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化遗产时代价值论文 有关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小论文

火烧 2021-11-11 21:04:53 1045
有关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小论文 2003年7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

有关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小论文  

2003年7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南麓,陵区面积达40余平方公里。

其北面有天寿山,东面有蟒山,西面有大峪山、虎峪山,南面有汗包山、昌平城后山、龙山和虎山,西北有笔架山,东南有平台山,西南有长寿山,群山环绕,层峦叠嶂。

其间几道水流自西北而向东南,弯弯曲曲穿流而过,更显陵区山水相映秀美天成。

明十三陵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营建长陵始,至顺治元年(1644年)止,历时235年。

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分别是: 一、长陵是十三陵的主陵,位于天寿山下,埋葬着明成祖朱棣。

朱棣史称“太宗文皇帝”,年号永乐,在位22年,合葬的有皇后徐氏。

二、献陵在天寿山西侧,地名黄山,埋葬着明仁宗朱高炽。

朱高炽年号洪熙,在位1年,合葬的有皇后张氏。

三、景陵在天寿山东侧,地名黑山,埋葬着宣宗朱瞻基。

宣宗年号宣德,在位10年,合葬的有皇后孙氏。

四、裕陵在献陵西北,地名石门山,埋葬着英宗朱祁镇。

英宗有两个年号:正统和天顺,共22年,合葬的有皇后钱氏、周氏。

五、茂陵在裕陵西,地名聚宝山,埋葬着宪宗朱见深。

宪宗年号成化,在位23年,合葬的有皇后王氏、纪氏、邵氏。

六、泰陵在茂陵西北,地名史家山(亦名笔架山),埋葬着孝宗朱樘。

孝宗年号弘治,在位18年,合葬的有皇后张氏。

七、康陵在泰陵西南,地名金岭山(亦名莲花山),埋葬着武宗朱厚照。

武宗年号正德,在位16年,合葬的有皇后夏氏。

八、永陵在景陵东南,原地名十八道岭,后改名阳翠岭,埋葬着世宗朱厚。

世宗年号嘉靖,在位45年,合葬的有皇后陈氏、方氏、杜氏。

九、昭陵在长陵西南,地名大峪山,埋葬着穆宗朱载。

穆宗年号隆庆,在位6年,合葬的有皇后李氏、陈氏、李氏。

十、定陵在昭陵东北,地名大峪山,埋葬着神宗朱翊钧。

神宗年号万历,在位48年,合葬的有皇后王氏、王氏。

十一、庆陵在献陵西北,地名黄二岭,埋葬着光宗朱常洛。

光宗年号泰昌,他做皇帝仅1个月,合葬的有皇后郭氏、王氏、刘氏。

十二、德陵在永陵东,地名檀子峪,埋葬着熹宗朱由校。

熹宗年号天启,在位7年,合葬的有皇后张氏。

十三、思陵在昭陵西南,地名锦屏山,埋葬着思宗朱由检。

思宗年号崇祯,在位17年。

思陵原是他的贵妃田氏墓,清军入关后改建为皇帝陵墓,合葬的有皇后周氏、贵妃田氏。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陵园建筑都非常重视,明代也不例外。

明成祖迁都北京前,便开始修建皇家陵园。

建陵,当然要选择一处趋吉避凶的风水宝地。

永乐六年(1408年),朱棣派礼部尚书赵并聘当时著名的赣派风水传人廖均卿一同前往北平,卜选陵地。

他们一行先在北平的西山一带寻览。

因为西山的香山、潭柘寺一带是著名的风水宝地,金代皇帝和辽、金、元三代许多达官贵人也都埋葬在这里。

但是他们勘查发现,西山地区没有符合赣派风水术要求的理想之地,不是形具未全,便是规模太小。

于是,他们将目光北移,在北平的北部山区寻找,终于发现并认定昌平县东北(明时昌平县治在今昌平区旧县)黄土山为建陵的最佳区域。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迁都北平。

他亲自审视了赵、廖等人选定的黄土山吉壤,表示非常满意。

但他嫌黄土山的名称不雅,遂改名为天寿山。

同年正式点穴,永乐十一年(1413年)玄宫落成,命名为长陵。

长陵居于十三陵中心位置,也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皇陵。

明十三陵中每座帝陵都包含三个建筑模块:神道、陵宫和玄宫。

神道是帝陵建筑的前导部分。

十三陵诸陵除思陵外都有神道。

长陵神道建筑规模最大,全长7.3公里,其他各陵神道均直接或间接地由长陵神道分出,因此该神道又为十三陵的总神道。

在幽深曲折的长陵神道上由南而北,有石牌坊、下马碑、陵寝兆城门(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等建筑,这些建筑至今仍保存较好。

文化遗产时代价值论文 有关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小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对神功圣德碑亭、陵寝兆城门(大红门)和龙凤门进行过修缮。

