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亮北路 征西将军庾亮简介
征西将军庾亮简介
晋朝人物中文名:庾亮
别名:庾元规、庾文康
国籍:东晋
民族:汉族

出生地: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
出生日期:公元289年
逝世日期:公元340年2月18日
职业:外戚、名士
主要成就:助平王敦,坚守白石
代表作品:文集二十一卷
官职:征西将军、都督七州诸军事等
封爵:都亭侯
(历史3xm.com.cn)谥号:文康
追赠:太尉
相貌:美姿容
典故:玉树埋尘
庾亮人物生平
风格峻整庾亮是明穆皇后庾文君的兄长,是庾琛的儿子。庾亮的姿容俊美,善于言谈议论,喜好老庄之学,为人严肃庄重,一举一动遵礼而行,即使在闺阁之中,也并不需要严教就能自守礼法。时人把他与夏侯玄、陈群相提并论。庾亮十六岁时,东海王司马越要征辟他为掾属,但庾亮没有接受,随其父住在会稽。他俨然自守,人们都有些顾忌他的方正严峻,不敢随便接近他。
公元307年(永嘉元年),晋元帝司马睿任镇东大将军时,听闻庾亮的名声,征辟他为西曹掾。二人相见时,元帝看到庾亮的仪表风姿,大喜过望,非常器重他,还要聘庾亮的妹妹为世子(司马绍)妃,庾亮反复推辞,元帝不许。后来又转任丞相参军,参预讨伐华轶有功,受封都亭侯,再转任参丞相军事、负责文书抄写整理的工作。东晋建立之初,庾亮被拜为中书郎,领著作事务,在东宫侍讲。他所讲授和解释的内容,大多都被人们称许。他与温峤同为太子司马绍的布衣之交。当时元帝正以法家思想治理乱世,把《韩非子》赐给司马绍,庾亮认为申不害韩非子的刑名权术之学,严厉苛刻有伤礼义教化,不应该多留心这些东西,司马绍对此也很赞同。后来又迁任给事中、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当时王敦驻地在芜湖,元帝让庾亮前去拜访王敦、商讨国事,王敦与庾亮交谈,不觉移动座位靠近庾亮,之后感叹道:“庾元规的贤能,远远超过了裴頠呀。”于是上表推荐他为中领军。
助平王敦公元323年(太宁元年),晋明帝司马绍即位,任命庾亮为中书监,庾亮上表坚决推辞,明帝听从了庾亮所请。当时王敦萌生叛逆之心,心中忌恨庾亮,而表面上却很敬重他。庾亮感到忧虑,因病而离职。不久又接替王导出任中书监。
公元324年(太宁二年),王敦起兵后,朝廷拜庾亮为左卫将军,与诸将一起抵抗王敦的部将钱凤。七月二十七日,沈充败走吴兴郡时,明帝又授任庾亮持节、都督东征诸军事,命他督察苏峻等人追击沈充。王敦之乱平定后,庾亮因功被封为永昌县开国公,赐绢五千四百匹,但他坚决推辞不接受。又转任护军将军。
辅佐成帝公元325年(太宁三年),明帝病重不想见人,群臣都无法进入殿内。庾亮怀疑是左卫将军、南顿王司马宗,右卫将军虞胤与西阳王司马羕另有图谋,于是径直进入寝宫见到明帝,痛哭流涕不胜悲哀。述说司马羕和司马宗等人谋议废黜大臣,自己请求辅佐朝廷,要求废黜他们,明帝未采纳。几天后,命庾亮与王导等受遗诏辅佐太子司马衍,轮番入殿领兵当值宿卫,又加庾亮为给事中,中书令。不久,明帝驾崩,由晋成帝司马衍继位。九月,庾太后临朝摄政,命庾亮与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共同辅佐朝政,但实际上一切政事都由庾亮决策定夺。
引峻反叛之前,王导执政,因宽和而赢得众心,庾亮执政后严厉任法,因而大失人心。再加上明帝遗诏中的辅政大臣,没有陶侃和祖约,二人怀疑是庾亮删除了遗诏上的有关部分,就说了一些有怨气的话。庾亮担心会引起内乱,于是派温峤出镇江州作为自己的声援,又修石头城以作防备。而南顿王司马宗自认不该丢失官职,心怀怨恨,平素又与苏峻交好,庾亮想杀他,司马宗也想废黜庾亮,自己执政。此时,御史中丞钟雅弹劾司马宗谋反,庾亮于是派右卫将军赵胤拘捕司马宗。司马宗领兵抵抗,被赵胤所杀,家族被贬姓为马氏。又免除西阳王司马羕的官职,降封为弋阳县王,虞胤被降职为桂阳太守。司马宗,是宗室的亲属;司马羕,是朝廷皇族中的元老,二人又是明帝时期的重臣,天下都认为庾亮是在铲除宗室。
琅玡人卞咸,是司马宗的党羽,和司马宗一起被杀。卞咸的兄长卞阐逃奔苏峻,庾亮以符节令苏峻交出卞阐,苏峻却将卞阐藏匿起来。而苏峻招纳了许多亡命之徒,专门用威刑治众,庾亮认为苏峻终将造成祸乱,想下诏征他进京,为此征徇王导的意见。王导说:“苏峻猜疑阴险,必定不会奉诏前来,不如暂且容忍他。”庾亮又在朝中说明此事,群臣无人敢诘难,只有卞壸争辩说:“苏峻实力强大,又靠近京师,行军用不了一个早上便可到达,一旦发生变乱,容易出差错,此事应该深思熟虑。”庾亮不听。温峤也多次写信劝阻庾亮。满朝大臣都认为此事不可,庾亮全然不听。苏峻听说此事,派司马何仍见庾亮推辞。庾亮不许,又让郭默、庾冰统军防备苏峻。于是下诏征召苏峻为大司农,让苏峻的弟弟苏逸代领部曲。苏峻再次上表推辞,又不获准。他整装准备赴召,但又犹豫不决。此时,他的参军任让与阜陵县令匡术都劝苏峻反叛,苏峻于是同祖约一起举兵。温峤听说苏峻不接受朝廷诏命,便要领兵东下守卫京师,三吴之地也要起义兵来护卫,庾亮都不同意,写信对温峤说:“我担忧西边(陶侃)甚于担忧历阳(苏峻),请足下千万不要越过雷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