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臣谁不贪 晚清四大名臣谁最厉害,晚清四大名臣谁最厉害?
晚清四大名臣谁最厉害,晚清四大名臣谁最厉害?
晚清四大名臣谁最厉害?
个人认为李鸿章最厉害。
老李是绝顶聪明之人,优点是肯接受新鲜事物,有担当能任事,真卖力气,城府深,会变通,高瞻远瞩;缺点是太会变通,办事无原则,不追名但逐利过重。
个人认为老李这些优点使他从一个幕僚爬上了北洋领袖的位置,成了帝国最可依赖的外交家,民政家;而老李这些缺点使他能够一直被帝国倚重到死。
曾国藩、左宗棠都做不到,因为他们的优点多多,但缺点不够明显(特别是曾国藩),试想一下,一个汉官外臣,位高权重手握重兵,门生故吏满天下,又同时掌握大量财团命脉,这样的人再清誉满天下,威望盖中华,那不就跟嘬死一样么?

左宗棠不就被整了么?曾文正公为啥急流勇退?他是要全个名节啊,老李就没这负担,他不要名声,他务实,但是太务实了,所以才落了个名满天下谤满天下的结果。
问一个历史问题,晚清四大名臣能力由强到弱怎么排?
晚清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四位朝臣分别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学历: 曾氏,李氏与张氏都是进士出身,只不过前两者为道光年间进士,而后者是同治年间进士而已。只有左氏为举人出身,据说就连这个举人身份也是侥幸捡来的。 功绩: 曾氏与左氏偏重于武功,张氏偏重文治,而李氏无疑是文治武功兼而有之。曾氏,一手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居功至伟”。左氏,在曾氏的领导下一手自创楚军,协助曾氏剿贼,后剿西捻军和反清回民军,其一生最辉煌的功绩在于收复新疆大部,此一举使其成为民族英雄,彪炳史册!李氏,武功卓著,文治亦显。尤其是它的外交才能与智慧,更是令同辈人臣望尘莫及的。张氏,文治绩效颇丰,具有改革创新的魄力与智慧,对后世影响颇著,对湖北影响甚巨。他们四人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赞成洋务,并身体力行开创了各自的洋务实业。 官爵: 曾氏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左氏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李氏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封一等肃毅伯。张氏官至军机大臣,充体仁阁大学士,且兼管学部,慈禧逝后成为顾命重臣。此四人都官至极品、位极人臣,且死后都又受封赏,四位汉人能载满人的统治下官至高位,爵授极品,其间辛苦远非吾辈所能体悟,且此四人却有实绩,都堪称“中兴名臣”。 学问: 曾氏,继承“安徽桐城派”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著述颇丰,有《曾文正公全集》传世。左氏,曾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等,涉猎颇丰,有《左文襄公全集》传世。李氏,二十四岁就进士及第,又精通诗文,其“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脍炙人口。亦有《李文忠公全集》传世。张氏,少时就博闻强记,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从其所从职务上,即可窥见其才学之一斑,亦有《张文襄公全集》传世。且此四人死后,清廷均以“文某”谥之,由此也可见四人的学问均属上乘。 享年: 曾氏终年六十有一,左氏享年七十有三,李氏寝年七十有八,张氏寿年七十有二。(均按周岁为准)四人都属高寿,只有曾氏没能活过七十大关,可他的学生李氏,竟活到了新世纪、新纪元的二十世纪,实属不易! 流下的回响: 曾氏:“师夷长技以制夷”,左氏:“抬棺西进,收复新疆”,李氏:“孑然一老,舌对八国”,“张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孰轻孰重,自己体会。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简介 四个人谁的实力更厉害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一、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二、李鸿章 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李鸿章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因其尽忠辅清,才干了得而闻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 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三、左宗棠 左宗棠,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他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历史事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四、张之洞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咸丰二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谁最厉害? 