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琼花观社区医院 扬州琼花观历史
扬州琼花观历史
琼花观,旧称“蕃釐观”,后称“琼花观”,位于江苏扬州城东琼花观街,是扬州市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曾屡次修缮,今殿宇已圮,仅存琼花台和“蕃釐观”石匾,乃清代名士刘大观手书。
始建于公元前十一年,即西汉元延二年,原为供奉主管万物生长的后土女神的后土祠。
唐时增修,名”唐昌观”。
宋徽宗取多福大福之意,赐名“蕃釐观”。
琼花观和琼花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琼花观观名之由来是宋时观内有一株天下无双的琼花。
明代曾屡次修缮,今殿宇已圮,仅存琼花台和“蕃釐观”石匾。
相传隋炀帝也曾专程下扬州观琼花。
宋朝欧阳修做扬州太守时,又在花旁建“无双亭”,以示天下无双。
时人有诗云:”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又云:”天下无双独此花。” 宋仁宗、宋孝宗都曾将它移植都城皇庭内,均不得活,只能重迁回扬州。
整宋一代,古琼花都于扬州历经劫难,长生不死。
直至宋亡元兴,这株“举世无双”的琼花神秘凋零。
元代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琼花枯死,道士金丙瑞补植聚八仙,并筑琼花台一座。
每当暮春三月,琼花观内琼花盛开时节,朵之奇葩,若蝴蝶戏珠,似八仙起舞,以其绰约的芳姿和那美丽动人的传说,迎接中外游人。
现观内的古建筑还有有由淮南节度使高骈于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建三清殿、欧阳修所建“无双亭”和一座玉钩古井。
追答
蕃釐观历史悠久,其前身是西汉时代所建的后土祠。
古时称地神或土神为后土,后土祠就是祭祀地神或土神的庙宇。
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经淮南节度副使高骈增修,易名唐昌观。
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扬州太守因观内的琼花树叶茂花繁,洁白可爱,首咏《琼花诗》。
自此,琼花之名,遂名闻海内。
欧阳修任郡守时,因扬州琼花"世无伦",而在观内琼花树旁筑亭,其匾额上书"无双亭",以作饮酒观赏琼花之所,并作诗曰:"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
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
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取《汉书·郊祀歌辞》"唯泰元尊,媪神蕃釐"义(蕃釐,即多福的意思),改庙名为"蕃釐观",宋徽宗钦赐"蕃釐观"匾额。
世人以此观中有琼花,故俗称为"琼花观"。
明代扬州知府吴秀在观里建玉皇阁,阁高三层,高大壮丽,登阁可以俯视全城。
时至清代,琼花观已逐渐衰败,到了民国时期,蕃釐观内的建筑物已基本毁于大火。
现今的蕃釐观是由扬州市政府出资于1993年开始重修,历时三年,耗资1800万元,重建后的蕃釐观,观门仍朝南。
观前的石牌坊系明代所建,石质呈糙米色,有左右两根石柱,上圆下方,柱端似华表,分别雕刻日月形状,左为赤乌,象征着太阳,右为玉免,象征着月亮。
门楼三间,上嵌一方石额,"蕃釐观"三个大字为清人刘大观所题。
其后是具有民族风格的三间单檐山门殿。
观内的主殿是一座砌在高基平台上的五楹重檐大殿,即"三清殿",平台四周围以白石栏杆,殿前植有两棵银杏树。
平台石梯两侧各植一株龙爪槐、两株琼花。
观门至大殿的正中一条甬道,甬道中有一棵老榆树,两侧各植四株琼花。
甬道东西侧各建两层楼结构的仿古廊房。
而在大殿后方围墙外的后花园内,小桥流水,九曲碑廊,造型别致的琼花台、无双亭更是巧夺天工,整个花园浓缩了江南园林美景之精华,令人流连忘返。
据史料记载,在清顺治、康熙年间,先后有两代张天师羽化在蕃釐观内,故为道家正一派视为圣地。
而在古代许多小说里,琼花观都被描写成神仙出没或高人隐居之地。
在明人写的《隋炀帝艳史》、《隋唐演义》一类小说里,都大肆渲染隋炀帝和琼花的神奇故事。

在清代的一些笔记中,又常常记载江湖隐士或山野奇人寓居在琼花观里。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在落魄的晚年常常流连于琼花台畔,悲悼自己的坎坷身世也像琼花一般。
他的侄儿金兆燕有诗云:"峨峨琼花台,郁郁冬青枝。
与君攀寒条,泪下如连丝。
"描写了吴敬梓在琼花观里怆然涕下,泪湿衣衫的情景。