论累计的战功,秦叔宝自然比不上一直活跃在战场上的尉迟恭、程咬金等人。
凌烟阁的排序更大程度上反应的是功臣与李世民的亲近程度,武将中尉迟恭排名最为靠前,并不是尉迟恭战功最多,而是他与李世民的关系最为亲近,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亲自杀了李建成,而李元吉是尉迟恭射杀的。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又称《二十四功臣图》 ,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资料链接:百度百科_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 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祏,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 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
贞观十六年病故。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恭 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8.特进、卫国公李靖 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
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祏,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9.特进、宋国公萧瑀 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
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12.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闼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14.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15.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
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 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泄被杀。 18.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
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20.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21.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徐世绩 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
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元朗,随李孝恭灭辅公祏。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逝。 24.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 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第一位: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洛阳人,唐初宰相,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李世民死后,长孙无忌辅佐高宗李治即位,因不支持高宗立武则天为后与武后结怨。后遭许敬宗诬陷谋反,削爵流放黔州,不久后被迫自缢身亡,其宗族皆被流放为奴。
第二位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将。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因玄武门之变保持中立,不得李世民宠信,逐渐退出权力核心,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第三位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杜如晦为其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因病去世年仅46岁,还没有享受到荣誉。
第四位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后因病去世年仅63岁。
第五位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 因其子房遗爱参与高阳公主谋反被诛,宗族皆被流放。
第六位高士廉
高俭(575年-647年),字士廉,唐初宰相,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后病死。
第七位尉迟敬德
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因议论军功打伤某宗室将领。晚年闭门不出,炼制丹药自服,最终得享天年。
第八位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其人善于明哲保身,故而终生无大患。
第九位萧瑀
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梁靖帝萧琮异母弟,萧皇后之弟。唐朝宰相,从小以讲孝道闻名天下,而且能够善于学习和书写,个性正直,为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贞观二十二年,萧瑀病死,年七十四。
补充
第十位段志玄>段志玄(598年-642年),名雄,字志玄,以字行,齐州邹平(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名将。 志玄早年与父亲客居太原,后从高祖起兵,隶属李世民部下,随其平定王世充,累升至秦王府右二护军。玄武门之变时,段志玄拒绝太子李建成的引诱,扶助李世民登上帝位。后病死。>第十一位刘弘基>刘弘基唐初名将,隋朝河州刺史刘升之子。追随李渊父子,与李世民友善。李渊起兵时,刘弘基斩杀宋老生,击破卫文升,围攻长安,以功授右骁卫大将军。后随李世民征战,讨伐薛举,大败宋金刚,平定刘黑闼,进封任国公。后病死。>第十二位屈突通>屈突通(557年-628年),长安人,隋唐时期名将,高祖起兵入关,屈突通坚守潼关,兵败被俘,后降唐。后病死。>第十三位殷开山>殷峤在隋朝时就已出仕,担任太谷县长。殷峤在担任太谷县长期间,很有政绩,因此获得好名声。后成为辅佐李氏父子的一名干将,参预谋略,当作心腹,因多次历有军功被拜任为光禄大夫。他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病死在李世民征伐刘黑闼的路上。>第十四位蔡绍>蔡绍唐初大将,娶太祖女平阳绍公主为妻。后病死。>第十五位长孙顺德>长孙顺德唐朝初年外戚、将领,北魏太师、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北周秦州刺史长孙澄之孙,文德皇后长孙氏的族叔。在玄武门之变中与秦叔宝等征讨李建成余党。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第十六位张亮>张亮在房玄龄的推荐下,担任秦王府车骑将军。在洛阳招募私党时,被告发下狱,拒不招供。太宗命马周调查此事,证据确凿,定为死罪,于长安西市处斩。>第十七位侯集君>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封陈国公。早期不学无术,而以勇武自称。后入秦王府随李世民征战,立下战功,逐渐被李世民赏识,后与尉迟恭力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在太子斗争中试图杀李世民,事泄被杀。>第十八位张公瑾>张公瑾后在徐世绩等人的推荐下成为秦王府幕僚,并辅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年仅三十九病死。>第十九位程咬金>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程咬金亦参与其中。