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情商高的众叛亲离人经典语录 众叛亲离
众叛亲离 【成语名字】众叛亲离 gt 【汉语拼音】zhò g à qī lí gt 【成语解释】 gt 众人反叛,亲信背离。形容不得人心,处境孤立。语出《左传.隐公四年》。 gt 【成语典故】 gt
众叛亲离

【成语名字】众叛亲离>【汉语拼音】zhòng pàn qīn lí>【成语解释】> 众人反叛,亲信背离。形容不得人心,处境孤立。语出《左传.隐公四年》。>【成语典故】> 《左传.隐公四年》> 四年,春,卫州吁弒桓公而立。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弒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成语注解】> 1、治丝而棼:比喻行事不得要领,反而越做越糟。见“治丝而棼”。> 2、州吁:春秋卫国人,庄公之子,桓公之弟。桓公立十六年,州吁弒之而自立。> 3、 阻兵:仗恃着强大的军力。阻,依恃、依仗。> 4、安忍:安于行使残忍之事。> 5、济:成功、达到目的。>【成语出处】> 1、《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源)> 2、《三国志.卷八.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公孙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袁绍与瓒书曰)既乃残杀老弱,幽土愤怨,众叛亲离,孑然无党。”> 3、《晋书.卷一○四.石勒载记上》:“幽州饥俭,人皆蔬食,众叛亲离,甲旅寡弱,此则内无强兵以御我也。”> 4、《陈书.卷三○.傅縡列传》:“货贿公行,帑藏损耗,神怒民怨,众叛亲离。”> 5、《旧唐书.卷五五.薛举等传》:“史臣曰:『李轨窃据鹰扬,僭号河西,……及杀害谋主,崇信妖巫,众叛亲离,其亡也宜哉。』”> 6、《朱子语类.卷五○.论语.尧曰篇》:“他众叛亲离,那里有至亲?”> 7、《宋史.卷三○七.杨覃列传》:“请诏边臣谨守疆候,毋得轻举,俟其众叛亲离,则亡无日矣。”> 8、《隋唐演义.第五三回》:“不意今日一战,至于众叛亲离,欲守无人,欲归无地。”>【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形容不得人心,处境孤立。> 使用类别 用在“失道无助”的表述上。>【众叛亲离造句】 > 1、你再这样我行我素,迟早会众叛亲离。> 2、为政者倒行逆施,最后总是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3、商朝纣王暴虐无道,以致众叛亲离,终于走上被迫自焚而亡之途。> 4、他因处事不公而陷入众叛亲离的危机,完全是咎由自取,无可同情。> 5、我原来的老板就是刚愎自用,才会众叛亲离,最后公司只好关门大吉。>【反义词】 众星拱月,众望所归,归之若水>【参考词语】:众散亲离>【汉语拼音】:zhòng sàn qīn lí>【成语解释】:犹“众叛亲离”。见“众叛亲离”条。> 1、《晋书.卷一二三.慕容垂载记》:“淮南之败,众散亲离,而垂侍卫圣躬,诚不可忘。” >【参考词语】:亲离众叛>【汉语拼音】:qīn lí zhòng pàn>【成语解释】:犹“众叛亲离”。见“众叛亲离”条。> 1、《晋书.卷一二二.吕光等载记》:“史臣曰:『寻而耄及政昏,亲离众叛,瞑目甫尔,衅发萧墙。』”> 2、唐.陆贽〈议汴州逐刘士宁事状〉:“刘士宁昏荒暴慢,恶贯久盈,圣情爱人,久为含忍,亲离众叛,自取奔亡。”>【众叛亲离的】> 据《左传.隐公四年》载,春秋时代,卫国公子州吁(ㄒㄩ)杀了自己的哥哥桓公想要自立为君。由于多数的大臣百姓不赞成他弒兄夺位的行为,所以州吁打算出兵攻伐与卫国有世怨的郑国,希望能藉此提高自己的威望。恰巧当时宋国殇公即位,郑国收留了从宋国出奔的公子冯,并且想要用武力送他回国为君。州吁便以此为名,联合宋、陈、蔡等国出兵攻打郑国。四国的大军于是开到了郑国,把首都的东门团团包围,连续打了五日都没办法攻下,只好无功而返。鲁隐公就此事问他的大夫众仲:“你觉得州吁的计谋最后会得逞吗?”众仲回答:“我只听过以德服人,没听过以战乱为手段可以让人心悦诚服。以乱服人,就像要整理丝线却不先找出头绪,只会让情况愈来愈糟。州吁这个人仗着强大的武力进行残忍的征伐,总有众人反叛,亲信背离的一日,他的计谋显然难以得逞。”后来,四国联军又再次出兵攻郑,取得了胜利,但州吁并未因此而获得百姓的爱戴,反而在不久后就被杀了,果真应验了众仲的预言:“众叛亲离,难以济矣。”“众叛亲离”就是直接摘自【成语典故】的一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不得人心,处境孤立。
很赞哦! (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