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嫪毐30厘米 历史上姓孙的皇帝

火烧 2021-12-14 00:11:58 1063
历史上姓孙的皇帝 孙坚(追尊)、孙权、孙亮、孙休、孙晧。1、孙坚孙坚(155年-191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三国中之吴国的奠基人。据传为春秋时期军事家

历史上姓孙的皇帝  

孙坚(追尊)、孙权、孙亮、孙休、孙晧。

1、孙坚

孙坚(155年-191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

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三国中之吴国的奠基人。

据传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

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

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

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

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

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

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

2、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

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

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

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3、孙亮

孙亮(243-260年),字子明,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

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

吴大帝孙权第七子,母潘皇后。

史称吴少帝、吴废帝、会稽王。

建兴元年(252年),十岁登基为帝。

太平二年(257年),十五岁亲政,但一年后(258年)就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

永安三年(260年),孙亮再被贬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杀(一说被毒杀),终年18岁。

西晋太康年间,原先任职吴国的官员戴显将孙亮的遗骨葬在赖乡。

4、孙休

孙休(235年—264年),即吴景帝(258—264年在位),字子烈,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三位皇帝,吴大帝孙权第六子。

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

孙休好文,即位后于永安元年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南京太学之滥觞,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

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谥号景皇帝,葬于定陵。

5、孙晧

孙皓(242年—284年),即吴末帝(264年—280年在位)。

字元宗(一说字元景,出自《册府元龟》)一名彭祖,字皓宗。

吴大帝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

嫪毐30厘米 历史上姓孙的皇帝

孙皓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

但孙皓的名声很大,惊动华夏,令晋朝感到惶怖 。

扩展资料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

自春秋战国以来,孙姓发生了几次大的迁徙,其特点是自北而南,甚至出现了跨海域、跨国度的迁徙。

根据《史记》记载,文中没有提到过“孙书(陈书、田书)”的名字。

《左传·昭公十九年》当中分两处提到了“孙书”和“子占”。

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东迁齐国,齐国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

秦汉以后,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

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皓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