人们参观十三陵,首先看到的便是矗立在长陵陵门外的石牌坊。

整个牌坊为五门六柱十一楼,结构匀称和谐,造型美观大方。

宽达28.86米,中间最高的牌楼高14米。

牌坊用纯一色的汉白玉制成,夹柱石上方雕刻着造型生动的麒麟和狮子,上端额枋上雕刻着柔美飘逸的云纹。

陵寝兆城门(大红门)是陵园的正门,门分三洞,旁边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大字。

门的左右连接着长达约40公里的围墙,把整个陵园围括起来。

如今,这些围墙大都塌毁,只有一些断壁残垣依稀可见。

进入大红门,一直通往长陵的大道便是神道。

神道上的第一座建筑是神功圣德碑亭。

亭呈正方形,红墙黄瓦,重檐厚壁。

亭内树立着高大的石碑,碑文三千五百余字。

碑亭外有汉白玉华表四根,明朝人称它们为“擎天柱”。

柱上刻有云龙,顶端蹲卧异兽,南北相对,头朝北的称为“望君出”,朝南的称为“望君归”。

过碑亭向北,依次排列着18对石人石兽。

石人分为勋臣、文臣、武臣3种,共6对,表示皇帝死后要和生前一样主宰一切。

石兽依次为狮、獬豸、象、麒麟、马,共12对。

狮和獬豸是守卫陵墓的,骆驼、象、麒麟、马都是坐骑。

石像群的北面又有一座汉白玉制成的牌坊,叫棂星门,也叫龙凤门。

该牌坊为三门六柱建筑,三个门的门上中间都分别有一颗火珠,因此又将它称之为“火焰牌楼”。

石牌坊后有两座石桥,一座七孔,一座五孔。

这里地势较低,陵园中各条水流汇聚于此穿桥而过。

站在桥上,可以望见1958年兴建的碧波荡漾的十三陵水库。

走过石桥再向前去,就可以进入长陵陵门了。

长陵的陵宫,共有三进院落。

第一进院落中的建筑原有陵门、神库、神厨和碑亭。

陵门有三洞,顶上铺有黄琉璃瓦,左后连接墙垣。

碑亭里的碑原来是空白的,清朝重修十三陵时,利用这块碑刻上了顺治皇帝的谕旨和乾隆皇帝的诗文。

神库和神厨已不存在。

第二进院落中有享殿、殿门和神帛炉等建筑。

享殿又叫恩殿。

恩就是祭陵感恩受福的意思。

享殿高大宏伟,总面积为1956平方米,是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仅次于故宫太和殿的大型宫殿。

其突出特点是所用木料极为珍贵,柱、梁、檩、椽和檐头,全部用楠木制成。

尤其是支撑大殿的60根楠木大柱为世间罕见,中间最大的4根直径达1.17米,这样巨大的木材,在当时每一根从砍伐到运入陵园,都需要五六年时间,足见耗费之大,工程之难。

第三进院落的主要建筑是宝城和明楼。

楼下边的城墙突出呈方形,所以也叫方城。

城墙里围着的大坟头即宝顶。

长陵的坟头就像是一座小山。

据《明会典》记载,它的直径为一百零一丈八尺,将近340米,围着它走一圈足足有二里多。

从宝城下面的通道可以登上明楼。

明楼也是方形的,四面开门,当中竖立石碑。

由于多采用砖石材料,又建在宝城之上,十分坚固,所以明陵的明楼绝大多数都保存了下来。

玄宫是埋葬朱棣的地方,位于宝顶之下。

由于深埋地下,未能开掘,加之文献记录简略,至今人们也不知其中的秘密。

好在1956和1957年,文物考古部门对明十三陵之定陵玄宫进行了发掘,进而搞清了明陵玄宫的大体结构:这个玄宫由前、后、左、中、右五个殿组成。

前殿又称过殿,无任何陈设;中殿设帝、后御座和祭器;左殿、右殿各设官床一座;后殿为主室,中间设官床一座,安放帝、后棺椁。

每个殿之间由隧道相连接,用整块汉白玉制成的石门隔开。

玄宫总面积为1195平方米,后殿最高处达9.5米,其他各殿最高处也在7米以上。

玄宫中出土的金银器皿、玉器、瓷器和丝织品都非常珍贵。

其他12个帝陵的建筑格局与长陵大同小异,都包含神道、陵宫和玄宫三个建筑模块。

除了思陵外,每座陵都有神道同长陵的神道相连接,就像一棵大树,长陵是主干,各陵是分枝,有主有从,主从分明,既紧密联系,又各自独立,形成为一个蔚为壮观的陵园体系。

再加上陵寝与山水互相映衬,前有流水,翼有砂山,背有后龙,二者相互融合,共同作用,形成一种神圣、永恒、崇高、庄严、肃穆而又充满生机的纪念气氛。

总之,明十三陵正像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官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李相海对其考察评估后所说的那样:十三陵是中国皇家陵寝的典范,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范例。

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幽雅,陵寝建筑规模庞大体系完备,整体系建筑突出,陵寝制度独具风格,各陵总合成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突破了唐、宋时期陵寝建筑彼此不讲究统属和整体的格局,发展为一个崭新的陵寝建筑形制,是中国明朝200多年历史中中国建筑艺术的杰作,是陵寝规划和建造的最高代表,其建筑风格和形制影响了以后几百年,并对其后清帝陵的修建产生了巨大影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