玄武门之变后,拜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高宗时出征西突厥,因逗留不进,不努力追敌,纵容副官杀降揽财,死罪可免,罢黜官职,77岁病逝家中。>第二十位虞世南>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后病故。>第二第二十位虞世南>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后病故。>第二十一位刘政会>刘政会率兵投靠李渊麾下,被派至太原。唐朝建立后,他奉命留守太原,经营后方。后病故。>第二十二位唐俭>唐俭唐朝大臣,北齐尚书左仆射唐邕之孙,隋朝戎州刺史唐鉴之子。李渊在太原起兵之时,唐俭参与谋划。因怠于政事贬官,高宗显庆元年病故。>第二十三位李勣>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绩"),原名徐世绩,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绩,汉族,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灭高句丽之后次年病逝。>第二十四位秦琼>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人,隋末唐初名将。投唐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但也因此浑身是伤。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于贞观十二年(638年)病逝。1.多尔衮——大清开国第一臣
2.洪承畴——背明降清、功罪难评的清朝宰辅
3.范文程——辅佐二帝的开国名臣
4.鳌拜——恃功专横、朝纲独断的权臣
5.吴三桂——出尔反尔、起兵反叛的逆臣
6.明珠——得陇望蜀,功过参半
7.张廷玉——历仕三朝、名垂青史的名臣
8.隆科多——盛极而衰的顾命大臣
9.年羹尧——战功扬名、恃宠身败的狂妄之臣
10.鄂尔泰——改土归流、抚镇边疆的清朝功臣
11.刘墉——正直廉明、一身清白的名臣
12.纪晓岚——风流才子、有为大学士
13.和珅——贪得无厌、祸国殃民的大奸巨蠹
14.林则徐——虎门销烟、大扬国威的钦差大臣
15.肃顺——重用汉臣、命断菜市口的顾命大臣
16.僧格林沁——镇压义军、血溅沙场的清朝重臣
17.曾国藩——湘军首领、“中兴”名臣
18.李鸿章——兴办洋务、无力回天的清朝宰辅
19.左宗棠——纵横沙场、功在边陲的湘军统帅
20.张之洞——布施新政、力挽狂澜的晚清重臣
21.奕——与皇位失之交臂的洋务大臣
22.翁同龢——支持维新、反对求和的帝王之师
23.荣禄——效忠慈禧、屠杀维新派的刽子手
24.袁世凯——出卖维新、窃取共和的一代奸雄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土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秦叔宝。 第一名 贵戚豪族英冠人杰——赵公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659年),字机辅,河南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尚书仆射、司空。为人谨慎,改任司徒。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为许敬宗诬构,削爵流黔州(今贵州),自缢死。有诗三首。 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储君乃长子李承干,后李承干因荒淫无道,被削去储君之位,当时,李世民举棋不定,较喜爱另一子李泰,但长孙无忌推荐九子李治(即后来唐高宗),协助他成为储君。
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由于反对武则天擅权,与武氏结怨。后遭武氏以谋反罪名诬陷,全宗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遭流放至黔州,不久被迫自杀。 第二名 宗室名王,独称军功——河间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高祖从侄,父亲是李蔚。李渊自太原起兵,负责经略巴蜀。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总管,大造战舰,练习水军,得李靖之助,灭萧铣,武德七年(624年)灭辅公佑,追除杜伏威名,籍没妻、子。其后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玄武门之变后,逐渐退出权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第三名 贤辅谋深遭逢明主——莱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国陕西长安县)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 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被外调出秦王府。 玄武门之变后,被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四年病重而死,年仅四十六。
赠司空,徒封莱国公,谥曰成。 第四名 智者尽言青史美臣——郑公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晋州市,又说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 少时贫困,隋朝末投奔瓦岗军,兵败,归唐。后为窦建德俘获,念才而收之。建德兵败,复归唐。官至太子洗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门之变后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谏议大夫,后迁秘书监、侍中等职。犯颜直谏太宗二百余次。卒时,太宗悲恸之极,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魏徵死后,唐太宗亲自赋诗一首,追忆故人。 第五名 命世之才善建嘉谋——梁公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初年名相。 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656年)封梁国公;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 因房玄龄善谋但有些优柔寡断,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不善谋略,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第六名 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公高土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山西太原仗义村人。唐代开国功臣。 长孙皇后的舅父,官至尚书右仆射。唐太宗称他“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贞观十二年(627年)与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葇、中书侍郎岑文本撰编《士族志》一百三十卷。有一子高真行。 第七名 夺槊陷阵智勇双全——鄂公尉迟敬德 尉迟恭(隋开皇五年585年—唐显庆三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将,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城区)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传说其面如黑炭。尉迟恭与秦琼为两位传统门神。 第八名 南平吴会北定沙漠——卫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李孝恭简介,字药师,是唐朝初期最著名的将领,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其兄李端,字药王,隋将(按照李氏族谱,李端为唐代中期名将李晟、李诉之祖)。