论文学: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都是进士出身,只不过前两人为道光年间进士,而张之洞为同治年间进士而已,只有左宗棠是举人出身,据说这个举人的身份还是侥幸捡来的,但是真实的到底是怎样还有待考究。 论功绩:曾国藩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居功至伟;左宗棠在曾国藩领导下创建楚军协助曾国藩剿贼,后剿西捻军和反清回民军,其一生最辉煌的功绩在于收复新疆大部,此一举使其成为民族英雄,足以载入史册;李鸿章武功卓著,文治亦显,尤其是外交才能与智慧,可以说是无人可及;张之洞文治的效果极佳,改革创新的魄力和智慧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论官位: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封一等肃毅伯;张之洞官至军机大臣,充体仁阁大学士,且兼管学部,慈禧逝后成为顾命重臣。可以说四人都是位极人臣的地位,死后又受封赏,这个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的。 论学识:曾国藩,继承“安徽桐城派”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著述颇丰,有《曾文正公全集》传世;左宗棠,曾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等,涉猎颇丰,有《左文襄公全集》传世;李鸿章,二十四岁就进士及第,又精通诗文,其“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脍炙人口,亦有《李文忠公全集》传世;张之洞,少时就博闻强记,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从其所从职务上,即可窥见其才学之一斑,亦有《张文襄公全集》传世;可见四人学识均属上乘。 其实历史人物真的要评选出一个谁第一谁第二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何况晚清中兴四大名臣都有着非常卓著的贡献。晚清四大名臣谁最厉害,清朝灭亡根源解密
晚清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四位朝臣分别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学历: 曾氏,李氏与张氏都是进士出身,只不过前两者为道光年间进士,而后者是同治年间进士而已。只有左氏为举人出身,据说就连这个举人身份也是侥幸捡来的。 功绩: 曾氏与左氏偏重于武功,张氏偏重文治,而李氏无疑是文治武功兼而有之。曾氏,一手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居功至伟”。左氏,在曾氏的领导下一手自创楚军,协助曾氏剿贼,后剿西捻军和反清回民军,其一生最辉煌的功绩在于收复新疆大部,此一举使其成为民族英雄,彪炳史册!李氏,武功卓著,文治亦显。尤其是它的外交才能与智慧,更是令同辈人臣望尘莫及的。张氏,文治绩效颇丰,具有改革创新的魄力与智慧,对后世影响颇著,对湖北影响甚巨。他们四人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赞成洋务,并身体力行开创了各自的洋务实业。 官爵: 曾氏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左氏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李氏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封一等肃毅伯。张氏官至军机大臣,充体仁阁大学士,且兼管学部,慈禧逝后成为顾命重臣。此四人都官至极品、位极人臣,且死后都又受封赏,四位汉人能载满人的统治下官至高位,爵授极品,其间辛苦远非吾辈所能体悟,且此四人却有实绩,都堪称“中兴名臣”。 学问: 曾氏,继承“安徽桐城派”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著述颇丰,有《曾文正公全集》传世。左氏,曾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等,涉猎颇丰,有《左文襄公全集》传世。李氏,二十四岁就进士及第,又精通诗文,其“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脍炙人口。亦有《李文忠公全集》传世。张氏,少时就博闻强记,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从其所从职务上,即可窥见其才学之一斑,亦有《张文襄公全集》传世。且此四人死后,清廷均以“文某”谥之,由此也可见四人的学问均属上乘。 享年: 曾氏终年六十有一,左氏享年七十有三,李氏寝年七十有八,张氏寿年七十有二。(均按周岁为准)四人都属高寿,只有曾氏没能活过七十大关,可他的学生李氏,竟活到了新世纪、新纪元的二十世纪,实属不易! 流下的回响: 曾氏:“师夷长技以制夷”,左氏:“抬棺西进,收复新疆”,李氏:“孑然一老,舌对八国”,“张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李、张、左,谁的权力最大?
