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察秋毫和洞若观火 明察秋毫成语故事_成语“明察秋毫”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火烧 2021-07-10 17:00:25 1058
明察秋毫成语故事_成语“明察秋毫”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明察秋毫成语故事_成语“明察秋毫”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察:看。秋毫:鸟兽在秋季生的细毛。这则成语是指眼光敏锐,就是微不足
明察秋毫和洞若观火 明察秋毫成语故事_成语“明察秋毫”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明察秋毫成语故事_成语“明察秋毫”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明察秋毫成语故事_成语“明察秋毫”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察:看。秋毫:鸟兽在秋季生的细毛。这则成语是指眼光敏锐,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看得很清楚。

  【用法】

  用来赞誉那些耐心细致、观察敏锐的人。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成语故事】

  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因此他向孟子请教。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这种话吗?”齐宣王说: “当然不相信!”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 ,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