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 第九名 骨鲠大儒直言不隐——宋公萧瑀 隋炀帝的皇后萧氏的弟弟,后来归顺唐朝,擅长行政,被李渊重用。李世民登基以后和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遭到排挤。 第十名 临危不惧真正将军——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642年),唐初齐州临淄(今淄博市)人。其父段偃师为太原书佐。李渊起兵时,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于潼关之战击败隋将屈突通,后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中,与尉迟敬德等讨杀李建成和李元吉。贞观十一年(637年),被改封为褒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十四年(640年),加镇军大将军。贞观十六年(642年)病卒,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谥号“庄肃”。 第十一名 开国猛将入京首功——夔公刘弘基 刘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阳人。父刘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以父荫为右勋侍。大业末年,从炀帝征辽东,后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县令关进监狱来躲兵役。自太原起事便追随李渊父子,与李世民友善,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玄武门之变拥立有功。
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将他贬官。太宗征伐高丽,刘弘基又为前军大总管,力战有功。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襄,陪葬昭陵。刘弘基临死前,遗命只留给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顷。认为子孙“若贤,固不藉多财;不贤,守此可以免饥冻。” 第十二名 隋室贵臣唐朝义夫——蒋公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8年),复姓屈突,先世为库莫奚种人,依附鲜卑慕容氏,父亲屈突长卿,北周时任邛州刺史。雍州长安人。 第十三名 参预谋略秦府能臣——勋公殷开山 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达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第十四名 驸马英雄临危不惧——谯公柴绍 李渊女婿,少有侠名,娶平阳公主,参与统一战争中的大部分战役,立下大功,曾率兵消灭最后一个反王梁师都,李世民登基后,也立下不少功劳。此人将在四十章以后出场,也是个重要人物。 第十五名 太原从龙晚节不终——邳公长孙顺德 长孙皇后的叔叔,太原起兵时和刘弘基一起招募兵马。
攻打长安时任先锋,抓获屈突通。参加玄武门之变,后因贪污被贬官。 第十六名 出身寒贱外恭内诡——勋公张亮 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第十七名 摧凶克敌恃宠矜功——陈公侯君集 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泻被杀。 第十八名 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公张公瑾 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第十九名 骁勇虎臣义气将军——卢公程知节[程咬金] 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
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第二十名 德行淳备良谏纯臣——永兴公虞世南 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第二十一名 高祖旧臣举义殊功——邢公刘政会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第二十二名 忠纯不贰心存唐朝——莒公唐俭 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第二十三名 国家长城义名天下——英公李绩 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
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势。 第二十四名 马槊英雄勇武绝伦——胡公秦叔宝 秦琼(?—638年),字叔宝,中国唐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济南五龙潭有其故居。 历史上的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最初是隋将来护儿部将,后随张须陀讨伐李密。兵败,张须陀战死,秦叔宝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为帐内骠骑。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于619年(唐高宗武德二年)同程知节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帐下。参加了李世民的历次征战,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626年(武德九年),参与玄武门之变,事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秦琼晚年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常对人说:“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贞观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时去世,陪葬昭陵。贞观十三年(639年),秦琼被追封为胡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秦琼与长孙无忌等人被图形凌烟阁,封为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先后顺序如下 长孙无忌 ( 赵国公 ) 李孝恭 ( 河间郡王 ) 杜如晦 ( 莱国公 ) 魏征 ( 郑国公 ) 房玄龄 ( 梁国公 ) 高士廉 ( 申国公 ) 尉迟恭 ( 鄂国公 ) 李靖 ( 卫国公 ) 萧瑀 ( 宋国公 ) 段志玄 ( 褒国公 ) 刘弘基 ( 夔国公 ) 屈突通 ( 蒋国公 ) 殷开山 ( 勋国公 ) 柴绍 ( 谯国公 ) 长孙顺德 ( 邳国公 ) 张亮 ( 郧国公 ) 侯君集 ( 陈国公 ) 张公瑾 ( 郯国公 ) 程知节 ( 卢国公 ) 虞世南 ( 永兴县子 ) 刘政会 ( 邢国公 ) 唐俭 ( 莒国公 ) 李勣 ( 英国公 ) 秦琼 ( 胡国公)
不然:【唐】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不然: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首先 回答你下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有24位文官武将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阁来陈列由阎立本所画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并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他们分别是
长孙无忌 ( 赵国公 ) ▪ 李孝恭 ( 河间郡王 ) ▪ 杜如晦 ( 莱国公 ) ▪ 魏征 ( 郑国公 )
▪ 房玄龄 ( 梁国公 )▪ 高士廉 ( 申国公 ) ▪ 尉迟恭 ( 鄂国公 ) ▪ 李靖 ( 卫国公 )
▪ 萧瑀 ( 宋国公 )▪ 段志玄 ( 褒国公 ) ▪ 刘弘基 ( 夔国公 ) ▪ 屈突通 ( 蒋国公 )
▪ 殷开山 ( 勋国公 )▪ 柴绍 ( 谯国公 ) ▪ 长孙顺德 ( 邳国公 ) ▪ 张亮 ( 郧国公 )
▪ 侯君集 ( 陈国公 ) ▪ 张公瑾 ( 郯国公 ) ▪ 程知节 ( 卢国公 ) ▪ 虞世南 ( 永兴县子 )
▪ 刘政会 ( 邢国公 ) ▪ 唐俭 ( 莒国公 ) ▪ 李勣 ( 英国公 ) ▪ 秦琼 ( 胡国公 )
扩展
我问那些是文官? 哪些是武将?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