对于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是一种较为普遍认同的说法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这四个人功过都有,是近代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那么如果硬要给这四个人排一排序,他们谁的权力最大呢?那就应该是曾国藩了,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他们四个人的官职情况。
首先是曾国藩,他的年龄比其他几个人要大一点儿,而且左宗棠是他的幕僚,李鸿章是他的门生。曾国藩的官爵颇多,有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武英殿大学士、直隶总督、两江总督等。在那个时候可以被封为太子太保是莫大的荣誉,而且死后谥号文正也是历史上文臣最高的追求了。 接下来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李鸿章了,他曾经是曾国藩的门生,官职一路做到了太子太傅。在他死后追封了侯爵,他死后的谥号文忠,这要比文正低一些。不过他在清朝统治者中获得的评价很高,就比如慈禧太后曾经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可见其实他是同曾国藩不相上下的,但是从一些小的细节来看,曾国藩比他要高一些。 接下来就是左宗棠和张之洞了。左宗棠曾经是曾大帅幕僚,后来被清清朝朝廷重用,主要用来制衡曾国藩。至于张之洞,他是唯一一位举人出身的内阁大学士,因为其他都是翰林或者进士。他具体的官职做到了体仁阁大学士、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谥号是文襄。我们知道晚清四大名臣,那么晚清四大渣臣都是谁?
晚清四大名臣主要是指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还有张之洞四人,这几人可谓是忠肝义胆,一心为国效力。而四大渣臣分别是载沣,盛宣怀,刚毅还有奕劻。
曾国潘一生主张的是勤俭,为官要清廉,他不仅修身律己,而且他还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轮船。所以他不仅在官场上很成功,还在文化,军事,政治这些方面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而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三人也在其他的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他们几人是当之无愧的名臣。
在四大渣臣中最为出名的大概就是奕劻了,他可以说是加速清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奕劻是铁帽子王,他十分受慈禧太后的喜爱,而且很信任他,还一直让他主办外交方面的事情,但是他自己却没什么本事,所以他一有事情就会找李鸿章来解决。而他在后来就溥仪退位一事中也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溥仪退位这件事上面,十二位铁帽子王中,就奕劻是最为坚持要溥仪退位的,因为这时候的他已经完全被袁世凯用金钱收买,所以在后来奕劻死后,溥仪一直都没有给他谥号。刚毅,可以说是因为他酿成的庚子国变,在庚子国变之后,大清朝就没有了希望,这时候大清朝灭亡也就只是早一点和晚一点的问题了。
在清朝的渣臣还是挺多的,只是说比较出名,对大清朝造成影响最大的就是奕劻等人。
晚清四大名臣是谁,分别有什么功过?
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张之洞 其中功过谁评说,留给后来人.晚清四大名臣都是怎么死的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曾国藩——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62岁 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 左宗棠——光绪十一年(1885年)7月27日清晨,74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李鸿章——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生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生前身后都遭到诟病。就在他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为了大清国与洋人争辩了一生的李鸿章已不能说话,他只有眼泪了。眼泪流尽了,他的眼睛闭上了。 1895年4月,带着《马关条约》草约和脸上的绷带回国的李鸿章,发现他成了举国的“公敌”: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官员说他丧权辱国,民间暗示他拿了日本人的银子,更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 每一次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出来收拾残局的李鸿章,被国人目为卖国者,只有全体军机大臣在上奏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说过的“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曾令李鸿章老泪纵横。 张之洞——死于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二十一晚九时许,就病逝在白米斜街的府邸。 据有关史料和文学作品记载、描绘,张之洞的得病,起因是与被封为摄政王的宣统生父载沣的一次口角,那是争论对徐世昌的一项任命,张之洞认为“舆情不洽”,怕因此而“激出变故”。 没想到载沣却毫不在乎地表示,“怕什么,有兵在。” 张之洞闻言大惊,口吐鲜血,就此病倒。 他把摄政王“有兵在”的话看做是亡国之言,认为当国执政者,明见民变将起,却悍然不顾地勒兵观变,是真正的自绝于民,不亡何待。 从这次得病至死,张之洞缠绵病榻两个多月,再未出过白米斜街的院子。 晚清(21)最厉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